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是我们高中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关键词:历史 创新 能力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是我们高中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培养高中生历史的创新能力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浅谈如下几点:
一、加强对创新能力的认识
所谓的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总的来说,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可以利用的材料,并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思想、观点、方法和产品的能力。
创新能力具有如下特征:
(1)综合独特性: 我们观察创新人物能力的构成时,会发现没有一个是单一的,都是几种能力的综合,这种综合是独特的,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2)结构优化性:创新人物能力在构成上,呈现出明显的结构优化特征,而这种结构是一种深层或深度的有机结合,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创新功能。
二、高中历史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1、提问设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通过教师的情境激发(语言、图片、视频等),让学生在感到兴趣的同时提出问题,进而产生探讨的愿望。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要在学生看似无疑处设疑,有疑处释疑。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已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把问题引入课堂。即以“问题”的不断出现与解决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主线,作为推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内驱力,诱发其探索与求知的欲望,调动其历史思维的积极性。如以讨论、辩论等形式,使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做人之所不见。从而优化学生的创新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每一堂课,都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大胆的想、问、辨。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思维打开了,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书上的内容,还将课外知识,已学过的其他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许多学生能在老师引导下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实践证明:没有难度的教学只会削弱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时机,结合教材特点,生动地叙述能引起疑问的史实,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2、实施开放式教学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必须打破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变学生单纯地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变学生单纯从教师或书本上获取信息为从各方面获取有效信息,变学生单纯在学校阶段性学习为向社会学习、终身学习,这才是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为达到上述目的,我们可以做一些尝试,具体做法是变原来的封闭式课堂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这一模式又可分为规定型开放式教學、主题型开放式教学和自主型开放式教学。 所谓规定型开放式教学是指教师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教师规定的内容,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并用历史小论文的形式体现学习的成果。
3、因材施教,加强学法指导
教育的对象即教学的主体的每一个学生在个性、知识、阅历、经验、思维、兴趣多个方面存在显而易见的差异,新世纪素质教育和教育创新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培养高素质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促进人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转变观念的前提下,必须注意活生生的存在差异的学生的实际,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否则对有些学生可能就成了不看对象的“对牛弹琴”,起不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必须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起到实效。
但是,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互动活动。按照建构主义理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职责就是不断创设情景或进行方法导引,使学生自主地建构自己的知识,“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促进自己全面的发展。而要促进学生自己不断发展,除了前述外,更重要的是学生要有一套适合自己的独特的学习方法,古语说的好“受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把方法指导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课前备学法,课堂授学法,课外辅导学法),使学生自主地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学生在自己自主的活动中不但增长了见识,更重要的是在不断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实践中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独创精神和能力。
4、适时进行评价,激励学生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赏识能使人愉快,使人快活、能激发人的潜能,使人心智开启、灵感涌动。教师在课堂上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细心倾听学生的回答和发问,及时地捕获准确的反馈信息。同时,对于学生的回答和发问,教师应做出恰当的评价,以规范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教师恰到好处的表扬或赞许,会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积极强化;即使学生的回答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也应该在恰如其分的批评或否定之后引导和鼓励学生,让他们在反思自己思维过程的基础上探究问题的实质。真心实意地表扬学生、赞美学生,学生会给你意外的惊喜和回报。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优秀的学生!
关键词关键词:历史 创新 能力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是我们高中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培养高中生历史的创新能力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浅谈如下几点:
一、加强对创新能力的认识
所谓的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总的来说,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可以利用的材料,并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思想、观点、方法和产品的能力。
创新能力具有如下特征:
(1)综合独特性: 我们观察创新人物能力的构成时,会发现没有一个是单一的,都是几种能力的综合,这种综合是独特的,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2)结构优化性:创新人物能力在构成上,呈现出明显的结构优化特征,而这种结构是一种深层或深度的有机结合,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创新功能。
二、高中历史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1、提问设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通过教师的情境激发(语言、图片、视频等),让学生在感到兴趣的同时提出问题,进而产生探讨的愿望。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要在学生看似无疑处设疑,有疑处释疑。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已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把问题引入课堂。即以“问题”的不断出现与解决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主线,作为推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内驱力,诱发其探索与求知的欲望,调动其历史思维的积极性。如以讨论、辩论等形式,使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做人之所不见。从而优化学生的创新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每一堂课,都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大胆的想、问、辨。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思维打开了,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书上的内容,还将课外知识,已学过的其他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许多学生能在老师引导下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实践证明:没有难度的教学只会削弱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时机,结合教材特点,生动地叙述能引起疑问的史实,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2、实施开放式教学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必须打破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变学生单纯地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变学生单纯从教师或书本上获取信息为从各方面获取有效信息,变学生单纯在学校阶段性学习为向社会学习、终身学习,这才是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为达到上述目的,我们可以做一些尝试,具体做法是变原来的封闭式课堂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这一模式又可分为规定型开放式教學、主题型开放式教学和自主型开放式教学。 所谓规定型开放式教学是指教师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教师规定的内容,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并用历史小论文的形式体现学习的成果。
3、因材施教,加强学法指导
教育的对象即教学的主体的每一个学生在个性、知识、阅历、经验、思维、兴趣多个方面存在显而易见的差异,新世纪素质教育和教育创新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培养高素质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促进人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转变观念的前提下,必须注意活生生的存在差异的学生的实际,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否则对有些学生可能就成了不看对象的“对牛弹琴”,起不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必须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起到实效。
但是,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互动活动。按照建构主义理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职责就是不断创设情景或进行方法导引,使学生自主地建构自己的知识,“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促进自己全面的发展。而要促进学生自己不断发展,除了前述外,更重要的是学生要有一套适合自己的独特的学习方法,古语说的好“受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把方法指导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课前备学法,课堂授学法,课外辅导学法),使学生自主地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学生在自己自主的活动中不但增长了见识,更重要的是在不断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实践中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独创精神和能力。
4、适时进行评价,激励学生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赏识能使人愉快,使人快活、能激发人的潜能,使人心智开启、灵感涌动。教师在课堂上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细心倾听学生的回答和发问,及时地捕获准确的反馈信息。同时,对于学生的回答和发问,教师应做出恰当的评价,以规范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教师恰到好处的表扬或赞许,会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积极强化;即使学生的回答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也应该在恰如其分的批评或否定之后引导和鼓励学生,让他们在反思自己思维过程的基础上探究问题的实质。真心实意地表扬学生、赞美学生,学生会给你意外的惊喜和回报。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优秀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