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是他们都能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是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素质的提高。同时又必须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是每个学生的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困生 转化艺术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是国家为每个适龄儿童提供的基础教育。国家课程标准应当是一个基本的标准,是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义务教育是为每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从事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不是精英教育、选拔教育。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些同学在学习中总会遇到困难,得不到及时帮助。久而久之,就成为学困生。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学困生转化,经过多年的实践,本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的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正视学困生的个别差异,适当分层教学
因学生知识基础、智力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故而数学教学中常常出现“陪读”的现象。小学数学教材内容有较强的逻辑性,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新的知识往往都和已有的知识联系密切,如果对已有的知识掌握不牢,就不便于学困生进行新知的探究。目前新教材的编排大多从问题情境引入新知,不像过去从“复习”开始,这会给这些学困生的学习造成新的困难。因此,每次在一个新的内容教学开始前,教师都必须去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注意为学困生做好查缺补漏的工作,使他们在探索新知时能够位于一个合适的起点。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自然也会表现出差异的一面。有的学生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有的学生则仅仅知道结果,对得出结果的过程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的学生则可能对结果一无所知,对过程更是糊里糊涂。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现有的起点出发,逐步达到要求。对待学困生,可以提供较低的起点,这里的“低”不是低要求,更不是放松对他们的要求。相反,低起点是为了实现高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他们自主思考,再小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教师点评,有意识地让优秀生带动学困生。这样在尊重差异的同时也合理地利用了差异。
二、和学生沟通感情,给学生树立信心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困生同样具有进取心,自尊心,做梦都想进步。但是他们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成绩差。比如:父母离异的学生,大多数较内向,自卑,性格孤僻。对于教师来说,对学生要作具体分析。因此平时多主动给他们父母亲般的爱,找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情况。并在生活上给予足够的关心,经过家访,尽量争取家长的配合。还是注意了解每位学困生的情况,不鄙视、不讽刺、不挖苦他们,课间课外努力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多鼓励,增强他们的上进心。不放过任何对学困生的激励,每当他们成功地独立完成一道作业,合理地回答提问、测验中取得小小进步的时候,都及时地发现并加以表扬,让他们经常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体验学习的快乐。
三、表扬鼓励为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表扬和鼓励是推动学生进步的动力,也是学生不断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取决于师生间的双向努力,取决于良好的班级学习风气。对于缺乏毅力、暂时表现后进的学生,更应在学习上关心,在生活上帮助,对他们取得的一点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受教师的关心以及殷切的希望。同时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修养,因为教师本身的优良品质容易唤起学生的共鸣,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学习目标的实现,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要注意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转化,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布置的作业。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学困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教师要注意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如对学困生加大、加重作业量的做法。对待学困生,要放低要求,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谆谆诱导的方法,从起点开始,耐心地辅导他们一点一滴地补习功课,让他们逐步提高。当然也不要期望他们一下子就变成守纪律、成绩好的学生,老师要有平常心,学生的转化也要有一个过程。大部分学困生学习被动,依赖性强。往往对数学概念、公式、法则死记硬背,不愿动脑筋,一遇到问题就问老师,甚至扔在一边不管;教师在解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应用,逐步让他们自己动脑,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不要给他们现成答案,要随时纠正他们在分析解答中出现的错误,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五、、创造集体氛围,增强班级凝聚力
学困生由于成绩低,在集体中没有自己的地位,但他们同样需要在班级体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如果为集体办事的良好愿望得不到实现,强烈的自卑感使他们的心灵更易遭受伤害,久而久之,就会消极地对待任何事情。因此要教育好学困生,必须依靠班级体。班干部是班级体的核心,起着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纽带作用,他们既是受教育者,又是学生自己的管理者,在班级体中起着先锋模范作用,在具体操作时,对他们提出严格要求,并且制定了相应“班干部标准”,促使他们多关爱班级中的弱势群体,同时也多鼓励学困生参加集体活动,实现自我价值,帮助他们树立自强的信念,展示自信,增进差生的集体归宿感,从而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价值,为班级体而努力。
六、课堂表演一显身手,给予鼓励性评价
学习困难的学生,课堂上不敢举手发言,更害怕到黑板上扮演,或有的学生根本就不屑于课堂学习的一切活动。而教师在每堂课的教学中,就要偏偏选一些学困生在黑板上板演。可能开始几次他们往往会因为胆怯而处处出错,甚至会心慌意乱而不能板演。虽然他们出现的错误往往是低级的,但这也却反映出了学困生思维的一般规律。其实让学困生上前来板演,一方面教师能够及时得到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收集大量的材料;另一方面让学困生表演,能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也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准确把握;另外让学困生表演,还能增强他们学习的自我约束力和责任感,变学习无动力为有压力、有动力。所以即使他们在表演中做错了,也要对他们进行及时指导,正确评估,充分鼓励,让学困生自然而然的融入到学习过程中,激发所学知识之间的相互碰撞,使他们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既锻炼了勇气,又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总之,帮助学困生要从“心”开始,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热心、、耐心、爱心,学困生需要我们用尊重、理解、关心的话语去感化他们,用热情、智慧、真诚的行动去帮助他们。我们每个数学教师要有整体育人、全面育人的觀念。素质教育的全体性要求教师要对每个学生负责,转化一个差生和培养一个优等生同样光荣。