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装扮小学语文教学的春天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onsu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世纪80至90年代芳名远播的南通市小学语文教坛的“五朵金花”李吉林、亓浦香、张育新、杨秀兰、陈锡珍,都是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主张、鲜明的教学风格、专属的研究领域、代表性的教学课例,都是仁者、勇者、智者,儿童立场、开拓精神、智慧人格是她们走向成功、踏上名师之路的关键因素。她们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她们用艳丽与芬芳共同装扮起那个时代南通、江苏甚至全国小学语文教学姹紫嫣红的春天。
  关键词:南通 小学语文 “金花”教学理论 教学实践
  翻开泛黄的几十年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权威期刊和省、市教研室编写的各种教学资料,她们富有真知灼见的文章常常与霍懋征、袁瑢、王兰、沈大安等国内小学语文名师的大作排列在一期。
  打开教学影像库,她们优雅的身姿与斯霞、庄杏珍、于永正等教学大师一起出现在屏幕中,代表课例至今被人津津乐道、争相模仿。
  在赴全国各地讲学、指导的行列中,她们与张庆、成尚荣等教育大家为伍。
  她们,就是20世纪80至90年代芳名远播的江苏省南通市小学语文教坛的“五朵金花”:李吉林、亓浦香、张育新、杨秀兰、陈锡珍。她们都毕业于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都是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主张、鲜明的教学风格、专属的研究领域、代表性的教学课例,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她们用艳丽与芬芳共同装扮起那个时代南通、江苏甚至全国小学语文教学姹紫嫣红的春天。
  “五朵金花”中,李吉林老师开宗立派,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情境教育学说,为大家所熟知。本文就研究者关注较少的其余“四朵金花”的小学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进行较为具体、深入的扫描与透析,以便后来者汲取她们的教学智慧,弘扬她们的探究精神,学习她们为师做人的品格,登高望远,更上层楼。
  一、各美其美:“四朵金花”小學语文个性化教学理论与实践扫描
  (一)亓浦香:芳华轻播的香蒲
  人如其名,亓浦香老师真像不事张扬的、质朴的蒲苇,却芳华轻播。她课风朴实、扎实,教学论述朴素无华,学科视野宽广辽阔。
  亓老师从教几十年,除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1955—1957年、1958年、1982—1984年,她3次参加江苏省小学语文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编写工作;1984—1985年,在母校南通师范学校教科室工作过几个月,后主动要求到郊区文亮小学工作;1991年区划调整,到港闸区教育局教研室工作。站讲台,编教材;下得了小学,进得了师范学校;教得好城里小学的学生,也教得好郊区小学的学生;做得好小学语文教师,也当得好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头”——多种身份、多重视角的切换、重叠,让亓老师走上了一条上下贯通、理论实践紧密结合的稳健又踏实的小学语文教改之路。她的教学,低调中蕴含华丽,朴实中藏着灵动,行动中带有理性的思考。
  比如,《蝙蝠和雷达》中科学家通过试验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秘密一段的教学,就很有代表性:
  1.科学家是怎样做试验的?先用课文里的话回答,再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一共做了哪几次试验。
  2.为什么要蒙眼?又为什么要塞耳、封嘴呢?说话既要明白,又要简洁,请用一组关联词语(究竟是……还是……)说一句话。
  3.根据对课文这两个自然段的理解,做填空练习。
  (1)假设蝙蝠夜间飞行,探路的工具是眼睛,那么蒙上眼睛,它一定会(),铃铛就会()。而事实上,蒙上眼睛,它并不(),铃铛()。所以蝙蝠的眼睛不是探路工具。
  (2)假设蝙蝠夜间飞行,探路的工具不是嘴和耳朵,那么把它的耳朵塞上,或者把嘴封住,它不会(),铃铛也不会()。而事实上,把耳朵塞上,或者把嘴封住,蝙蝠就像(),铃铛()。这就证明,蝙蝠的嘴和耳朵是夜间飞行探路的工具。
  4.这正是科学家反复试验的结果,书上把这两句话变成了一句话,找出来读一读。这个意思能不能换个说法?用上“是……不是……”。既然这两个句式意思相同,课文为什么用“不是……而是……”呢?
