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涉农院校学风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rong19730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业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农业科技、农业生产输送信念坚定、专业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的人才的重任。农业院校的学风好坏事关农业现代化建设。本文对吉林省涉农院校本科学生学风现状进行了调查,简要分析了影响吉林省涉农院校学风建设的因素及原因,通过实践,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吉林省涉农院校学风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吉林省涉农院校 学风现状调查 因素分析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6-0105-02
  学风是高校的灵魂。优良的学风,是高校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卓越人才的重要保证。[1]农业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农业科技、农业生产输送信念坚定、专业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的人才的重任。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学风建设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农业院校大学生的学风问题也逐渐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为了全面了解吉林省涉农院校在校大学生的学风状况,以找出目前吉林省涉农院校学风建设的问题,探索解决方案,2015年10月-12月,笔者在吉林省涉农院校开展了本科学生学风现状抽样调查。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表明,其反映出的问题有很強的代表性,提出的建议与对策对吉林省涉农院校加强和改进学风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调查方法
  (一)抽样
  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调查对象为7所吉林省涉农院校在校本科生。抽取年级样本3个(一年级学生刚入校未作为调查对象),学生个体样本2400人。调查后有效样本为2289人,无效样本为111人。
  (二)调查工具
  编制了《吉林省涉农院校学风现状调查问卷》,问卷共涉及题目57题,其中单选题43题,多选题11题,其他3题。内容主要涉及涉农院校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和学习困惑的自我评估及有关问题的学生自我成因分析。
  二、调查结果
  (一)学习目标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中对所学专业前景有充分了解的占29.8%,对自身发展有清晰规划的占27.4%,感到“前景黯淡,前途渺茫”的占16.9%;在回答学习目的和动机时,只有5.3%选择了“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实现人生理想做准备”;对待大学学习的看法,认为“专业课非常重要”的仅占34%;“只有短期学习计划”的占41.2%;对毕业后的打算选择“没有认真考虑过”的占53.6%。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吉林省涉农院校在校生对所学专业选择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对专业培养目标和本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了解的较少,对自身前途和未来缺乏信心和正确的生涯规划,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目标不明确,以至于学习动力不足。
  (二)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关于逃课或旷课,选择“如果个人认为事情重要,逃课或旷课可以理解”的占49.3%,认为“以学习知识为重,绝对不能逃课或旷课”的仅占14.6%,同时有9%的同学持“没想过,想旷课就旷课”态度;在被问及学生逃课或旷课的主要原因时,17.5%的学生选择“课堂枯燥”,20.5%的学生选择了“社团工作忙”,有14%的学生选择“所学科目对未来发展无用”。被调查学生中认为自己学习目标明确只有14.76%,认为自己学习态度端正的仅占到34.16%,认为能力更重要,学习与未来发展无关的学生有4.9%。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吉林省涉农院校大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明显偏离了学生应以学习专业知识为最基本任务的要求,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目的性,被动地接受知识成为了逃课和旷课的主要原因,并被认为是一种无所谓的事情,具体表现为懒散、消极、应付。
  (三)学习兴趣
  调查结果显示,对专业学习“有一定兴趣”的学生约占抽样调查人数的43.2%,处于中间状态的约占23.4%,很感兴趣的学生仅为18.7%,说明有85.3%的学生在专业学习上有一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在学习中处于消极或被动状态的约占8.6%,厌学的只占6.1%。因此对吉林省涉农院校来说,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好,其中男、女生的情况也大体相同。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表现差别较大。
  (四)学习方法
  调查结果显示,48%的学生能做到课前预习,其中更多同学只预习感兴趣的科目或考试科目,近43%的学生不复习或者预习。有预习习惯的女生数是男生的2.3倍。从上课听讲情况来看,全神贯注听课者达55%,感到课堂枯燥而不听课者达到16%,充分显示了此类现象不仅是学习方法问题,更主要的是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问题。在关于考试方面,31.3%的学生考前一个月才开始复习;16.4%的学生考前一周才开始复习,仅有27.9%的同学认为考试应该注重平时的积累。
