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烃的衍生物知识是高考有机化学中的重要部分,受到历届高考命题重视,这部分内容与生活、生产、新材料、新医药有广泛联系,故在今后的高考命题中仍将受到重视。
【关键词】学科内综合 思维训练 结构决定性质
Brief talk about how to go over the organic chemistry
Shi Ruirong Li Xueping
【Abstract】The hydrocarbon knowledge about the ramification is one important part of the organic chemistry in the entrance examination for college and is paid attention to by every year’s proposition of the entrance examination for college. Because this part is very relative to our life, the production, the new material and new medicine, it will still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future proposition of the entrance examination for college.
【Keywords】Internal subject integration Thought practice Construe deciding quality
从近年的命题发现,学科内综合能力测试更加强化,以新药、新材料的合成为情景,引入新信息,组合多个化学反应,设计成合成路线框图,组成综合性有机化学题,融分析推断、实验设计、简单计算等于一题,这是高考命题的最新发展趋势。烃的衍生物各部分知识之间联系紧密,与生活、生产、新材料、新医药有广泛联系,受到历届高考命题的重视,是有机化学复习中的重要部分。下面我将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有机化学的复习。
1.以结构为主线,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机物的结构决定其化学性质,性质反映其结构。因此抓住一条知识线,即物质结构主线。应强调:①从结构上认识各类物质性质及反应规律;②从结构上分清物质异同及理解一些概念;③分子里原子或原子团间相互影响;④注意多官能团物质的性质及反应(如可能成环)等。
2.训练思维,指导解题思路与技巧。
2.1 引导学生观察物质结构找到有机物的官能团,联系教材中典型代表物的性质来完成。
例题1:下式为酚酞的结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酚酞的分子为C20H14O4
(B)它与FeCl3溶液作用会显色
(C)1mol酚酞最多能与2mol NaOH反应
(D)1mol酚酞最多能与3mol NaOH反应
分析:本题关键在于能观察出含有酚羟基、酯基官能团,联系典型代表物苯酚的弱酸性和酯类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就能很快得出答案为A、C。
2.2 培训思维方法和科学的思维品质,指导学生科学审题,整体认识,注意题中干扰因素与隐含条件。
例题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除去乙烷中的乙烯用氢气加成。
(B)除去肥皂中的甘油和过量的碱用盐析法。
(C)除去95%酒精中的水,加无水硫酸铜后用蒸馏法。
(D)在苯酚钠溶液中加入盐酸得到白色浑浊,用过滤的方法得到苯酚。
解析:在(A)中:有机反应往往是可逆的,在乙烯与氢气的加成过程中,不可能百分之百地使乙烯转化为乙烷,同时氢气量的多少很难控制,理论上可用这一方法,但实际不可行,可改用溴水洗气法。(C)中存在的陷阱是:用无水硫酸铜检验乙醇中是否有水,方案可行,但用无水硫酸铜来除去95%酒精中的水则在蒸馏过程中硫酸铜晶体会因受热而分解出水,应该改用生石灰进行实验。而(D)中:产生的白色浑浊实际上是苯酚的乳浊液,应该用静止分液的方法进行分离。此题答案是(B)
2.3 必须在训练中对学生进行解题思路的指导,运用顺向或逆向思维推导、判断、解决合成问题等。
例题3、以乙烯为初始反应物可制得正丁醇。已知两个醛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自身加成。下式中反应的中间产物(Ⅲ)可看成是由(Ⅰ)中的碳氧双键打开,分别跟(Ⅱ)中的2-位氢原子相连而得。(Ⅲ)是一种3-羟基醛,此醛不稳定,受热脱水而生成不饱和醛(烯醛):
请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上述给出的信息写出由乙烯制正丁醇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不必写反应条件)。
分析:此题为提供反应信息的合成题。首先比较已知反应中的反应物Ⅰ、Ⅱ和中间产物Ⅲ,可概括出反应为含α-H的醛一个分子与另一个分子中的醛基发生自身加成生成中间产物Ⅲ(β-羟基醛),然后β-羟基醛不稳定,受热脱水生成烯醛。反应结果碳原子数增加2倍。然后比较原料与终产物,正丁醇中碳原子数是乙烯中的2倍。结合信息思考,要在合成中增长碳链,先将乙烯制成乙醛,再通过乙醛的自身加成产物加氢即可实现。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学科内综合 思维训练 结构决定性质
Brief talk about how to go over the organic chemistry
Shi Ruirong Li Xueping
【Abstract】The hydrocarbon knowledge about the ramification is one important part of the organic chemistry in the entrance examination for college and is paid attention to by every year’s proposition of the entrance examination for college. Because this part is very relative to our life, the production, the new material and new medicine, it will still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future proposition of the entrance examination for college.
