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自读书”的重要性

来源 :中学生阅读·初中·读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F2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读书”,不外借助文字、图像及声音,在知识的海洋里上下求索。这一寻寻觅觅的过程,是在挑战你的智力,锤炼你的意志,酝酿你的情绪,完善你的思考,等到你理清思路落笔为文时。其实已经是“水到渠成”了。即便不做学问,不写文章,这个紧张寻觅的过程,同样决定了你阅读的质量与乐趣。在这个意义上,“过程”的重要性,一点不比“效果”逊色。
  20年前,记得是在北京前海西街恭王府,那时还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所在,我第一次听一位朋友用“一本正经”的口吻,谈论他们单位的领导如何事必躬亲——亲自写文章、亲自吃饭,还亲自上厕所。当时我乐坏了。依样画葫芦,开始谈论“亲自读书”的重要性。
  饭要亲口尝,书要亲自读,为什么?因为吃饭及阅读本身,就充满了乐趣。如果有一天人类不需要咀嚼,按一下按钮,肚子就饱了,营养也足够,那并非福音。会读书的人,求知之外。很享受阅读的过程。这就好像球迷半夜起来观看世界杯足球赛,就是为了享受那紧张而刺激的场面;你要是劝人家别看,明早起来告诉人家谁输谁赢,那球迷是绝不答应的。
  对今人来说,如果真想读书,“金钱”及“时间”的障碍不是特别严重,反而是另外两个因素影响了我们的阅读:一是电脑强大的检索功能,二是铺天盖地的名著缩写及论文提要。现在的读书人,不再欣赏“博闻强识”,这我能理解。因为电脑的检索功能实在太强大了:但省略了寻寻觅觅的阅读过程,实在有点可惜。
  20世纪90年代初,我研究中国人的游侠想象,从司马迁到李白到金庸。为了梳理历代文人对侠客的想象,我翻箱倒柜,上下求索,很辛苦,但不時有惊喜的发现。边找边读,边想边写,随着研究的深入。我逐渐理解为何游侠在某些特定时代会成为文人的“最爱”。这本《千古文人侠客梦》,1992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刊行。此书刊行后,朋友送我一本《二十四史侠客资料汇编》,那是根据“二十四史数据库”检索而成的。我初则惊喜。继而沮丧。机器检索当然比我一本一本读要精确多了。许多资料我原先没读到,确实可以补缺。可另一方面,我马上意识到,日后做研究,很可能不再读书,而是设定主题词,请计算机检索,挑出一段段“有用”的文字来。再仔细推敲。缺了必不可少的上下文,更没有寻觅的艰辛及发现的惊喜,我担心这人文研究的乐趣将丧失大半。
  2000年5月,我撰写《数码时代的人文研究》,对“沉潜把玩”被“快速浏览”取而代之表示担忧。如果有一天,人文学者撰写论文的工作程序变成“一设定主题,二搜索,三浏览,四下载,五剪裁,六粘贴,七复制,八打印”,你的感想如何?如此“八步连环”,一气呵成,写作与编辑的界限将变得十分模糊。如果真的走到这一步,对人文学来说。将是致命的打击。把读书的过程说得那么重要,是否夸大其词,这取决于对求学目的的理解。在我看来,信息不等于知识,更不等于人生智慧及生命境界。前者属于公共资源,确实可以用金钱购买:后者包含个人体验,别人实际上帮不了多少忙。
  影响当代中国人阅读兴趣的,除了检索,还有摘要与缩写。这本是辅助性功能,让工作繁忙的现代人,得以用最短时间,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然后,再按图索骥,寻找自己喜欢的文本,亲自阅读。可我发现。很多人只读名著的提要或缩写,以为这样就行了,不必再去翻看那厚厚的原著。
  在我看来,各种世界名著(文学、史学、哲学)的提要、摘编、缩写,在方便考试的同时。很可能败坏了读者的口味。工作忙,实在没时间,你可以少读;但如果都不看原著,习惯于通过手机、网络、工具书等记下一大堆故事梗概,那是没有意义的。为了应付考试,没办法,偶尔这么做,情有可原。但长期如此,则读得越多,品味越差。
  宋代大儒朱熹生活的时代,刻版书籍流行。世人读书的方式发生变化。于是,朱熹警告世人:“今人所以读书苟简者,缘书皆有印本多了。”比起八九百年前来,我们今天的阅读无疑更为“苟简”。拙著《读书的“风景”:大学生活之春花秋月》出版后,我曾接受采访,谈及当下中国人的“读书”:第一。知识面广。但缺乏深入探究的动力与能力;第二,擅长检索,但抵挡不住时髦的诱惑,难得独立思考;第三,喜欢表达,但主要是滔滔不绝的“独白”。而不是有理有据的“说服”。更不是包含倾听与自我反省的“对话”。这样的读书状态,确实不太理想。可世风如此浮躁。你又有什么办法让大家坐下来“亲自读书”呢?
