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它综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说:“戏曲以歌舞演故事”。不难理解戏曲与舞蹈一脉相承。戏曲中的舞蹈(戏曲舞蹈)脱胎于中国古典舞蹈与民间舞蹈,风格自然都是内向、含蓄的,动作也都以“圆、曲、拧、倾”为主,构图也都以圆为其基本运动路线,追求“由小见大,以简胜繁”、“均齐和谐,对称平衡”、“点面相合,主从有序”。
戏曲注重的是表演的美,主要是以歌舞表演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在唱、念、做、打“四功”中,不论那一功都有由内而外、通过形体来表现情节、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外部动作。从最简单的比拟手势到复杂的武打技巧,都蕴含着极丰富的舞蹈动作,这些都称之为身段。
身段要讲协调,其说法有很多。尤其评价某位戏曲演员身段表演优美自如,也就是常说的“身上好”、“漂亮”,前人亦有“三节六合”之说。三节指“以手臂来说,手是梢节,肘是中节,肩是根节”;以腿来说“脚是梢节,膝是中节,胯是根节”;以整个人的身体来说,“头是梢节,腰是中节,脚是根节”。六合,依盖叫天先生说:“手腕与脚腕合,大腿与臂膀合,肘与膝合,上身与下身合,肩与胯合,脚与头合”。按程砚秋先生所说:“将外三合与内三合共为六合,即‘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及心与意合,意与神合,神与貌合’”。
这许许多多的“合”,即是说明在做身段过程中,彼此间要合拍、相顾,统一于一个“劲头”,不可相悖。进而也可以看出,戏曲身段协调与否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也是大有讲究的。因此,有必要在前人的指引要求下,更进一步把身段表演中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理清楚、搞明白。
身段优美自如的一个主要表现方面,在于看动作的各部位之间能否配合得协调有序、妥帖顺畅。这种内外兼修、协调畅达的境界,归根结蒂就是所谓劲与劲之间和劲与形之间彼此配合的关系问题,若配合得体,身段就会顺畅和谐,如若配合得不相一致,那么身段不是僵拙,就是懈散,从而就会造成节奏脱节,相合之象也就无从谈起了。
身段中应当相合的方面较多,但从大的根源方向探究,可应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腰、肘、肩、臂、手之间的协调;其次是腰、胯、腿、脚之间的协调;再次是手、臂、肩、肘、腰与胯、腿、脚之间的协调。
在谈这三大方面的协调之前,应把完成身段周身劲力的中坚,腰的作用来简略谈谈是大有裨益的。腰之所以主要,是因为它处在承上启下的枢纽位置,它的位置又决定了它提纲挈领的作用,这种主要作用就在于它操纵和控制着周身运转的劲力。如在身段技法方面,造诣极深的钱宝森先生就曾论说过:“一切动作都要有腰来做主,四肢的活动是要服从腰的指挥”。这样,也就确定了腰在全身中居于统帅的地位。所以,各部位的协调首先应以腰为中心起始,它为劲力之源,予以发劲、引领、控制、调节,只有如此,方有助于身段之协调的形成,因而它是各部位协调的基础。
一、腰、肘、肩、臂、手的协调
腰、肘、肩、臂、手即代表了上身动作的主要部位。上身动态不协调的主要表现,即是手臂和腰身在身段过程中或手快臂缓,或臂快肩迟,或手臂动而肩与身却全然不动,这种不协调和不自如,致使手臂发僵,身腰死板,或是身腰软弱、松懈,其关键的原因,恰恰是在用劲的意识上反了,是错误的以手和臂做为劲的起点与重点,忽视了运用腰、肋、肩的基础作用,动作需它们的支撑与配合。如此,必然造成腰身不动,手臂僵动的不合现象。钱宝森先生的身段口诀,其中就有解决和解释上身协调问题的最合适最贴切的方法与步骤,具体口诀是:“心一想,归于腰,奔与肋,行与肩,跟与臂。”并且他对口诀还详细的解析:“心”比“腰”快,在“心里”想的时候,“腰”还没见劲呢,“腰”见了劲呢,才能奔到“肋”那儿去,“肋”比“腰”又慢一步。由“肋”再传到“肩”,由“肩”才达到“臂”。总之,腰是身体动作的轴,全身动作,都要用腰来发号施令,舞蹈动作为什么要有这些层次呢?主要是为了避免发“冷劲”和单纯的“耍胳膊”。