  5.齐读第4、5自然段。
  6.蝙蝠到底是怎样凭着嘴和耳朵探路的呢?请对照课文画示意图,帮助大家理解。
  你看,亓老师用6个教学步骤,打了一套切实有效的“组合拳”,拳拳击中要害,将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语文的学习、语言的实践与思维的训练,结合得天衣无缝。之所以如此设计、实施教学,源于亓老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儿童学习语文的特殊规律的深刻了解,来自她借助教育心理知识突破小学语文教学瓶颈的理论自觉——一切心理活动的核心是思维,而思维的发展不是凭空生成的,必须借助字词句章。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周益民说得好:“亓老师行动的每一步都是有准备、有思考、有根据、有计划的,这就使她的实践研究既具有较高的起点,又具备丰富的实证。”
  亓老师教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广”。在那个教育还颇为封闭的年代,亓老师就强调语文不能局限于课堂,必须建立大语文观。她将学生带到大自然和生活中去学语文、用语文:参观长江边的通沙汽渡,跟车采访售票模范,争当小厨师,学习办小报,春天校内寻找春姑娘,夏天野外钓龙虾……到了21世纪才变成我国语文教师共识的“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在20世纪80年代就成了亓老师语文教学的行动指南。
  (二)张育新:一抹新异的绿
  张育新老师其人、其课,都像春天布满大地、树梢的一抹新绿,充满生机、活力,富有开拓、创新精神。
  张育新老师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对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贡献,首先体现在对听话说话课程体系的建构。对于语文学习来说,听、说、读、写同样重要。可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语文教育历来重视读写,忽视听说。当“听话说话”进入语文课程,很多教师还在茫然无措时,自1983年始,张老师却以职业的敏感和先行者的姿态,展开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从教学计划的制订、教材的编写,到对课堂结构、教学方法的摸索;从教学范例的推出,到教学理论的总结,有条不紊,全面系统。其间,自编听说教材48篇;推出成功课例数十节,其中5节由江苏电教馆拍为系列片发行;《儿童说话能力的心理基础和培养途径》等论文公开发表,又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在省内外推广。   在听话说话课程体系的建构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她的课堂教学。比如,《声音的秘密》一课,巧借寻常的锣、鼓、铃、哨子和纳鞋底线等道具,让二年级学生听声音模拟,进行象声词练习;通过现场演示及实验情境,进行句式练习;听录音机播放的声音组合,展开联想,自编故事,说一段话,集体评议,培养语言组织能力和想象、创造能力。又如,《机器人的一天》一课,则借助学生十分感兴趣的“新鲜事物”机器人架构全课:先是机器人(教师操作布袋木偶)自我介绍,学生按时间顺序,用一段话对“机器人的一天”进行介绍;接着,顺着学生的心理情绪,让学生对机器人赞美、提问,进行感叹、疑问句式训练;在仿说学说的基础上,启发想象,以“我长大了要造的机器人”为话题,进行创造性讲述。描述性介绍,创造性讲述,看、听、想、说交替进行,教学具有坡度、兴奋度。这样极具创意的经典课例还有很多,如《孙悟空考小朋友》《翻出一个聪明来》《种子发芽》《醋浸鸡蛋》,等等。张老师总是针对儿童的心理、紧贴儿童的生活,精心设置听说情境、描述情境、对话情境、想象情境、创造情境:以趣激情,让学生爱说;架设阶梯,循序渐进,让学生会说;鼓励创造,活跃思维,让学生善说。
  张老师的开拓、创新精神,还表现在她对小学语文教学各种课型的尝试、提倡。本来,作为声名远扬的特级教师,她既有“轻车”可驾,也有“熟路”可走, 但对于创造的渴望,让她发自内心地不喜欢走老路,“不喜欢和别人做一样的东西”。20世纪80年代中期,除了听说课方面的探索,她还以“弄潮儿”的姿态,对近20年后新课程提倡的游戏课、朗读欣赏课、课外阅读指导课、观察表达训练课等多种课型,都进行过积极的实践。