其他文献
“光现象”这一部分内容是初中物理的入门知识.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其特点是难度不大,但和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现象较为普遍.本文从光的传播、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镜成像三个部分对“光现象”进行分析、总结.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
随着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家校交流沟通的平台比以前多,也更方便。比如,借助QQ群,班主任可以让家长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事务中来,“旁观”孩子的学校生活;而老师和家长的温暖相遇,也能让孩子从中获得更多成长的力量。  与班级相遇,做班级建设的“列席者”  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大当家”,事无巨细都要一把抓。但是,有很多工作如果不能得到家长的回应和反馈,工作效能就可能大大降低。因此,不妨利用QQ群,
给我一台时光机,让我回到那一年,笑声依旧。  ——题记  一  初二上学期刚开学,老班把所有人的座位都调换了。在跟原同桌依依不舍告别后,老老实实地坐到了你的边上。其实当时很不满这样的安排,但对于天生胆小懦弱的我来说,跟老师提议换位子实在是不大可能。  和你同班一年了,但我们讲过的话加起来不到10句。周围的人都在谈天说地的时候,我们这里一片寂静,似乎谁都不肯先开口说话,气氛有点尴尬。  终于,在我紧
期刊
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种.由于这两种反射现象有其相似之处,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存在误区.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现将两种反射现象的易错点削析如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提高对惩罚教育的认识。惩罚是一种基本的教育手段,必须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树立正确的认识,是发挥惩罚手段在教育中的作用与功能的第一步。  当前,人们对于惩罚的认识存在三个方面的偏颇,必须予以矫正。一是惩罚是否必要。对惩罚教育的认知和态度出现过两种偏差。前些年,少数教师用体罚或变相体罚代替有效的惩罚,激起一些社会矛盾;近些年,因种种原因,教师对学生根本就不再惩罚了,犯了错误也不管不问。我们必须明白,体
期刊
正当月光射来重叠(不妨这样说)在他心光上的时候,熟睡着的主教好像是被包围在一圈灵光里.那种光是柔和的,涵容在一种无可言喻的半明半暗的光里.天空的那片月光,地上的这种沉
期刊
“我的书间之花,落下它那被遗忘的花瓣。”泰戈尔这样说。  明媚的三月,柳树的枝条划破综合楼前的天空,大把大把的阳光漏在地上,在一块块地砖间流淌。  “有人会为这些花的逝去而惋惜吗?” 那个午后,我面对着楼边的花丛,看大片的花朵零零落落地碎开,不免多想。“过去的姹紫嫣红,如今成为了谁的遗梦?我无力挽留的花瓣,究竟是为了什么奋不顾身,是什么逼迫它们香消玉殒?而我心底像潮水一样涌起的哀伤,又是因为哪一个
期刊
元阳梯田,是苍天和大地共同垂青的地方,层层叠叠的梯田像天梯一样。直上云天,把一座座山坡雕琢成经典的画卷。  这天早上,梯田上空晨雾弥漫,一群作家跟摄影家结伴,带着新鲜劲儿和发现的眼睛。行走在村寨和田野中间。在一条淙淙流淌的小溪边,遇见了一个上学的小女孩,一米出头。秀气的脸蛋上是一双想跟人打招呼却又十分羞涩的眼睛,穿一身明显小了一号的民族服装,服饰上曾经鲜艳的红红绿绿,在多次漂洗中褪了颜色。  晨雾
期刊
一条小河从菜溪中学流过,隔开了初中部和高中部。河的名字有点奇怪,叫木瓜河。小镇盛产黄瓜、冬瓜、丝瓜……,就是不产木瓜。木瓜是遥远的南方的物产。我在作文里写,掉进河里的人,会扑通一声。变成一只木瓜。  “老木头”在黑板前唾沫横飞,我看着窗外的河流发呆。这节课本来就不是“老木头”的,教美术的金老头请了长病假,美术课被几门主课瓜分。作为我们的班主任,“老木头”理直气壮地霸占了其中的大部分。  我发了一会
期刊
古老的钟在午夜不紧不慢地走着——嘀嗒,嘀嗒……时针指向12点,灰姑娘的舞鞋在铺着红毯的台阶上孤独地闪耀着光芒,王子没有来,他被华丽的舞会所吸引;当檀香木床长满青苔后,嘀嗒,嘀嗒……从青苔上滚落下来的水滴亲吻着睡美人柔软的嘴唇,睡美人被吻醒了,她想,亲爱的王子,你还是不要来了,你吻醒了我,我很快就会变老的……  在自己的幻想世界,我坐在华美的宝座上,带着瑰丽的王冠,傲视一切……  中考临近,大家端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