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医学的角度,儿童可以分为婴儿、幼儿期、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等四个分期。在住院期间,住院儿童因年龄、疾病和性格差异,会对住院医疗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要根据不同的心理特征,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进行心理护理,让住院儿童得到合适的治疗、休息,早日康复。
关键词:住院儿童心理护理心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300-01
儿童期是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因对疾病的认识、对医院的环境及颜色的不适应,儿童患病及入院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恐惧,如果不能及时给予心理护理,将对患病住院儿童造成身心创伤,影响人格发育。
1不同年龄段儿童对疾病的认识
目前,对儿童疾病认识研究比较成熟的理论有皮亚杰(Jean Piager)的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儿童总是将患病入院与惩罚、罪恶、自责联系在一起,并认为,儿童在7岁之前并不能理解抽象的东西,对住院治疗不能从心理上理解而认同。根据不同年龄段,分为运筹前期、具体运筹期、形式运筹期。运筹前期(2~7岁)儿童对生病这一具体现象完全不能理解,不知道疾病从合出来,也不知道住院治疗会对疾病产生何种影响。具体应筹期(7~11岁)儿童对疾病有了一定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理解疾病与症状、程度,但并不能明确表述。形式运筹期(11岁~成人)此期)儿童对疾病的发生以及治疗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认为器官功能不良是造成疾病的主要原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自我控制以配合治疗。
2住院儿童的心理特征
2.1造成住院儿童心理不适的因素。主要有七个方面。一是疾病本身对身体带来的不适;二是与入院前相对比,治疗对日常活动的限制。如活动的限制、进食的限制等等;三是因认知能力和身体不适而产生的情绪反应,如焦虑、恐惧、失眠、噩梦等等,从而使患病儿童不能较好的休息。四是身体外观变化,如输液或治疗管道、脱发、失去知觉等等;五是对陌生环境的恐惧使患病儿童缺乏安全感,如医院环境及颜色、吵杂声、消毒水异味等等;六是与父母亲人的分离,以及接受陌生医护人员的帶有强迫性质的检查治疗。七是学习的中断。
2.2不同年龄段儿童对住院治疗的心理反应。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幼儿,因其对外界的认知和辨识程度较低,对环境变化不敏感,但对情绪氛围较为敏感。随着年龄的增长,6个月至1岁左右的婴幼儿能认识自己的母亲并产生强烈的依赖,因此,此阶段的婴幼儿入院后易产生分离性焦虑,易哭闹,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抑郁、退缩等表现。幼儿期的儿童对父母的依赖加重,对住院感到恐惧和不安,且因为表达能力有限、行为受限制、对疾病的未知等等因素,从而对入院感到抗拒、焦虑、厌恶等等。学龄前儿童智力和情商有了进一步的发育,但入院以后环境的变化和父母的短期分离,同样会感到孤独、恐惧和不安,甚至担心被遗弃和受处罚。
3心理护理
3.1不同年龄段住院儿童的心理护理。一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幼儿,要有固定护士进行全面护理,对于患儿的情感敏感,要保持适当的抚触、怀抱频次,同时,可以结合婴幼儿的发育需要,给予一定的颜色、声音等方面的环境刺激。二是对于6个月至1岁左右的婴幼儿,护士和婴幼儿的第一次接触要在父母在场的情况下进行,让患儿对护士有一个熟悉的认知,同时固定护士进行护理,定时逗玩和抚触,并可鼓励家长把婴幼儿平时喜爱的玩具和物品带来让婴幼儿有稳定的情感寄托。三是对于幼儿期的儿童,同样建议要有固定的护士全程护理,要通过各种形式,让他了解医院生活规律和周围环境,尽可能满足其在家庭时的爱好和习惯,要了解患儿日常惯用的语言表达,同时注意与其的非语言交流,要鼓励患儿自己吃饭、穿衣等自我表现。同时,护士还可与患儿讲故事、看图画等等以分散其注意力。四是对于学龄前儿童,要有相对固定的护理人员,要用患儿容易理解的语言说明疾病及住院的原因、手术治疗措施的重要性和身体愈合情况等等,鼓励患儿自我照顾,让患儿加深对住院治疗的理解,树立康复的信心。五是对学龄儿童,护理人员要加强和患儿的沟通,让其熟悉环境,了解各种治疗检查的必要性和方式方法,增强患儿对住院治疗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要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灵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让患儿有活动的空间,要鼓励患儿进行自我护理,鼓励患儿加强与同学、同伴的联系,帮助患儿树立信心。
