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县级电视台虽然人少,设备简陋,力量薄弱,但通过深入偏远瑶乡,与采访对象同吃同住,亲身感受山村教师感人的事迹与行为,认真挖掘素材闪光点,现实题材一样能制作出反映时代脉搏、感动人心的好作品。
关键词 县级电视台;精品制作;价值最大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05-0170-02
县级电视台在各级电视台中是“小字辈”,人手少,设备少,承担着繁重的宣传任务。特别是广西的各县級台,分布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作条件落后,要拍摄制作优秀电视纪录片,往往力不从心。2012年,灵川电视台摄制的新闻系列报道《瑶山深处的坚守》被评为广西广播电视奖一等奖,广西新闻奖三等奖;同时,取材于同一故事摄制的电视纪录片《梦在路上》荣获广西广播电视奖(县级台站)电视纪录片一等奖,并荣获当年广西十佳电视纪录片称号,成为全区唯一的获奖的县级台。灵川电视台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县级台只要扬长避短,立足本土题材,找准突破口,精准发力,用心制造打磨,同样可以创造精品佳作。电视作品的获奖,不但让我们感受到丰收的喜悦,也引发了我们对县台电视节目特别是纪录片创优的一些思考。
1 最鲜活的题材在基层,要创作优秀作品,必须眼睛向下,深入基层
2012年5月,全国新闻界“走转改”如火如荼,我们也像全国的同行一样,迈开双腿,上山下乡,深入基层,深入到最普通的基层群众中间去,倾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获取了丰富的题材和创作源泉。
我们在深入本县最偏远的山区乡——兰田瑶族乡采访时发现,在海拔1200米高山上,一间白墙青瓦的小屋前,一根用竹竿升起的国旗格外显眼,一问随行的乡政府工作人员才知道那是一所小学。准确地说,应该是一个教学点——兰田瑶族乡赵家教学点。在与工作人员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这个教学点只有一个老师,带着10个瑶族的孩子,而这个老师一直在这个教学点教了整整45年的书,6月就年满60岁退休了。我们联想到正在开展的“走转改”和央视《寻找乡村最美教师》活动,立刻激发起了浓厚的兴趣。一个老师,45年如一日,像父母一样,细心地照顾着一代又一代瑶族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其中一定有许多感人的故事。我们用了1个多月的时间,多次进入到大山深处,用镜头纪录、同时也用心感受了一位老师45年的坚守和一群学生求学的艰辛。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山区孩子求学的不容易。瑶族村寨在大山里都是依山而建,房子都建在高山上,道路不通,山高路远,从山下翻山越岭爬上村寨,最快也要走2个小时。孩子们在陡峭的山路上,每天要走4~5个小时的艰辛路程,而他们,最小的只有4岁半,最大的也仅仅9岁。当时在赵家教学点的采访中,我们三进大山,与这个教学点的老师和孩子们一同生活学习了10多天,与他们一起上下学,吃住在村民家,拍摄了10多个小时大量生动而有意义的画面,并亲历感受纪录了赵雄汉老师在退休前最后1个多月,与孩子们的生活、学习过程。
我们以此为题材所拍摄的新闻系列报道《瑶山深处的坚守》和电视纪录片《梦在路上》获得了成功,并使我们得到很多启示。它告诉我们,最鲜活的题材往往在基层;只要我们眼睛向下,敢于深入基层,不愁找不到鲜活的题材和精彩的故事。
2 要用高度的新闻敏感性去感知故事,要用真心浓情去打动观众
2013年8月19日至20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在制作《梦在路上》这部纪录片的时候,如何表达赵雄汉老师这样的典型人物的情怀,讲述好他的感人故事,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
1)要做好一部电视纪录片,要感知动人故事,首先要有新闻敏感性。很多做纪录片的同行认为,做纪录片和做新闻报道是两回事,对于记者的新闻敏感性没有太高的要求。这个观点是有偏差的。新闻敏感同样是纪录片工作者捕捉有价值的线索和题材的重要能力。我们都说,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因此,能够把握好和纪录好现实题材,具备挖掘升华主题的能力,是记者编辑的基本素养之一,也是采访成败的关键。新闻敏感性对一个新闻工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同样采访一个事件,一个新闻敏感性很强的记者往往能从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提取有价值的新闻事件,从某一个事件的侧面揭示事件的本质,写出的稿件有深度、有分量;相反,却只能就事论事,泛泛而谈,没有给受众提供一点有价值的信息。“新闻敏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靠读几本经典教科书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只有广泛地参与社会实践,做个生活的有心人,才能在关键时刻,产生新闻敏感。”[2]
