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电子管风琴进入中国以来,无论是创编还是演奏作品都有着飞速的发展,中国电子管风琴演奏者也在国际上获得越来越多的成就。现阶段,国内创编作品多数以西方管弦乐作品居多,大部分经典作品被移植至电子管风琴上用以演奏,这无疑丰富了国内电子管风琴曲谱资源,给予国内学习者更宽广的学习平台。反观中国音乐作品,其中不乏优秀且底蕴深厚的乐曲,但电子管风琴中的中国作品曲谱却很稀缺。《第一交响序曲》由中国作曲家关峡作曲,乐曲的主要旋律用在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的配乐中而广为传播,家喻户晓,论文作者将其改编至电子管风琴演奏版本用于参加专业比赛,在此过程中收获了一些专业上的心得与知识。论文主要论述两个方面:其一是阐述《第一交响序曲》在电子管风琴上的改编过程,其二是研究在音乐表演上如何更好地诠释作品,发挥电子管风琴乐器独有的优势。
关键词:电子管风琴 改编与演奏 《第一交响序曲》
1 《第一交响序曲》概况与音乐分析
1.1 创作背景
第一交响序曲是关峡根据所作歌剧《悲怆的黎明》的音乐,在《悲怆的黎明》处于扫尾阶段时,作曲家关峡又受邀为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配乐。关峡看了《激情燃烧的岁月》的剧本后,认为《悲怆的黎明》和《激情燃烧的岁月》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反映了老一辈革命者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和充满激情与温情的生活以及他们对待人生、爱与死的崇高情感。作曲家将歌剧的前奏曲作为电视剧的片头曲,其他都是为《激情燃烧的岁月》专门创作的。2003年,作曲家将歌剧配乐和电视剧配乐改编升华而成《第一交响序曲》。[1]
1.2 音乐分析
《第一交响序曲》的曲式结构为复三部曲式,由首部、中部和再现部构成。作品的第一部分为一个不规则的三段式加上连接部(见图1),这其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音乐材料,其一是乐曲一开始引子部分出现的12小节弦乐演奏的琶音式伴奏,作品首部第14小节出现的钢琴伴奏织体也是由此材料发展而来。其二是引子部分圆号演奏的旋律与节奏,音程关系为向上四度和向上五度的跳进,节奏是三十二分音符弱起,这样的材料在78小节、104小节和115小节用不同的乐器重复演奏。
作品的中部可分为两个部分,调式上变为中国传统调式(见图2)。第一部分首先由小提琴独奏开始,旋律凄婉,接着双簧管演奏D段的主旋律,也是中部的主题乐句,接着D1段变化为弦乐演奏主题乐句,木管组做复调式的交替对话。E段则转调至D羽调式,配器上木管组和弦乐组齐奏主题,将乐曲的情绪推动至高潮。第二部分由新的乐句组成,也是先由双簧管演奏开始,再逐渐增加配器,最后木管组和弦乐组齐奏主题。最后以圆号声部演奏10小节的连接段落,音量由强变弱结束中部。
乐曲的再现部时首部的部分再现,由A2和A3两个乐段组成(见图3),最后以铜管组音高上的递进,乐队的齐奏结束,营造出气势磅礴的氛围。
全曲将引子的材料与首部主题材料贯穿始终,一气呵成,如泣如诉,首部与中部对比鲜明,表达了两种不同的音乐画面。完整的曲式结构是一部音乐作品的框架,框架稳定,才能支撑起整部作品。[2]通过音乐材料的重复与对比,不停地重复刺激听众,加深了听众的印象,其次,整部作品的配器与音量此起彼伏,展现了中国作品独有的情感表现。
2 《第一交响序曲》在电子管风琴上改编分析
2.1 总谱的改编分析
