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研究采用Anderson Banker Janakiraman (2003)的分析模式,以销货收入为观察变量,探讨销管费用是否具有粘性。公司治理好的公司,公司的代理问题会减少,会降低公司的费用粘性。
[关键词] 销管费用粘性 代理理论 公司治理
一、引言
Jensen and Mecking(1976)指出代理问题的产生,会导致权益代理成本与负债代理成本两类负担。代理问题衍生的代理成本会降低公司价值,损害股东权益,如何适当地控制代理成本来提升公司价值,便与公司的发展紧密相关。而公司治理机制的存在就是为了要防范及降低代理成本的发生,目的是为了让公司投资者及契约相关利害关系人都能拥有监督公司内部管理者的管道,并且获得合理和公平的对待。综上所述,公司监理机制设立之目的在于化解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并以股东财富极大化的目标努力。
如果把多种不同形式的代理问题都考虑在内,公司治理就有了新的并且是更加广泛的意义。正如Denis and McConnell(2003)所讲,”…公司治理是企业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的总和,它们可促使那些追逐个人利益的公司控制者(他们决定公司的运作)所作出的决策能以公司所有者(企业的出资者)的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另外,美国教师养老基金公司(TIAA-CREF)把公司治理定义为”……公司治理是一种制度的集合,这些制度能使得股东的利益与那些管理公司事务的董事会和管理层的利益之间保持一种适当的平衡……”。
二、研究模型与变量
1.研究假说与模型
公司治理机制的核心是高管报酬、股权结构、董事会三种机制。
根据代理理论,合理的薪酬制度是确保管理层能够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一种机制。激励管理者的方法包括以股票价格的表现和各种业绩指标为基准的评估方法。虽然大多数的实证研究都受到了资料方面的限制,但仍有研究结果表明,在美国、德国和日本,管理者的薪酬与公司的经营业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由于中国特有的制度背景,高管人员的报酬(年薪收入、持股收入等)往往比较少,而在职消费、额外津贴等控制权收益则构成高管人员报酬的主要部分。因此难以取得高管人员的真实报酬数据,由于这种数据的限制,本文没有研究销管费用“粘性”与高管报酬之间的关系。
同样,理论研究认为高管人员拥有的公司股权比例越高,其越有动力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提高企业的价值(Jensen 和 Meckling,1976;Shleifer和Vishny,1986),因而高管人员持股比例会影响公司多元化程度。然而,由于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所持有的股份往往是一种福利制度安排,是内部职工持股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是一项单独的激励制度安排,也没有独立的运行机制和体制保障。因此其并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魏刚,2000)。同时,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持股比例往往很低,2002年年报披露有一半以上的上市公司其董事长或总经理未持有本公司股票,而在持股的上市公司中,董事长的持股比例均值仅为0.282%,总经理为0.155%(周建波,2004)。如此低的持股比例,根本无法把高管人员的利益与股东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预期高管人员的持股比例对公司的销管费用“粘性”影响很小。因此本文的重点是研究股权结构、董事会与销管费用“粘性”的关系。
(1)股权结构
从理论上讲,股权分散后,会引致股东在监督经营者时产生“搭便车”问题,而持有上市公司较大比例股份的股东,为保护自身利益其有必要对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员进行监督,从而成为高管人员机会主义行为的重要约束机制(Shleifer和Vishy,1997)。因而预期股权集中度与销管费用“粘性”有负相关关系。
假说一:股权集中度越高,销管费用“粘性”越低。
(2)董事会
董事会是公司治理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Fama和Jensen(1983)认为董事会是代表股东行使决策控制权,并负责对高管人员的选拔、监督和考核的重要机构。因此一个独立、有效运作的董事会对于制约高管人员机会主义行为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关注独立董事制度对销管费用“粘性”的影响。
自从2001年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以后,学者开始关注独立董事制度对我国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白重恩等(2005)研究了外部董事比例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他们发现,外部董事所占比例的提高将有助于企业的市场价值,并且在5%的显着水平上显着。吴淑琨、刘忠明、范建强(2001)以516家上市公司董事会数据研究了非执行董事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非执行董事比例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这些研究表明,董事会的独立性对于减轻代理成本有一定作用。
因此我们提出:
假说二: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比例越高,销管费用“粘性”越低。
本研究参考相关之文献,并针对研究目的选取适当的变量,兹将本研究所使用的变量定义,衡量方法及研究模型Ⅰ加以说明如下。
SG&Ai,t:第i家公司第t期的销管费用。
sales i,t:第i家公司第t期的主营业务收入净额。
εi,t:第i家公司于第t期的残差。
本研究模型中虚拟变量Di,t,为区别“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净额是否较前期增加或是减少”的虚拟变量, 当第i家公司第t期的主营业务收入净额相对于第t-1期为减少时,其值为1;增加时其值为0。引进Di,t与营业收入变动比率对数之乘积项的目的在于检验销管费用是否具有“粘性”以及“粘性”的大小。当主营业务收入净额较前一期增加时,如果单位营业收入的增加所导致销管费用增加的幅度大于当主营业务收入净额较前一期减少时,单位营业收入的变动所导致销管费用增加的幅度。
