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存,永远是民营美术馆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经营状况的好坏,一方面与各地的人文环境有关,也与各家民营美术馆的经营策略密不可分。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其本土民营美术馆一直以来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53美术馆作为广州市首家非营利民营美术馆,自2010年开馆至今,已有11个年头,其历程对于广东民营美术馆生存现状的分析极具参考价值。本文尝试对53美术馆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一窥广东民营美术馆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广东民营美术馆;53美术馆;艺术市场
Museum(博物馆)一词最初源于希腊文(Μουσειον),意为祭祀文艺科学女神缪斯的神庙。在数个世纪以来法国皇室对艺术品收藏的基础上,1793年,卢浮宫博物馆正式成立,开创了专门展示及收存美术作品的博物馆形式。
1929年,纽约现代美术馆展出了一系列印象主义作品,美术馆(Art Gallery)作为主要收藏现当代美术作品的新兴博物馆,正式进入大众的生活。
走进21世纪,美术馆作为艺术家、收藏家和大众之间的桥梁,已不再仅承担收存艺术作品的单一功能了,学术研究、艺术教育、艺术品销售等综合功能的实现程度,已经成为评价一间美术馆的重要指标。
西方社会经历了上百年的探索,形成了现今较为完善的美术馆体系。但即使如此,“生存”依然是行业内的主流话题。
2016年,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和尤伦斯基金会发布联合声明,表达了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及其个人艺术收藏托付于新主的意愿。2017年,尤伦斯艺术中心正式易主。国际博物馆业在资金压力下也整体呈现出颓势。
在中国,由于不同的社会制度影响,这种趋势显得更加明显。除去由国家财政支撑的公立美术馆外,所有依靠民间资金成立的美术馆,几乎每一天都在学术精神的独立和生存压力之间摇摆。在这样特殊的环境下,中国的民营美术馆只有找到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才能够“活”下去。
一、现状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俨然是一切外来新鲜事物最早的尝试者和开拓者,在艺术行业也是如此。
2018年1月20日,广东省新石湾美术馆举行了广东省民营美术馆协作方阵第一回展开幕式。此次活动,聚集了广东省内40余家民营美术馆。
同年12月25日,广东民营美术馆发展论坛在广州53美术馆举行。其中,53美术馆、E5艺术馆、广东省新石湾美术馆、33当代艺术中心、十香园草堂、艺海堂美术馆等民营美术馆经营者分别就自身的经营经验作了分享。
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是广东省内的民营美术馆自发聚集到一起,希望可以在多重的困境寻找机遇从而做出的自救行为。
广州作为广东地区的活动中心和对外交流的口岸,无疑起到了重要的领头作用。在广州,有两家民营美术馆时常被人们提起,即53美术馆和时代美术馆。
其中,时代美术馆依靠时代地产的支撑,自2003年以来,逐步闯下了一片天地。无论是在与国际艺术家的交流方面,还是在广州地域性的展览及研究上,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不同的是,53美术馆作为广州首家民营非营利性质的当代美术馆,通过在运营方面一系列的改变和努力,在保证自身生存发展的前提下,仍然保持了对当代艺术极高的关注度。
美术馆的收藏、研究是其学术定位最根本的表现标准。53美术馆的定位是以当代艺术收藏与研究为主体的美术馆,并将以推动年轻一代艺术创作与交流的方式参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
由于53美术馆是一家非营利的民营美术馆,因此其至今依旧坚持着独立的美术馆立场:不直接参与艺术品销售,不被资金影响学术方向。如此坚决甚至有些苛刻的立场,切实保证了53美术馆在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领域的含金量。但是不进入艺术市场、不产生销售行为的展览运营方式,自然也带来了极其庞大的经济压力。
在53美术馆成立的前期,大部分资金投入实际上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其中也包含馆长李琼波的个人收入。如今,在53美术馆的官网上仍然有着“赞助我们”的链接入口。
时至今日,虽然其对社会大众的文化影响力越发巨大,甚至取得了比公立美术馆更好的成效,但是“生存压力”和“学术自由”如何保持平衡,是民营美术馆经营者需要考虑的永恒话题。
二、举措
