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文人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讲究以型写神,在线的运用上有着寄托画家对物象情感的特殊意义。变化多端、力道、趣味是它的主要功能。另外,中国画的墨色运用丰富,晕染、点簇、积墨、破墨是主要特点。在色的运用上讲究随类赋彩等等。诗书印入画更是完善了中国画的意境。是我们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
关键词:书法入画;意境;文人画的当代意义。
中国文人画经历数百年而不衰,究其原因,无疑对当代绘画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我们吸取传统精华发展传统文化大有裨益。
一、书法入画——关于写的意义
我们传统的书法线条与西方的线有着不同的作用,西方的线只为造型服务,而中国的绘画线条则承载了更大意义上的内涵,它不只为造型服务,更是承载了我们特殊的文化。书画同源是我们的优势,绘画线条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大师用线无论快慢在纸上都留得住,在如笔法的生动变化是凭借运笔的动静对比达到的,观看清朝石涛和龚贤的作品,每笔都是写出来的,石涛笔势多动,龚贤笔势多静,此二人虽用笔不同,而都能各尽奇妙其妙,真可谓“端庄 顺丽、刚健含婀娜”。
识别墨的运用,“儒、 道、释”三家都崇尚静。在绘画上以墨色为象,易达此境。道家提倡恬淡自适,若绘画用色绚烂之极,是精神境界的升华。儒家讲“天相”,儒家视阴阳交替为宇宙的基本规律,在色彩上就以墨为阴白为阳,而墨色和纸色作为色彩的两极正含有自然之哲理,可以说文人画在此三家哲理的融汇和贯通中,创造了一个有别于彩色绘画的黑白世界,这也是文人画的特色和价值。
中国文人画的笔墨并不是指工具材料,而是指蕴含了诸多中国文化精神和意趣的中国画语言。笔墨的价值在于它是根据中国画材料特性创造的语言,包容着一整套自己的审美观念,换言之相对于绘画来说,中国文人画更是以“文之艺”为审美价值的。
二、意境——关于写意
刘熙载《康伯春风汾水图》云:“道在境皆乐。”中国花鸟大师潘天寿也说过:绘画之高下终在意境。如果说画中境界形象如有“道”蕴含在其中,则处处给人以美的享受,趣味无穷,难以限量。中国哲学中,道是万物生成的本源,道是无形天象,体现在作品中就是活的生命,写物能得其道,并非简单的模仿物的外形所能达到的,故必须对事物内在本质进行深刻的领悟把握。
三、回归——文人画在当代的意义
活跃于清朝中期的“扬州八怪”或许应该作为中国文人画发展的尾声而被叙述。自清代嘉庆(1796-1820年在位)、道光(1821-1850年在位)时期至20世纪初,传统社会逐步没落,因近代历史的来临和社会的转型,古代文人所依存的文化环境随之变迁,西方文明东渐,比一千多年前传播的佛教文化强大、迅猛得多,绘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20世纪仍沿用传统形式创作的画家,以“国画大师”的名声而为我们耳熟能详。在这个时期,画家所面临的环境远比他们的前辈更复杂,尽管在学术领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呼声不乏响应者,“中国画家”却需要在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不断侵蚀、传统文化越来越不占统治地位的背景下重新寻找自己的位置。
中国画在探索与困惑中走完了20世纪的历程。这种困惑来自于西方文化冲击下国人对自身民族文化的不自信。我们知道,中国的山水画从古到今都与风景画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中国人关于人于自然关系认识的一种艺术表现,不是简单地写生、欣赏和再现自然之美,而包涵着更为深刻的人文内涵,是人类对自然的热爱、依恋、虔敬及将其理想化的“欲望”,是中国人对自然规律既“道”的体认和表达,这也是山水画成为中国人精神家园的根本缘由。鉴于此,笔者认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是一个绵延的过程,如果简单地以艺术反映论为认识的方式,将艺术“时段化”,将“笔墨当随时代”的认识绝对化,而认为富有优秀传统的文人包括文人画应“突然死亡”,这种认识是极有害和荒唐的。所以,当前最值得反思的是,我们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破坏了什么?建立了什么?中国文化传统中哪些又是我们当代最为缺乏又最有价值的东西?在此语境下,笔者向中国文人画对人的文化及性情的哺养滋育这一意义上,这对当代艺术回归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上来是有其现实意义的,兹述如下:
其一、在现代社会中人类普遍在浮躁、纷乱与不安的心态。文人画独特的审美价值在于给人以宇宙精神的启迪,发人灵性,静人心怀,滋养元气,陶冶情操,舒解人的紧张与焦虑。所谓“澄怀观道”,就是说观赏中国画可以使观者在潜移默化中复归于自然本真,能起到完善人格的作用,为人“诗意地栖居“提供暂时的精神家园。所以,对于文人山水画,我们应避其弊(不致使其因为逸笔草草而落入简单浅薄)而用其利(即坚持其精神性、人文性)
其二、在民族文化复兴过程中,足够的民族自信是昌盛艺术的根本目标。为凸显民族文化个性,如何保存中国山水画而不被西方风景画“同化”是保持民族文化根本性的基础。
其三、在这个多元化并存的时代,种种文化因素“和而不同”地多元互补将成为21世纪文化与艺术的存在格局。虽然当代中国画已从传统中发生许多新的生长点,但同样不能忽视的是,当代中国画家从技术上、形式上渐渐疏离了文人画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当代画家对诗、书、印的生疏和隔膜。所以,我们必须重新检视文人画中“写”与“意”的意义,必须认定文人画中笔墨与诗意性的审美诉求。否则,我们泼掉的恐怕不仅是污水,还有婴儿。
参考文献: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观察.(J)2003(8).
