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老龄化形势的逐渐严峻,引导和培养大学生助老志愿服务力量,完善以社区为依托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以期解决当前的养老难题并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前,不少高校志愿组织采用项目化管理方式开展大学生社区助老志愿服务。这对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化、规范化和常态化,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大学生在进行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如项目负责人综合素质能力欠缺、缺乏系统培训机制等问题。本文以Z大阳光助老伴行助老服务团为例,掌握基于项目化的大学生社区助老志愿服务的现状,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大学生志愿者更好地参与社区助老志愿服务的对策建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动机;建立系统培训机制;健全奖惩激励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创新品牌项目以增强财务可持续能力;打造项目与社区沟通的对接平台。
关键词:项目化管理;大学生社区助老志愿服务
一、问题提出
截至2018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49亿人,占总人口的17.9%。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同时,高龄、失能、独居和空巢老年人数量将进一步增加。①随着我国老龄化形势的日益严峻,大量老年群体对志愿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这需要社会参与和全民行动。
作为社会参与的多元主体之一,大学生志愿者是尊老、助老、爱老的重要力量。2017 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提出要健全以社区为依托的养老服务体系,为大学生参与助老志愿服务指出了实践路径,实现机制与政策创新要求。②教育部在《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中指出,应努力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化、规范化和常态化。③作为志愿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之一,高校也为大学生参加助老志愿服务提供资源和制度保障。
在此背景下,以社区为依托的大学生助老志愿服务逐渐发展。引导大学生助老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治理对于提高社区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协调居民利益关系和构建和谐社区,进而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不少公益志愿组织已将项目化管理理念与志愿服务相结合,中间不乏高校志愿组织。但其在项目实际运作中,仍面临一些问题与风险,难以很好达到预期目标效果。新时期大学生作为助老志愿服务的重要参与者,在项目化运作中怎样发挥好自我角色,参与助老服务的机制如何保障;在项目化管理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从而实现项目化管理在大学生助老志愿服务可持续。这些问题都亟待明晰和厘清。
因此,本文旨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背景下,以Z大阳光助老伴行服务团为研究对象,从项目化管理这一视角出发,以大学生社区助老志愿服务为本文的研究点,探究Z大阳光助老伴行服务团项目化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建设性建议,以期高效满足老年群体对志愿服务的需求并实现其项目化可持续性运作,为推动大学生社区助老志愿服务发展提供参考性建议,以促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大学社区助老志愿服务项目化现状
(一)服务团的起源及发展
Z大学是一所有着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学生的高校。基于发挥鼓励民族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的理念,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学校着力培育了一支致力于发挥民族特色,促进民族团结的校级志愿服务组织--Z大学N志愿服务队。该服务队成立于2014年7月,目前已成为Z大学参与人数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志愿服务组织。
大学生阳光助老伴行服务团隶属于N志愿服务队。服务团以”老人的需求就是我们的服务,老人的幸福就是我们的快乐”为理念,以”助老伴行,你我同行”为口号。针对武汉市武昌区、洪山区的失能、半失能、孤寡、失独、空巢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时以”精神扶贫”为核心,利用大学生自身专业,综合知识,思想观念的优势,为老人提供各方面的服务。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注重与老人互动交流,在精神上陪伴老人,最终达到志愿者与老人互为良师益友的目标。
