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不少小说内容,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还需要让学生了解小说的背景,认识小说这种文体,使学生了解小说的表达方式。本文主要从扩展阅读内容、认识小说结构、鼓励多元表达等方面探讨初中语文小说内容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小说内容;教学方法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载体。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便包含很多小说内容,教师在授课时也需要为学生解读小说反应出来的社会生活。为了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教材中的小说内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一、扩展阅读内容
扩展阅读内容是指扩展与小说相关的阅读内容,将小说的写作背景或小说中描绘的背景资料给学生进行阅读。因为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小说内容与现今的生活差异比较大,学生在阅读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可能对于小说中的背景了解得并不清楚,所以理解上也会有偏差。所以,我们在为学生讲授小说内容时,应当适当为学生拓展阅读内容,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了解小说的写作内容与背景。
如,我在教学《孔乙己》这篇课文的时候,便通过为学生扩展阅读内容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课堂上,我为学生提供了关于这个小说写作的背景,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写作这篇小说的目的。学生在阅读资料的时候,便认识到:孔乙己代表着被封建思想和科举制所毒害的人们。当时我们中国正在进行新文化运动,鲁迅先生创作这个小说,便是為了让人们认识到封建制度与封建文化给大家带来的危害。学生在了解到这一背景后,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便能够透过孔乙己的行为与语言,感受到封建思想对其自身言行的影响。从其他人对待孔乙己的态度中,也可感知当时社会的畸形。在此背景的了解下便使学生对于这篇小说的认识更加深刻。因此,在今后的小说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为学生拓展阅读内容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了解小说的写作背景,能够对小说的写作内容有深刻的了解。
二、认识小说结构
除了让学生理解小说的写作目的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让学生认识小说的结构。小说结构的认识,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逐渐掌握小说的写作方法,对于作者所安排的事件、人物的轻重缓急有所了解,也更有利于学生对小说的分析。为了能够让学生对小说的结构进行充分了解,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对小说进行分段,由此划分出小说的简易结构。
如,我在学《变色龙》这篇课文的时候,便让学生先对这篇课文中的段落进行划分,并说出自己划分的段落为小说的哪部分结构,由此使学生逐渐认识小说结构。其中一位学生表示:“我觉得第1自然段到第5自然段应该划分成为小说的开端,因为这一部分讲述的是奥楚蔑洛夫碰上了狗咬人的案子。然后第6段至第27段应该是小说的发展和高潮阶段,这一部分讲述了奥楚蔑洛夫在处理案子的时候六次进行判定,但是五次改变自己的判定。第28至第29自然段因该是小说的结局,案件审理结束,小狗被带走。”从学生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学生能够根据这篇小说的内容,进行段落的划分,且划分的小说结构是非常准确的。可见,让学生对段落进行划分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对整篇小说进行整体分析,从而整理出小说的结构。
三、鼓励多元表达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教学小说内容时,还要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于小说内容的看法,让大家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因为对小说的阅读,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当学生都能够说出自己对小说的认识与理解后,学生也便能从各自的表述中获得更多的启发,能够使学生对于小说的理解和认识更深刻。
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之后,便让学生自己谈谈从这篇小说中获得的启发。一位学生说:“我觉得这个小说中的菲利普夫妇太市侩了,当于勒有钱的时候,就认为于勒是个好人,当于勒没钱的时候,就觉得于勒坏透了。这样的亲戚太现实了,我也觉得这样的人内心非常丑陋。”另一位学生说:“这两个父母真不是好父母,他们当着孩子的面说一套做一套,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小说中的‘我’因为之前听妈妈说于勒是自己的叔叔,所以看到于勒的时候给了他十个铜子小费,而被妈妈骂了一顿,我觉得肯定会对这个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还很有可能使孩子像他们一样现实。”还有的学生说:“我觉得里面的人都是非常市侩的,包括要跟他姐姐求婚的年轻人,也非常势力。我觉得我们做人还是应该淳朴一点,不该这么势力。”在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便了解到彼此对于这篇课文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从各自的表述中受到了启发。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扩展阅读内容的方式,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了解小说的写作背景,了解小说的写作目的;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对小说进行段落划分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小说结构,了解小说的写作方法;教师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多元表达,使学生能够表达自己对于小说内容的认识,能够说出自己对于小说的理解。运用以上教学方法,便可使学生对于小说的了解更为深刻。
参考文献:
[1]阎玲.初中语文教学中小说主题的多元解读——以《孔乙己》为例[J].语文教学之友,2018,37(12):19-20.