  张老师的开拓、创新精神,更表现在她自1958年开始,用40多年的时间所进行的5轮小学语文教学大循环实验上。从“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的有机结合”“小学作文教学序列探索”“以发展思维为核心培养语文能力”,到“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和谐发展”“完善立体教学模式”,一路革新探索。
  (三)杨秀兰:秀外慧中的幽兰
  听其课、品其文、观其人、察其行,都会想到一句诗:教林有秀木,空谷存幽兰。的确,无论是教学气质,还是行事格调,杨秀兰老师都像空谷旁的兰花,蕙质兰心,清秀雅致。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杨老师的课是有气质、有境界、成高格的。她尤其擅长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她执教的汉语拼音课、识字写字课、阅读课,不但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还有高远的教学立意和深厚的教学意蕴。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汉语拼音抽象枯燥。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好奇、活泼、爱动的天性,杨老师发挥自己形象美、嗓音动听、感染力和表现力强的特长(曾当过一年的专业演员),寓汉语拼音教学于游戏之中,结合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创设生动多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充分调动学生眼、耳、口、手和脑,协调活动,把拼音教活”,发挥了游戏和教师高超的专业素养在创设教学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教学魅力、促进思维和语言发展、启发创造等方面的作用。她发明并总结的“找朋友”“摘苹果”等18种拼音游戏,至今仍是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推崇的经典案例。
  比如,教学看图、看拼音识字《大小多少》,她精心选择儿童生活世界的实例,除了运用排球、篮球、乒乓球三个球体实物的大、中、小比较,还用一年级与二年级、二年级与三年级比较,让学生明白:相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二年级小朋友大,但对于三年级小朋友,他们又小了。如此,把理解词义与认识事物结合,让一年级的学生通过观察、比照,通过亲身感受,感性认识到大和小、多和少是相对的、变化的,自然渗透了辩证的观点。又如,教学《蜜蜂引路》第二、三自然段,她围绕重点,匠心独具地用“路线图”的形式,引导学生图文对照,边看图边读文,把列宁的住处和沿路经过的花丛、园子、房子的顺序及方位搞清楚,然后要求学生到黑板上演示;并用连续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读文、思考、想象,理解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找到养蜂人的。她把语文教活了,将学生语言文字的建构运用与观察能力的培养、思维水准的提升有机结合。
  可见,杨老师睿智地处理好了浅与深、多与少、庄与谐、活与实的关系,从教书育人的高度出发,从以育智为核心促进素养提升的路径入手,把准了语言文字学习与思维发展、自学能力提高的关系,摸准了低年级学生的心智特點和语文学习规律,把低年级的“小”语文教出了“大”格局、“高”境界。与同时代盛行的讲读法、问答法相比,与当年不少片面醉心于花里胡哨的技法创新、忽视教学内质的“改革者”相比,杨老师的教学显示了思想的力度和内蕴的韵味,一如空谷幽兰,香远益清。
  人品决定课品。杨老师的教学之所以具备高远的立意、绵长的意蕴,达到返璞归真的境界,关键在于人课合一。她既“执着追求,痛下功夫,学得出人头地,干得出色当行”,又“甘耐寂寞,不左顾右盼,不务虚名”。当年,得知自己将被列入特级教师评审名单,她甚至跑到领导家里恳求:“我是不配的,千万不要把我放在里面!”
