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教育必然要求建设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应以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以保障实践机会、养成科学精神为主导,使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教学管理成为有力支撑。本文以吉林大学本科教学实践为基础,探索构建多学科综合、课外实践纳入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学科综合;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教学体系
要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完善、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实践教学体系至关重要。五年来,吉林大学进一步明确创新教育目标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新要求,以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深入研究全校各专业的实践教学规律与特点,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教育教学环境,逐步构建符合校情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
一、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吉林大学在教育理念方面,遵循人才培养规律,以保障实践机会、养成科学精神、提升实践能力为主线,探索建设“以目标为核心,以内容、条件和管理为支撑”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大纲、实验项目卡、课外创新实践等多层面建成相互衔接、互为补充、有机结合、互动发展的涵盖124个本科专业的目标体系与内容体系;建设创新氛围、健全管理制度、挖掘智力资源、拓展实践空间、丰富实践资源;着力提高教师实践教学重视度,强力驱动学生实践兴趣,全面实现实践技能训练与创新思维启发并重、实践能力普遍提升的教学目标。
在实际操作方面,首先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实践能力要求为统领,构建实验项目卡、教学大纲、培养方案三层次递增性教学目标体系。其次,坚持创新教育理念,构建以教学大纲、实验项目卡为载体,以创新实验计划、学科竞赛为重要补充的“两注重、三设计、五结合”的全校性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即注重综合创新实验、新技术新方法引入实践教学,科学设计实验课程、实验项目、实验类型,“创新思想与方法教育和动手实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与课外、必做与选做、基础训练与综合研究”五结合。第三,加强实验中心建设,构建学科覆盖面宽、发展目标明确的实验室建设体系。第四,创建规范教学管理、优化条件保障、推进自主实践的制度体系。
二、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实践
1.实践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以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要求为根本目标。它以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三个教学模块中的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社会实践,以及单独设置的实践教学、课外实践的教学目标的实现而达成,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以及相关理论教学体系,构建具有明确实验教学目的的实验教学体系。通识教育阶段,注重激发实践兴趣、训练规范的实践方法、养成基本实践素质,培养扎实的基本实践技能;学科基础教育阶段,注重培养观察实验、初步进行综合分析实践结果的能力;专业教育阶段,注重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实践的基本能力,分析实践内容与实践结果的能力;在毕业实习与设计、撰写论文阶段,培养综合运用学科交叉知识、技术与方法独立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课外创新实践环节,培养自主实践、勇于探索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每一阶段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现在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实验项目卡三个层次教学文件中。
2.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分为课内实践及课外实践。
课内实践包括独立开设、非独立开设的实验、设计、调研,以及单独设置的实践教学等环节。大纲规定了各环节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实验项目卡规定了各项目的实验内容、目的与要求,设置了必做和选做实验,完成选做实验计算课外实践教育学分。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详细规定了教学内容、教学安排、考核要求等,明确强化自主实践能力培养。
课外实践包括创新实验、学科竞赛。构建国、校、院三级创新实验实施体系,引导学生早期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建立以开放性创新实验项目为引导的实验室开放机制,对本科生提供创新实验条件、指导实验过程。开发了注重动手的校级竞赛,拓展学科覆盖面,学科交叉的三层次、20个系列52项赛事,年提供生物竞赛机会10项以上。此外,新开发了医学技能、地学类专业技能、生物实验技能、电子设计、信息技术、工程综合能力、机械创新设计等推动教学内容改革的竞赛。
3. 实践教学条件
遵循以创新教育理念为先导、以强化制度管理为切入、以充分调动师生实验教学积极性为根本的指导思想,发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引领作用,整体规划,分类指导,分层建设,推动实验室建设可持续发展;依照开发资源、利于动手、兼顾就业的原则,建设校外实践基地。
学校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管理办法、重点建设实验教学中心验收标准等相关制度,规范创新教育背景下实验室建设内容要求,发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教学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示范作用,强化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理念,推动实验室建设的全局发展,形成了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课外实践基地、校外实践基地为支撑的校内外、课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体系。