从成立至今的五年,大學生阳光助老伴行服务团先后获得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一银一铜,湖北省青年志愿项目大赛一金两银等多项国家级、省市区级荣誉,以及武汉市武昌区公益创投万元资助。
服务团现为项目运营中心和项目服务中心两部分,项目运营中心负责项目的孵化、实施与创新,项目服务中心配合项目运营中心的工作开展,提供日常服务工作。在已有项目运行的基础之上,稳步推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运作模式,积极采用“金手指”项目运行与“金点子”项目孵化同步运行的模式,让项目在初期能迅速集中人财物成长壮大。服务团的运行资金主要来源于校团委、各类公益比赛,现已规范报账流程和资金公示制度,让每一笔经费都“落地有声”。目前服务团已经形成了超过千人的定期实施更新的志愿者信息库,一套有效、完善的志愿者培训考核体系正在建立。
(二)品牌志愿服务项目及运营现状
服务团目前有两个品牌项目“志臻夕阳”--大学生阳光助老伴行计划项目和“夕阳”点亮“朝阳”计划项目。志愿服务项目主要通过前期调研、项目书撰写、申报立项、实施、评估、控制等程序。
“志臻夕阳”--大学生阳光助老伴行计划项目通过项目成员前往武汉市武昌区实地调研,根据大学生志愿者的自身专业优势,针对武昌区保安社区、张家湾社区等五个社区老人开展智能手机使用培训、电脑培训以及趣味英语教学,以满足老年人对学习的渴望,使其“老有所学”,紧追时代潮流。活动主要是通过服务团志愿者信息库招募校内志愿者,以每学期13周为单位,每周的固定两小时段,活动场所和相关物资由社区提供。活动内容主要为电子产品教学、趣味英语教学,也会根据老年人的具体要求进行调整。项目负责人根据教学内容编制ppt和教材,每学期进行更新。每学期结束后,项目总结老人与志愿者的反馈,对项目进行一定的调整与控制。尽管该项目现已运行五年,就志愿服务人数、志愿工时、志愿者参与人数等数据较为可观,但已遇发展瓶颈,创新驱动力不足。 “夕阳”点亮“朝阳”计划项目缘起于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与银发人力资源。当老年人因离退休而不能在原岗位继续发光发热时,本项目会主动链接资源,为其提供继续发挥能力的平台。项目的聚焦点更侧重于中南大志愿者为中南大离退休人员提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使其发挥生命余热,开发“银发人力资源”这一宝藏,以实现“夕阳”点亮“朝阳”,创造更多社会精神财富。相对于“志臻夕阳”--大学生阳光助老伴行计划项目开展活动的固定性,“夕阳”点亮“朝阳”计划项目更倾向于活动的临时性,根据离退休人员工作部以及本校离退休人员的需求提供志愿服务,如重阳节健步行走志愿服务活动、春秋游伴行志愿服务活动等。该项目现已运行一年,发展前景较佳,但仍存在发展困境。
三、大学生社区助老志愿服务项目化的主要问题
(一)项目负责人综合素质欠缺
项目负责人独立承担着项目计划、资源配置、协调沟通、指挥和控制等职责。良好的项目运行成效对项目负责人的要求极高。
服务团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招新相结合的形式,面对校内大学生通过一定流程招募项目成员。项目成员大多为大一学生,除充当普通志愿者角色之外,先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后期在志愿骨干的带领下逐渐开始组织并负责志愿活动,完成活动前期准备、开展及后期总结等工作,掌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完整流程。在每年校级组织换届,项目成员竞选成功为志愿骨干后,成为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不仅需要把控组织项目志愿服务活动管理,还需要注重打造志愿服务项目品牌,这对项目负责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项目负责人与项目成员由于缺乏项目化运作知识的学习,导致其理论学习与实践服务相脱节,组织协调能力、管理沟通能力等方面并难以满足真正意义上项目负责人所应具备的要求。
(二)缺乏志愿者培训机制
活动所需的志愿者大多通过志愿者信息库进行招募,招募门槛较低,从而无法保证志愿者的服务态度以及综合素质能力。
由于时间精力的限制与个人能力有限,项目成员事先未对志愿者的能力进行充分了解掌握,难以合理细分服务项目并发挥出志愿者特殊的长处,这影响服务质量。
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志愿服务,助老志愿服务对志愿者的要求存在不同。比如,需要志愿者有一定的沟通表达能力与耐心度;具备应急专业知识足够的心理素质以应对现场突发情况;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接纳能力以设计志愿服务内容等。而这些特殊要求均需通过志愿者培训体系对志愿者进行系统的培训才有希望能够满足。
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志愿者培训,大多数志愿者不具备心理辅导、医疗保健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对老年人的服务范围受到限制,导致志愿者的服务质量不高。
(三)缺乏完整的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
志愿服务质量评估以及激励机制在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的流程中也尤为重要,需要健全的管理制度来保障。
目前,服务团仍采取“志愿工时”作为当前唯一的评价指标,并不具有对志愿者的较为完整的评估体系。志愿者服务时间主要由“志愿汇”APP记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学生恶意刷志愿工时等现象。