  (四)陈锡珍:常青之树
  回望陈锡珍老师一路跋涉的语文教育人生,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她就像扎根在南通市实验小学“勤敬园”里的一棵树,不断汲取时代的养分,不断向上生长,用半个多世纪的时光,让自己长成了一棵蓊郁高大的常青树。
  陈锡珍老师以严谨、灵活的教学风格著称,《海上日出》等阅读课是她的代表性课例。她倡导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理念,至今仍是指导教育教学的重要原则、行动纲领。她主持的“八五”重点规划课题“主体性教育实验”具有开创性意义,得到著名教育学者朱小蔓教授的高度评价,创立的“社会交往课”被评为江苏省素质教育十大模式之一。随手摘录课题研究报告中的句子——“教育是主体发展自身的社会实践”“教育发生是知识内容发生和个体心理发生的统一”“教育参与形成人的个性,促进个体社会化”……一位在一线耕耘的小学老师能有如此精深之思考,是多么难能可贵。更令人惊叹的是,陈老师与时俱进,深入思考核心素养时代,面对统编教材,小学语文教学该怎样立足于教育原点——人,着眼于儿童生命的成长和发展,做好“语·文·人”这个宏大课题。为此,她洋洋洒洒,用一万余字的篇幅,点醒、告诫年轻的同行:语文姓“语”,小学语文是儿童言语生命的开启;语文是“文”,要关注语言、形象和意蕴的理解、表达;教育的原点是“人”,是人的成长和发展,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儿童学会学习、学会阅读、学会表达,为具备应有的品格和能力奠基。一个年近八十、退休几十年的老教师,就是这样不断学习、不断耕耘,让思想之树常青,让生命之树常青的!   二、美美与共:“四朵金花”小学语文教学成功要素透析
  虽然“四朵金花”教学主张不一、教学风格各异、研究领域有别、个性色彩鲜明,但相同、相通之处也有很多。她们都是仁者、勇者、智者,儿童立场、开拓精神、智慧人格是他们走向成功、踏上名师之路的关键因素。
  (一)儿童立场
  一位优秀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个仁者,爱她的学生,爱她的职业。“四朵金花”都是这样的仁者,“爱”是她们教书育人的原动力。因为爱,亓浦香老师48岁时放弃在条件优越的师范学校工作的机会,到郊区小学教学,当时还不会骑自行车的她,要挤公交车上班,步行去郊外学生家家访;因为爱,张育新老师每晚9点等儿子睡了以后,在灯下撰写语文教学改革方案,经常奋笔疾书至凌晨。
  心中有爱,目中有人。对事业的热爱,会体现在对学生的态度上,会使她们具备儿童立场。“四朵金花”成功的基点都在于对儿童的热爱和对儿童的了解。“我属于孩子”,这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四朵金花”的儿童观、教学观,道出了她们语文教改的基点意识,道出了她们为儿童语文学习引路、服务的身份意识: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无法包办代替、强行灌输,语文教学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以学生的起点为教学的出发点,启发儿童学会学习,为他们的成长、发展奠基。为此,杨秀兰老师教学前会认真摸底,并细致分析学情,这使她的教学目标精准,效果明显。为此,陈锡珍老师会在离毕业考试只剩180天时,毫不犹豫地接下有半数以上重读生的特困班的语文教学工作。爱能激发智慧,爱也能创造奇迹。爱,让陈锡珍老师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她循循善诱,以鼓励为主,以激发自信心为主,以查漏补缺为主,豁出命去工作,体重降到78.5斤,但该班小升初语文合格率却达到100%,优秀率达到42%。
  新课程改革以来,优秀教师个性化教学意识觉醒,他们纷纷亮出自己的教学主张,语文教坛举旗之风盛行。但这些教学主张着眼教师教的多,关注学生学的少。教学基点的错位、对儿童的漠视,会导致教学的灾难。相信“四朵金花”上负责任的公开课、提炼有价值的教学主张、从儿童的需要出发进行创新的立场,将富有个性色彩的探索建筑在教学公共理性基础之上的定位,不故作惊人之语的举动,会对语文教学“举旗”现象起到矫正作用。
  (二)开拓精神
  虽然都是女娇娥,但“四朵金花”凭着改革、开拓的精神,勇于探索,积极建树,硬是把自己塑造成了敢干会干的“女汉子”!她们是那个时代教坛真正的勇者,动真碰硬,就小学语文教学一系列难啃的“硬骨头”,以教学实验、课题研究的形式打响攻坚战。
  亓浦香老师既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又善用“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方式解答问题。20世纪70年代,她进行的是小而实的课题研究。在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基础上,20世纪八九十年代,她致力的是“语文教学智力技能整体发展”“小学语文课堂活动结构”等视野宏阔的课题的研究。今天,打开亓老师当年手写的“小学语文课堂活动结构”课题研究笔记本,看到她为“教师讲解多,学生参与少;机械作业多,有效训练少;包办代替多,学生实践少”的现狀忧心忡忡,看到她在港闸区选择了7个试验点、18个教学班,带领众多老师试图通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结构”模式的变革,“以学生在教学中自主的语文活动为主线,突出语文课堂活动的自动性和互动性,加强语言的感悟、涵泳、积累和运用,不断优化活动设计,改善活动结构,以提高整体语文能力”,在感佩她的开拓精神、雄心壮志的同时,也会震撼于她方法的科学、脚步的坚实!