《第一交响序曲》原曲的时长为13分鐘左右,但是论文作者参加比赛规定时长为10分钟以内,所以在整首乐曲的结构上进行了删减。首先在乐曲的连接部,所有弦乐组的16音符快速演奏的乐句群的重复句都减半,避免过多重复给予评委的听觉疲劳;其次中部有两段慢板乐章,在删减过程中只保留了第一段,因为第一段的配器更适合电子管风琴改编与演奏,第二段的配器更加强调小提琴独奏,在电子管风琴音色制作与演奏上,应尽可能选择复调式的乐段和齐奏式的乐段,避免大段的独奏乐器的展现,原则上是发挥电子管风琴的优势。
该曲在配器上是一部双管制交响乐作品,要将总谱中繁多的乐器浓缩到电子管风琴上演奏,需要在改编过程中考虑到多方面。一方面,在三行键盘谱上的难度分配,应该尽可能将较有技巧性的部分用右手演奏,如引子部分,上键盘有用手演奏弦乐组快速跑动的乐句,下键盘左手演奏圆号的旋律声部,踏板键盘用脚演奏低音声部(见图4),难度分配适度更有利于演奏中处理乐曲的强弱与情绪。
另一方面,在部分乐句中,出现了多种伴奏织体,如乐曲18小节(见图5),主旋律由弦乐齐奏,伴奏织体有钢琴的琶音和木管的三连音两种,在选择上,笔者选择了木管的伴奏织体,原因是整体的音乐风格是管弦乐,在乐器的选择上选择木管组使音乐风格更统一,且钢琴的演奏的是上下交错的琶音,声音的频率飘忽不定,而木管组演奏的音区偏向中频,这样弦乐组的高频和贝斯组的低频加上木管组使得音响上更充实。
再者,改编乐谱中的和声部分,不一定需要把和弦中所有的音都演奏出来,如乐曲130小节(见图6),下键盘部分的为柱状和弦的演奏方法,在总谱中弦乐声部的排列更为开放,且重复音很多,在电子管风琴的改编谱中,适度的减少和弦的重复音,听觉上声音会更干净,声部会更清晰。
2.2 音色的制作分析
电子管风琴演奏古典风格,特别是管弦乐配置的乐曲时,最重要的是音色模拟更接近真实乐器,所以在音色的编配上尽量选择真实模拟的音色,不使用电子合成器音色。首先,在整体混响的选择上,选用“Hill L”这一模式,time值选择2.7s,总体呈现出音乐厅的较大的空间感,当然,在不同的场景中演奏是可以做微调的。
效果器的使用上,因为改曲是管弦乐作品,尽量要慎用以保持音色的真实性。在引子部分,上键盘的琶音因为原总谱为分声部,实际的音高为三和弦的分解,而电子管风琴的谱例只保留了最高音,为了弥补声音的空白,选择在弦乐的音色上加入“Delay”效果器,用不明显的回声效果营造出空间感,也契合了引子部分表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厚重感。 键盘分割的功能的使用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加演奏的声部,如乐曲第25小节(见图7),下键盘高声部的“re”与低声部的音使用了键盘分割功能,高音为原曲的小号部分,低音部分为长号部分。
整首乐曲的打击乐器,除了定音鼓基本使用的SEQ功能,在制作时也是尽量贴近真实乐团演奏时的效果,如大鼓与镲齐奏,可以做出时间差的感觉,不要在同一秒同时发声,这样的声响更贴近真实交响乐团的效果。
3 《第一交响序曲》在电子管风琴上的演奏研究
3.1 乐器模拟的奏法研究
在电子管风琴上演奏管弦乐作品,一定要考虑到真实乐器的各种演奏方法,尽可能模仿出真实乐器的声音。电子管风琴在触键上区别于钢琴有着触后(After Touch)功能,即触键只有可以再通过压键控制声音的大小,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踏板控制整体音量的大小。
在弦乐的演奏上,通常分为连弓、断弓还有拨弦的演奏方法。以乐曲22小节上键盘为例(见图7),这里为弦乐连奏的模拟,演奏上需注意整个乐句音之间的相连的关系,不能随意断开,且在开始与结束的时候运用手腕与手臂的力量做出淡入与淡出的效果,在整个乐句中间注意触后功能的使用,不要发出突强与突弱的声音。
