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化物象?领悟意境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X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象的“诗化”,其实是我们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对诗歌的一个深入解读的过程,我们在课堂上不能将客观存在于诗歌中的物象分解得支离破碎,我们应善用方法,巧妙地将实体物象虚化为意象,再将意象总和形成意境,领悟出诗歌的意境,对于诗人整首诗中传达的情感自然了然于心。
  【关键词】古诗词;物象;意境;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古诗词是中国几千年来留传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吟读品鉴诗词,更是自古以来文人提高兴致的乐事,如今从教育课改的发展方向来看,重视古代诗词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全民的语文素养,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整体文化素质。
  古诗词的教学从小学就已经开始,一向被认为是教学的难点,对于刚刚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还仅仅停留于吟咏、诵读、知情感上,对于古诗词的知识了解甚少,鉴赏诗词的方法掌握不多,针对施教对象,我们教师应该采取相应策略,打破传统教学方式,优化课堂,对于古诗词教学形成由浅入深的梯度,先让我们的孩子爱上诗歌。这里我仅仅从古诗词的物象入手,讲讲怎样进一步理解诗意,进入诗歌意境。
  一、甄别择选乐读诗
  对于刚刚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还一时很难适应初中的快节奏,已经有很多孩子反映初中阶段的学习比较小学容量增加,课业负担加重。小学阶段学习一首古诗要整整一节课,进入初中往往一节课要完成两首古诗(一般指绝句或律诗)的赏析学习,这样课堂的容量就变大了,导致许多孩子不能适应,缺乏对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针对此种情况,如何做好小学与初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的衔接呢?我认为课堂教学时,应全面考虑孩子的适应接受能力。古诗词的教学更应该考虑你所教育的对象以及教育对象的应知水平、接受程度,否则你的课堂教学只能是无效的,甚至适得其反,加剧孩子学习的负担,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
  在开展古诗词吟读学习时,首先第一步应该做好甄别择选工作,不是所有的古诗词都适合孩子去读,就像不是所有的名家大作都适合学生去读一样,更何况我们的施教对象是刚升入初中阶段的学生,更应该考虑这一点。我们的教材基本已经做到这点,教材中的古诗词是最好的参本,但也并不绝对,例如咏物诗《鹧鸪》,我们的孩子对诗歌中出现的物象不熟,很难理解,读起全诗来,生涩拗口。另外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应该适当做些拓展,有所选择。多数选择诗词语句浅显、物象常见、典故不多、读来朗朗上口的诗词,这样学生自然产生联想想象,很容易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对于不冷僻生涩的诗词,读起来韵律十足,自然产生好感,爱上他,才能乐读他。
  二、慧心巧思连画面
  古诗词中善于借助一些生活或自然物象来抒情言志,这些客观物体往往寄托了诗人的主观情感,诗词中的物象运用,诗人并不是随意的,诗人所选的物象往往与他所表达的情感密切关联,物象的出现,有时是个体,但更多时候诗人善于运用几个物象来很好地烘托诗歌的意境,传达诗人的意向。这些物象之间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教师在教授古诗词时,要善于选择,善于运用这些物象。
  物象的诗化,它需要语言做载体。面对初一学生,我们的教学对象幼稚单纯,枯燥呆板的语言并不利于诗词的学习,也缺少了诗词本身的生气,就更不用说体会诗词所传达的意境,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了。寻找描绘诗词物象中的关键字眼,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借助生动语言加以描摹,就像我们在完成一幅画作一样,先简笔勾勒,再细心描画,让其轮廓眼眉更加清晰,借助的这些线条有时是我们的生活经验,有时是一些语言中的善用方法,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或者是一些传神的动词、拟声词等等,总之要将这些物象生动呈现画面于脑海中。
  郑燮的《竹石》中有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如何生动呈现物象———岩竹的形象,就可以借用诗句中一个“咬”和一个“立”字,生动连画面。有学生这样描绘:“狂风呼啸,我紧紧地咬紧青山,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我傲然挺立于青山,不论是凛冽的寒风,还是酷热的暴风雨,我都能承受,我愿用我的坚强的体魄与狂风暴雨抗争,我永远不会动摇,因为我的根已牢牢地扎入这岩石缝中,哪怕经历上千万次的打击,我依然能够顽强地生存。”该学生借助拟人化的笔调,运用第一人称,生动地描绘那棵扎根于岩缝中的竹,将竹的顽强坚韧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的刚正傲骨自然就借着这株形象的竹表现出来了。
  物象的诗化,诗歌画面的呈现,除了借助有生动语言这个黏合剂外,当然不可少形象的思维,也就是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缺乏想象的世界,该是多么乏味的世界,更何况我们要将语言凝练的诗词呈现于学生的头脑中。就那么几行文字,就那么几个物象,我们要将完成的画作浮现于脑海之中,越来越清晰,先简笔勾勒,再细心描画,轮廓眼眉清晰了,可是它们却还缺少神韵,利用好孩子们智慧的大脑,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为这幅画作绘出丰富的色彩,使它们更加鲜活灵动,那么诗歌的意境自然产生,诗人的情感自然得以体会。
  三、含英咀华品文字
  古典诗词读来韵味十足,优秀的诗词作品自然是诗人精心的创作,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佳句难得,确实值得花些功夫赏析品味。品析这些名句,我们需要引导孩子善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眼,培养孩子良好的语言感知能力,对于一些具有表现力的字眼特别敏感,这样的能力培养,当然离不开多读,孩子们的古典阅读有了一定的积累,自然对于佳句妙词感知灵敏。
  炼字品析,需要孩子有一定的积累,并且教师应适时引导孩子如何去鉴赏这些名句,联系全诗,了解诗人,对于常见物象的含义把握等等,从而延伸理解全诗的意境,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在赏析学习杜甫的《旅夜书怀》时,其中佳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单纯只从诗句看,物象就是星光下的旷野,月影涌动下的大江,联系全诗意义,了解此时作者处境,故交逝去,凄孤无依,那这个以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为背景的雄浑开阔的境界一下子就平添了许多漂泊的沧桑之感。再读会发现诗句中极具表现力的两个词,一个是“垂”,一个是“涌”,炼字精准,以夜幕星垂、月影投波,来衬托出平野之阔、大江之势,试想此时诗人独自行舟,怎么会不产生天下之大,竟没有我容身之所的无限凄苦呢?