切实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使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不断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困生 转化艺术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是国家为每个适龄儿童提供的基础教育。国家课程标准应当是一个基本的标准,是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义务教育是为每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从事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不是精英教育、选拔教育。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些同学在学习中总会遇到困难,得不到及时帮助。久而久之,就成为学困生。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学困生转化,经过多年的实践,本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的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正视学困生的个别差异,适当分层教学
因学生知识基础、智力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故而数学教学中常常出现“陪读”的现象。小学数学教材内容有较强的逻辑性,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新的知识往往都和已有的知识联系密切,如果对已有的知识掌握不牢,就不便于学困生进行新知的探究。目前新教材的编排大多从问题情境引入新知,不像过去从“复习”开始,这会给这些学困生的学习造成新的困难。因此,每次在一个新的内容教学开始前,教师都必须去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注意为学困生做好查缺补漏的工作,使他们在探索新知时能够位于一个合适的起点。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自然也会表现出差异的一面。有的学生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有的学生则仅仅知道结果,对得出结果的过程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的学生则可能对结果一无所知,对过程更是糊里糊涂。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现有的起点出发,逐步达到要求。对待学困生,可以提供较低的起点,这里的“低”不是低要求,更不是放松对他们的要求。相反,低起点是为了实现高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他们自主思考,再小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教师点评,有意识地让优秀生带动学困生。这样在尊重差异的同时也合理地利用了差异。
二、和学生沟通感情,给学生树立信心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困生同样具有进取心,自尊心,做梦都想进步。但是他们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成绩差。比如:父母离异的学生,大多数较内向,自卑,性格孤僻。对于教师来说,对学生要作具体分析。因此平时多主动给他们父母亲般的爱,找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情况。并在生活上给予足够的关心,经过家访,尽量争取家长的配合。还是注意了解每位学困生的情况,不鄙视、不讽刺、不挖苦他们,课间课外努力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多鼓励,增强他们的上进心。不放过任何对学困生的激励,每当他们成功地独立完成一道作业,合理地回答提问、测验中取得小小进步的时候,都及时地发现并加以表扬,让他们经常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体验学习的快乐。
三、表扬鼓励为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表扬和鼓励是推动学生进步的动力,也是学生不断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取决于师生间的双向努力,取决于良好的班级学习风气。对于缺乏毅力、暂时表现后进的学生,更应在学习上关心,在生活上帮助,对他们取得的一点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受教师的关心以及殷切的希望。同时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修养,因为教师本身的优良品质容易唤起学生的共鸣,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学习目标的实现,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要注意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转化,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布置的作业。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学困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教师要注意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如对学困生加大、加重作业量的做法。对待学困生,要放低要求,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谆谆诱导的方法,从起点开始,耐心地辅导他们一点一滴地补习功课,让他们逐步提高。当然也不要期望他们一下子就变成守纪律、成绩好的学生,老师要有平常心,学生的转化也要有一个过程。大部分学困生学习被动,依赖性强。往往对数学概念、公式、法则死记硬背,不愿动脑筋,一遇到问题就问老师,甚至扔在一边不管;教师在解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应用,逐步让他们自己动脑,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不要给他们现成答案,要随时纠正他们在分析解答中出现的错误,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五、、创造集体氛围,增强班级凝聚力
学困生由于成绩低,在集体中没有自己的地位,但他们同样需要在班级体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如果为集体办事的良好愿望得不到实现,强烈的自卑感使他们的心灵更易遭受伤害,久而久之,就会消极地对待任何事情。因此要教育好学困生,必须依靠班级体。班干部是班级体的核心,起着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纽带作用,他们既是受教育者,又是学生自己的管理者,在班级体中起着先锋模范作用,在具体操作时,对他们提出严格要求,并且制定了相应“班干部标准”,促使他们多关爱班级中的弱势群体,同时也多鼓励学困生参加集体活动,实现自我价值,帮助他们树立自强的信念,展示自信,增进差生的集体归宿感,从而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价值,为班级体而努力。
六、课堂表演一显身手,给予鼓励性评价
学习困难的学生,课堂上不敢举手发言,更害怕到黑板上扮演,或有的学生根本就不屑于课堂学习的一切活动。而教师在每堂课的教学中,就要偏偏选一些学困生在黑板上板演。可能开始几次他们往往会因为胆怯而处处出错,甚至会心慌意乱而不能板演。虽然他们出现的错误往往是低级的,但这也却反映出了学困生思维的一般规律。其实让学困生上前来板演,一方面教师能够及时得到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收集大量的材料;另一方面让学困生表演,能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也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准确把握;另外让学困生表演,还能增强他们学习的自我约束力和责任感,变学习无动力为有压力、有动力。所以即使他们在表演中做错了,也要对他们进行及时指导,正确评估,充分鼓励,让学困生自然而然的融入到学习过程中,激发所学知识之间的相互碰撞,使他们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既锻炼了勇气,又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总之,帮助学困生要从“心”开始,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热心、、耐心、爱心,学困生需要我们用尊重、理解、关心的话语去感化他们,用热情、智慧、真诚的行动去帮助他们。我们每个数学教师要有整体育人、全面育人的觀念。素质教育的全体性要求教师要对每个学生负责,转化一个差生和培养一个优等生同样光荣。切实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使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不断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