这就非常单纯地讲清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若单纯地“耍胳膊”、“发冷劲”,不以腰劲为基础,那么腰身与手臂必然也就无法协调了,因此,上身的协调当以腰劲为主动,为起点来发号施令,以手臂为被动,为劲的终点,如此有脉络,有路数,有步骤的劲动过程,无论手臂动作有多大的幅度,多快的速度,多强的劲势,都必将是以一动促连动的,有根基,有掌握并且舒展自如协调的身段过程。
二、腰、胯、腿、脚的协调
腰以下的胯、腿、脚是下身动作的主要部位,其相互得协调,将先由腰与胯之间的协调为始,倘胯不以腰为依势,自作主动,成胯不动而腰自转动,都必将造成掀胯或折腰拉胯的不相合的腰胯分家状态,这主要体现在转身动作上最明显。胯应严格地与腰劲动势相一致,应紧跟随腰的转动而动,做到节奏连贯,不相脱节才为有度,继而是腰胯与腿脚之间的协调。
倘腿脚不以腰胯为基力,为支撑而自行其势,那必是动力僵或飘,由于失控也就自然缺乏了“擎劲”,从而造成收腿,落步的动拙与“砸夯”;或是脚步轻飘无力挪转无度,致使腰胯脱节,落后于腿脚(亦或是正相反),成为两截子现象。
这些不协调状态,其成因与上身的不协调状态基本是一样的。要讲协调,是否也可以套用成:心一想,动发与腰、控制于胯、舞动与腿、灵活而扎实与脚,作为此动势顺序的规律,即是以腰动为贯穿力的引领掌握下,使一动带连动,从而才可以达到下身各部位的既灵活有力,又稳健有控制,不僵拙的上下相合的理想状态。
三、手、臂、肩、肘、腰与胯、腿、脚的协调
也就是上下身之间的协调。如手与脚的协调,腿与膀的协调,肩与胯的协调等均属于上下身之间的协调,这也是身段协调中较主要的方面,上下身的协调,其道理与上面所讨论的两个方面,在动势规律上,在以腰劲为内劲贯穿的中心这一原理上,都是一脉相承,共同一致的。
像手与脚,膀与腿,肩与胯这上下身部位之间,要做到协调有序,仍然首先应以腰的支撑、掌握为首要,然后才是其他,不论做什么样的繁难度身段,一般都必先讲立腰,只有腰里有了劲,才有了控制的力量与把握的中心,手、膀、足、腿才有了依傍之势,当然,不是说(包括上面所谈的两个方面在内)只要腰里有劲,身段各部位之间就会和谐了,而是说,这是做到协调不可或缺的一个主要方面。 双手、双臂若动作完全相同一致即成了“一顺手”的毛病,伸一侧的手臂与腿若也动作完全一致,即成了“一顺腿”的毛病,这些都是身段表演中之大忌。
比如,日常最简单的迈步行走的姿式动作:当起步行走时,全身各部位均以相互交错,形成对比地运动着来完成行走的任务,如左手若甩在前,右手必甩在后,上下身的对比也是,左脚前迈时,左手将后摆,右脚落后时,右手将前摆,如此左右及上下之间的交错、对比,互不一致才构成了行走动作的自然与和谐。倘若左右上下的动作是完全一致的或双手相同的摆动,或一边的手与腿同时地前摆与前迈,这样岂不成为滑稽可笑和极不自然的现象了,这就是动态的自然规律与原则,舞台人物的动作也必须遵循而不得违反。
身段的动态,虽属舞台表演的程式,但来源于生活并为表现生活服务,因此在动势的原理与规律上,其完全应与自然动态相同及一致才合乎道理。
在生活中,很少会出现违反自然规律的错误现象,但在舞台身段表演中,对一般初学艺者及掌握技艺不很扎实者来说,稍不留意,就可能违犯,像常讲的“一顺边”、“一顺腿”或“一顺手”就是属于违反了动势规律的错误现象。再以“拉山膀”的身段为例,正规动作应该是划左膀,上右步,抬右膀时上左步,然后再左手拳右手掌拉开,可是往往有些学员常易错误的做成,划左膀上左步,抬右膀时上右步,这种左膀与左腿,右膀与右腿同时起动的态式就是属于“一顺边”或叫“一顺腿”。再如起“云手”的身段,正规动作应为左右双膀在同时划动时,应有左右,上下的分别间离与交错,这样的同时划动才为正确,错误的做法则是双膀与双手同节奏、同方向、同幅度、同式样的自左向右在向前划一弧圈,然后是拉开亮相,这属于传统所说的“一顺手”,或曰“跟手”“随手”的毛病。