  物象的诗化,还需要一双锐利的鹰眼,善于捕捉到古诗词中的美词佳句,反复吟咏,品读共赏,你会发现诗词的意境具有无穷魅力,打开诗词意境之门,你就走进了诗人情感的精神世界。
  四、豁然开朗悟诗境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诗词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选择一首古诗,轻轻地吟咏,慢慢地品读,细细地体味,将“读”贯穿于学习诗歌的始终。当然,这个“读”是有层次的,由开始的懵懵懂懂之读,到渐入佳境之读,直至最后的豁然顿悟之读。似乎与王国维的读书三境说有相似点。开始懵懂的初读,费心的巧读,耐心的品读,将诗词中的物象诗化成言语,绘变成画作,这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过程。古诗词的韵味关键是把握诗词意境的领悟,此第三境也,如果教师引领得当,前面的三读自然会取得“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灯火阑珊处”的效果。
  培根在《论求知》中说:“读诗可以使人聪慧”,聪慧的形成一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的积累做根基。读诗一两首,就想领悟诗境,了解诗人的境遇,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这根本是不可能的。只有读诗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它才会产生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一点来看,只有不断地督促我们师生共读,那么积累的过程,就会产生飞跃的过程。
  由此,物象的“诗化”,其实是我们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对诗歌的一个深入解读的过程,我们在课堂上不能将客观存在于诗歌中的物象分解得支离破碎,我们应善用方法,巧妙地将实体物象虚化为意象,再将意象总和形成意境,领悟出诗歌的意境,对于整首诗中诗人传达的情感自然了然于心。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有效的评价能巩固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性评价逐渐成为顺应改革趋势的重要教学评价方式。本文试图对发展性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发展性评价;主体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
【摘要】情感教育对学生来说很重要,语文课堂是实现情感教育的最佳场所。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能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进程。因此,语文老师要借助语文课堂教学这条天然管道来实施情感教育,使学生在强烈的感情氛围中充满活力,怡养性情,使他们的心灵达到更高境界。  【关键字】语文教学;情感;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
【摘要】所谓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设置场景,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情景教学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教材,并使得学生的身心得以发展。  【关键词】情境教学;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情境教学的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情感,能够帮助学生融入其中,从而更好
【摘要】語文学科是高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学科,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如何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精髓,如何将学生引入语文学习的纵深将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本文结合《江南的冬景》一文的教学,就优化高中语文教学,提高语文课堂实效谈个人的点滴浅见。  【关键词】江南的冬景;实效;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江南的冬景》是郁达夫的一篇很著名的作品,被选作高中语文书
【摘要】初中阶段语文教材中占主要内容的是文言文教学,文言文是我国传统的文化遗产,是古典文学的精华,对于文言文学习的好与坏是决定学生语文成绩的重要途径。但现在的中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依旧不浓,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了激发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让文言文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精彩,本人在近两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互動探究”式课堂教学,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言”“文”共生;课堂
【摘要】在语文课堂上鉴赏古诗文势必要碰到押韵问题,由于语音的变化发展,许多诗词的韵脚原本相押,用普通话读来却不再相押。这既影响了诗词鉴赏时的韵律美,又给学生留下了疑惑和不解。这就迫切需要中学语文教师懂点儿音韵学知识,以为学生答疑解惑,促进课堂的顺利进行、激发学生对音韵学的兴趣,为进一步传承中华优秀的诗词文化做铺垫。  【关键词】音韵学;中学语文;鉴赏;诗词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摘要】近年来有关“主问题”研究的文献逐渐增多,对于主问题设计的研究偏向于理论和概念方面,有关实践和实证方面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本文对温州市5所中学的初中语文教师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对300多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的整理与分析,提出语文课堂教学“主问题”设计的关键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主问题”概念
【摘要】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教育学家陈桂生先生说:“每门学科只有把凝结在这门学科中的成年人经验化为未成年人自己的经验,成为学生经验的课程,才算达到预期目标,而且成年人的经验(它不同于一般成年人的经验)与未成年人经验(其中又有儿童、少年、青年经验之别)之间,存在着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之间的鸿沟。”下面就以我教学的《爱之链》为例,谈谈我的一些教学体会。  【关键词】虚拟课题;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摘要】纵观201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文体特征的要求趋于凸显。浙江卷明确要求写论述类作文、北京卷“‘老腔’何以令人震撼”要求写一篇议论文、天津卷强调“文体特征鲜明”。文体的明确和规范,与文体的交叉融汇,这两种倾向本身无所谓优劣,关键在于文章的功能是什么,想要表达什么。就论述类文章而言,它的功能在于说理并让读者信服。朱光潜先生在《漫谈说理文》中提到:“说理要透,透在于话说得中肯,轻重层次摆得妥当,
【摘要】“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因此诗歌鉴赏是审美能力培养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将现代诗歌与散文以及古典诗歌相区分,结合现代诗歌的特殊性进行教学设计,加强学生学习诗歌中的情感体验。在情感渗透的基础上结合文体特点,鉴赏现代诗歌传递情感的独特艺术手法。  【关键词】现代诗歌;以情入境;以境化情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诗歌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