2)要提升电视纪录片的表现力,强化电视纪录片的感染力,必须做到以“情”感人。以情感人,不能是人为地做秀,而是情感的真实流露,是心与心的“对话”。“专题报道之感染人,靠的是人真,事真,情真。唯其真,才能叫人相信;唯其信,才能唤起感情的共鸣。[3]”通过《梦在路上》这部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我们有一个很深刻的体会,就是节目的感染力主要得益于故事的真实性和人物的感人性,如果再辅以恰当的表现手段,制作出一个优秀的纪录片就水到渠成了。
我们最初在策划《梦在路上》这部纪录片的时候,原先设计有两个人物,一个是故事的主人公赵老师,另一个是一位乡土音乐人,还设计了音乐人跟孩子们的交流,音乐人还专门为了山区孩子们心中的梦想写了一首歌曲。同时还设计了两个故事,一个是赵老师在三尺讲台最后3个月里发生的故事,另一个是当时已经开始酝酿中的山区公路的工程。片子刚刚成型以后,我们请桂林电视台资深电视人帮我们分析片子,并提出修改意见。桂林电视台的几位老师提出,我们做的片子,想表现的人物太多了,片子的主线也多了,导致主要人物不够突出,形象受到削弱。建议我们砍掉乡土音乐人的线索,突出赵老师的线索。适当减少一些修公路的故事,增加赵老师故事的分量。我们按照桂林台老师的意见,对节目进行了三次大的修改,特别是忍痛割舍了影响到突出主题的音乐人的部分,修筑山区公路成为了整个故事的辅线,也更具有了深刻和美好的寓意。 3 如何让优势题材价值最大化,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
《梦在路上》的大获成功,其实也是“歪打正着”。我们最初的设想,是做一个关注赵老师和山区孩子的新闻系列报道《瑶山深处的坚守》,但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为老师45年无悔的坚守和孩子不畏上学路途艰险坚持求学的精神而深深触动。早在2008年冰雪灾害的时候,赵家教学点由于教学简陋,县政府原本是打算取消的,但是孩子们到乡里上学,路途更遥远,孩子的年龄又小,家长们都不放心,所以赵雄汉老师就坚守了下来。这一坚守眼下他就要退休了,但他心里牵挂更多的是这些孩子。在放暑假前的最后一天,赵雄汉为孩子上课的真情流露,以及孩子们对老师的依依不舍,令我们现场的记者也不禁泪眼模糊。我们不仅拍摄了赵雄汉老师日常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还用摄像机捕捉到了赵雄汉老师临退休前和学生感人肺腑的对话。
采访回来后,我们几个主创人员对于所拍摄的画面和掌握的第一手材料进行了分析,觉得如果仅仅制作一个系列报道,就有点可惜了。当时,区广电局正好在桂林举办2012年全区纪录片创作培训班,我们也有幸参加了培训,于是我们拓展了自己的思路,做出大胆尝试,决定同时做一部电视纪录片,即在制作一个“记者走基层”的系列报道的同时,用心制作一部纪录片。用一句通俗的话,就是要“从一头牛身上,剥下几张牛皮来”。后来几个作品都获得优异成绩,说明了我们当初的想法是正确的。在后期制作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我们好几次都是边流泪边制作,可以说我们是带着深深的感情去制作这部片子的,正因为这种感动,最终这部作品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激发了社会各界对这些偏远山区孩子教育的关注和支持,以至于在播出后两三年都还有爱心人士和企业打听,要求资助这些山里孩子。
总而言之,一个新闻机构,不管人多人少,也不管条件如何,只要你不忘初心,抱定宗旨,时刻牢记中央走转改的要求,眼睛向下,积极深入基层,以高度的新闻敏感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去感知普通的人和事,善于挖掘题材价值,也是能够制作出优秀感人的作品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EB/OL].[2017-03-07].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08-21/5187666.shtml.
