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我国2006-2008年间上市民营企业的实证分析,发现我国民营企业控制权和所有权的分离程度对会计事务所选择会产生影响,两者之间分离程度越大,企业越会倾向去聘请审计质量更高的事务所。
关键词:上市民营企业;控制权;现金流权;外部审计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5-0163-02
引言
1932年,Berle和Means在《现代公司和私有财产》中提出了现代公司所有权分散以及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问题,认为公司的所有权大多分散在小股东之间,而控制权则掌握在管理者手中,因而造成了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现象。基于此,Jensen和Meckling(1976)提出了代理理论。
Bebchuk等(1999)的模型说明,当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分离时,控制性大股东有更强的动机通过关联交易转移上市公司利润从而攫取控制权私利。经验研究中,Claessens等(2002)对东南亚9国的研究发现,公司价值与大股东的现金流权正相关,与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偏离程度负相关。他们将正相关关系解释为大股东现金流权的“利益趋同效应”,将这种负相关关系解释为大股东侵占小股东的证据,即“利益侵占效应”。
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作为一种内部监督机制,对外部监督机制——外部审计应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包括董事会的有效作用、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都能有效地控制大股东对公司和其他股东利益的侵占。上市公司的表现是否体现了理论分析结果,笔者针对2006—2008年我国上市民营企业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研究背景以及假说提出
(一)文献回顾
代理理论认为,审计需求产生于代理关系,而不同的制度安排决定了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同时也决定了不同的审计需求。与英美等发达国家不同,东亚等新兴市场国家的产权保护程度较弱,代理问题与外部独立审计的作用也不同,这已经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注意。
Chow(1982)首先运用代理成本理论分析了公司代理成本对审计需求的影响,他通过与代理成本相关的公司特征指标,例如管理层持股比例、财务杠杆、公司规模的等研究了代理成本如何影响公司接受外部审计的可能性;Francis(1988)研究了公司代理成本的变化对审计需求的影响,验证了代理成本与审计质量之间存在关联。
虽然西方学者对于代理成本与审计师选择的关系做了大量的研究,但他们所依据的样本是较发达的资本市场,股权较为分散。而我国的市场特征则明显不同。李树华(2000)通过对我国IPO公司的外部审计选择的行为研究,发现资产规模大、有外资股的公司倾向于聘请我国的“十大”审计事务所;孙铮和曹宇(2004)考察了我国公司的股权结构对管理者选择审计师的影响,发现境外法人股和境外个人股促使管理者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国有股、法人股的这种促进作用就比较小;李明辉(2006)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审计师选择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关系。关于大股东的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分离对审计师影响的研究则比较少。王鹏与周黎安(2006)从最终控制人的角度,通过分析其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研究表明控股股东产生的代理成本越严重,上市公司越有可能选择审计质量高的“四大”。
从国内外关于代理成本与外部审计选择行为关系的研究看,研究的结果并不一致,甚至有相冲突的结论,因此关于这个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本文主要是通过大股东的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度研究代理成本对外部审计的影响。
(二)研究假说
从现代产权理论到Watts与Zimmerman都认为,公司是由一系列合约构成的经济体,即契约理论。公司的股东同时拥有控制权和现金流权。股东的控制权越大,其侵占公司和其他股东利益的动机就越强;而现金流权是一种激励机制,如果现金流权越大,则股东的侵占动机就越小。
如果资本市场是成熟的,公司的股权相对集中于几个股东手中时,外部投资者会预期到大股东对公司利益的侵占,他们对公司价值的预期会降低,便会采用“用脚投票”的方式,那么大股东对公司利益侵占所带来的成本最终还是由自己完全承担。因此,大股东预期会有这种情况,便会采用高质量的外部审计向市场传递一种信息,即其自愿约束自己的行为.完善的市场接受这种信息,外部投资者对公司的预期会提高,公司的价值随即将提高。大股东有自愿选择高質量审计的动机。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和推理,笔者提出以下假设:
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度与高质量的外部审计选择存在正相关关系。即,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分离程度越大,民企越会聘请高质量的会计事务所。
二、研究设计
(一)变量选择
1.因变量:审计事务所质量——国内十大(big10)
本文沿用国内外文献中的做法,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给予会计事务所的综合排名(分别为2007,2008与2009年的排名),前十大事务所定义为国内十大,其余定义为国内非十大。
2.解释变量: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agency)
理论上一般按照现金流权(Cashflow Rights)与控制权(Voting Rights)的比率来度量其分离程度, 该比率最大值为1,此时,不存在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该比率越小,则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程度越大。为了便于理解回归结果,本文取agency=1-CR/VR代表分离程度。这样,agency越大,分离程度越大。