53美术馆作为一家有着坚定艺术立场的民营美术馆,在艺术项目的运营方面有着自己的坚持。除了必要的艺术家展览之外,其主要的艺术项目有以下几类:(1)组织举办各种艺术展览与学术交流研討会、国际驻留项目;(2)利用美术馆资源开展公民美术素质教育,举办艺术讲座、组织艺术培训、市集、工作坊等活动;(3)系统收藏、研究中国当代艺术。对当代艺术创作和探索和美术史进行梳理,关注新锐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支持当代艺术的学术研究,记录与保存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4)发展线下艺术衍生品实体店、艺术体验中心等运营项目。
在上述艺术项目中可以看到,这些项目实质上也属于一间美术馆必要的服务性内容。但对于一间以“非营利”为口号的美术馆来说,仅仅依靠这些艺术项目,是无法支撑一间机构正常运营的。
实际上,53美术馆经过多年的运营,形成了以园区运营为主的经营方式。53美术馆馆长李琼波提出了“53艺术区”的概念。在他看来,53艺术区应该包括53美术馆、酒吧、在天河开设的艺术品实体店,甚至包括万品艺术网、网艺网、《画廊》杂志这些媒体平台。
李琼波曾在2014年接受《信息时报》采访时谈道:“实体店现在已经开了,刚刚做村上隆版画展览。以后我们会做一些国际大师级的限量版画,包括其他的艺术品衍生品。还有就是会做国内艺术家小作品,还有一些类似版画、小雕塑之类的艺术衍生品。这些衍生品既有学术的高度,又有合适的价格。” 实际上,这样的运营模式在现在看来并不少见。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大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呈现出节节攀升的趋势。创意产业也被认为是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而文化创意产业园作为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载体,也呈现出高度的增长趋势。
华经产业研究院在2 0 1 9年年末出品制作的《2020—2025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市场前景预测及未来发展趋势报告》统计[1],截至2019年,中国国内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超过2 500家,其中国家已命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各类相关基地、园区就已超过350个,分布于全国各地。前文提到李琼波在2014年所说的“53艺术区”,其实就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一种垂直向表现,即:以园区作为大的商业概念,打造园区品牌,笼络各类艺术IP资源,并在资源整合中得到发展。
三、困局
虽然53美术馆在运营模式上引进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概念,但是在现实的考验面前,很难对其续航能力给出过早的判断。园区的运营模式始终是一种基于商业模式的运营方式,目前为止,此类商业模式在中国仍然处于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的冯原教授在一次访谈中对艺术行业曾有过这样的总结:“总体上来说,艺术事业本身是一个很难即时盈利的行业。作为民营美术馆,即时得到回报的可能性是很低的。当代艺术或者美术事业,主要是要占据文化的制高点,创造一个品牌。这种事业花费非常大,也很难即时得到回报。”冯原教授的这段话实际上是揭露了在民营美术馆所面临的困局中一个致命的问题:资本的投入与回报的周期过长。
一间民营美术馆无论是依靠财团或社会的资助,还是艺术藏品、衍生品及门票的销售,始终都会面临回报周期过长的问题。艺术事业的特殊性,又在本质上无法有力地保证这一点能够得到完美解决,从而形成了一个无限循环的悖论。
除了资本运营方面的困扰之外,在中国,由于特殊的土地政策限制,所有无法维持经营的美术馆,甚至还要面临着拆迁的危险。2019年11月19日,广州红砖厂在广州天河区人民法院下发的强制土地归还通知书的命令下,化为乌有。这个艺术园区在其辉煌时期,也曾与纽约的SOHO、芝加哥的SUHU、北京的798、上海的M50等有名的艺术园区相提并论。无论拥有怎样辉煌的过去,也被一纸文件注定了惨淡的结局。
四、结语
总体来说,广东民营美术馆的现状不容乐观,除了时代美术馆这样背后有强大资本支撑的机构外,各大民营美术馆的突破必须依靠运营思维上的转变。53美术馆关于艺术园区的思考是一条很好的尝试思路。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创意艺术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确实是最好的证明。能否抓住这股潮流,如何扭亏为盈,则是各美术馆必须思考的问题了。
作者簡介
吴辰博,1993年生,男,汉族,山西晋城人,硕士,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研究方向为工业设计。
参考文献:
[1]华经产业研究院.2020—2025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市场前景预测及未来发展趋势报告[EB/OL].(2019-12-19)[2021-08-10].https://www.docin.com/p-2389565313.html.