4. 实践教学管理
实践教学管理包括管理制度保障、教学运行与教学质量管理环节。管理制度保障着力于规范实践教学、优化条件保障,设立约束与激励机制推进学生自主实验、研究性学习与实践,建设了较为完善的实验教学、实习教学、学科竞赛、“大创”计划、创新成果奖励、实验室建设与开放等各方面制度,并严格执行。实行实践教学内容与条件一体化联动建设。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文件、教材等必须与新规范、新大纲配套建设。
教学运行以实验中心为基本管理单位,实现实验资源的校院两级调配。实验中心负责执行教学任务,校级共享由教务处统一协调。实施仪器设备使用记录制度、实验室教学运行记录制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与结题评审、项目学期检查,均采用汇报会形式;定期开展主题活动。依托各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立以教师为主体的一级交流平台;按学科关联性,分别组成电
子信息、化学与生命、工程领域、地质资源、人文社科等多个二级交流平台,加强师生教师、管理人员、学生的交流、合作及实践资源共享,促进交叉学科创新实验活动的有效开展。严格实验、实习、毕业设计、创新实验等环节质量监控。
三、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等环节的思考
课外实践进入2009版培养方案的试验工作成功实施,促进大学生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显著提升,但面对拥有12个学科门类的本科教育,在基本构成实践教学体系基础上,要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必须克服以下困难:
1.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的地位
由于学科特点、办学传统、依托学科水平、教学条件积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导致各专业在教学理念、管理水平、实践条件、教学水平、重视程度等方面各不相同。要在承认办学历史与积淀的前提下缩小差距,除了物质条件,关键是在于教学单位对实践教学乃至对本科教学工作的高度重视。
2.进一步转变“重分数轻动手”的学习观念
基础教育各阶段教育机会的争取,说到底是“拼分数”。到了大学多数学生仍然“唯书、唯师”,动手实践、自由探索、自主学习的学习理念尚未全面形成,需要学校、教师在学习引导、学业评价等方面加以扭转。
3.校外实践效果有待提高
校外实践不可或缺。然而由于生产安全、经济效益、技术保密等因素,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导致校外实习多半停留于感性认识,在产学研用合作关系中本科生受益甚微。因此需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协同育人机制。
担当创新人才培养使命、破解本科教育难题、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将是综合性大学、特别是超大规模大学一段时期内本科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前期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探索经验与成就,为吉林大学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带动学习方式转变、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机制的改革,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奠定了良好基础。
[责任编辑:周 杨]
关键词:学科综合;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教学体系
要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完善、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实践教学体系至关重要。五年来,吉林大学进一步明确创新教育目标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新要求,以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深入研究全校各专业的实践教学规律与特点,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教育教学环境,逐步构建符合校情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
一、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吉林大学在教育理念方面,遵循人才培养规律,以保障实践机会、养成科学精神、提升实践能力为主线,探索建设“以目标为核心,以内容、条件和管理为支撑”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大纲、实验项目卡、课外创新实践等多层面建成相互衔接、互为补充、有机结合、互动发展的涵盖124个本科专业的目标体系与内容体系;建设创新氛围、健全管理制度、挖掘智力资源、拓展实践空间、丰富实践资源;着力提高教师实践教学重视度,强力驱动学生实践兴趣,全面实现实践技能训练与创新思维启发并重、实践能力普遍提升的教学目标。
在实际操作方面,首先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实践能力要求为统领,构建实验项目卡、教学大纲、培养方案三层次递增性教学目标体系。其次,坚持创新教育理念,构建以教学大纲、实验项目卡为载体,以创新实验计划、学科竞赛为重要补充的“两注重、三设计、五结合”的全校性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即注重综合创新实验、新技术新方法引入实践教学,科学设计实验课程、实验项目、实验类型,“创新思想与方法教育和动手实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与课外、必做与选做、基础训练与综合研究”五结合。第三,加强实验中心建设,构建学科覆盖面宽、发展目标明确的实验室建设体系。第四,创建规范教学管理、优化条件保障、推进自主实践的制度体系。
二、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实践