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一是身段规范要求不严格,不求甚解,以致基本功的功底很不扎实;二是身段技法虽源于生活动作,但毕竟是通过提炼、加工、夸张或写意,给予了某种程度的美化变形而来,这样也就与生活动作形态又有了一定的距离、区别,成为了一种舞蹈类的程式动作,因此,一旦出现抬左膀也起左腿的违反动作规律的动态时,虽然不好看也不美观,但还不似生活中“一顺边”动作那样显眼与滑稽,这就客观造成一些表演者容易忽视自己表演上的缺点、毛病。
所谓不合,比如上身和手臂已经动作或是已高扬,或是上身已开始向侧拧转,可是腿与脚尚没开始动作,或刚欲抬腿,或刚刚起步,这种原因是同时,或应是连接较紧的动作,结果却是你先我后,你快我慢的断离状态。
这些不合,一种是由于对身段的程式、路数、形态尚不清楚,不熟练,没掌握好所致;另一种情况则是,虽然熟悉或熟练,但仍归不合,这就是属于劲力方面的毛病了,即是还不熟悉与掌握内劲的功法要领所致,因此,必须重视以“腰”来作为整个身段的中心,作为上下身劲力控制的“总提调”这一关键作用。
所以无论上肢与下肢的何种动作态式,或起腿,或扬掌,或拧转,在节奏上或有先后,或同时,在幅度上或小跨步或大划膀等,均需听命“腰”的指挥,在腰劲的总控制之下,有“章法”、有层次、有尺度的舞动,这样,避免了“发冷劲”、“单纯的耍胳膊”、“硬起腿”或是你先我后的不合状态了(当然,还必须伴随使程式形态做到合乎造型规范的基本要求),如此上下身的协调就将不难做好了。
总之,身段不协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以腰部来控制周身劲力,掌握调节各部位的劲头与形态,使之能趋于协调、合拍的作用,却是身段协调的关键所在,能关注并解决做到了这一点也就达到身段顺畅协调自然,身上也就能好看漂亮了。
(作者单位:青海省平弦艺术保护传承中心)
戏曲注重的是表演的美,主要是以歌舞表演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在唱、念、做、打“四功”中,不论那一功都有由内而外、通过形体来表现情节、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外部动作。从最简单的比拟手势到复杂的武打技巧,都蕴含着极丰富的舞蹈动作,这些都称之为身段。
身段要讲协调,其说法有很多。尤其评价某位戏曲演员身段表演优美自如,也就是常说的“身上好”、“漂亮”,前人亦有“三节六合”之说。三节指“以手臂来说,手是梢节,肘是中节,肩是根节”;以腿来说“脚是梢节,膝是中节,胯是根节”;以整个人的身体来说,“头是梢节,腰是中节,脚是根节”。六合,依盖叫天先生说:“手腕与脚腕合,大腿与臂膀合,肘与膝合,上身与下身合,肩与胯合,脚与头合”。按程砚秋先生所说:“将外三合与内三合共为六合,即‘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及心与意合,意与神合,神与貌合’”。
这许许多多的“合”,即是说明在做身段过程中,彼此间要合拍、相顾,统一于一个“劲头”,不可相悖。进而也可以看出,戏曲身段协调与否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也是大有讲究的。因此,有必要在前人的指引要求下,更进一步把身段表演中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理清楚、搞明白。