【Keywords】Internal subject integration Thought practice Construe deciding quality
从近年的命题发现,学科内综合能力测试更加强化,以新药、新材料的合成为情景,引入新信息,组合多个化学反应,设计成合成路线框图,组成综合性有机化学题,融分析推断、实验设计、简单计算等于一题,这是高考命题的最新发展趋势。烃的衍生物各部分知识之间联系紧密,与生活、生产、新材料、新医药有广泛联系,受到历届高考命题的重视,是有机化学复习中的重要部分。下面我将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有机化学的复习。
1.以结构为主线,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机物的结构决定其化学性质,性质反映其结构。因此抓住一条知识线,即物质结构主线。应强调:①从结构上认识各类物质性质及反应规律;②从结构上分清物质异同及理解一些概念;③分子里原子或原子团间相互影响;④注意多官能团物质的性质及反应(如可能成环)等。
2.训练思维,指导解题思路与技巧。
2.1 引导学生观察物质结构找到有机物的官能团,联系教材中典型代表物的性质来完成。
例题1:下式为酚酞的结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酚酞的分子为C20H14O4
(B)它与FeCl3溶液作用会显色
(C)1mol酚酞最多能与2mol NaOH反应
(D)1mol酚酞最多能与3mol NaOH反应
分析:本题关键在于能观察出含有酚羟基、酯基官能团,联系典型代表物苯酚的弱酸性和酯类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就能很快得出答案为A、C。
2.2 培训思维方法和科学的思维品质,指导学生科学审题,整体认识,注意题中干扰因素与隐含条件。
例题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除去乙烷中的乙烯用氢气加成。
(B)除去肥皂中的甘油和过量的碱用盐析法。
(C)除去95%酒精中的水,加无水硫酸铜后用蒸馏法。
(D)在苯酚钠溶液中加入盐酸得到白色浑浊,用过滤的方法得到苯酚。
解析:在(A)中:有机反应往往是可逆的,在乙烯与氢气的加成过程中,不可能百分之百地使乙烯转化为乙烷,同时氢气量的多少很难控制,理论上可用这一方法,但实际不可行,可改用溴水洗气法。(C)中存在的陷阱是:用无水硫酸铜检验乙醇中是否有水,方案可行,但用无水硫酸铜来除去95%酒精中的水则在蒸馏过程中硫酸铜晶体会因受热而分解出水,应该改用生石灰进行实验。而(D)中:产生的白色浑浊实际上是苯酚的乳浊液,应该用静止分液的方法进行分离。此题答案是(B)
2.3 必须在训练中对学生进行解题思路的指导,运用顺向或逆向思维推导、判断、解决合成问题等。
例题3、以乙烯为初始反应物可制得正丁醇。已知两个醛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自身加成。下式中反应的中间产物(Ⅲ)可看成是由(Ⅰ)中的碳氧双键打开,分别跟(Ⅱ)中的2-位氢原子相连而得。(Ⅲ)是一种3-羟基醛,此醛不稳定,受热脱水而生成不饱和醛(烯醛):
请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上述给出的信息写出由乙烯制正丁醇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不必写反应条件)。
分析:此题为提供反应信息的合成题。首先比较已知反应中的反应物Ⅰ、Ⅱ和中间产物Ⅲ,可概括出反应为含α-H的醛一个分子与另一个分子中的醛基发生自身加成生成中间产物Ⅲ(β-羟基醛),然后β-羟基醛不稳定,受热脱水生成烯醛。反应结果碳原子数增加2倍。然后比较原料与终产物,正丁醇中碳原子数是乙烯中的2倍。结合信息思考,要在合成中增长碳链,先将乙烯制成乙醛,再通过乙醛的自身加成产物加氢即可实现。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