在铜管的演奏上,需要注意断奏时音符的时值,如乐曲引子部分(见图4)下键盘左右演奏的是原号的声部,弱起的三十二分音符与后面的长音在演奏是可以断开,制造出两个音吐气的吹奏音响,更加贴合真实圆号的吹奏,其次手指尖的力量需要更加集中,使声音更具爆发力,模拟出圆号演奏厚重的音响氛围。
3.2 演奏方法的设计研究
考虑到电子管风琴三排键盘的特殊性,且有多种功能让一层键盘演奏出多种声响,所以在演奏上不局限于右手演奏上键盘、左手演奏下键盘这样的单一模式。
乐曲中音区跨度较大的部分,如24小节(见图7)的下键盘的“re”,可以用右手的1指演奏,同时右手的3、4指演奏上键盘的音符,这样既可以保留住小号与长号两个声部,也避免了过多的切换音色。
其次,脚键盘也可以使用双脚演奏的模式,如乐曲中30小节,左右手演奏的为钢琴主旋律,如果脚键盘只演奏单音会让和声瞬间单薄,在改编过程中可以把弦乐声部缩减成两个音的和声,用双脚演奏,这样的方法可以丰富和声的层次,避免听觉上出现单薄的感觉。
4 小结
《第一交响序曲》作为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优秀音乐作品,表达了中国前辈们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和充滿激情的人格,其曲式结构与配器非常适合在电子管风琴上演奏,笔者通过实践,以这首作品在专业比赛上获得了佳绩,也在改编与演奏的过程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两个方面的研究,中国作品在电子管风琴上的编曲与演奏还有非常大的学习空间,如今电子管风琴的发展日渐迅速,演奏者更应见目光集中到中国传统的作品上,让这一乐器与中国的民族的音乐结合起来,走出中国独特的电子管风琴发展之路。作为一名电子管风琴专业学生,以上观点仅给予后续研究改编与演奏的学习者提供借鉴思路与观点,相信在未来中国的电子管风琴发展之路会向更宽阔的方向拓展。
参考文献:
[1] 黄城,林贵雄.关峡《第一交响序曲》的音乐分析[J].大众文艺,2013(08):155-157..
[2] 曹蓉.关峡《第一交响序曲》作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7.
关键词:电子管风琴 改编与演奏 《第一交响序曲》
1 《第一交响序曲》概况与音乐分析
1.1 创作背景
第一交响序曲是关峡根据所作歌剧《悲怆的黎明》的音乐,在《悲怆的黎明》处于扫尾阶段时,作曲家关峡又受邀为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配乐。关峡看了《激情燃烧的岁月》的剧本后,认为《悲怆的黎明》和《激情燃烧的岁月》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反映了老一辈革命者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和充满激情与温情的生活以及他们对待人生、爱与死的崇高情感。作曲家将歌剧的前奏曲作为电视剧的片头曲,其他都是为《激情燃烧的岁月》专门创作的。2003年,作曲家将歌剧配乐和电视剧配乐改编升华而成《第一交响序曲》。[1]
1.2 音乐分析
《第一交响序曲》的曲式结构为复三部曲式,由首部、中部和再现部构成。作品的第一部分为一个不规则的三段式加上连接部(见图1),这其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音乐材料,其一是乐曲一开始引子部分出现的12小节弦乐演奏的琶音式伴奏,作品首部第14小节出现的钢琴伴奏织体也是由此材料发展而来。其二是引子部分圆号演奏的旋律与节奏,音程关系为向上四度和向上五度的跳进,节奏是三十二分音符弱起,这样的材料在78小节、104小节和115小节用不同的乐器重复演奏。