[2]张淑彬.记者新闻敏感的培养与提高[J].新媒体研究,2017(3):159-160.
[3]王海鷹.电视专题报道的表现力[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3):109-111.
关键词 县级电视台;精品制作;价值最大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05-0170-02
县级电视台在各级电视台中是“小字辈”,人手少,设备少,承担着繁重的宣传任务。特别是广西的各县級台,分布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作条件落后,要拍摄制作优秀电视纪录片,往往力不从心。2012年,灵川电视台摄制的新闻系列报道《瑶山深处的坚守》被评为广西广播电视奖一等奖,广西新闻奖三等奖;同时,取材于同一故事摄制的电视纪录片《梦在路上》荣获广西广播电视奖(县级台站)电视纪录片一等奖,并荣获当年广西十佳电视纪录片称号,成为全区唯一的获奖的县级台。灵川电视台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县级台只要扬长避短,立足本土题材,找准突破口,精准发力,用心制造打磨,同样可以创造精品佳作。电视作品的获奖,不但让我们感受到丰收的喜悦,也引发了我们对县台电视节目特别是纪录片创优的一些思考。
1 最鲜活的题材在基层,要创作优秀作品,必须眼睛向下,深入基层
2012年5月,全国新闻界“走转改”如火如荼,我们也像全国的同行一样,迈开双腿,上山下乡,深入基层,深入到最普通的基层群众中间去,倾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获取了丰富的题材和创作源泉。
我们在深入本县最偏远的山区乡——兰田瑶族乡采访时发现,在海拔1200米高山上,一间白墙青瓦的小屋前,一根用竹竿升起的国旗格外显眼,一问随行的乡政府工作人员才知道那是一所小学。准确地说,应该是一个教学点——兰田瑶族乡赵家教学点。在与工作人员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这个教学点只有一个老师,带着10个瑶族的孩子,而这个老师一直在这个教学点教了整整45年的书,6月就年满60岁退休了。我们联想到正在开展的“走转改”和央视《寻找乡村最美教师》活动,立刻激发起了浓厚的兴趣。一个老师,45年如一日,像父母一样,细心地照顾着一代又一代瑶族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其中一定有许多感人的故事。我们用了1个多月的时间,多次进入到大山深处,用镜头纪录、同时也用心感受了一位老师45年的坚守和一群学生求学的艰辛。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山区孩子求学的不容易。瑶族村寨在大山里都是依山而建,房子都建在高山上,道路不通,山高路远,从山下翻山越岭爬上村寨,最快也要走2个小时。孩子们在陡峭的山路上,每天要走4~5个小时的艰辛路程,而他们,最小的只有4岁半,最大的也仅仅9岁。当时在赵家教学点的采访中,我们三进大山,与这个教学点的老师和孩子们一同生活学习了10多天,与他们一起上下学,吃住在村民家,拍摄了10多个小时大量生动而有意义的画面,并亲历感受纪录了赵雄汉老师在退休前最后1个多月,与孩子们的生活、学习过程。
我们以此为题材所拍摄的新闻系列报道《瑶山深处的坚守》和电视纪录片《梦在路上》获得了成功,并使我们得到很多启示。它告诉我们,最鲜活的题材往往在基层;只要我们眼睛向下,敢于深入基层,不愁找不到鲜活的题材和精彩的故事。
2 要用高度的新闻敏感性去感知故事,要用真心浓情去打动观众
2013年8月19日至20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在制作《梦在路上》这部纪录片的时候,如何表达赵雄汉老师这样的典型人物的情怀,讲述好他的感人故事,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
1)要做好一部电视纪录片,要感知动人故事,首先要有新闻敏感性。很多做纪录片的同行认为,做纪录片和做新闻报道是两回事,对于记者的新闻敏感性没有太高的要求。这个观点是有偏差的。新闻敏感同样是纪录片工作者捕捉有价值的线索和题材的重要能力。我们都说,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因此,能够把握好和纪录好现实题材,具备挖掘升华主题的能力,是记者编辑的基本素养之一,也是采访成败的关键。新闻敏感性对一个新闻工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同样采访一个事件,一个新闻敏感性很强的记者往往能从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提取有价值的新闻事件,从某一个事件的侧面揭示事件的本质,写出的稿件有深度、有分量;相反,却只能就事论事,泛泛而谈,没有给受众提供一点有价值的信息。“新闻敏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靠读几本经典教科书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只有广泛地参与社会实践,做个生活的有心人,才能在关键时刻,产生新闻敏感。”[2]
