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计算机应用技能已成为现代中职毕业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职学生的基础课程,该课程设计的目的是提高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以及培养中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分析了目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非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改革与创新中的相关情况,并做出了具体说明。
计算机技术应用技能基础课程改革创新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在非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改革与创新的背景
中国的科学技术在飞速的发展,电子产业、软件产业等不断的在进步,,而计算机的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当中,现阶段的计算机技术不仅局限于计算机专业的人员,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已经普及到人们工作、生活当中。因此,任何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将会使他们在未来的职场中更加的顺利。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可以说是各大院校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还是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在教训中应该切合实际,与以后的职业生涯有关,旨在塑造一个技能型的专业人才。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在非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改革与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案,是使各专业人才步入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关键一步。
二、中职学生现状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
在大多数中职院校中,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基础学习能力等比较薄弱,对学习计算机缺乏该有的兴趣。甚至在以往的生活中对计算机知之甚少。再者,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中职学生而言,它不是必须学习的课程项目之一,而且这些专业的老师缺乏对计算机专业技术的深刻认识。
时代在发展,软硬件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在智能化的时代中,,从车辆系统,防空系统,小到电子商务等都充斥着计算机技术,这些工作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给他们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非计算机专业中的实践,可以使很多中等职业院校中对计算机专业并不重视的学科得到一定的培养并提升计算机的处理能力,甚至使这些学生学会从计算机入手,更好的获得网络渠道的知识,加强对信息处理分析能力的训练,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这门课程重在实践,它能够赋予学生一定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甚至有能力者通过计算机来解决专业知识,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意识,通过集体的合作一同探讨学术性的问题并得出解决措施,这一点在学习之中特别重要,甚至为这些专业的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做出了良好的开端。
三、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非计算机专业中的改革与创新
(一)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改革与创新一般都分为两点来谈。一是通过计算机技能的学习与使用,培养这些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一定的计算机知识,更有甚至能够应用一些比较简单的互联网知识,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整体的认识,使自身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二是计算机软件的实际应用等上机实践操作,这些实践的操作能够让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计算机的魅力,并对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有可能使他们养成主动探索学习的精神。例如对于中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在WORD、EXCEL等教学中,引入专业相关常用的财务报表等办公文件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能够更好的练习文字表格等处理能力。对于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在图形文件处理软件的教学中,可以选用CAD软件,掌握计算机软件Auto CAD能够方便这些学生绘制机械相关图纸,再使用ANSYS、UG等软件,便能够得到三维的视图以及结果的性能分析,这对于传统的手工绘图以及经验分析有着极大的创新。
因此,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实践为导向,旨在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考虑到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欠缺的前提下,应多注重循环教学,多多训练,才能使学生更牢的把握计算机技能。而老师们也需因材施教,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忘提高自身的不足,与学生共同学习计算机技能。
(二)教学手段改革与创新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学手段也已经从以往的“黑板+粉笔”的课堂教学模式转而进入到“计算机+大屏幕”的数字教学之中,教学的新模式可谓层出不穷。在现代的课堂中,老师在屏幕上使用生动的动态演示给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讲授相关的知识。通过计算机技术,使知识生动的解构和合成,使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在课后也能回味无穷。在课堂下,同学们可以通过微课、MOOC、“雨课堂”等手机app对课堂的知识进行回顾梳理,对新知识进行预习,这大大提高了中职学生的学习水平。
(三)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以往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是应试教育,看重的是结果,却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老师们在课堂中以知识传授为主,整堂课下来都是在讲枯燥的知识,却忽视了学生对知识接收的差异性,以及各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中更倾向于对动态知识的接收,而拒绝一味讲解的纸面知识,因此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便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1.布置任务教学法。老师们对学生提出一定的任务,也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引用新知识—解决问题—总结提高”的教学模式。例如在中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通过巧妙的设计绘图任务,将要教授的新知识点蕴涵于任务之中,引导学生在计算机绘图的实践过程中找出问题,并使学生通过查阅相关的计算机知识,通过网络渠道,主动探索并发掘知识,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会获得了成就感,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可以说,任务驱动式教学法遵循了知识延伸的连续性,其教学内容也远远超出了传统教学方法在同等时间内的知识量,既完成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能让每个学生依据自身能力获得更多的知识,充分挖掘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潜力。这种布置任务的教学方式有些传统,但在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主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上面有着不错的效果,老师应与同学一同探索,这样才能更好的改革和创新教学方式。
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生动形象的实例来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課堂上的教学中,老师巧妙的引用生活中的实例或者历史上的经典,然后让学生对这些实例提出自己的见解并集体进行讨论,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培养并为以后的职业提供一定的借鉴。在中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中,学生使用word等软件对生活中具体公司的财务情况进行分析、讨论,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思考与探索的能力,从而为该公司提出相应的建议。
3.分组竞赛法。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分组竞赛法,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在进行讨论和自主学习时,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每次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为各小组打分并给予表扬,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小组竞赛法,让每个小组完成不同作品的设计制作,完成后各小组统一进行评价,寻找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优点。通过这种教学法,学生不仅掌握了新知识,还提高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参考文献:
[1]吕岩.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
[2]翟哲.《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重在实践应用的探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04).