[2]温瑞芳.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情境教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20):77-78.
关键词:初中语文;小说内容;教学方法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载体。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便包含很多小说内容,教师在授课时也需要为学生解读小说反应出来的社会生活。为了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教材中的小说内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一、扩展阅读内容
扩展阅读内容是指扩展与小说相关的阅读内容,将小说的写作背景或小说中描绘的背景资料给学生进行阅读。因为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小说内容与现今的生活差异比较大,学生在阅读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可能对于小说中的背景了解得并不清楚,所以理解上也会有偏差。所以,我们在为学生讲授小说内容时,应当适当为学生拓展阅读内容,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了解小说的写作内容与背景。
如,我在教学《孔乙己》这篇课文的时候,便通过为学生扩展阅读内容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课堂上,我为学生提供了关于这个小说写作的背景,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写作这篇小说的目的。学生在阅读资料的时候,便认识到:孔乙己代表着被封建思想和科举制所毒害的人们。当时我们中国正在进行新文化运动,鲁迅先生创作这个小说,便是為了让人们认识到封建制度与封建文化给大家带来的危害。学生在了解到这一背景后,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便能够透过孔乙己的行为与语言,感受到封建思想对其自身言行的影响。从其他人对待孔乙己的态度中,也可感知当时社会的畸形。在此背景的了解下便使学生对于这篇小说的认识更加深刻。因此,在今后的小说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为学生拓展阅读内容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了解小说的写作背景,能够对小说的写作内容有深刻的了解。
二、认识小说结构
除了让学生理解小说的写作目的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让学生认识小说的结构。小说结构的认识,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逐渐掌握小说的写作方法,对于作者所安排的事件、人物的轻重缓急有所了解,也更有利于学生对小说的分析。为了能够让学生对小说的结构进行充分了解,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对小说进行分段,由此划分出小说的简易结构。
如,我在学《变色龙》这篇课文的时候,便让学生先对这篇课文中的段落进行划分,并说出自己划分的段落为小说的哪部分结构,由此使学生逐渐认识小说结构。其中一位学生表示:“我觉得第1自然段到第5自然段应该划分成为小说的开端,因为这一部分讲述的是奥楚蔑洛夫碰上了狗咬人的案子。然后第6段至第27段应该是小说的发展和高潮阶段,这一部分讲述了奥楚蔑洛夫在处理案子的时候六次进行判定,但是五次改变自己的判定。第28至第29自然段因该是小说的结局,案件审理结束,小狗被带走。”从学生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学生能够根据这篇小说的内容,进行段落的划分,且划分的小说结构是非常准确的。可见,让学生对段落进行划分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对整篇小说进行整体分析,从而整理出小说的结构。
三、鼓励多元表达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教学小说内容时,还要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于小说内容的看法,让大家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因为对小说的阅读,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当学生都能够说出自己对小说的认识与理解后,学生也便能从各自的表述中获得更多的启发,能够使学生对于小说的理解和认识更深刻。
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之后,便让学生自己谈谈从这篇小说中获得的启发。一位学生说:“我觉得这个小说中的菲利普夫妇太市侩了,当于勒有钱的时候,就认为于勒是个好人,当于勒没钱的时候,就觉得于勒坏透了。这样的亲戚太现实了,我也觉得这样的人内心非常丑陋。”另一位学生说:“这两个父母真不是好父母,他们当着孩子的面说一套做一套,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小说中的‘我’因为之前听妈妈说于勒是自己的叔叔,所以看到于勒的时候给了他十个铜子小费,而被妈妈骂了一顿,我觉得肯定会对这个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还很有可能使孩子像他们一样现实。”还有的学生说:“我觉得里面的人都是非常市侩的,包括要跟他姐姐求婚的年轻人,也非常势力。我觉得我们做人还是应该淳朴一点,不该这么势力。”在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便了解到彼此对于这篇课文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从各自的表述中受到了启发。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扩展阅读内容的方式,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了解小说的写作背景,了解小说的写作目的;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对小说进行段落划分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小说结构,了解小说的写作方法;教师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多元表达,使学生能够表达自己对于小说内容的认识,能够说出自己对于小说的理解。运用以上教学方法,便可使学生对于小说的了解更为深刻。
参考文献:
[1]阎玲.初中语文教学中小说主题的多元解读——以《孔乙己》为例[J].语文教学之友,2018,37(12):19-20.
[2]温瑞芳.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情境教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20):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