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春节期间,以古诗词为主题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荧屏,这个古代诗词节目得到了众多文化名流的追捧,也捧红了才女武艺姝。一时间,春节的文化气氛大有重回盛唐、古诗光辉重新普照大地之势。然而,现实却有点喜新厌旧,几个月过去,随着春节的脚步渐行渐远,古诗词的热度消退了。其实,对现代社会而言,古诗词是一道充满温情的文化风景长廊,一炮而红又重归静寂,肯定不是《中国诗词大会》的初衷。
古诗词又回到了语文课堂上,语文老师会说:“这首诗必考,你们没有好好看《诗词大会》?不要求你们像武才女一样,但是要考的一定要背下来。”
古诗词在教材中
孔子独自站在屋里发呆,他的儿子孔鲤小心翼翼从走廊路过,孔子叫住他,问:“学诗了吗?”孔鲤怯声回答:“还没有。”“不学诗就不会表达。”孔鲤赶紧跑回去学诗,以提高自己说和写的能力。孔子所说的“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指出诗所承载的教育、教化功能。
现在社会中,诗的作用被语文教育替代了。作为语文教育重要载体的教材,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语文学科建设和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至关重要。古诗词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部分,在语文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呈现了阶梯状的发展,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从单一到多样。1949年到1956年,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材中,古诗词一直未被选中,直到1956年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才有《悯农二首》《桑妇》《田家》等古诗的纳入。初中教材中《唐诗十首》、《词和曲六首》、《木兰诗》等古诗词的编入,才标志着古诗词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中正式出现。其中,《悯农二首》的作者李绅未必人尽皆知,但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可谓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小时候,家长带着孩子到田间地头,指着太阳说:“告诉你,什么叫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什么叫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回家后,每次吃饭都会想起剩下的几句。
到2000年之后,《小学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也发生了诸多变化,每个阶段对古诗词的背诵都有明确的规定,并在附录里列出了80篇古诗詞背诵篇目。初中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在附录里列出了50首背诵篇目。根据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小学阶段要求背诵古诗词70篇,初中阶段背诵古诗词50篇。
《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都非常重视古诗词的教学及古典文化的传承,从最初的语文教材没有古诗词选编,到现在明确规定篇目,语文教育中的古诗词比重在不断增加。然而,相比于其他的文学体裁,古诗词并不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体裁,很多学生仅仅是对古诗词的故事背景和影音资料感兴趣。同其他文科类课程一样,古诗词教育受困于考试的要求。毕竟,古诗词在语文考试中占不了多少分。
古诗词在考试中
“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请以是篇验之。”这是《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原序》中的话,常被当作劝学名句。现代语文古诗词考察中,可以认为是“背熟古诗词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考。不信试之。”
现代语文教育对古诗词的考察可以认为是以背诵为主、赏析为辅,和古代有很大的不同。从唐代开始的科举考试打破了传统的社会阶层固化的壁垒,其中进士科的地位尤为尊贵。进士考试最初是以六朝时期流行的骈文为主,这种体裁辞藻华丽、内容空洞。考生们于是就搜集历年考试题目,汇编成册,类似我们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将它们一一背诵下来,考试的时候只需“搜诀略尽,临时剽窃,窜易首尾”。考生们死记硬背,考试流于形式。到了唐玄宗天宝年间,诗赋的考察成为了进士录取的主要标准,这也为唐代诗歌的繁盛提供了一个特殊的契机。
在现代语文教育中,古诗词的存在方式是阅读,考试的要求是识记,就是根据《课程标准》中推荐背诵的篇目,直接进行名句默写。其次还有理解和综合分析,通过古诗词阅读,积累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古诗词也就成了现代人了解古代人生活状态的载体。毕竟,现代的主流文学体裁是白话文,古诗词早已潜移默化的进入了各种文学体裁中,它本身就成了一个精美的艺术品,供人赏析。
备受恩宠与冷落的诗人们
唐代“以诗取士”,以至于唐代“三百年中能诗者,不啻千余家”。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由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纂的《全宋诗》共收录9225家,3785卷,27万多首诗,4千余万字。在唐宋古诗词的基础上,元、明、清三代虽然文学体裁各有侧重,但也是名家辈出、精彩纷呈。