  (五)学习中最困惑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学习中最困惑的问题依次为:就业形势严峻,尤其是农业院校,焦虑毕业后找不到合适工作;所学知识陈旧,和实际距离较远;能力培养比知识积累更重要;课堂枯燥;学习方法差,学习效果不明显。
  三、因素分析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结合与吉林省涉农院校师生座谈交流,吉林省涉农院校学生学风现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2]
  农业现代化的程度不高,地方经济发展缓慢,对涉农院校大学生就业限制较大。同时,交汇融合的多元价值观导致学生学习动机和目的的多样化。在诸如拜金、享乐和功利主义影响下,校园出现了以“读书无用论”为代表的厌学风。
  (二)学校因素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学农爱农的理想信念尚不坚定;二是部分农业院校教育观念滞后,只重视培养什么样的人,忽略了怎么样培养人;三是校风教风的影响。重科研,轻教学,导致部分教师课堂投入精力低,教学方式方法陈旧,课堂枯燥无趣。   (三)家庭因素
  一方面,家庭的观念依据停留在改革开放初期,认为考上大学就前途无忧,进而忽略了对孩子成长的指导;另一方面部分家庭只重视孩子的物质需求,忽视了对孩子思想的引导和理想信念的教育。
  (四)学生自身因素[3]
  第一,独生子女因素的影响。我国已经进入独生子女社会,独生子女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表现出养尊处优、唯我独尊,进入大学后,随着生活环境和条件的改变,出现各种不适,从而影响到学习心态和行为。第二,适应能力差。不能从中学阶段的“灌输式”学习到大学“自主式”学习模式的转变,过分依赖学校和教师;第三,学习态度消极,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成才动力。第四是学习纪律松懈,对自身要求不严格,迟到、早退、旷课现象屡禁不止。第五,网络的影响。
  四、对策
  几年来,笔者立足学生这一主体,以调研为基础,以改革、管理、教育、共育、创新和校园文化活动为切入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落脚点,对吉林省涉农院校学风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示范。根据实践情况,对吉林省涉农院校学生的学风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以改革推进学风[4]
  农业院校要加强师德师风教育,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立足新一代大学生乐于接受的体验式教育,改变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教育方式,变为开放式、对话式教学,把教学与实践、通识与个性教育结合起来;运用慕课、微课等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以管理督导学风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农业院校的教学、管理和服务部门要形成教育合力,将学风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养成教育,对学生的课堂出勤、早操晨练、寝室内务加强检查监督。
  (三)以教育规划学风[5]
  遵循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才规律,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生涯规划教育。大一开展入学适应教育、荣校爱校教育和学业规划教育。大二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学业指导规划,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树立发展目标。大三进行分类指导,指导考研的学生进行科学的备考,鼓励就业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提前接触和了解社会。大四进行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
  (四)以共育强化学风
  16号文件明确指出:“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方式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沟通制度,如坚持每学年给家长寄送学生成绩单,实行学生在校表现定期告知制度、建立家校共育群等。这样通过学校与家长的密切联系和定期或随时沟通,把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那些经常违反纪律、学习较差的学生情况反馈给家长,让家长及时掌握学生的在校表现,并做好学生的引导和监督工作,配合学校商讨具体的改进措施。
  (五)以创新实践学风
  农业院校肩负着为农业科技、农业生产输送信念坚定、专业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的人才的重任。学校应通过组织系列科技创新活动,不断引导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培养其创新意识、精神和能力。目前国家开展了创青春“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学术科技竞赛活动,各学校应以此为契机,大力支持和鼓励学生参与进来,提高自身科学素养,同时也应该结合自身专业和学科的特点,开展各具特色的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开阔学生科学视野,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
  (六)以活动促进学风[6]
  学校要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课余文化生活中陶冶自己,提升自己。学校要定期举办各类学术活动,由学校的专家、教授主讲,傳授学科的前沿知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专业学习兴趣。学校要结合学科专业和年级特点按时组织各种讨论会、学科竞赛等活动,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学风建设。学校要支持、指导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注重德育、智育和美育的结合,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形成优良的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尹燕萍.关于高校强化学风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08).
