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最美学雷锋新闻人物

来源 :雷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pu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是一个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上下几千年,涌现出无数的英雄人物和先贤典型,他们的故事无不感人肺腑,让人心生崇敬,雷锋就是其中之一。雷锋是家喻户晓的模范人物,雷锋事迹感染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在雷锋精神感召和引领下,各行各业涌现出的雷锋式人物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深厚积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是全社会的道德标杆、精神标识、文明标记。新时代,雷锋精神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注入新的活力,越来越显示出引领文明风尚、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应广大群众和亿万学雷锋志愿者的愿望,从2020年起,《雷锋》杂志携手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开辟专栏“最美学雷锋新闻人物”。评选范围,所选的个人或团体必须是雷锋精神的传承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在建功岗位、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等领域表现突出,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有中央主要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事迹感人、真实可信。我们每月选择十个典型人物(团队)案例,推选为当月“最美学雷锋新闻人物”。
  “最美雷锋新闻人物”项目自2020年7月启动以来,赢得广大读者好评。每月的“最美雷锋新闻人物”来自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年龄段,从事不同的工作,他们身上奉献社会、服务他人、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等优秀品质,实践着雷锋的实践,追求著雷锋的追求。雷锋及雷锋传人是平凡人、普通人,他们从一点一滴做起,学习他们足以改变我们每个人,如果甘愿当“雷粉”“锋蜜’,“学雷锋”其实人人可学,天天可做,处处可为。
  今年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我们从每月月度“最美学雷锋新闻人物”中,经过网友阅读该内容浏览量、该条新闻转载率、以及专家讨论后,从战疫、抗洪、慈善行为等主题中评选出“最美学雷锋新闻人物”(本次评选主要围绕2020年涌现出的学雷锋新闻人物)。
  本期,我们揭晓并公布2020年度10位“最美学雷锋新闻人物”。

抗疫:


  张定宇
  “铁人”“硬核”“果敢”“坚毅”……这是媒体报道张定宇用得较多的关键词,在他看来,这得益于“干一行爱一行,踏踏实实做一名好医生”的初心。
  陈兰兰
  武汉市逸飞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该中心目前是湖北最大的社工机构,员工180多名, 是武汉市唯一5A级社工机构。 陈兰兰说,小时候想做一个大侠,行侠仗义帮助别人,现在,我们应该尽自己所能做些事情。

志愿者:


  汪勇
  武汉一名快递员,获评“最美快递员”。“有问题找勇哥”,身为武汉一名快递员、滴滴司机的汪勇,在离汉通道暂时关闭,暂停公共交通运营后,成了随叫随到的“摆渡人”,也从“小哥”变身为一线医护人员们的“ 大哥”。
  陈志强
  一个独臂退役军人。在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玉泉小区,邢台蓝天救援队配合当地政府开展防疫消杀。但他身残志坚,热爱公益,近年来共参加128场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时长达1450个小时。

抗洪:


  冒小驰
  第 72集团军某旅任排长。 7月22日上午,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同大镇石大圩连河段堤防出现险情,第72集团军某旅以冒小驰为代表的28名党员骨干突击队组成人墙,撤离坝下联合村被困群众,就在群众刚撤离完,决口突然扩大,水势猛然暴涨,排长冒小驰瞬间被洪水卷走,经过救援,冒小驰被救出。

慈善捐赠/慈善行为/助人为乐:


  万佐成夫妇
  南昌六旬夫妻。2003年,万佐成夫妇在南昌肿瘤医院旁开办了“一元抗癌厨房”,炒菜仅 1元。这里有为照顾妻子, 50岁第一次拎起炒勺的丈夫 ;有母亲生病,站在灶前的 16岁孩子;还有不惧病痛为自己烧饭的患者……艰难的日子,一餐餐家常菜,支撑他们走下去。
  95岁院士崔、朱慧楠夫妇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2020年7月 3日,95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崔崑及夫人朱慧楠教授再次向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资 400万元设立“新生助学金”。 据悉,捐赠手续是工作人员前往崔崑院士家里办理的,没有任何仪式,崔老还特意叮嘱“不要宣传”,崔崑院士和夫人朱慧楠教授在助学方面捐资已达到 1000万元。
  张桂梅
  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义务 兼任)。 张桂梅没有子女、身患绝症,却是上百个孩子口中的“妈妈”。她把自己所得的奖金都捐给了贫困山区的孩子们。
  陈国辅
  雷锋的战友,1930 年生,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顾问。1950 年参军的陈国辅,曾和雷锋一起工作、学习。退休后,他把晚年无私奉献给了扶贫济困和关心下一代事业,挽救失足青少年,帮扶孤残儿童,组建宣讲团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被誉为当代“活雷锋”。
  史云森(Stephen Ellison)
  英国驻重庆总领事馆总领事。2020年11月14日 10点半,重庆江津区中山古镇内,一位白发外国老人正在景区游玩,突然看见河滩边一女孩不慎失足滑落水中。危急时刻,老人毫不犹豫跳进河中紧急施救,在游客的协助下,顺利将女孩救上岸。由于救援及时,女孩很快恢复呼吸和知觉,已无大碍。
其他文献
不惑之年的张鹊鸣是北京公交集团公司387路首席乘务员。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熟悉北京800多条公交线路,被称为“北京公交活地图”。每天一上班,照看乘客上下车,为病残孕老找座位,给外地朋友指点迷津,为旅游者推荐景点,让美食家寻到菜肴酒家,是他每天工作的常态。虽然在很多人眼中,公交乘务员是个枯燥乏味的工作,不过他却乐在其中,劲头十足。他回答乘客的询问既耐心又准确;他踏勘过上百万公里的公交线,记录
期刊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是抽象的、无形的价值,以榜样为镜观照自我,正心、正身、正行,正能量就会得以不断传递。雷锋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一座精神丰碑,哺育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成长。雷锋精神中,凝结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闪烁着社会主义的道德光辉,传承好雷锋精神,方能让文明之举长存,道德之树常青。“栽什么樹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当我们播下雷锋精神的种子,孕育的就是崇德尚义、向上向善的美好春天。  
期刊
从武警山西省总队晋中市支队副营职宣传干事到后脑村民兵连长,从“最美兵哥哥”到“新时代愚公”,中宣部命名的第五批全国50名岗位学雷锋标兵之一的牛何松转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忠诚为党,勇于担当”的军人本色。  后脑村是一个靠修路脱贫、靠旅游吃饭的山村。走过牛何松刚修的两条山路,不禁想起一首歌,“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他是谁?他是享誉全国的“最美兵哥哥”  2
期刊
没有往日的人流涌动,戴上口罩的行人匆匆而过,只留下一群“大白”学雷锋志愿者坚守岗位、维护秩序,参与上海市黄浦区的疫情防控工作。  39年前,南京东路推出第一辆“学雷锋为民服务”小推车,拉开了每月20日南京东路民兵团员学雷锋活动的序幕。从此,黄浦军民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走进了百姓的日常生活,持续给这座城市带来感动和温暖,成为黄浦江畔的金色“文明名片”。2018年3月2日,南京路学雷锋志愿服务点被中宣部
期刊
走进敬老院“认亲”  “感谢你们,感谢‘兵娃们’,让我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2月8日上午,春雨绵绵,望城区人武部官兵早早地来到了乌山街道敬老院,一见到这些“兵娃们”,老人们都围了上来,拉着他们的手,亲切不已。这是该部在欢度春节之时,带领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走进敬老院“认亲”,20年来从未间断。这次是刚转文职的1名干部和1名职工,与敬老院两名孤寡老人认上了亲,并约定每月上门一次,陪伴他们,帮助解决
期刊
日前,中国光大银行厦门分行被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学雷锋基金管委会、中华志愿者协会弘扬雷锋精神促进会授予“学雷锋教育基地”称号。厦门分行负责人表示,将以授牌为新起点,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雷锋的一系列讲话精神,将学习雷锋精神与立足本职岗位相结合,与践行社会责任相结合,进一步推动学雷锋常态化。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更是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作为厦门市重点中学——双十中学的共建单位,分
期刊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广泛开展学雷锋和志愿服务活动”,在中央文件中第一次正式把“学雷锋”放在“志愿服务”前面加以强调和提倡,这一点,寓意深刻,意义非凡。此后,中宣部领导同志多次强调,“学雷锋”是志愿服务之“魂”,“志愿服务”是新时代“学雷锋”的重要载体,两者是“魂”和“体”的统一。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抓志愿服务凡是注重突出学雷锋之“魂”,就容易事半功倍、
期刊
自2019年以来,作为如皋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总队长,我在对照重点任务清单积极履职的过程中,对如皋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进步深有感触,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升级、四个提升”:一是以传理论更大众的升级,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提升;二是以育新人更落细的升级,推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三是以学雷锋更常态的升级,推动特色志愿服务的提升;四是以参与度更广泛的升级,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提升。  作为总队长,我
期刊
“打竹板,响连天,文艺队伍走向前,五中全会说些啥,听我给你来宣传……”春节前后,在河南省项城市丁集镇沈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农民主播”田孝军自编自演的快板节目《永远跟着共产党》,赢得村民们的一致叫好。  田孝军是该市融媒体中心培训的“村播”。自启动“百企主播、百村主播”计划之后,已经在全市213个行政村和500多个中小微企业招聘各类主播1000多名,经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融媒体中心“联岗”培
期刊
东岛刘家村是山东省荣成市的一个人口不足千人的普通乡村。然而,近年来,该村不仅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纯收入由前几年的几万元到现在100万元的突破,而且,向上向善的家风、村风、民风逐步形成,美丽乡村实现了从外到内的蝶变,《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近年来多次前来采访报道。  是什么力量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挠头村”,两年多就变成当地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小康村?春节前夕,笔者踏访该村调研,担任村党支部书记11年的刘俊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