作品的中部可分为两个部分,调式上变为中国传统调式(见图2)。第一部分首先由小提琴独奏开始,旋律凄婉,接着双簧管演奏D段的主旋律,也是中部的主题乐句,接着D1段变化为弦乐演奏主题乐句,木管组做复调式的交替对话。E段则转调至D羽调式,配器上木管组和弦乐组齐奏主题,将乐曲的情绪推动至高潮。第二部分由新的乐句组成,也是先由双簧管演奏开始,再逐渐增加配器,最后木管组和弦乐组齐奏主题。最后以圆号声部演奏10小节的连接段落,音量由强变弱结束中部。
乐曲的再现部时首部的部分再现,由A2和A3两个乐段组成(见图3),最后以铜管组音高上的递进,乐队的齐奏结束,营造出气势磅礴的氛围。
全曲将引子的材料与首部主题材料贯穿始终,一气呵成,如泣如诉,首部与中部对比鲜明,表达了两种不同的音乐画面。完整的曲式结构是一部音乐作品的框架,框架稳定,才能支撑起整部作品。[2]通过音乐材料的重复与对比,不停地重复刺激听众,加深了听众的印象,其次,整部作品的配器与音量此起彼伏,展现了中国作品独有的情感表现。
2 《第一交响序曲》在电子管风琴上改编分析
2.1 总谱的改编分析
《第一交响序曲》原曲的时长为13分鐘左右,但是论文作者参加比赛规定时长为10分钟以内,所以在整首乐曲的结构上进行了删减。首先在乐曲的连接部,所有弦乐组的16音符快速演奏的乐句群的重复句都减半,避免过多重复给予评委的听觉疲劳;其次中部有两段慢板乐章,在删减过程中只保留了第一段,因为第一段的配器更适合电子管风琴改编与演奏,第二段的配器更加强调小提琴独奏,在电子管风琴音色制作与演奏上,应尽可能选择复调式的乐段和齐奏式的乐段,避免大段的独奏乐器的展现,原则上是发挥电子管风琴的优势。
该曲在配器上是一部双管制交响乐作品,要将总谱中繁多的乐器浓缩到电子管风琴上演奏,需要在改编过程中考虑到多方面。一方面,在三行键盘谱上的难度分配,应该尽可能将较有技巧性的部分用右手演奏,如引子部分,上键盘有用手演奏弦乐组快速跑动的乐句,下键盘左手演奏圆号的旋律声部,踏板键盘用脚演奏低音声部(见图4),难度分配适度更有利于演奏中处理乐曲的强弱与情绪。
另一方面,在部分乐句中,出现了多种伴奏织体,如乐曲18小节(见图5),主旋律由弦乐齐奏,伴奏织体有钢琴的琶音和木管的三连音两种,在选择上,笔者选择了木管的伴奏织体,原因是整体的音乐风格是管弦乐,在乐器的选择上选择木管组使音乐风格更统一,且钢琴的演奏的是上下交错的琶音,声音的频率飘忽不定,而木管组演奏的音区偏向中频,这样弦乐组的高频和贝斯组的低频加上木管组使得音响上更充实。
再者,改编乐谱中的和声部分,不一定需要把和弦中所有的音都演奏出来,如乐曲130小节(见图6),下键盘部分的为柱状和弦的演奏方法,在总谱中弦乐声部的排列更为开放,且重复音很多,在电子管风琴的改编谱中,适度的减少和弦的重复音,听觉上声音会更干净,声部会更清晰。
2.2 音色的制作分析
电子管风琴演奏古典风格,特别是管弦乐配置的乐曲时,最重要的是音色模拟更接近真实乐器,所以在音色的编配上尽量选择真实模拟的音色,不使用电子合成器音色。首先,在整体混响的选择上,选用“Hill L”这一模式,time值选择2.7s,总体呈现出音乐厅的较大的空间感,当然,在不同的场景中演奏是可以做微调的。