2)要提升电视纪录片的表现力,强化电视纪录片的感染力,必须做到以“情”感人。以情感人,不能是人为地做秀,而是情感的真实流露,是心与心的“对话”。“专题报道之感染人,靠的是人真,事真,情真。唯其真,才能叫人相信;唯其信,才能唤起感情的共鸣。[3]”通过《梦在路上》这部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我们有一个很深刻的体会,就是节目的感染力主要得益于故事的真实性和人物的感人性,如果再辅以恰当的表现手段,制作出一个优秀的纪录片就水到渠成了。
我们最初在策划《梦在路上》这部纪录片的时候,原先设计有两个人物,一个是故事的主人公赵老师,另一个是一位乡土音乐人,还设计了音乐人跟孩子们的交流,音乐人还专门为了山区孩子们心中的梦想写了一首歌曲。同时还设计了两个故事,一个是赵老师在三尺讲台最后3个月里发生的故事,另一个是当时已经开始酝酿中的山区公路的工程。片子刚刚成型以后,我们请桂林电视台资深电视人帮我们分析片子,并提出修改意见。桂林电视台的几位老师提出,我们做的片子,想表现的人物太多了,片子的主线也多了,导致主要人物不够突出,形象受到削弱。建议我们砍掉乡土音乐人的线索,突出赵老师的线索。适当减少一些修公路的故事,增加赵老师故事的分量。我们按照桂林台老师的意见,对节目进行了三次大的修改,特别是忍痛割舍了影响到突出主题的音乐人的部分,修筑山区公路成为了整个故事的辅线,也更具有了深刻和美好的寓意。 3 如何让优势题材价值最大化,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
《梦在路上》的大获成功,其实也是“歪打正着”。我们最初的设想,是做一个关注赵老师和山区孩子的新闻系列报道《瑶山深处的坚守》,但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为老师45年无悔的坚守和孩子不畏上学路途艰险坚持求学的精神而深深触动。早在2008年冰雪灾害的时候,赵家教学点由于教学简陋,县政府原本是打算取消的,但是孩子们到乡里上学,路途更遥远,孩子的年龄又小,家长们都不放心,所以赵雄汉老师就坚守了下来。这一坚守眼下他就要退休了,但他心里牵挂更多的是这些孩子。在放暑假前的最后一天,赵雄汉为孩子上课的真情流露,以及孩子们对老师的依依不舍,令我们现场的记者也不禁泪眼模糊。我们不仅拍摄了赵雄汉老师日常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还用摄像机捕捉到了赵雄汉老师临退休前和学生感人肺腑的对话。
采访回来后,我们几个主创人员对于所拍摄的画面和掌握的第一手材料进行了分析,觉得如果仅仅制作一个系列报道,就有点可惜了。当时,区广电局正好在桂林举办2012年全区纪录片创作培训班,我们也有幸参加了培训,于是我们拓展了自己的思路,做出大胆尝试,决定同时做一部电视纪录片,即在制作一个“记者走基层”的系列报道的同时,用心制作一部纪录片。用一句通俗的话,就是要“从一头牛身上,剥下几张牛皮来”。后来几个作品都获得优异成绩,说明了我们当初的想法是正确的。在后期制作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我们好几次都是边流泪边制作,可以说我们是带着深深的感情去制作这部片子的,正因为这种感动,最终这部作品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激发了社会各界对这些偏远山区孩子教育的关注和支持,以至于在播出后两三年都还有爱心人士和企业打听,要求资助这些山里孩子。
总而言之,一个新闻机构,不管人多人少,也不管条件如何,只要你不忘初心,抱定宗旨,时刻牢记中央走转改的要求,眼睛向下,积极深入基层,以高度的新闻敏感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去感知普通的人和事,善于挖掘题材价值,也是能够制作出优秀感人的作品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EB/OL].[2017-03-07].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08-21/5187666.shtml.
[2]张淑彬.记者新闻敏感的培养与提高[J].新媒体研究,2017(3):159-160.
[3]王海鷹.电视专题报道的表现力[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3):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