就客观分析而言,相较于工程项目与其他活动,志愿服务项目除了“志愿工时”,过程监管和结果评估缺乏客观的量化指标,很难实现有意义的量化;就主观分析而言,项目成员具有对服务过程监管和服务结果评估的意识。每次志愿服务活动结束时,会收集老人的意见反馈表,但项目负责人的项目管理能力缺失加上反馈意见表上的满分评价,致使反馈意见表流于形式,无法对志愿者和活动进行真正监管与评估。
志愿服务质量的评估机制难以行之有效,对志愿者的考核与管理也相对松散,进而导致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会打击志愿者的活动积极性和服务热情。
(四)自我造血功能较差
资金是维持志愿服务项目运行的必备资源。足够的资金保障有利于稳步推进项目,丰富志愿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调动更多志愿者参与的积极性。
服务团的日常运行资金来源途径较为有限,主要由比賽奖金与校团委资金支持两部分组成。通过参加武汉市武昌区的公益创业赛实现政府购买,获得数万元资金支持。介于其为高校志愿服务队下设服务团的身份,服务团并未与校外企业、社会组织进行合作与接受相关资助。
服务团具有造血功能的助老项目,即为“以老助老”——DIY手工创意坊项目,通过志愿者将与老年人共同制作的手工艺品进行义卖,义卖所得实际资金捐赠给贫困老年人以帮助其改善晚年生活,而非投入服务团以维持项目运行。
目前,服务团的两个品牌项目已处于发展瓶颈期,创新驱动力不足,自我造血能力较差。若长期处于此状态,品牌项目会逐渐失去比赛获奖的优势与动力,主要的资金来源途径将因此被切断。品牌项目该何去何从,如何提供更优质的助老志愿服务,这与服务团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
(五)缺乏与社区有效沟通的平台
当前服务团与社区沟通的主要方式为项目负责人在事先了解武汉市武昌区、洪山区的特定社区情况的基础上前往实地调研,通过访谈社区居委会与社区的老年群体以了解其实际需求与真正意愿。这种“积极主动”、类似推销的沟通方式,不仅效率较为低下,而且需要耗费项目负责人大量时间与精力,极大挫伤了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平台,服务团在寻找有意向合作的社区时需要花费不少人力与财力,而社区对高素质助老志愿服务的需求一时也难以满足,会造成服务团所拥有的丰富志愿者资源与社区对助老志愿服务的需求一定程度上相脱节,给项目的顺利对接与实施带来一定难度。同时,政府资源与政策支持、社会团体的经费如何更有效地通过沟通平台相结合,这是阻碍当前我国大学生社区助老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也是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四、大学生社区助老志愿服务项目化的对策建议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动机 不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出于奖学金加分、出国等功利想法或简单完成老师安排的任务,内心想法与实际行动相悖,这往往会造成志愿服务质量不高。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动机,认识到新时代新青年应有的担当是十分有必要的。
就高校层面,校团委和相关管理部门应完善志愿服务纳入课外素质学分相关规则,尽快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制度关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相关细则和要求,以发挥其激励作用,从而引导大学生认识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多元意义,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动机;通过校级公众号和相关官网分享年度优秀志愿者的优秀事迹,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以促进大学生人格提升和全面发展。
就服务团层面,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将日常志愿服务活动通过推文、微博等线上宣传促进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了解,并通过“公益说”座谈会、嘉年华活动等线下活动增强志愿者之间的交流,展示中南大志愿者的最佳风貌,以吸引和感染更多的中南大学子端正志愿服务动机,将利己和利他有机结合。
(二)建立系统培训机制
项目负责人介于大学生身份本位的原因,在项目运行中会受到其身份的局限。在无法避免此现实的前提下,建立系统的培训机制,以期最大限度提升各类志愿者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为志愿服务项目化提供人才保障。
就高校层面,可采取“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志愿者培训理念。在校内,由校团委整合校内人力物力财力,为开展培训会提供资源。在校外,学校可以借助社会各类培训机构和资源,将社会资源引入校内培训体系,开展专业“项目负责人”讲座。
就服务团层面,第一,要确定培训对象,对志愿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实行因材施教。第二,要制定系统的培训内容。针对项目负责人的培训,培训内容的重点应该是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和项目管理方面应具备能力方面的培训。第三,要规范培训的方法。除了集中讲授的基本方式,可以采取案例分析式、户外素质拓展等培训方式,让在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四,还可以建立必要的劝退规则。对通过培训满足资格的志愿者颁发培训合格证,参加志愿服务时“持证上岗”以保证志愿服务的质量,对培训过程中表现出能力不达标、态度不端正要求等志愿者实行劝退。