效果器的使用上,因为改曲是管弦乐作品,尽量要慎用以保持音色的真实性。在引子部分,上键盘的琶音因为原总谱为分声部,实际的音高为三和弦的分解,而电子管风琴的谱例只保留了最高音,为了弥补声音的空白,选择在弦乐的音色上加入“Delay”效果器,用不明显的回声效果营造出空间感,也契合了引子部分表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厚重感。 键盘分割的功能的使用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加演奏的声部,如乐曲第25小节(见图7),下键盘高声部的“re”与低声部的音使用了键盘分割功能,高音为原曲的小号部分,低音部分为长号部分。
整首乐曲的打击乐器,除了定音鼓基本使用的SEQ功能,在制作时也是尽量贴近真实乐团演奏时的效果,如大鼓与镲齐奏,可以做出时间差的感觉,不要在同一秒同时发声,这样的声响更贴近真实交响乐团的效果。
3 《第一交响序曲》在电子管风琴上的演奏研究
3.1 乐器模拟的奏法研究
在电子管风琴上演奏管弦乐作品,一定要考虑到真实乐器的各种演奏方法,尽可能模仿出真实乐器的声音。电子管风琴在触键上区别于钢琴有着触后(After Touch)功能,即触键只有可以再通过压键控制声音的大小,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踏板控制整体音量的大小。
在弦乐的演奏上,通常分为连弓、断弓还有拨弦的演奏方法。以乐曲22小节上键盘为例(见图7),这里为弦乐连奏的模拟,演奏上需注意整个乐句音之间的相连的关系,不能随意断开,且在开始与结束的时候运用手腕与手臂的力量做出淡入与淡出的效果,在整个乐句中间注意触后功能的使用,不要发出突强与突弱的声音。
在铜管的演奏上,需要注意断奏时音符的时值,如乐曲引子部分(见图4)下键盘左右演奏的是原号的声部,弱起的三十二分音符与后面的长音在演奏是可以断开,制造出两个音吐气的吹奏音响,更加贴合真实圆号的吹奏,其次手指尖的力量需要更加集中,使声音更具爆发力,模拟出圆号演奏厚重的音响氛围。
3.2 演奏方法的设计研究
考虑到电子管风琴三排键盘的特殊性,且有多种功能让一层键盘演奏出多种声响,所以在演奏上不局限于右手演奏上键盘、左手演奏下键盘这样的单一模式。
乐曲中音区跨度较大的部分,如24小节(见图7)的下键盘的“re”,可以用右手的1指演奏,同时右手的3、4指演奏上键盘的音符,这样既可以保留住小号与长号两个声部,也避免了过多的切换音色。
其次,脚键盘也可以使用双脚演奏的模式,如乐曲中30小节,左右手演奏的为钢琴主旋律,如果脚键盘只演奏单音会让和声瞬间单薄,在改编过程中可以把弦乐声部缩减成两个音的和声,用双脚演奏,这样的方法可以丰富和声的层次,避免听觉上出现单薄的感觉。
4 小结
《第一交响序曲》作为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优秀音乐作品,表达了中国前辈们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和充滿激情的人格,其曲式结构与配器非常适合在电子管风琴上演奏,笔者通过实践,以这首作品在专业比赛上获得了佳绩,也在改编与演奏的过程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两个方面的研究,中国作品在电子管风琴上的编曲与演奏还有非常大的学习空间,如今电子管风琴的发展日渐迅速,演奏者更应见目光集中到中国传统的作品上,让这一乐器与中国的民族的音乐结合起来,走出中国独特的电子管风琴发展之路。作为一名电子管风琴专业学生,以上观点仅给予后续研究改编与演奏的学习者提供借鉴思路与观点,相信在未来中国的电子管风琴发展之路会向更宽阔的方向拓展。
参考文献:
[1] 黄城,林贵雄.关峡《第一交响序曲》的音乐分析[J].大众文艺,2013(08):155-157..
[2] 曹蓉.关峡《第一交响序曲》作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