在现代古诗词教育中,语文教材作为其重要载体,语文课堂作为其重要的场所,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进行诗词选编,难免会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问题。古代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有些受到语文课的恩宠,有些则遭遇冷遇。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分布就朝代而言,集中分布在先秦、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清几个时期,不涉及两汉和明代。其中唐朝收录35首,占总量的一半以上,宋朝次之,共收录19首。其余朝代古诗词选编数量较少,而以元曲著名的元代古诗词仅有一首选入。这样的选编似乎印证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刻板印象,给学生以一种诗词只有唐、宋的错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收录数量最多的依然是唐、宋两代,共收录68首,占总量的79%,五代诗词最少,仅收录1首。在众多入选语文教材的古代诗词作家中,李白、杜甫和苏轼无疑是最受课堂宠爱的。在义务教育阶段,这三位名家共有32篇作品入选,其中李白最多,有13篇。在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习李白那首《静夜思》。
人教版收录古典诗词作者涉及屈原、曹操、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等12人,再加上年代久远的民间集体创作等,时间跨度比较大,通过这些有代表性的优秀古诗词作,相对较为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诗词的线性发展脉络。从入选作者的角度看,基本上是将一些重要作家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入选,自然也有很多遗漏,我们很难说这些作家是因为不断的入选教材而更加知名,还是因为这些作者因本身知名而将其作品入选。虽然王国维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这种某个朝代只选一种代表文体的做法,极易给人一个错觉:除了这些典型代表性作品,没有其他有价值的。宋代除了宋词,宋诗也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清代除了小说,许多文学家的诗词也是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在整个教育大背景下,一切学习活动都是围绕着核心目标开展的,这个目标就是考试,对语文中古诗词的考核则体现在背诵上,至于赏析则归为答题技巧行列。假如美食是为了增肥,旅游是为了朋友圈,这个事情本身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一旦考试结束,古诗词难免就归为教材和教辅资料一类,五毛钱一斤。
古诗词又回到了语文课堂上,语文老师会说:“这首诗必考,你们没有好好看《诗词大会》?不要求你们像武才女一样,但是要考的一定要背下来。”
古诗词在教材中
孔子独自站在屋里发呆,他的儿子孔鲤小心翼翼从走廊路过,孔子叫住他,问:“学诗了吗?”孔鲤怯声回答:“还没有。”“不学诗就不会表达。”孔鲤赶紧跑回去学诗,以提高自己说和写的能力。孔子所说的“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指出诗所承载的教育、教化功能。
现在社会中,诗的作用被语文教育替代了。作为语文教育重要载体的教材,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语文学科建设和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至关重要。古诗词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部分,在语文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呈现了阶梯状的发展,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从单一到多样。1949年到1956年,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材中,古诗词一直未被选中,直到1956年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才有《悯农二首》《桑妇》《田家》等古诗的纳入。初中教材中《唐诗十首》、《词和曲六首》、《木兰诗》等古诗词的编入,才标志着古诗词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中正式出现。其中,《悯农二首》的作者李绅未必人尽皆知,但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可谓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小时候,家长带着孩子到田间地头,指着太阳说:“告诉你,什么叫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什么叫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回家后,每次吃饭都会想起剩下的几句。
到2000年之后,《小学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也发生了诸多变化,每个阶段对古诗词的背诵都有明确的规定,并在附录里列出了80篇古诗詞背诵篇目。初中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在附录里列出了50首背诵篇目。根据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小学阶段要求背诵古诗词70篇,初中阶段背诵古诗词50篇。