(三)健全奖惩激励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
完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服务团可建立志愿者嘉许制度,完善考核标准和表彰机制,对志愿服务活动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授予荣誉称号;以激发大学生参与社区居家养老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与兴趣,让他们在服务他人的同时也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
健全志愿服务保障机制。高校应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尽快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推进志愿服务纳入课外素质学分制管理的进度。政府作为调控者,应加大对志愿服务的财政支持,同时应完善相关政策,鼓励引导各民间组织或个人为志愿服务提供资金支持,为大学生参与社区居家养老志愿服务提供强而有力的物质保障。
(四)创新品牌项目以增强财务可持续能力
服务团应该通过内外并举的方法,创新品牌项目,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就对内创新而言,项目成员应该学习掌握项目化管理的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志愿服务中。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发现品牌项目存在的问题并对症下药解决问题。积极探索除“义卖”、“政府购买”以外的造血途径,稳定资金来源,增强内部创新驱动力。
就对外创新而言,避免“闭关造车”、“固步自封”的思想,通过以公益创业为基点,与校内创业学院合作。同时,加强与校外优秀项目的交流和学习,吸收采纳其优秀之处,增强信息共享力度,建设项目合作机制,为项目创新提供外在驱动力
(五)打造项目与社区沟通的对接平台
大学生志愿项目团队与社会民众之间存在沟通壁垒,缺失沟通平台。如何打破壁垒,建立有效沟通平台,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社区助老志愿服务质量与老年人对志愿服务的要求。在实现大学生志愿者资源和社区对接上,政府与高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可以凭借掌握大量社区志愿服务项目信息的得天独厚优势,运用内部资源建设数据库。由政府相关部门建立和管理志愿者服务网站,打造大学生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分享展示窗口,为社区和优秀项目提供交流平台。政府还可以可以搭建志愿服务项目竞投标平台,规范竞投标流程,为社区遴选优秀志愿服务项目提供机制保障。
高校可以运用自身优越的硬件设备和师资力量,进一步升级与规范校级志愿者信息库,以充实志愿者资源。通过借助高校管理层资源出面,与政府相关单位、社会团体、社区建立合作关系,通过这些组织定期搜集志愿者服务项目并制定相关资源库,并以半学年或一学年为周期进行定期更新。
参考文献
[1]蔡云彤.养老机构组织高校志愿者提供项目化志愿服务的研究——以南京市高校与F养老机构为例[J].智库时代,2019(29):64-65.
[2]蔡胜,曹越越,刘夏薇.社工视角下大学生公益助老现状调查及思考[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36(05):141-143.
[3]蔡祎昀.职业学校志愿服务项目化德育功能及其實现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4]曹彤丹.高校志愿服务参与社区养老长效机制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7.
[5]刘佳峰,程娜燕,田丰毓.大学生参与社区居家养老志愿服务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以长春市某高校为例[J].现代交际,2019(16):44-46.
[6]何青玲,杨玉宇.高校大学生参与养老机构志愿养老服务的现状问题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9(11):60-62.
[7]韩振秋,孟令君.略论大学生助老志愿服务路径实现的机制保障[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7,31(03):72-77.
[8]吕子月,邵彩玲.高校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法制博览,2019(06):33-34.
[9]王思雨.大学生以“项目化”方式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模式探究——以汤山益乐家园为例[J].新西部,2019(26):16-17.
[10]张红霞.论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治理的实现[J].社会科学家,2019(02):152-155.
[11]张晓明.大学生参与居家养老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以梧州学院为例[J].新西部,2017(30):47-48.
[12]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J].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2017(02):45.
[13]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J].教育发展研究,2009,28(Z2):127.