身段优美自如的一个主要表现方面,在于看动作的各部位之间能否配合得协调有序、妥帖顺畅。这种内外兼修、协调畅达的境界,归根结蒂就是所谓劲与劲之间和劲与形之间彼此配合的关系问题,若配合得体,身段就会顺畅和谐,如若配合得不相一致,那么身段不是僵拙,就是懈散,从而就会造成节奏脱节,相合之象也就无从谈起了。
身段中应当相合的方面较多,但从大的根源方向探究,可应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腰、肘、肩、臂、手之间的协调;其次是腰、胯、腿、脚之间的协调;再次是手、臂、肩、肘、腰与胯、腿、脚之间的协调。
在谈这三大方面的协调之前,应把完成身段周身劲力的中坚,腰的作用来简略谈谈是大有裨益的。腰之所以主要,是因为它处在承上启下的枢纽位置,它的位置又决定了它提纲挈领的作用,这种主要作用就在于它操纵和控制着周身运转的劲力。如在身段技法方面,造诣极深的钱宝森先生就曾论说过:“一切动作都要有腰来做主,四肢的活动是要服从腰的指挥”。这样,也就确定了腰在全身中居于统帅的地位。所以,各部位的协调首先应以腰为中心起始,它为劲力之源,予以发劲、引领、控制、调节,只有如此,方有助于身段之协调的形成,因而它是各部位协调的基础。
一、腰、肘、肩、臂、手的协调
腰、肘、肩、臂、手即代表了上身动作的主要部位。上身动态不协调的主要表现,即是手臂和腰身在身段过程中或手快臂缓,或臂快肩迟,或手臂动而肩与身却全然不动,这种不协调和不自如,致使手臂发僵,身腰死板,或是身腰软弱、松懈,其关键的原因,恰恰是在用劲的意识上反了,是错误的以手和臂做为劲的起点与重点,忽视了运用腰、肋、肩的基础作用,动作需它们的支撑与配合。如此,必然造成腰身不动,手臂僵动的不合现象。钱宝森先生的身段口诀,其中就有解决和解释上身协调问题的最合适最贴切的方法与步骤,具体口诀是:“心一想,归于腰,奔与肋,行与肩,跟与臂。”并且他对口诀还详细的解析:“心”比“腰”快,在“心里”想的时候,“腰”还没见劲呢,“腰”见了劲呢,才能奔到“肋”那儿去,“肋”比“腰”又慢一步。由“肋”再传到“肩”,由“肩”才达到“臂”。总之,腰是身体动作的轴,全身动作,都要用腰来发号施令,舞蹈动作为什么要有这些层次呢?主要是为了避免发“冷劲”和单纯的“耍胳膊”。
这就非常单纯地讲清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若单纯地“耍胳膊”、“发冷劲”,不以腰劲为基础,那么腰身与手臂必然也就无法协调了,因此,上身的协调当以腰劲为主动,为起点来发号施令,以手臂为被动,为劲的终点,如此有脉络,有路数,有步骤的劲动过程,无论手臂动作有多大的幅度,多快的速度,多强的劲势,都必将是以一动促连动的,有根基,有掌握并且舒展自如协调的身段过程。
二、腰、胯、腿、脚的协调
腰以下的胯、腿、脚是下身动作的主要部位,其相互得协调,将先由腰与胯之间的协调为始,倘胯不以腰为依势,自作主动,成胯不动而腰自转动,都必将造成掀胯或折腰拉胯的不相合的腰胯分家状态,这主要体现在转身动作上最明显。胯应严格地与腰劲动势相一致,应紧跟随腰的转动而动,做到节奏连贯,不相脱节才为有度,继而是腰胯与腿脚之间的协调。
倘腿脚不以腰胯为基力,为支撑而自行其势,那必是动力僵或飘,由于失控也就自然缺乏了“擎劲”,从而造成收腿,落步的动拙与“砸夯”;或是脚步轻飘无力挪转无度,致使腰胯脱节,落后于腿脚(亦或是正相反),成为两截子现象。
这些不协调状态,其成因与上身的不协调状态基本是一样的。要讲协调,是否也可以套用成:心一想,动发与腰、控制于胯、舞动与腿、灵活而扎实与脚,作为此动势顺序的规律,即是以腰动为贯穿力的引领掌握下,使一动带连动,从而才可以达到下身各部位的既灵活有力,又稳健有控制,不僵拙的上下相合的理想状态。
三、手、臂、肩、肘、腰与胯、腿、脚的协调
也就是上下身之间的协调。如手与脚的协调,腿与膀的协调,肩与胯的协调等均属于上下身之间的协调,这也是身段协调中较主要的方面,上下身的协调,其道理与上面所讨论的两个方面,在动势规律上,在以腰劲为内劲贯穿的中心这一原理上,都是一脉相承,共同一致的。