1.实践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以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要求为根本目标。它以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三个教学模块中的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社会实践,以及单独设置的实践教学、课外实践的教学目标的实现而达成,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以及相关理论教学体系,构建具有明确实验教学目的的实验教学体系。通识教育阶段,注重激发实践兴趣、训练规范的实践方法、养成基本实践素质,培养扎实的基本实践技能;学科基础教育阶段,注重培养观察实验、初步进行综合分析实践结果的能力;专业教育阶段,注重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实践的基本能力,分析实践内容与实践结果的能力;在毕业实习与设计、撰写论文阶段,培养综合运用学科交叉知识、技术与方法独立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课外创新实践环节,培养自主实践、勇于探索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每一阶段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现在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实验项目卡三个层次教学文件中。
2.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分为课内实践及课外实践。
课内实践包括独立开设、非独立开设的实验、设计、调研,以及单独设置的实践教学等环节。大纲规定了各环节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实验项目卡规定了各项目的实验内容、目的与要求,设置了必做和选做实验,完成选做实验计算课外实践教育学分。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详细规定了教学内容、教学安排、考核要求等,明确强化自主实践能力培养。
课外实践包括创新实验、学科竞赛。构建国、校、院三级创新实验实施体系,引导学生早期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建立以开放性创新实验项目为引导的实验室开放机制,对本科生提供创新实验条件、指导实验过程。开发了注重动手的校级竞赛,拓展学科覆盖面,学科交叉的三层次、20个系列52项赛事,年提供生物竞赛机会10项以上。此外,新开发了医学技能、地学类专业技能、生物实验技能、电子设计、信息技术、工程综合能力、机械创新设计等推动教学内容改革的竞赛。
3. 实践教学条件
遵循以创新教育理念为先导、以强化制度管理为切入、以充分调动师生实验教学积极性为根本的指导思想,发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引领作用,整体规划,分类指导,分层建设,推动实验室建设可持续发展;依照开发资源、利于动手、兼顾就业的原则,建设校外实践基地。
学校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管理办法、重点建设实验教学中心验收标准等相关制度,规范创新教育背景下实验室建设内容要求,发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教学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示范作用,强化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理念,推动实验室建设的全局发展,形成了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课外实践基地、校外实践基地为支撑的校内外、课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体系。
4. 实践教学管理
实践教学管理包括管理制度保障、教学运行与教学质量管理环节。管理制度保障着力于规范实践教学、优化条件保障,设立约束与激励机制推进学生自主实验、研究性学习与实践,建设了较为完善的实验教学、实习教学、学科竞赛、“大创”计划、创新成果奖励、实验室建设与开放等各方面制度,并严格执行。实行实践教学内容与条件一体化联动建设。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文件、教材等必须与新规范、新大纲配套建设。
教学运行以实验中心为基本管理单位,实现实验资源的校院两级调配。实验中心负责执行教学任务,校级共享由教务处统一协调。实施仪器设备使用记录制度、实验室教学运行记录制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与结题评审、项目学期检查,均采用汇报会形式;定期开展主题活动。依托各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立以教师为主体的一级交流平台;按学科关联性,分别组成电
子信息、化学与生命、工程领域、地质资源、人文社科等多个二级交流平台,加强师生教师、管理人员、学生的交流、合作及实践资源共享,促进交叉学科创新实验活动的有效开展。严格实验、实习、毕业设计、创新实验等环节质量监控。
三、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等环节的思考
课外实践进入2009版培养方案的试验工作成功实施,促进大学生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显著提升,但面对拥有12个学科门类的本科教育,在基本构成实践教学体系基础上,要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必须克服以下困难:
1.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的地位
由于学科特点、办学传统、依托学科水平、教学条件积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导致各专业在教学理念、管理水平、实践条件、教学水平、重视程度等方面各不相同。要在承认办学历史与积淀的前提下缩小差距,除了物质条件,关键是在于教学单位对实践教学乃至对本科教学工作的高度重视。
2.进一步转变“重分数轻动手”的学习观念
基础教育各阶段教育机会的争取,说到底是“拼分数”。到了大学多数学生仍然“唯书、唯师”,动手实践、自由探索、自主学习的学习理念尚未全面形成,需要学校、教师在学习引导、学业评价等方面加以扭转。
3.校外实践效果有待提高
校外实践不可或缺。然而由于生产安全、经济效益、技术保密等因素,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导致校外实习多半停留于感性认识,在产学研用合作关系中本科生受益甚微。因此需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协同育人机制。
担当创新人才培养使命、破解本科教育难题、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将是综合性大学、特别是超大规模大学一段时期内本科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前期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探索经验与成就,为吉林大学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带动学习方式转变、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机制的改革,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奠定了良好基础。
[责任编辑:周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