本模型中CG指公司变量特征,我们分别以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ractown)、和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比例(indra)取代CG,以验证股权结构和董事会构成对费用“粘性”的影响。
本研究模型估计系数的预期符号整理如表 1所示:
2.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1)治理变量的选择
实证研究选择以下二个治理变量:第一大股东持股量(ractown)和独立董事比例(indra)。
(2)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实证研究使用的数据涵盖了上海与深圳股票交易所的所有上市公司。数据来源为中国股市和财务研究数据库(CSMAR)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将模型Ⅰ中的CG分别代以大股东持股比例和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比例,我们可验证股权结构和董事会构成对销管理费用“粘性”的影响。实证结果可见表表2和表3。
1.t-值中以 * 表示 10% 显着水平 , * * 表示5%显着水平 , * * * 表示1%显着水平。
1.t-值中以 * 表示 10% 显着水平 , * * 表示5%显着水平 , * * * 表示1%显着水平。
在两张表中,β3都显着为正,意味着第一大股东较大的持股比例越高和董事会中较大的独立董事比例能够有效抑制销管费用“粘性”现象,这表明较好的公司治理的确有降低销管费用“粘性”的作用。
二、研究结论
公司治理好的公司,公司的代理问题会减少,会降低公司的费用粘性。自从亚洲金融风暴以来,公司治理逐渐受到各界的重视,美国在2001年爆发Enron、WorldCom等企业丑闻以后,促使各界更重视公司治理和高阶主管薪酬的问题。薪酬计划为缓和公司经理人和股东间代理问题的一个常用机制。一个有效的薪酬计划能使经理人和股东利益趋于一致,以缓和公司经理人和股东间的代理问题,对员工产生正面激励效果,并提升公司未来经营绩效和股东价值。但是给予无效的薪酬计划,反而导致更严重的代理问题,如经理人图利自己订定过度薪酬、财务报表舞弊与盈余操纵等。
参考文献:
[1]白重恩刘俏陆洲宋敏张俊喜:2005: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第2期
[2]魏刚:2000: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经济研究,第3期
[3]Anderson,M. C., Rajiv D.Banker,and Surya N.Janakiraman.2003
[4]Are selling, general, and administrative costs “sticky”? Journal ofAccounting Research 41(March):47~63
[5]Fama,E.F.,and M.Jensen.1983.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6:301~325
[6]Jensen,M.C. and W.H.Mecking.,1976,Theory of the firm:management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305~360
[7]Shleifer,A.,and R.Vishny.1986.Large shareholder and corporate control.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4:461~488
[关键词] 销管费用粘性 代理理论 公司治理
一、引言
Jensen and Mecking(1976)指出代理问题的产生,会导致权益代理成本与负债代理成本两类负担。代理问题衍生的代理成本会降低公司价值,损害股东权益,如何适当地控制代理成本来提升公司价值,便与公司的发展紧密相关。而公司治理机制的存在就是为了要防范及降低代理成本的发生,目的是为了让公司投资者及契约相关利害关系人都能拥有监督公司内部管理者的管道,并且获得合理和公平的对待。综上所述,公司监理机制设立之目的在于化解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并以股东财富极大化的目标努力。
如果把多种不同形式的代理问题都考虑在内,公司治理就有了新的并且是更加广泛的意义。正如Denis and McConnell(2003)所讲,”…公司治理是企业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的总和,它们可促使那些追逐个人利益的公司控制者(他们决定公司的运作)所作出的决策能以公司所有者(企业的出资者)的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另外,美国教师养老基金公司(TIAA-CREF)把公司治理定义为”……公司治理是一种制度的集合,这些制度能使得股东的利益与那些管理公司事务的董事会和管理层的利益之间保持一种适当的平衡……”。
二、研究模型与变量
1.研究假说与模型
公司治理机制的核心是高管报酬、股权结构、董事会三种机制。
根据代理理论,合理的薪酬制度是确保管理层能够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一种机制。激励管理者的方法包括以股票价格的表现和各种业绩指标为基准的评估方法。虽然大多数的实证研究都受到了资料方面的限制,但仍有研究结果表明,在美国、德国和日本,管理者的薪酬与公司的经营业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由于中国特有的制度背景,高管人员的报酬(年薪收入、持股收入等)往往比较少,而在职消费、额外津贴等控制权收益则构成高管人员报酬的主要部分。因此难以取得高管人员的真实报酬数据,由于这种数据的限制,本文没有研究销管费用“粘性”与高管报酬之间的关系。
同样,理论研究认为高管人员拥有的公司股权比例越高,其越有动力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提高企业的价值(Jensen 和 Meckling,1976;Shleifer和Vishny,1986),因而高管人员持股比例会影响公司多元化程度。然而,由于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所持有的股份往往是一种福利制度安排,是内部职工持股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是一项单独的激励制度安排,也没有独立的运行机制和体制保障。因此其并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魏刚,2000)。同时,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持股比例往往很低,2002年年报披露有一半以上的上市公司其董事长或总经理未持有本公司股票,而在持股的上市公司中,董事长的持股比例均值仅为0.282%,总经理为0.155%(周建波,2004)。如此低的持股比例,根本无法把高管人员的利益与股东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预期高管人员的持股比例对公司的销管费用“粘性”影响很小。因此本文的重点是研究股权结构、董事会与销管费用“粘性”的关系。