像手与脚,膀与腿,肩与胯这上下身部位之间,要做到协调有序,仍然首先应以腰的支撑、掌握为首要,然后才是其他,不论做什么样的繁难度身段,一般都必先讲立腰,只有腰里有了劲,才有了控制的力量与把握的中心,手、膀、足、腿才有了依傍之势,当然,不是说(包括上面所谈的两个方面在内)只要腰里有劲,身段各部位之间就会和谐了,而是说,这是做到协调不可或缺的一个主要方面。 双手、双臂若动作完全相同一致即成了“一顺手”的毛病,伸一侧的手臂与腿若也动作完全一致,即成了“一顺腿”的毛病,这些都是身段表演中之大忌。
比如,日常最简单的迈步行走的姿式动作:当起步行走时,全身各部位均以相互交错,形成对比地运动着来完成行走的任务,如左手若甩在前,右手必甩在后,上下身的对比也是,左脚前迈时,左手将后摆,右脚落后时,右手将前摆,如此左右及上下之间的交错、对比,互不一致才构成了行走动作的自然与和谐。倘若左右上下的动作是完全一致的或双手相同的摆动,或一边的手与腿同时地前摆与前迈,这样岂不成为滑稽可笑和极不自然的现象了,这就是动态的自然规律与原则,舞台人物的动作也必须遵循而不得违反。
身段的动态,虽属舞台表演的程式,但来源于生活并为表现生活服务,因此在动势的原理与规律上,其完全应与自然动态相同及一致才合乎道理。
在生活中,很少会出现违反自然规律的错误现象,但在舞台身段表演中,对一般初学艺者及掌握技艺不很扎实者来说,稍不留意,就可能违犯,像常讲的“一顺边”、“一顺腿”或“一顺手”就是属于违反了动势规律的错误现象。再以“拉山膀”的身段为例,正规动作应该是划左膀,上右步,抬右膀时上左步,然后再左手拳右手掌拉开,可是往往有些学员常易错误的做成,划左膀上左步,抬右膀时上右步,这种左膀与左腿,右膀与右腿同时起动的态式就是属于“一顺边”或叫“一顺腿”。再如起“云手”的身段,正规动作应为左右双膀在同时划动时,应有左右,上下的分别间离与交错,这样的同时划动才为正确,错误的做法则是双膀与双手同节奏、同方向、同幅度、同式样的自左向右在向前划一弧圈,然后是拉开亮相,这属于传统所说的“一顺手”,或曰“跟手”“随手”的毛病。
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一是身段规范要求不严格,不求甚解,以致基本功的功底很不扎实;二是身段技法虽源于生活动作,但毕竟是通过提炼、加工、夸张或写意,给予了某种程度的美化变形而来,这样也就与生活动作形态又有了一定的距离、区别,成为了一种舞蹈类的程式动作,因此,一旦出现抬左膀也起左腿的违反动作规律的动态时,虽然不好看也不美观,但还不似生活中“一顺边”动作那样显眼与滑稽,这就客观造成一些表演者容易忽视自己表演上的缺点、毛病。
所谓不合,比如上身和手臂已经动作或是已高扬,或是上身已开始向侧拧转,可是腿与脚尚没开始动作,或刚欲抬腿,或刚刚起步,这种原因是同时,或应是连接较紧的动作,结果却是你先我后,你快我慢的断离状态。
这些不合,一种是由于对身段的程式、路数、形态尚不清楚,不熟练,没掌握好所致;另一种情况则是,虽然熟悉或熟练,但仍归不合,这就是属于劲力方面的毛病了,即是还不熟悉与掌握内劲的功法要领所致,因此,必须重视以“腰”来作为整个身段的中心,作为上下身劲力控制的“总提调”这一关键作用。
所以无论上肢与下肢的何种动作态式,或起腿,或扬掌,或拧转,在节奏上或有先后,或同时,在幅度上或小跨步或大划膀等,均需听命“腰”的指挥,在腰劲的总控制之下,有“章法”、有层次、有尺度的舞动,这样,避免了“发冷劲”、“单纯的耍胳膊”、“硬起腿”或是你先我后的不合状态了(当然,还必须伴随使程式形态做到合乎造型规范的基本要求),如此上下身的协调就将不难做好了。
总之,身段不协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以腰部来控制周身劲力,掌握调节各部位的劲头与形态,使之能趋于协调、合拍的作用,却是身段协调的关键所在,能关注并解决做到了这一点也就达到身段顺畅协调自然,身上也就能好看漂亮了。
(作者单位:青海省平弦艺术保护传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