[2]余伟忠.浙江文化创意园区实践与研究[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5.
[3]冯翊.民营美术馆亟须建立良性机制[J].收藏·拍卖,2020(10):18-21.
关键词:广东民营美术馆;53美术馆;艺术市场
Museum(博物馆)一词最初源于希腊文(Μουσειον),意为祭祀文艺科学女神缪斯的神庙。在数个世纪以来法国皇室对艺术品收藏的基础上,1793年,卢浮宫博物馆正式成立,开创了专门展示及收存美术作品的博物馆形式。
1929年,纽约现代美术馆展出了一系列印象主义作品,美术馆(Art Gallery)作为主要收藏现当代美术作品的新兴博物馆,正式进入大众的生活。
走进21世纪,美术馆作为艺术家、收藏家和大众之间的桥梁,已不再仅承担收存艺术作品的单一功能了,学术研究、艺术教育、艺术品销售等综合功能的实现程度,已经成为评价一间美术馆的重要指标。
西方社会经历了上百年的探索,形成了现今较为完善的美术馆体系。但即使如此,“生存”依然是行业内的主流话题。
2016年,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和尤伦斯基金会发布联合声明,表达了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及其个人艺术收藏托付于新主的意愿。2017年,尤伦斯艺术中心正式易主。国际博物馆业在资金压力下也整体呈现出颓势。
在中国,由于不同的社会制度影响,这种趋势显得更加明显。除去由国家财政支撑的公立美术馆外,所有依靠民间资金成立的美术馆,几乎每一天都在学术精神的独立和生存压力之间摇摆。在这样特殊的环境下,中国的民营美术馆只有找到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才能够“活”下去。
一、现状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俨然是一切外来新鲜事物最早的尝试者和开拓者,在艺术行业也是如此。
2018年1月20日,广东省新石湾美术馆举行了广东省民营美术馆协作方阵第一回展开幕式。此次活动,聚集了广东省内40余家民营美术馆。
同年12月25日,广东民营美术馆发展论坛在广州53美术馆举行。其中,53美术馆、E5艺术馆、广东省新石湾美术馆、33当代艺术中心、十香园草堂、艺海堂美术馆等民营美术馆经营者分别就自身的经营经验作了分享。
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是广东省内的民营美术馆自发聚集到一起,希望可以在多重的困境寻找机遇从而做出的自救行为。
广州作为广东地区的活动中心和对外交流的口岸,无疑起到了重要的领头作用。在广州,有两家民营美术馆时常被人们提起,即53美术馆和时代美术馆。
其中,时代美术馆依靠时代地产的支撑,自2003年以来,逐步闯下了一片天地。无论是在与国际艺术家的交流方面,还是在广州地域性的展览及研究上,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不同的是,53美术馆作为广州首家民营非营利性质的当代美术馆,通过在运营方面一系列的改变和努力,在保证自身生存发展的前提下,仍然保持了对当代艺术极高的关注度。
美术馆的收藏、研究是其学术定位最根本的表现标准。53美术馆的定位是以当代艺术收藏与研究为主体的美术馆,并将以推动年轻一代艺术创作与交流的方式参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
由于53美术馆是一家非营利的民营美术馆,因此其至今依旧坚持着独立的美术馆立场:不直接参与艺术品销售,不被资金影响学术方向。如此坚决甚至有些苛刻的立场,切实保证了53美术馆在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领域的含金量。但是不进入艺术市场、不产生销售行为的展览运营方式,自然也带来了极其庞大的经济压力。
在53美术馆成立的前期,大部分资金投入实际上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其中也包含馆长李琼波的个人收入。如今,在53美术馆的官网上仍然有着“赞助我们”的链接入口。
时至今日,虽然其对社会大众的文化影响力越发巨大,甚至取得了比公立美术馆更好的成效,但是“生存压力”和“学术自由”如何保持平衡,是民营美术馆经营者需要考虑的永恒话题。
二、举措
53美术馆作为一家有着坚定艺术立场的民营美术馆,在艺术项目的运营方面有着自己的坚持。除了必要的艺术家展览之外,其主要的艺术项目有以下几类:(1)组织举办各种艺术展览与学术交流研討会、国际驻留项目;(2)利用美术馆资源开展公民美术素质教育,举办艺术讲座、组织艺术培训、市集、工作坊等活动;(3)系统收藏、研究中国当代艺术。对当代艺术创作和探索和美术史进行梳理,关注新锐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支持当代艺术的学术研究,记录与保存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4)发展线下艺术衍生品实体店、艺术体验中心等运营项目。