(1)股权结构
从理论上讲,股权分散后,会引致股东在监督经营者时产生“搭便车”问题,而持有上市公司较大比例股份的股东,为保护自身利益其有必要对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员进行监督,从而成为高管人员机会主义行为的重要约束机制(Shleifer和Vishy,1997)。因而预期股权集中度与销管费用“粘性”有负相关关系。
假说一:股权集中度越高,销管费用“粘性”越低。
(2)董事会
董事会是公司治理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Fama和Jensen(1983)认为董事会是代表股东行使决策控制权,并负责对高管人员的选拔、监督和考核的重要机构。因此一个独立、有效运作的董事会对于制约高管人员机会主义行为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关注独立董事制度对销管费用“粘性”的影响。
自从2001年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以后,学者开始关注独立董事制度对我国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白重恩等(2005)研究了外部董事比例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他们发现,外部董事所占比例的提高将有助于企业的市场价值,并且在5%的显着水平上显着。吴淑琨、刘忠明、范建强(2001)以516家上市公司董事会数据研究了非执行董事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非执行董事比例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这些研究表明,董事会的独立性对于减轻代理成本有一定作用。
因此我们提出:
假说二: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比例越高,销管费用“粘性”越低。
本研究参考相关之文献,并针对研究目的选取适当的变量,兹将本研究所使用的变量定义,衡量方法及研究模型Ⅰ加以说明如下。
SG&Ai,t:第i家公司第t期的销管费用。
sales i,t:第i家公司第t期的主营业务收入净额。
εi,t:第i家公司于第t期的残差。
本研究模型中虚拟变量Di,t,为区别“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净额是否较前期增加或是减少”的虚拟变量, 当第i家公司第t期的主营业务收入净额相对于第t-1期为减少时,其值为1;增加时其值为0。引进Di,t与营业收入变动比率对数之乘积项的目的在于检验销管费用是否具有“粘性”以及“粘性”的大小。当主营业务收入净额较前一期增加时,如果单位营业收入的增加所导致销管费用增加的幅度大于当主营业务收入净额较前一期减少时,单位营业收入的变动所导致销管费用增加的幅度。
本模型中CG指公司变量特征,我们分别以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ractown)、和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比例(indra)取代CG,以验证股权结构和董事会构成对费用“粘性”的影响。
本研究模型估计系数的预期符号整理如表 1所示:
2.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1)治理变量的选择
实证研究选择以下二个治理变量:第一大股东持股量(ractown)和独立董事比例(indra)。
(2)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实证研究使用的数据涵盖了上海与深圳股票交易所的所有上市公司。数据来源为中国股市和财务研究数据库(CSMAR)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将模型Ⅰ中的CG分别代以大股东持股比例和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比例,我们可验证股权结构和董事会构成对销管理费用“粘性”的影响。实证结果可见表表2和表3。
1.t-值中以 * 表示 10% 显着水平 , * * 表示5%显着水平 , * * * 表示1%显着水平。
1.t-值中以 * 表示 10% 显着水平 , * * 表示5%显着水平 , * * * 表示1%显着水平。
在两张表中,β3都显着为正,意味着第一大股东较大的持股比例越高和董事会中较大的独立董事比例能够有效抑制销管费用“粘性”现象,这表明较好的公司治理的确有降低销管费用“粘性”的作用。
二、研究结论
公司治理好的公司,公司的代理问题会减少,会降低公司的费用粘性。自从亚洲金融风暴以来,公司治理逐渐受到各界的重视,美国在2001年爆发Enron、WorldCom等企业丑闻以后,促使各界更重视公司治理和高阶主管薪酬的问题。薪酬计划为缓和公司经理人和股东间代理问题的一个常用机制。一个有效的薪酬计划能使经理人和股东利益趋于一致,以缓和公司经理人和股东间的代理问题,对员工产生正面激励效果,并提升公司未来经营绩效和股东价值。但是给予无效的薪酬计划,反而导致更严重的代理问题,如经理人图利自己订定过度薪酬、财务报表舞弊与盈余操纵等。
参考文献:
[1]白重恩刘俏陆洲宋敏张俊喜:2005: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第2期
[2]魏刚:2000: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经济研究,第3期
[3]Anderson,M. C., Rajiv D.Banker,and Surya N.Janakiraman.2003
[4]Are selling, general, and administrative costs “sticky”? Journal ofAccounting Research 41(March):47~63
[5]Fama,E.F.,and M.Jensen.1983.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6:301~325
[6]Jensen,M.C. and W.H.Mecking.,1976,Theory of the firm:management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305~360
[7]Shleifer,A.,and R.Vishny.1986.Large shareholder and corporate control.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4:461~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