[14]突出养老体系建设 增进老年人福祉——全国老龄办有关负责人解读《“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J].中国民政,2017(08):52.
注释:
[1]突出养老体系建设 增进老年人福祉——全国老龄办有关负责人解读《“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J].中国民政,2017(08):52.
[2]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J].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2017(02):45.
[3]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J].教育发展研究,2009,28(Z2):127.
关键词:项目化管理;大学生社区助老志愿服务
一、问题提出
截至2018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49亿人,占总人口的17.9%。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同时,高龄、失能、独居和空巢老年人数量将进一步增加。①随着我国老龄化形势的日益严峻,大量老年群体对志愿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这需要社会参与和全民行动。
作为社会参与的多元主体之一,大学生志愿者是尊老、助老、爱老的重要力量。2017 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提出要健全以社区为依托的养老服务体系,为大学生参与助老志愿服务指出了实践路径,实现机制与政策创新要求。②教育部在《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中指出,应努力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化、规范化和常态化。③作为志愿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之一,高校也为大学生参加助老志愿服务提供资源和制度保障。
在此背景下,以社区为依托的大学生助老志愿服务逐渐发展。引导大学生助老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治理对于提高社区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协调居民利益关系和构建和谐社区,进而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不少公益志愿组织已将项目化管理理念与志愿服务相结合,中间不乏高校志愿组织。但其在项目实际运作中,仍面临一些问题与风险,难以很好达到预期目标效果。新时期大学生作为助老志愿服务的重要参与者,在项目化运作中怎样发挥好自我角色,参与助老服务的机制如何保障;在项目化管理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从而实现项目化管理在大学生助老志愿服务可持续。这些问题都亟待明晰和厘清。
因此,本文旨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背景下,以Z大阳光助老伴行服务团为研究对象,从项目化管理这一视角出发,以大学生社区助老志愿服务为本文的研究点,探究Z大阳光助老伴行服务团项目化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建设性建议,以期高效满足老年群体对志愿服务的需求并实现其项目化可持续性运作,为推动大学生社区助老志愿服务发展提供参考性建议,以促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大学社区助老志愿服务项目化现状
(一)服务团的起源及发展
Z大学是一所有着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学生的高校。基于发挥鼓励民族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的理念,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学校着力培育了一支致力于发挥民族特色,促进民族团结的校级志愿服务组织--Z大学N志愿服务队。该服务队成立于2014年7月,目前已成为Z大学参与人数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志愿服务组织。
大学生阳光助老伴行服务团隶属于N志愿服务队。服务团以”老人的需求就是我们的服务,老人的幸福就是我们的快乐”为理念,以”助老伴行,你我同行”为口号。针对武汉市武昌区、洪山区的失能、半失能、孤寡、失独、空巢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时以”精神扶贫”为核心,利用大学生自身专业,综合知识,思想观念的优势,为老人提供各方面的服务。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注重与老人互动交流,在精神上陪伴老人,最终达到志愿者与老人互为良师益友的目标。
从成立至今的五年,大學生阳光助老伴行服务团先后获得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一银一铜,湖北省青年志愿项目大赛一金两银等多项国家级、省市区级荣誉,以及武汉市武昌区公益创投万元资助。
服务团现为项目运营中心和项目服务中心两部分,项目运营中心负责项目的孵化、实施与创新,项目服务中心配合项目运营中心的工作开展,提供日常服务工作。在已有项目运行的基础之上,稳步推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运作模式,积极采用“金手指”项目运行与“金点子”项目孵化同步运行的模式,让项目在初期能迅速集中人财物成长壮大。服务团的运行资金主要来源于校团委、各类公益比赛,现已规范报账流程和资金公示制度,让每一笔经费都“落地有声”。目前服务团已经形成了超过千人的定期实施更新的志愿者信息库,一套有效、完善的志愿者培训考核体系正在建立。