[3]周南岳.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计算机技术应用技能基础课程改革创新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在非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改革与创新的背景
中国的科学技术在飞速的发展,电子产业、软件产业等不断的在进步,,而计算机的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当中,现阶段的计算机技术不仅局限于计算机专业的人员,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已经普及到人们工作、生活当中。因此,任何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将会使他们在未来的职场中更加的顺利。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可以说是各大院校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还是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在教训中应该切合实际,与以后的职业生涯有关,旨在塑造一个技能型的专业人才。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在非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改革与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案,是使各专业人才步入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关键一步。
二、中职学生现状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
在大多数中职院校中,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基础学习能力等比较薄弱,对学习计算机缺乏该有的兴趣。甚至在以往的生活中对计算机知之甚少。再者,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中职学生而言,它不是必须学习的课程项目之一,而且这些专业的老师缺乏对计算机专业技术的深刻认识。
时代在发展,软硬件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在智能化的时代中,,从车辆系统,防空系统,小到电子商务等都充斥着计算机技术,这些工作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给他们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非计算机专业中的实践,可以使很多中等职业院校中对计算机专业并不重视的学科得到一定的培养并提升计算机的处理能力,甚至使这些学生学会从计算机入手,更好的获得网络渠道的知识,加强对信息处理分析能力的训练,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这门课程重在实践,它能够赋予学生一定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甚至有能力者通过计算机来解决专业知识,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意识,通过集体的合作一同探讨学术性的问题并得出解决措施,这一点在学习之中特别重要,甚至为这些专业的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做出了良好的开端。
三、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非计算机专业中的改革与创新
(一)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改革与创新一般都分为两点来谈。一是通过计算机技能的学习与使用,培养这些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一定的计算机知识,更有甚至能够应用一些比较简单的互联网知识,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整体的认识,使自身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二是计算机软件的实际应用等上机实践操作,这些实践的操作能够让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计算机的魅力,并对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有可能使他们养成主动探索学习的精神。例如对于中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在WORD、EXCEL等教学中,引入专业相关常用的财务报表等办公文件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能够更好的练习文字表格等处理能力。对于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在图形文件处理软件的教学中,可以选用CAD软件,掌握计算机软件Auto CAD能够方便这些学生绘制机械相关图纸,再使用ANSYS、UG等软件,便能够得到三维的视图以及结果的性能分析,这对于传统的手工绘图以及经验分析有着极大的创新。
因此,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实践为导向,旨在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考虑到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欠缺的前提下,应多注重循环教学,多多训练,才能使学生更牢的把握计算机技能。而老师们也需因材施教,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忘提高自身的不足,与学生共同学习计算机技能。
(二)教学手段改革与创新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学手段也已经从以往的“黑板+粉笔”的课堂教学模式转而进入到“计算机+大屏幕”的数字教学之中,教学的新模式可谓层出不穷。在现代的课堂中,老师在屏幕上使用生动的动态演示给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讲授相关的知识。通过计算机技术,使知识生动的解构和合成,使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在课后也能回味无穷。在课堂下,同学们可以通过微课、MOOC、“雨课堂”等手机app对课堂的知识进行回顾梳理,对新知识进行预习,这大大提高了中职学生的学习水平。
(三)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以往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是应试教育,看重的是结果,却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老师们在课堂中以知识传授为主,整堂课下来都是在讲枯燥的知识,却忽视了学生对知识接收的差异性,以及各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中更倾向于对动态知识的接收,而拒绝一味讲解的纸面知识,因此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便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1.布置任务教学法。老师们对学生提出一定的任务,也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引用新知识—解决问题—总结提高”的教学模式。例如在中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通过巧妙的设计绘图任务,将要教授的新知识点蕴涵于任务之中,引导学生在计算机绘图的实践过程中找出问题,并使学生通过查阅相关的计算机知识,通过网络渠道,主动探索并发掘知识,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会获得了成就感,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可以说,任务驱动式教学法遵循了知识延伸的连续性,其教学内容也远远超出了传统教学方法在同等时间内的知识量,既完成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能让每个学生依据自身能力获得更多的知识,充分挖掘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潜力。这种布置任务的教学方式有些传统,但在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主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上面有着不错的效果,老师应与同学一同探索,这样才能更好的改革和创新教学方式。
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生动形象的实例来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課堂上的教学中,老师巧妙的引用生活中的实例或者历史上的经典,然后让学生对这些实例提出自己的见解并集体进行讨论,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培养并为以后的职业提供一定的借鉴。在中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中,学生使用word等软件对生活中具体公司的财务情况进行分析、讨论,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思考与探索的能力,从而为该公司提出相应的建议。
3.分组竞赛法。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分组竞赛法,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在进行讨论和自主学习时,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每次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为各小组打分并给予表扬,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小组竞赛法,让每个小组完成不同作品的设计制作,完成后各小组统一进行评价,寻找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优点。通过这种教学法,学生不仅掌握了新知识,还提高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参考文献:
[1]吕岩.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
[2]翟哲.《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重在实践应用的探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04).
[3]周南岳.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