3.控制变量:参考国外相关研究的实证文献来选择控制变量
借鉴Ayers et al(2002),采用公司规模(SIZE)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负债水平(LEV,总负债/总资产)、盈利能力(ROA,总资产收益率)。
(二)样本选择
针对2006、2007、2008三个年度,本文选取三个样本各自回归,分别以2005年12月31日、2006年12月31日,以及2007年12月31日之前在沪深两市上市的所有A股民营公司作为样本选择范围。
(三)回归模型
采用多变量回归模型:
big10=α+β1*agency+β2SIZE+β3LEV+β4ROA+ε
(四)实证结果
三、结论
从表1、表2、表3中可以看出,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度与高质量的外部审计选择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与假说相符。大股东的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分离的程度越高,公司对高质量外部审计的需求就越高。但这种关系并不显著。
国内外的众多理论研究证明,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越大,公司对高质量外部审计的需求越高。本文通过股东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度度量此代理成本,结果表明:代理成本的高低与外部审计的选择并不存在显著关系。这说明,在我国的民营上市公司中,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与外部审计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替代关系,主要是因为我国民营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尚不完善,其监督作用较差,因此不能替代外部监督机制。
由于本篇研究的样本取自民营上市公司,所以之后的研究可以拓展为研究国企。彼时,对于国家控股企业,我们用该上市企业属于中央政府控制还是地区政府控制及公司所在地的市场化进程水平进行度量(TJ,Xia,等,2008)。当国有上市公司处于市场化进程比较低,同时又受地方政府控制时,国有企业会因为受地方政府干预进行较多的向大股东企业利益输出行为。再结合国企的情况,可以进一步加强研究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王鹏,周黎安.中国上市公司外部审计的选择及其治理效应[J].中国会计评论,2007,(2).
[2] 唐跃军,李维安,谢仍明.大股东制衡、信息不对称与外部审计约束[J].审计研究,2006,(6).
[3] 周中胜,陈汉文.大股东资金占用与外部审计监督[J].审计研究,2006,(11).
[4] 李明辉.代理成本对审计师选择的影响[J].经济科学,2006,(7).
[5] 李明辉.代理成本与审计师选择行为研究综述[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1).
[6] 刘明辉,胡波.公司治理、代理成本与审计定价[J].会计研究,2006,(2).
[7] 肖作平.公司治理影响审计质量吗? [J].管理世界,2006,(7).
[8] 曾颖,叶康涛.股权结构代理成本与外部审计需求[J].会计研究,2005,(10).
[9] 蔡吉甫.公司治理、审计风险和审计费用关系研究[J].审计研究,2007,(3).[责任编辑 海 川]
关键词:上市民营企业;控制权;现金流权;外部审计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5-0163-02
引言
1932年,Berle和Means在《现代公司和私有财产》中提出了现代公司所有权分散以及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问题,认为公司的所有权大多分散在小股东之间,而控制权则掌握在管理者手中,因而造成了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现象。基于此,Jensen和Meckling(1976)提出了代理理论。
Bebchuk等(1999)的模型说明,当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分离时,控制性大股东有更强的动机通过关联交易转移上市公司利润从而攫取控制权私利。经验研究中,Claessens等(2002)对东南亚9国的研究发现,公司价值与大股东的现金流权正相关,与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偏离程度负相关。他们将正相关关系解释为大股东现金流权的“利益趋同效应”,将这种负相关关系解释为大股东侵占小股东的证据,即“利益侵占效应”。
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作为一种内部监督机制,对外部监督机制——外部审计应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包括董事会的有效作用、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都能有效地控制大股东对公司和其他股东利益的侵占。上市公司的表现是否体现了理论分析结果,笔者针对2006—2008年我国上市民营企业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研究背景以及假说提出
(一)文献回顾
代理理论认为,审计需求产生于代理关系,而不同的制度安排决定了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同时也决定了不同的审计需求。与英美等发达国家不同,东亚等新兴市场国家的产权保护程度较弱,代理问题与外部独立审计的作用也不同,这已经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注意。
Chow(1982)首先运用代理成本理论分析了公司代理成本对审计需求的影响,他通过与代理成本相关的公司特征指标,例如管理层持股比例、财务杠杆、公司规模的等研究了代理成本如何影响公司接受外部审计的可能性;Francis(1988)研究了公司代理成本的变化对审计需求的影响,验证了代理成本与审计质量之间存在关联。