  学生应该具备哪些自学能力?如何把准学与导的辩证关系,发挥教师的“导”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有效作用,逐步把学生培养成离开教师也能独立学习、主动学习的人?早在1983年,张育新老师就在对平时作业和毕业统考相关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以五年级为例,对此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提示了可行的实践路径:读中有“导”,揭示学习规律,启发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讲中有“引”,引在关键处,引得其所,促进自学;练中有“点”,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差不多同一时间,杨秀兰老师就低年级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实践研究。她认为,首先必须激发儿童自学的积极性;其次,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通过抓“双基”、给工具、教方法等策略,培养自学能力;再次,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模仿性强,教师要注重自我示范,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杨老师还就低年级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当时很少有人问津的难题进行过探究。她认为,抓住词与词、句与句之间先后、因果等联系,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让学生学会从矛盾中发问求解,是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致力于主体性教育实验的陈锡珍老师,在注重应试的语境下,大力呼吁要在改革语文课堂教学的同时,“努力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并身体力行,组织班上学生参加兴趣小组活动,开展“小博士”竞赛,开辟小园地,创办小刊物……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拓展语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提高语文应用能力。从陈老师的第二课堂中,我们分明已经窥见了当今校本课程、伙伴课程、角落课程的雏形。
  (三)智慧人格
  “四朵金花”都善于广读博览,借力周边学科理论,更新知识结构,提升学养,开阔研究视野。张育新老师“听话说话课程体系”的建构,有心理学、艺术学等学说的支撑;陈锡珍老师创立的“社会交往课”,明显受社会学、教育哲学的启迪、影响。不仅如此,她们都是有思想的行动者、有行动的思想者,善于融会贯通,将就事论事的实践总结为理论实践交融的教学学术研究,在研究中成长,在探索中实现教育人生的跨越。
  “四朵金花”的教育智慧还体现在她们对后辈的提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她们退而不休,都被所在学校和南通市、县多所学校聘为导师、顾问,定期深入学校听课、评课,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学活动、课题研究。她们甘当人梯,让青年教师不断向上攀登。在她们的引领下,一大批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脱颖而出。她们的教育生命、教学智慧,也在这样的传承中,在小学语文教学新花绽放的春景中,得以延续、光大。
  (胡海舟,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学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其他文献
摘要:批判性思维理论认为,论证说出来的理由只是一部分,那些没有说出来的理由就是隐含前提。隐含前提有可能反映论证者对世界和人生的根本假定,抓住这些根本假定,写作者可能开拓出崭新的写作空间。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写作隐含前提隐含假设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普通高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批准号:BHA16014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用批判性思维的眼光看
期刊
摘要:将项目学习的理念引入数学课堂,以真实的生活问题为驱动,整体规划学习时间,重新架构学习路径,变“先学后用”为“为用而学”,呈现出不同的学习效果。《元、角、分》单元的项目学习共4个课时,立足学生起点,围绕驱动性问题,通过模拟购物,让学生学会布展、学会推销、学会选择、学会合理使用资金等。这些单元项目学习当中的“副产品”,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作用与影响,并不亚于原初学习模式当中那些“主产品”知识点。 