3.2改善儿童住院环境。环境对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儿童到新的环境,主观上就有排斥和警惕,从而表现出抗拒、恐惧等行为。因此,要注重改善儿童就医环境,使之更加温馨舒适,减轻对住院儿童的心理影响。要通过病房、着装的色彩变化消除“白色恐惧”。要结合儿童的特点,在病房墙壁上画上温馨的图画,配备一些玩具和图书,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播放一些儿歌和舒缓的钢琴曲。
3.3加强患儿家属的心理护理。在允许的情况下,要实行家长陪伴制度,鼓励患儿家属陪伴在患儿身边,多给予支持、关心和鼓励,消除患儿的孤独感、恐惧感和不安全感,减少患儿的心理不适。患儿家属的情绪也会影响患儿,在患儿患病时,其父母也会产生心理压力,在与患儿的交流中表现出来,从而影响患儿的心理。
3.4加强护士队伍建设。护士直接与患儿接触,护士队伍的素质、能力和服务能力对患儿心理同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形象上,提倡衣着整齐、仪态端庄、态度亲和,在与患儿及家属接触式,要规范语言行为,表现出亲和力。在技术上,必须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技术操作,使患儿及家属产生信任感。
4结语
儿童是人生的“朝阳”阶段,儿童阶段的经历,影响儿童的一生。医护人员要根据住院儿童与成人之间差异,有针对性地了解住院儿童心理,有针对性地加强儿童技术护理及心理护理,从而确保儿童不因住院治疗产生不良心理影响,促进住院儿童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程艳萍,苏丹.住院儿童心理护理的沟通方式与技巧[J].中国实用医药.2009(04)
[2]张娟.对住院小儿心理需要的评估与护理[J].中国疗养医学.2009(05)
[3]李成秀.浅谈儿童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J].吉林医学.2010(11)
[4]严谨.住院学龄期儿童的医疗恐惧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护理杂志.2000(10)
关键词:住院儿童心理护理心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300-01
儿童期是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因对疾病的认识、对医院的环境及颜色的不适应,儿童患病及入院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恐惧,如果不能及时给予心理护理,将对患病住院儿童造成身心创伤,影响人格发育。
1不同年龄段儿童对疾病的认识
目前,对儿童疾病认识研究比较成熟的理论有皮亚杰(Jean Piager)的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儿童总是将患病入院与惩罚、罪恶、自责联系在一起,并认为,儿童在7岁之前并不能理解抽象的东西,对住院治疗不能从心理上理解而认同。根据不同年龄段,分为运筹前期、具体运筹期、形式运筹期。运筹前期(2~7岁)儿童对生病这一具体现象完全不能理解,不知道疾病从合出来,也不知道住院治疗会对疾病产生何种影响。具体应筹期(7~11岁)儿童对疾病有了一定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理解疾病与症状、程度,但并不能明确表述。形式运筹期(11岁~成人)此期)儿童对疾病的发生以及治疗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认为器官功能不良是造成疾病的主要原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自我控制以配合治疗。
2住院儿童的心理特征
2.1造成住院儿童心理不适的因素。主要有七个方面。一是疾病本身对身体带来的不适;二是与入院前相对比,治疗对日常活动的限制。如活动的限制、进食的限制等等;三是因认知能力和身体不适而产生的情绪反应,如焦虑、恐惧、失眠、噩梦等等,从而使患病儿童不能较好的休息。四是身体外观变化,如输液或治疗管道、脱发、失去知觉等等;五是对陌生环境的恐惧使患病儿童缺乏安全感,如医院环境及颜色、吵杂声、消毒水异味等等;六是与父母亲人的分离,以及接受陌生医护人员的帶有强迫性质的检查治疗。七是学习的中断。