(二)品牌志愿服务项目及运营现状
服务团目前有两个品牌项目“志臻夕阳”--大学生阳光助老伴行计划项目和“夕阳”点亮“朝阳”计划项目。志愿服务项目主要通过前期调研、项目书撰写、申报立项、实施、评估、控制等程序。
“志臻夕阳”--大学生阳光助老伴行计划项目通过项目成员前往武汉市武昌区实地调研,根据大学生志愿者的自身专业优势,针对武昌区保安社区、张家湾社区等五个社区老人开展智能手机使用培训、电脑培训以及趣味英语教学,以满足老年人对学习的渴望,使其“老有所学”,紧追时代潮流。活动主要是通过服务团志愿者信息库招募校内志愿者,以每学期13周为单位,每周的固定两小时段,活动场所和相关物资由社区提供。活动内容主要为电子产品教学、趣味英语教学,也会根据老年人的具体要求进行调整。项目负责人根据教学内容编制ppt和教材,每学期进行更新。每学期结束后,项目总结老人与志愿者的反馈,对项目进行一定的调整与控制。尽管该项目现已运行五年,就志愿服务人数、志愿工时、志愿者参与人数等数据较为可观,但已遇发展瓶颈,创新驱动力不足。 “夕阳”点亮“朝阳”计划项目缘起于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与银发人力资源。当老年人因离退休而不能在原岗位继续发光发热时,本项目会主动链接资源,为其提供继续发挥能力的平台。项目的聚焦点更侧重于中南大志愿者为中南大离退休人员提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使其发挥生命余热,开发“银发人力资源”这一宝藏,以实现“夕阳”点亮“朝阳”,创造更多社会精神财富。相对于“志臻夕阳”--大学生阳光助老伴行计划项目开展活动的固定性,“夕阳”点亮“朝阳”计划项目更倾向于活动的临时性,根据离退休人员工作部以及本校离退休人员的需求提供志愿服务,如重阳节健步行走志愿服务活动、春秋游伴行志愿服务活动等。该项目现已运行一年,发展前景较佳,但仍存在发展困境。
三、大学生社区助老志愿服务项目化的主要问题
(一)项目负责人综合素质欠缺
项目负责人独立承担着项目计划、资源配置、协调沟通、指挥和控制等职责。良好的项目运行成效对项目负责人的要求极高。
服务团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招新相结合的形式,面对校内大学生通过一定流程招募项目成员。项目成员大多为大一学生,除充当普通志愿者角色之外,先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后期在志愿骨干的带领下逐渐开始组织并负责志愿活动,完成活动前期准备、开展及后期总结等工作,掌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完整流程。在每年校级组织换届,项目成员竞选成功为志愿骨干后,成为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不仅需要把控组织项目志愿服务活动管理,还需要注重打造志愿服务项目品牌,这对项目负责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项目负责人与项目成员由于缺乏项目化运作知识的学习,导致其理论学习与实践服务相脱节,组织协调能力、管理沟通能力等方面并难以满足真正意义上项目负责人所应具备的要求。
(二)缺乏志愿者培训机制
活动所需的志愿者大多通过志愿者信息库进行招募,招募门槛较低,从而无法保证志愿者的服务态度以及综合素质能力。
由于时间精力的限制与个人能力有限,项目成员事先未对志愿者的能力进行充分了解掌握,难以合理细分服务项目并发挥出志愿者特殊的长处,这影响服务质量。
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志愿服务,助老志愿服务对志愿者的要求存在不同。比如,需要志愿者有一定的沟通表达能力与耐心度;具备应急专业知识足够的心理素质以应对现场突发情况;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接纳能力以设计志愿服务内容等。而这些特殊要求均需通过志愿者培训体系对志愿者进行系统的培训才有希望能够满足。
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志愿者培训,大多数志愿者不具备心理辅导、医疗保健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对老年人的服务范围受到限制,导致志愿者的服务质量不高。
(三)缺乏完整的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
志愿服务质量评估以及激励机制在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的流程中也尤为重要,需要健全的管理制度来保障。
目前,服务团仍采取“志愿工时”作为当前唯一的评价指标,并不具有对志愿者的较为完整的评估体系。志愿者服务时间主要由“志愿汇”APP记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学生恶意刷志愿工时等现象。
就客观分析而言,相较于工程项目与其他活动,志愿服务项目除了“志愿工时”,过程监管和结果评估缺乏客观的量化指标,很难实现有意义的量化;就主观分析而言,项目成员具有对服务过程监管和服务结果评估的意识。每次志愿服务活动结束时,会收集老人的意见反馈表,但项目负责人的项目管理能力缺失加上反馈意见表上的满分评价,致使反馈意见表流于形式,无法对志愿者和活动进行真正监管与评估。
志愿服务质量的评估机制难以行之有效,对志愿者的考核与管理也相对松散,进而导致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会打击志愿者的活动积极性和服务热情。
(四)自我造血功能较差
资金是维持志愿服务项目运行的必备资源。足够的资金保障有利于稳步推进项目,丰富志愿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调动更多志愿者参与的积极性。