  [2]刘怀玉.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的特点,难点及其对策[J].高等建筑教育,2000(04).
  [3]张振平.浅论高校学风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5(05).
  [4]王巧玲.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01).
  [5]张伟立.加强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6(03B) .
  [6]阚宝奎.论高校校园文化与学风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09(06).
  责任编辑:杨柳
其他文献
近年来,在卫星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下,在定位导航、通讯以及探测等方面都得到了普遍的使用,且仍还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然而,在现阶段的使用过程当中,卫星通信技术的抗
[摘要]翻译规范理论具有历史性、动态性等特征,通过考察同一作品不同时期译者遵守翻译规范的表现,可以进一步深入了解翻译过程和翻译作品。同一作品不断被译介,这是时代发展、翻译规范流变的要求,经典重译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本文基于图里和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理论,对比阐释了《快乐王子》不同时期的两个汉译本,以探求翻译规范对译者和译本的影响。  [关键词]翻译规范 《快乐王子》 译本  [中图分类号]H059 [
[摘要]利用SECI模型理论,对中医英语翻译的网络教学平台教学效果进行分析。SECI模型中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通过外部化、內部化、组合化、社会化的转化,形成两种知识的相互促进与影响。网络教学不仅能通过语言知识点的外部化、语言理解的组合化、学习成果的社会化、知识内涵的内部化,形成对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教师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提升教学效果,实现从怎么教到怎么学的教学模式转变。  
期刊
[摘要]运用认知语言学的体验观理论来研究悬疑类英语电影语篇的连贯可以帮助观众在心智中建立起各个事件及要素之间的联系,理解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电影语篇。体验观理论认为,人类的概念、思维、认知及意义均来源于他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体验。对悬疑类英语电影语篇的研究表明:体验性媒介可以帮助观众确定事件的性质,而观众过去的日常认知体验或知识可以帮助观众发现案情的疑点,二者对实现电影语篇连贯均具有重
[摘要]疑问代词“什么”同其他疑问代词一样,除了疑问用法外,还有多种非疑问用法。在“什么”的非疑问用法中,否定用法在母语使用者中所占的使用比重较高。“什么”否定用法的高使用率依赖于“什么”否定用法的结构化,即将“什么”嵌入到各种结构中。“什么”否定用法的高使用率也归因于其语用功能的丰富性。对“什么”否定用法结构和语用功能的归纳总结可以进一步说明“什么”否定用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并能
大家不要被迷惑,看似3D效果的这副画,其实都是在平面上表现出来的——街头三维立体画,此名称为国内俗称。原译:3D街头地画。源自西方街头文化,英文:3D Street Painting。国内
期刊
[摘要]在中国古代的众多小说中,创作者渐渐地把“罪财”这一观念作为叙述的主体引入到小说当中,故事情节围绕着被罪恶化的“钱财”展开想象,刻画出一段段悲喜交加、形式各异的不同类型的作品。其中多以是非之财为切入点,出人意料的结局收尾;或是为了钱财二字心生异念,谱写出世态炎凉、冷暖自知的现实写照;再或是受传统宗教文化的熏染,为财运增添了一些命运色彩的小说。  [关键词]古代 小说 罪与财  [中图分类号]
[摘要]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他们是否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对“中国梦”的实现起着关键性作用。本文深入调查了当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现状,探析以“中国梦”为契机,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中国梦” 大学生 理想信念 现状调查 提升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6
[摘要]笔者通过对吉林农业大学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了地方农业院校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特点,分析了影响农业院校女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价值取向的原因,并针对反映出的问题,从学校、国家、家庭、女大学生自身等层面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做好农业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地方农业院校 女大学生 就业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