《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都非常重视古诗词的教学及古典文化的传承,从最初的语文教材没有古诗词选编,到现在明确规定篇目,语文教育中的古诗词比重在不断增加。然而,相比于其他的文学体裁,古诗词并不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体裁,很多学生仅仅是对古诗词的故事背景和影音资料感兴趣。同其他文科类课程一样,古诗词教育受困于考试的要求。毕竟,古诗词在语文考试中占不了多少分。
古诗词在考试中
“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请以是篇验之。”这是《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原序》中的话,常被当作劝学名句。现代语文古诗词考察中,可以认为是“背熟古诗词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考。不信试之。”
现代语文教育对古诗词的考察可以认为是以背诵为主、赏析为辅,和古代有很大的不同。从唐代开始的科举考试打破了传统的社会阶层固化的壁垒,其中进士科的地位尤为尊贵。进士考试最初是以六朝时期流行的骈文为主,这种体裁辞藻华丽、内容空洞。考生们于是就搜集历年考试题目,汇编成册,类似我们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将它们一一背诵下来,考试的时候只需“搜诀略尽,临时剽窃,窜易首尾”。考生们死记硬背,考试流于形式。到了唐玄宗天宝年间,诗赋的考察成为了进士录取的主要标准,这也为唐代诗歌的繁盛提供了一个特殊的契机。
在现代语文教育中,古诗词的存在方式是阅读,考试的要求是识记,就是根据《课程标准》中推荐背诵的篇目,直接进行名句默写。其次还有理解和综合分析,通过古诗词阅读,积累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古诗词也就成了现代人了解古代人生活状态的载体。毕竟,现代的主流文学体裁是白话文,古诗词早已潜移默化的进入了各种文学体裁中,它本身就成了一个精美的艺术品,供人赏析。
备受恩宠与冷落的诗人们
唐代“以诗取士”,以至于唐代“三百年中能诗者,不啻千余家”。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由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纂的《全宋诗》共收录9225家,3785卷,27万多首诗,4千余万字。在唐宋古诗词的基础上,元、明、清三代虽然文学体裁各有侧重,但也是名家辈出、精彩纷呈。
在现代古诗词教育中,语文教材作为其重要载体,语文课堂作为其重要的场所,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进行诗词选编,难免会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问题。古代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有些受到语文课的恩宠,有些则遭遇冷遇。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分布就朝代而言,集中分布在先秦、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清几个时期,不涉及两汉和明代。其中唐朝收录35首,占总量的一半以上,宋朝次之,共收录19首。其余朝代古诗词选编数量较少,而以元曲著名的元代古诗词仅有一首选入。这样的选编似乎印证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刻板印象,给学生以一种诗词只有唐、宋的错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收录数量最多的依然是唐、宋两代,共收录68首,占总量的79%,五代诗词最少,仅收录1首。在众多入选语文教材的古代诗词作家中,李白、杜甫和苏轼无疑是最受课堂宠爱的。在义务教育阶段,这三位名家共有32篇作品入选,其中李白最多,有13篇。在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习李白那首《静夜思》。
人教版收录古典诗词作者涉及屈原、曹操、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等12人,再加上年代久远的民间集体创作等,时间跨度比较大,通过这些有代表性的优秀古诗词作,相对较为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诗词的线性发展脉络。从入选作者的角度看,基本上是将一些重要作家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入选,自然也有很多遗漏,我们很难说这些作家是因为不断的入选教材而更加知名,还是因为这些作者因本身知名而将其作品入选。虽然王国维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这种某个朝代只选一种代表文体的做法,极易给人一个错觉:除了这些典型代表性作品,没有其他有价值的。宋代除了宋词,宋诗也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清代除了小说,许多文学家的诗词也是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在整个教育大背景下,一切学习活动都是围绕着核心目标开展的,这个目标就是考试,对语文中古诗词的考核则体现在背诵上,至于赏析则归为答题技巧行列。假如美食是为了增肥,旅游是为了朋友圈,这个事情本身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一旦考试结束,古诗词难免就归为教材和教辅资料一类,五毛钱一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