在上述艺术项目中可以看到,这些项目实质上也属于一间美术馆必要的服务性内容。但对于一间以“非营利”为口号的美术馆来说,仅仅依靠这些艺术项目,是无法支撑一间机构正常运营的。
实际上,53美术馆经过多年的运营,形成了以园区运营为主的经营方式。53美术馆馆长李琼波提出了“53艺术区”的概念。在他看来,53艺术区应该包括53美术馆、酒吧、在天河开设的艺术品实体店,甚至包括万品艺术网、网艺网、《画廊》杂志这些媒体平台。
李琼波曾在2014年接受《信息时报》采访时谈道:“实体店现在已经开了,刚刚做村上隆版画展览。以后我们会做一些国际大师级的限量版画,包括其他的艺术品衍生品。还有就是会做国内艺术家小作品,还有一些类似版画、小雕塑之类的艺术衍生品。这些衍生品既有学术的高度,又有合适的价格。” 实际上,这样的运营模式在现在看来并不少见。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大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呈现出节节攀升的趋势。创意产业也被认为是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而文化创意产业园作为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载体,也呈现出高度的增长趋势。
华经产业研究院在2 0 1 9年年末出品制作的《2020—2025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市场前景预测及未来发展趋势报告》统计[1],截至2019年,中国国内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超过2 500家,其中国家已命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各类相关基地、园区就已超过350个,分布于全国各地。前文提到李琼波在2014年所说的“53艺术区”,其实就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一种垂直向表现,即:以园区作为大的商业概念,打造园区品牌,笼络各类艺术IP资源,并在资源整合中得到发展。
三、困局
虽然53美术馆在运营模式上引进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概念,但是在现实的考验面前,很难对其续航能力给出过早的判断。园区的运营模式始终是一种基于商业模式的运营方式,目前为止,此类商业模式在中国仍然处于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的冯原教授在一次访谈中对艺术行业曾有过这样的总结:“总体上来说,艺术事业本身是一个很难即时盈利的行业。作为民营美术馆,即时得到回报的可能性是很低的。当代艺术或者美术事业,主要是要占据文化的制高点,创造一个品牌。这种事业花费非常大,也很难即时得到回报。”冯原教授的这段话实际上是揭露了在民营美术馆所面临的困局中一个致命的问题:资本的投入与回报的周期过长。
一间民营美术馆无论是依靠财团或社会的资助,还是艺术藏品、衍生品及门票的销售,始终都会面临回报周期过长的问题。艺术事业的特殊性,又在本质上无法有力地保证这一点能够得到完美解决,从而形成了一个无限循环的悖论。
除了资本运营方面的困扰之外,在中国,由于特殊的土地政策限制,所有无法维持经营的美术馆,甚至还要面临着拆迁的危险。2019年11月19日,广州红砖厂在广州天河区人民法院下发的强制土地归还通知书的命令下,化为乌有。这个艺术园区在其辉煌时期,也曾与纽约的SOHO、芝加哥的SUHU、北京的798、上海的M50等有名的艺术园区相提并论。无论拥有怎样辉煌的过去,也被一纸文件注定了惨淡的结局。
四、结语
总体来说,广东民营美术馆的现状不容乐观,除了时代美术馆这样背后有强大资本支撑的机构外,各大民营美术馆的突破必须依靠运营思维上的转变。53美术馆关于艺术园区的思考是一条很好的尝试思路。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创意艺术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确实是最好的证明。能否抓住这股潮流,如何扭亏为盈,则是各美术馆必须思考的问题了。
作者簡介
吴辰博,1993年生,男,汉族,山西晋城人,硕士,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研究方向为工业设计。
参考文献:
[1]华经产业研究院.2020—2025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市场前景预测及未来发展趋势报告[EB/OL].(2019-12-19)[2021-08-10].https://www.docin.com/p-2389565313.html.
[2]余伟忠.浙江文化创意园区实践与研究[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5.
[3]冯翊.民营美术馆亟须建立良性机制[J].收藏·拍卖,2020(10):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