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师生对话不和谐、语言文学因素的缺少、师生思维碰撞的缺乏、阅读写作领土的流失等。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通过一些具体可行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来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和学生语文素养,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使得学生快乐的学习,诗意的生活。
关键词:践行 语文课堂教学 回归
一、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师生对话的不和谐
语文课堂教学从以前教师“满堂灌”“满堂问”“发胖式”的教课模式变成现在的学生“满堂论”“满堂秀”的表面形式的自主探究模式。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流于形式,没有在语文课堂上实践“对话”的学习模式,更不用谈什么“读出自己,读出问题”了。
(二)语言文学因素的缺少
语文课堂上,有的老师频繁运用多媒体,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偏离语言积累感悟运用;放弃了语感培养的有效途径,丢失了欣赏汉语言“声情并茂”音韵美的机会;看不到师生优美汉字的书写,退化了中国汉字的书写能力和“形义结合”的理解能力。
(三) 师生思维碰撞的缺乏
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提问就发动学生“讨论”,没有进行有效引导和互动,学生缺乏深入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扼制了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意识,师生之间没有思维的碰撞。
(四)阅读写作领土的流失
学生文本阅读被转移到课外的预习,现行语文教材中的“写作训练”被“综合性学习与实践”所取代,写作教学技巧的序列化训练被逐渐淡化,“以阅读写作为主”的“综合性学习与实践”形同虚设。
二、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优化课堂环节
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真正有效的学习必须是在积极的参与下进行并达成的,参与面的广度和参与的机会出现的频度决定了参与是否充分、积极、有效。
例如,在上《说“屏”》时,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收集有关屏风的资料和图片,提出要求:结合课文的知识,选择一个屏风图片,用流畅的语言写一则推介词。上课时,先四人小组讨论,评选和修改小组的代表作品,准备现场推介会。各小组代表扮演卖家,其他学生扮作买家,现场投票想买的屏风,以票数决定哪个学生的推销最成功。然后对每个学生代表的推介词进行点评,交流意见。学生通过自学和上网查资料,对屏风的传统艺术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写出来的文字更有生命力,与实际生活联系更为紧密。
(二)启发学生语言感悟,优化文学欣赏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课堂三步走”。首先,明确不论何种文体、课型,运用各种诵读的形式,强调体现“读”的层次性、目的性。其次,品关键词句,赏精彩段落,培养语感。对重点段落、精彩词句读和品,在揣摩、赏析、品味中感受语言运用的精妙。因文悟道,披文入情,落实三维目标。最后通过整体感知——局部探究——回归整体,通过诵读优化学生理解语文的过程,落实三维目标。
例如,在教学《湖心亭看雪》时,首先通过断句方式通读文章,抓住人物活动“独”“痴”“强饮”“而别”等关键字词,集中赏析“痴景”“痴行”“ 痴心”,通过增删字词、调换语序、句式结构等方法,从自然景色和人物内心性格进行剖析,学生对湖心亭的人文理解就更能入木三分了!
(三)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优化语言训练
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学习和生活的工具,它具有工具性;而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又总要反映一定的思想,它又具有思想性。工具性和思想性是语文学科的两种基本属性。在语文课堂上要注重对学生思维广度、思维深度、思维力度、思维效度的训练。
1.语文思维训练要体现在感受不同文体的语用思维
例如,我在上《落日的幻觉》时,找了《观海上落日》和《落日》两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一篇科技说明、一篇散文、一篇小说,要求学生比较三篇不同文体的不同写法、写作用意、读者感受等,领会同一事物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从而学会不同文体的基本的写法。
2.语文思维还表现在联想和想象训练
例如,教学《好嘴杨巴》时,城郊孩子对江湖艺人特别感兴趣,我就先让他们介绍一下他们所见过的奇特艺人。为锻炼学生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和学习人物多种描写方法,我设计了这么一个作业:在中堂大人大怒之时,其他的人“懵”了,杨七杨巴“跪”了,他们都想了什么呢?在场的其他人又在想什么呢?他们的表情是怎样的呢?请您充分发挥想象,动笔来补写当时的情景。学生们通过联想和想象补充人物心理,通过对文章的补白,人物的对比而得出杨巴之“机敏”,大大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及意蕴。
(四)挖掘学生的个性体验,优化作文创作
个性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
1.教师要为个性化阅读搭建适度的教学平台。教师要为学生的个性阅读起引领作用,学生才能在阅读中体悟文本的精妙。学生对于文本的体悟各不相同,表达也有差别,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思考,充分展示个性和智慧,能动地谋求自身发展。
2.阅读首选语文课本。经典课文历经各个时代的沉淀,文化底蕴深厚,创作风格、特色各异,对学生个性化写作具有深远的影响。不少教师出于中考的考虑,很多经典课文都匆匆带过,却不知经典课文都是学习语文最好的例子,都能很好地为中考服务。
3.在阅读中形成并保持学生的个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个性化写作,力求通过个性化写作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完善,重在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体验中取题立意,引发真情实感,以求得写作的个性化和独特性。
4.交流。叶圣陶曾在《论写作教学》一文中精辟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 笔者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读一读自己作文中的“名段”,同时利用课外时间自由投稿。
三、践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成效
(一)回归优化课堂,提升语文地位
语文课堂精细化和丰富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重新认识到语文的重要性,意识到语文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能积极进入学习的状态,积极开展动脑筋,主动地展开眼、手、耳、心等结合的活动,真正达到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锻炼。
(二)回归语言学习,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强学生应用和感悟语言能力,努力开拓学生视野,鼓励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健康人格,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学的背诵,涵咏和顿悟,强化了文学经典的积累,增强了语感。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点拨和引导下,初步掌握了批注法、以文解文、以言传言等阅读欣赏的方法,对语言的感悟、文本的理解水平都得到提高。
(三)回归学生发展,增强学习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的话,课堂的有效性就会增加。通过我的一些实践,我发现不仅上课轻松了,而且学生朗读能力,独立阅读和写作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阐发、评价、质疑文本的能力,都得到了增强。
(四)回归生活本真,增添诗意生活
语文的魅力更多是回归生活本真的乐趣。公平、自由、快乐地学习语文是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我提倡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有话要说(情感需要)、有话好说(体裁形式)。有话可说就是要回归生活关注自我;有话要说就是激发写作欲望,表达真情实感;有话好话则是找到自己喜欢和适合的体裁,从而形成富有个性化的和创造性的表达方式。实践中,我尝试了“QQ群”作文教学交流(发表)模式,把它作为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正如一位学生在QQ里写道:“我觉得写作文也蛮快乐的,我甚至找到了当作家的感觉了呢!”