2.2不同年龄段儿童对住院治疗的心理反应。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幼儿,因其对外界的认知和辨识程度较低,对环境变化不敏感,但对情绪氛围较为敏感。随着年龄的增长,6个月至1岁左右的婴幼儿能认识自己的母亲并产生强烈的依赖,因此,此阶段的婴幼儿入院后易产生分离性焦虑,易哭闹,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抑郁、退缩等表现。幼儿期的儿童对父母的依赖加重,对住院感到恐惧和不安,且因为表达能力有限、行为受限制、对疾病的未知等等因素,从而对入院感到抗拒、焦虑、厌恶等等。学龄前儿童智力和情商有了进一步的发育,但入院以后环境的变化和父母的短期分离,同样会感到孤独、恐惧和不安,甚至担心被遗弃和受处罚。
3心理护理
3.1不同年龄段住院儿童的心理护理。一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幼儿,要有固定护士进行全面护理,对于患儿的情感敏感,要保持适当的抚触、怀抱频次,同时,可以结合婴幼儿的发育需要,给予一定的颜色、声音等方面的环境刺激。二是对于6个月至1岁左右的婴幼儿,护士和婴幼儿的第一次接触要在父母在场的情况下进行,让患儿对护士有一个熟悉的认知,同时固定护士进行护理,定时逗玩和抚触,并可鼓励家长把婴幼儿平时喜爱的玩具和物品带来让婴幼儿有稳定的情感寄托。三是对于幼儿期的儿童,同样建议要有固定的护士全程护理,要通过各种形式,让他了解医院生活规律和周围环境,尽可能满足其在家庭时的爱好和习惯,要了解患儿日常惯用的语言表达,同时注意与其的非语言交流,要鼓励患儿自己吃饭、穿衣等自我表现。同时,护士还可与患儿讲故事、看图画等等以分散其注意力。四是对于学龄前儿童,要有相对固定的护理人员,要用患儿容易理解的语言说明疾病及住院的原因、手术治疗措施的重要性和身体愈合情况等等,鼓励患儿自我照顾,让患儿加深对住院治疗的理解,树立康复的信心。五是对学龄儿童,护理人员要加强和患儿的沟通,让其熟悉环境,了解各种治疗检查的必要性和方式方法,增强患儿对住院治疗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要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灵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让患儿有活动的空间,要鼓励患儿进行自我护理,鼓励患儿加强与同学、同伴的联系,帮助患儿树立信心。
3.2改善儿童住院环境。环境对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儿童到新的环境,主观上就有排斥和警惕,从而表现出抗拒、恐惧等行为。因此,要注重改善儿童就医环境,使之更加温馨舒适,减轻对住院儿童的心理影响。要通过病房、着装的色彩变化消除“白色恐惧”。要结合儿童的特点,在病房墙壁上画上温馨的图画,配备一些玩具和图书,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播放一些儿歌和舒缓的钢琴曲。
3.3加强患儿家属的心理护理。在允许的情况下,要实行家长陪伴制度,鼓励患儿家属陪伴在患儿身边,多给予支持、关心和鼓励,消除患儿的孤独感、恐惧感和不安全感,减少患儿的心理不适。患儿家属的情绪也会影响患儿,在患儿患病时,其父母也会产生心理压力,在与患儿的交流中表现出来,从而影响患儿的心理。
3.4加强护士队伍建设。护士直接与患儿接触,护士队伍的素质、能力和服务能力对患儿心理同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形象上,提倡衣着整齐、仪态端庄、态度亲和,在与患儿及家属接触式,要规范语言行为,表现出亲和力。在技术上,必须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技术操作,使患儿及家属产生信任感。
4结语
儿童是人生的“朝阳”阶段,儿童阶段的经历,影响儿童的一生。医护人员要根据住院儿童与成人之间差异,有针对性地了解住院儿童心理,有针对性地加强儿童技术护理及心理护理,从而确保儿童不因住院治疗产生不良心理影响,促进住院儿童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程艳萍,苏丹.住院儿童心理护理的沟通方式与技巧[J].中国实用医药.2009(04)
[2]张娟.对住院小儿心理需要的评估与护理[J].中国疗养医学.2009(05)
[3]李成秀.浅谈儿童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J].吉林医学.2010(11)
[4]严谨.住院学龄期儿童的医疗恐惧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护理杂志.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