虽然西方学者对于代理成本与审计师选择的关系做了大量的研究,但他们所依据的样本是较发达的资本市场,股权较为分散。而我国的市场特征则明显不同。李树华(2000)通过对我国IPO公司的外部审计选择的行为研究,发现资产规模大、有外资股的公司倾向于聘请我国的“十大”审计事务所;孙铮和曹宇(2004)考察了我国公司的股权结构对管理者选择审计师的影响,发现境外法人股和境外个人股促使管理者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国有股、法人股的这种促进作用就比较小;李明辉(2006)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审计师选择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关系。关于大股东的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分离对审计师影响的研究则比较少。王鹏与周黎安(2006)从最终控制人的角度,通过分析其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研究表明控股股东产生的代理成本越严重,上市公司越有可能选择审计质量高的“四大”。
从国内外关于代理成本与外部审计选择行为关系的研究看,研究的结果并不一致,甚至有相冲突的结论,因此关于这个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本文主要是通过大股东的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度研究代理成本对外部审计的影响。
(二)研究假说
从现代产权理论到Watts与Zimmerman都认为,公司是由一系列合约构成的经济体,即契约理论。公司的股东同时拥有控制权和现金流权。股东的控制权越大,其侵占公司和其他股东利益的动机就越强;而现金流权是一种激励机制,如果现金流权越大,则股东的侵占动机就越小。
如果资本市场是成熟的,公司的股权相对集中于几个股东手中时,外部投资者会预期到大股东对公司利益的侵占,他们对公司价值的预期会降低,便会采用“用脚投票”的方式,那么大股东对公司利益侵占所带来的成本最终还是由自己完全承担。因此,大股东预期会有这种情况,便会采用高质量的外部审计向市场传递一种信息,即其自愿约束自己的行为.完善的市场接受这种信息,外部投资者对公司的预期会提高,公司的价值随即将提高。大股东有自愿选择高質量审计的动机。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和推理,笔者提出以下假设:
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度与高质量的外部审计选择存在正相关关系。即,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分离程度越大,民企越会聘请高质量的会计事务所。
二、研究设计
(一)变量选择
1.因变量:审计事务所质量——国内十大(big10)
本文沿用国内外文献中的做法,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给予会计事务所的综合排名(分别为2007,2008与2009年的排名),前十大事务所定义为国内十大,其余定义为国内非十大。
2.解释变量: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agency)
理论上一般按照现金流权(Cashflow Rights)与控制权(Voting Rights)的比率来度量其分离程度, 该比率最大值为1,此时,不存在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该比率越小,则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程度越大。为了便于理解回归结果,本文取agency=1-CR/VR代表分离程度。这样,agency越大,分离程度越大。
3.控制变量:参考国外相关研究的实证文献来选择控制变量
借鉴Ayers et al(2002),采用公司规模(SIZE)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负债水平(LEV,总负债/总资产)、盈利能力(ROA,总资产收益率)。
(二)样本选择
针对2006、2007、2008三个年度,本文选取三个样本各自回归,分别以2005年12月31日、2006年12月31日,以及2007年12月31日之前在沪深两市上市的所有A股民营公司作为样本选择范围。
(三)回归模型
采用多变量回归模型:
big10=α+β1*agency+β2SIZE+β3LEV+β4ROA+ε
(四)实证结果
三、结论
从表1、表2、表3中可以看出,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度与高质量的外部审计选择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与假说相符。大股东的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分离的程度越高,公司对高质量外部审计的需求就越高。但这种关系并不显著。
国内外的众多理论研究证明,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越大,公司对高质量外部审计的需求越高。本文通过股东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度度量此代理成本,结果表明:代理成本的高低与外部审计的选择并不存在显著关系。这说明,在我国的民营上市公司中,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与外部审计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替代关系,主要是因为我国民营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尚不完善,其监督作用较差,因此不能替代外部监督机制。
由于本篇研究的样本取自民营上市公司,所以之后的研究可以拓展为研究国企。彼时,对于国家控股企业,我们用该上市企业属于中央政府控制还是地区政府控制及公司所在地的市场化进程水平进行度量(TJ,Xia,等,2008)。当国有上市公司处于市场化进程比较低,同时又受地方政府控制时,国有企业会因为受地方政府干预进行较多的向大股东企业利益输出行为。再结合国企的情况,可以进一步加强研究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王鹏,周黎安.中国上市公司外部审计的选择及其治理效应[J].中国会计评论,2007,(2).
[2] 唐跃军,李维安,谢仍明.大股东制衡、信息不对称与外部审计约束[J].审计研究,2006,(6).
[3] 周中胜,陈汉文.大股东资金占用与外部审计监督[J].审计研究,2006,(11).
[4] 李明辉.代理成本对审计师选择的影响[J].经济科学,2006,(7).
[5] 李明辉.代理成本与审计师选择行为研究综述[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1).
[6] 刘明辉,胡波.公司治理、代理成本与审计定价[J].会计研究,2006,(2).
[7] 肖作平.公司治理影响审计质量吗? [J].管理世界,2006,(7).
[8] 曾颖,叶康涛.股权结构代理成本与外部审计需求[J].会计研究,2005,(10).
[9] 蔡吉甫.公司治理、审计风险和审计费用关系研究[J].审计研究,2007,(3).[责任编辑 海 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