期刊
江苏省海安市实验小学是一所有传奇色彩的学校。这是一所以数学教学研究见长的学校,相继从这里走出去的华应龙、贲友林、仲广群、许卫兵、储冬生,都是全国小学数学教学界的“风云人物”。更让人叹服的是,这些风云人物的离开,并没有影响这所学校以它的高水平、高质量蜚声省内外。近年来,在“共生教育”理念引领下的项目学习,又让这所学校声名更隆。  纵观我国40年来的教育改革历程,我们分明可以看到,这是一个由教学研究到
期刊
摘要:写作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但很多学生却“谈作色变”。以项目学习的方式来开展习作教学,项目导引,紧扣主线,设计活动;项目实施,尊重起点,范文引路;项目评价,突破难点,微课助推。项目学习下的学生习作,因为生活情境而真实,因为范文指引而精彩,因为微课助推而提升。  关键词:项目学习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写作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然而现实中,很多学生却“
期刊
摘要:十岁成长仪式是“八礼四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很多成长仪式陷入了说教式、娱乐式的藩篱。以项目学习的方式来开展十岁成长仪式,通过项目导引、项目实施、项目展示,让目标从庸俗走向深邃,让德行从教化走向生长,让仪式从单一走向丰盈。通过这个不一样的成长仪式,让学生在十岁这个特别的驿站获得不一样的生命启迪,激发成长的“生命自觉”。  关键词:项目学习成长仪式德育生命自觉  十岁是一个人从童年走向少年的转折
期刊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抓住文章的思路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沿着这条“路”去理解课文的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把握课文的层次结构,弄清字词句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具体来说,应引导学生在自学中摸索思路,在朗读中突出思路,在设疑中展开思路,在想象中体会思路,真正达到发展智力、培養能力之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章思路阅读能力  原文刊发于《江苏教育》1984年第9期,略有删改。  “作者思有路
期刊
摘要:语文教育的当代性从根本上说就是教育观念的当代性。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实施教学,语文教育才是当下的,也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当代性。教师要在新课标理念下认识统编教材,从当代生活出发,提出学习任务,设计学习情境。要不断地开辟课程资源,将我们身边的社会生活化为学习任务和学习情境,培养和鼓励学生用语文去认识社会、体验生活,解决身边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育当代性统编教材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已经投
期刊
摘要:李吉林老师用一句“要一辈子对别人好,帮助别人!”表达自己一生所体悟和践行的“道”。以三件事为印证:某教育机构假借“李吉林团队”名义举办同课异构活动,为了不让参会代表蒙受损失,李老师主动授权与对方合作;在面临重要选择时,李老师设身处地出主意、想办法;表达出现歧义时,李老师只是提醒要注意行文的严谨、处事的谨慎。  关键词:李吉林 追忆往事 教育屐痕  2019年7月20日上午10时,在李吉林老师
期刊
摘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通过“习斋号,起班名”和“赏兰亭,话书法”两个案例,让学生初步感知中国古老的书斋斋号文化和书法艺术,加深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传统文化斋号《兰亭集序》书法  本文系江苏省盐城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立项课题“小学阶段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编
期刊
摘要:一個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的阅读水平。基于阅读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以及本校学情,提出建构“和大人一起读”阅读林的想法。通过聚焦栏目阅读,探索“媒介阅读”的路径,营建群体阅读的“场”。阅读实施过程中,合力打造强大的家庭阅读圈、“班班有读”共读平台,并通过整体规划和活动跟进,提升学生阅读力。  关键词:“和大人一起读”家庭阅读圈共读平台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