关键词:书法入画;意境;文人画的当代意义。
中国文人画经历数百年而不衰,究其原因,无疑对当代绘画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我们吸取传统精华发展传统文化大有裨益。
一、书法入画——关于写的意义
我们传统的书法线条与西方的线有着不同的作用,西方的线只为造型服务,而中国的绘画线条则承载了更大意义上的内涵,它不只为造型服务,更是承载了我们特殊的文化。书画同源是我们的优势,绘画线条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大师用线无论快慢在纸上都留得住,在如笔法的生动变化是凭借运笔的动静对比达到的,观看清朝石涛和龚贤的作品,每笔都是写出来的,石涛笔势多动,龚贤笔势多静,此二人虽用笔不同,而都能各尽奇妙其妙,真可谓“端庄 顺丽、刚健含婀娜”。
识别墨的运用,“儒、 道、释”三家都崇尚静。在绘画上以墨色为象,易达此境。道家提倡恬淡自适,若绘画用色绚烂之极,是精神境界的升华。儒家讲“天相”,儒家视阴阳交替为宇宙的基本规律,在色彩上就以墨为阴白为阳,而墨色和纸色作为色彩的两极正含有自然之哲理,可以说文人画在此三家哲理的融汇和贯通中,创造了一个有别于彩色绘画的黑白世界,这也是文人画的特色和价值。
中国文人画的笔墨并不是指工具材料,而是指蕴含了诸多中国文化精神和意趣的中国画语言。笔墨的价值在于它是根据中国画材料特性创造的语言,包容着一整套自己的审美观念,换言之相对于绘画来说,中国文人画更是以“文之艺”为审美价值的。
二、意境——关于写意
刘熙载《康伯春风汾水图》云:“道在境皆乐。”中国花鸟大师潘天寿也说过:绘画之高下终在意境。如果说画中境界形象如有“道”蕴含在其中,则处处给人以美的享受,趣味无穷,难以限量。中国哲学中,道是万物生成的本源,道是无形天象,体现在作品中就是活的生命,写物能得其道,并非简单的模仿物的外形所能达到的,故必须对事物内在本质进行深刻的领悟把握。
三、回归——文人画在当代的意义
活跃于清朝中期的“扬州八怪”或许应该作为中国文人画发展的尾声而被叙述。自清代嘉庆(1796-1820年在位)、道光(1821-1850年在位)时期至20世纪初,传统社会逐步没落,因近代历史的来临和社会的转型,古代文人所依存的文化环境随之变迁,西方文明东渐,比一千多年前传播的佛教文化强大、迅猛得多,绘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20世纪仍沿用传统形式创作的画家,以“国画大师”的名声而为我们耳熟能详。在这个时期,画家所面临的环境远比他们的前辈更复杂,尽管在学术领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呼声不乏响应者,“中国画家”却需要在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不断侵蚀、传统文化越来越不占统治地位的背景下重新寻找自己的位置。
中国画在探索与困惑中走完了20世纪的历程。这种困惑来自于西方文化冲击下国人对自身民族文化的不自信。我们知道,中国的山水画从古到今都与风景画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中国人关于人于自然关系认识的一种艺术表现,不是简单地写生、欣赏和再现自然之美,而包涵着更为深刻的人文内涵,是人类对自然的热爱、依恋、虔敬及将其理想化的“欲望”,是中国人对自然规律既“道”的体认和表达,这也是山水画成为中国人精神家园的根本缘由。鉴于此,笔者认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是一个绵延的过程,如果简单地以艺术反映论为认识的方式,将艺术“时段化”,将“笔墨当随时代”的认识绝对化,而认为富有优秀传统的文人包括文人画应“突然死亡”,这种认识是极有害和荒唐的。所以,当前最值得反思的是,我们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破坏了什么?建立了什么?中国文化传统中哪些又是我们当代最为缺乏又最有价值的东西?在此语境下,笔者向中国文人画对人的文化及性情的哺养滋育这一意义上,这对当代艺术回归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上来是有其现实意义的,兹述如下:
其一、在现代社会中人类普遍在浮躁、纷乱与不安的心态。文人画独特的审美价值在于给人以宇宙精神的启迪,发人灵性,静人心怀,滋养元气,陶冶情操,舒解人的紧张与焦虑。所谓“澄怀观道”,就是说观赏中国画可以使观者在潜移默化中复归于自然本真,能起到完善人格的作用,为人“诗意地栖居“提供暂时的精神家园。所以,对于文人山水画,我们应避其弊(不致使其因为逸笔草草而落入简单浅薄)而用其利(即坚持其精神性、人文性)
其二、在民族文化复兴过程中,足够的民族自信是昌盛艺术的根本目标。为凸显民族文化个性,如何保存中国山水画而不被西方风景画“同化”是保持民族文化根本性的基础。
其三、在这个多元化并存的时代,种种文化因素“和而不同”地多元互补将成为21世纪文化与艺术的存在格局。虽然当代中国画已从传统中发生许多新的生长点,但同样不能忽视的是,当代中国画家从技术上、形式上渐渐疏离了文人画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当代画家对诗、书、印的生疏和隔膜。所以,我们必须重新检视文人画中“写”与“意”的意义,必须认定文人画中笔墨与诗意性的审美诉求。否则,我们泼掉的恐怕不仅是污水,还有婴儿。
参考文献: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观察.(J)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