服务团的日常运行资金来源途径较为有限,主要由比賽奖金与校团委资金支持两部分组成。通过参加武汉市武昌区的公益创业赛实现政府购买,获得数万元资金支持。介于其为高校志愿服务队下设服务团的身份,服务团并未与校外企业、社会组织进行合作与接受相关资助。
服务团具有造血功能的助老项目,即为“以老助老”——DIY手工创意坊项目,通过志愿者将与老年人共同制作的手工艺品进行义卖,义卖所得实际资金捐赠给贫困老年人以帮助其改善晚年生活,而非投入服务团以维持项目运行。
目前,服务团的两个品牌项目已处于发展瓶颈期,创新驱动力不足,自我造血能力较差。若长期处于此状态,品牌项目会逐渐失去比赛获奖的优势与动力,主要的资金来源途径将因此被切断。品牌项目该何去何从,如何提供更优质的助老志愿服务,这与服务团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
(五)缺乏与社区有效沟通的平台
当前服务团与社区沟通的主要方式为项目负责人在事先了解武汉市武昌区、洪山区的特定社区情况的基础上前往实地调研,通过访谈社区居委会与社区的老年群体以了解其实际需求与真正意愿。这种“积极主动”、类似推销的沟通方式,不仅效率较为低下,而且需要耗费项目负责人大量时间与精力,极大挫伤了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平台,服务团在寻找有意向合作的社区时需要花费不少人力与财力,而社区对高素质助老志愿服务的需求一时也难以满足,会造成服务团所拥有的丰富志愿者资源与社区对助老志愿服务的需求一定程度上相脱节,给项目的顺利对接与实施带来一定难度。同时,政府资源与政策支持、社会团体的经费如何更有效地通过沟通平台相结合,这是阻碍当前我国大学生社区助老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也是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四、大学生社区助老志愿服务项目化的对策建议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动机 不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出于奖学金加分、出国等功利想法或简单完成老师安排的任务,内心想法与实际行动相悖,这往往会造成志愿服务质量不高。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动机,认识到新时代新青年应有的担当是十分有必要的。
就高校层面,校团委和相关管理部门应完善志愿服务纳入课外素质学分相关规则,尽快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制度关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相关细则和要求,以发挥其激励作用,从而引导大学生认识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多元意义,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动机;通过校级公众号和相关官网分享年度优秀志愿者的优秀事迹,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以促进大学生人格提升和全面发展。
就服务团层面,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将日常志愿服务活动通过推文、微博等线上宣传促进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了解,并通过“公益说”座谈会、嘉年华活动等线下活动增强志愿者之间的交流,展示中南大志愿者的最佳风貌,以吸引和感染更多的中南大学子端正志愿服务动机,将利己和利他有机结合。
(二)建立系统培训机制
项目负责人介于大学生身份本位的原因,在项目运行中会受到其身份的局限。在无法避免此现实的前提下,建立系统的培训机制,以期最大限度提升各类志愿者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为志愿服务项目化提供人才保障。
就高校层面,可采取“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志愿者培训理念。在校内,由校团委整合校内人力物力财力,为开展培训会提供资源。在校外,学校可以借助社会各类培训机构和资源,将社会资源引入校内培训体系,开展专业“项目负责人”讲座。
就服务团层面,第一,要确定培训对象,对志愿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实行因材施教。第二,要制定系统的培训内容。针对项目负责人的培训,培训内容的重点应该是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和项目管理方面应具备能力方面的培训。第三,要规范培训的方法。除了集中讲授的基本方式,可以采取案例分析式、户外素质拓展等培训方式,让在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四,还可以建立必要的劝退规则。对通过培训满足资格的志愿者颁发培训合格证,参加志愿服务时“持证上岗”以保证志愿服务的质量,对培训过程中表现出能力不达标、态度不端正要求等志愿者实行劝退。
(三)健全奖惩激励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
完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服务团可建立志愿者嘉许制度,完善考核标准和表彰机制,对志愿服务活动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授予荣誉称号;以激发大学生参与社区居家养老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与兴趣,让他们在服务他人的同时也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
健全志愿服务保障机制。高校应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尽快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推进志愿服务纳入课外素质学分制管理的进度。政府作为调控者,应加大对志愿服务的财政支持,同时应完善相关政策,鼓励引导各民间组织或个人为志愿服务提供资金支持,为大学生参与社区居家养老志愿服务提供强而有力的物质保障。
(四)创新品牌项目以增强财务可持续能力
服务团应该通过内外并举的方法,创新品牌项目,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就对内创新而言,项目成员应该学习掌握项目化管理的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志愿服务中。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发现品牌项目存在的问题并对症下药解决问题。积极探索除“义卖”、“政府购买”以外的造血途径,稳定资金来源,增强内部创新驱动力。
就对外创新而言,避免“闭关造车”、“固步自封”的思想,通过以公益创业为基点,与校内创业学院合作。同时,加强与校外优秀项目的交流和学习,吸收采纳其优秀之处,增强信息共享力度,建设项目合作机制,为项目创新提供外在驱动力
(五)打造项目与社区沟通的对接平台
大学生志愿项目团队与社会民众之间存在沟通壁垒,缺失沟通平台。如何打破壁垒,建立有效沟通平台,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社区助老志愿服务质量与老年人对志愿服务的要求。在实现大学生志愿者资源和社区对接上,政府与高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可以凭借掌握大量社区志愿服务项目信息的得天独厚优势,运用内部资源建设数据库。由政府相关部门建立和管理志愿者服务网站,打造大学生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分享展示窗口,为社区和优秀项目提供交流平台。政府还可以可以搭建志愿服务项目竞投标平台,规范竞投标流程,为社区遴选优秀志愿服务项目提供机制保障。
高校可以运用自身优越的硬件设备和师资力量,进一步升级与规范校级志愿者信息库,以充实志愿者资源。通过借助高校管理层资源出面,与政府相关单位、社会团体、社区建立合作关系,通过这些组织定期搜集志愿者服务项目并制定相关资源库,并以半学年或一学年为周期进行定期更新。
参考文献
[1]蔡云彤.养老机构组织高校志愿者提供项目化志愿服务的研究——以南京市高校与F养老机构为例[J].智库时代,2019(29):64-65.
[2]蔡胜,曹越越,刘夏薇.社工视角下大学生公益助老现状调查及思考[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36(05):141-143.
[3]蔡祎昀.职业学校志愿服务项目化德育功能及其實现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4]曹彤丹.高校志愿服务参与社区养老长效机制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7.
[5]刘佳峰,程娜燕,田丰毓.大学生参与社区居家养老志愿服务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以长春市某高校为例[J].现代交际,2019(16):44-46.
[6]何青玲,杨玉宇.高校大学生参与养老机构志愿养老服务的现状问题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9(11):60-62.
[7]韩振秋,孟令君.略论大学生助老志愿服务路径实现的机制保障[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7,31(03):72-77.
[8]吕子月,邵彩玲.高校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法制博览,2019(06):33-34.
[9]王思雨.大学生以“项目化”方式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模式探究——以汤山益乐家园为例[J].新西部,2019(26):16-17.
[10]张红霞.论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治理的实现[J].社会科学家,2019(02):152-155.
[11]张晓明.大学生参与居家养老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以梧州学院为例[J].新西部,2017(30):47-48.
[12]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J].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2017(02):45.
[13]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J].教育发展研究,2009,28(Z2):127.
[14]突出养老体系建设 增进老年人福祉——全国老龄办有关负责人解读《“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J].中国民政,2017(08):52.
注释:
[1]突出养老体系建设 增进老年人福祉——全国老龄办有关负责人解读《“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J].中国民政,2017(08):52.
[2]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J].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2017(02):45.
[3]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J].教育发展研究,2009,28(Z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