“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我发现只要教师善于挖掘生活,学生的激情还是很容易被激发的。苏联教育家玛卡连柯说过:“一旦触动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教育就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可见,生活是一切的源泉。在语文学习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观察自然,关注社会,关心自我,关照他人,把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把语文实践与丰富的语文资源整合起来,使之达到最佳的组合,使我们的语文学习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形成一种互生、互补、生气勃发、持续发展的态势”,让我们的学生爱上语文,享受到学习与生活的乐趣。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以学生的发展为立足点,以轻负高效为主线,以语文素养为归宿,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就是最好的方法。现在世界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学科的融和与倾向。各个领域相互渗透,有机联系,注重整合的趣味,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这是《纲要》中的原则,也给我们提出巨大的挑战。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论》[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2] 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践行 语文课堂教学 回归
一、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师生对话的不和谐
语文课堂教学从以前教师“满堂灌”“满堂问”“发胖式”的教课模式变成现在的学生“满堂论”“满堂秀”的表面形式的自主探究模式。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流于形式,没有在语文课堂上实践“对话”的学习模式,更不用谈什么“读出自己,读出问题”了。
(二)语言文学因素的缺少
语文课堂上,有的老师频繁运用多媒体,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偏离语言积累感悟运用;放弃了语感培养的有效途径,丢失了欣赏汉语言“声情并茂”音韵美的机会;看不到师生优美汉字的书写,退化了中国汉字的书写能力和“形义结合”的理解能力。
(三) 师生思维碰撞的缺乏
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提问就发动学生“讨论”,没有进行有效引导和互动,学生缺乏深入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扼制了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意识,师生之间没有思维的碰撞。
(四)阅读写作领土的流失
学生文本阅读被转移到课外的预习,现行语文教材中的“写作训练”被“综合性学习与实践”所取代,写作教学技巧的序列化训练被逐渐淡化,“以阅读写作为主”的“综合性学习与实践”形同虚设。
二、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优化课堂环节
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真正有效的学习必须是在积极的参与下进行并达成的,参与面的广度和参与的机会出现的频度决定了参与是否充分、积极、有效。
例如,在上《说“屏”》时,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收集有关屏风的资料和图片,提出要求:结合课文的知识,选择一个屏风图片,用流畅的语言写一则推介词。上课时,先四人小组讨论,评选和修改小组的代表作品,准备现场推介会。各小组代表扮演卖家,其他学生扮作买家,现场投票想买的屏风,以票数决定哪个学生的推销最成功。然后对每个学生代表的推介词进行点评,交流意见。学生通过自学和上网查资料,对屏风的传统艺术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写出来的文字更有生命力,与实际生活联系更为紧密。
(二)启发学生语言感悟,优化文学欣赏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课堂三步走”。首先,明确不论何种文体、课型,运用各种诵读的形式,强调体现“读”的层次性、目的性。其次,品关键词句,赏精彩段落,培养语感。对重点段落、精彩词句读和品,在揣摩、赏析、品味中感受语言运用的精妙。因文悟道,披文入情,落实三维目标。最后通过整体感知——局部探究——回归整体,通过诵读优化学生理解语文的过程,落实三维目标。
例如,在教学《湖心亭看雪》时,首先通过断句方式通读文章,抓住人物活动“独”“痴”“强饮”“而别”等关键字词,集中赏析“痴景”“痴行”“ 痴心”,通过增删字词、调换语序、句式结构等方法,从自然景色和人物内心性格进行剖析,学生对湖心亭的人文理解就更能入木三分了!
(三)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优化语言训练
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学习和生活的工具,它具有工具性;而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又总要反映一定的思想,它又具有思想性。工具性和思想性是语文学科的两种基本属性。在语文课堂上要注重对学生思维广度、思维深度、思维力度、思维效度的训练。
1.语文思维训练要体现在感受不同文体的语用思维
例如,我在上《落日的幻觉》时,找了《观海上落日》和《落日》两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一篇科技说明、一篇散文、一篇小说,要求学生比较三篇不同文体的不同写法、写作用意、读者感受等,领会同一事物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从而学会不同文体的基本的写法。
2.语文思维还表现在联想和想象训练
例如,教学《好嘴杨巴》时,城郊孩子对江湖艺人特别感兴趣,我就先让他们介绍一下他们所见过的奇特艺人。为锻炼学生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和学习人物多种描写方法,我设计了这么一个作业:在中堂大人大怒之时,其他的人“懵”了,杨七杨巴“跪”了,他们都想了什么呢?在场的其他人又在想什么呢?他们的表情是怎样的呢?请您充分发挥想象,动笔来补写当时的情景。学生们通过联想和想象补充人物心理,通过对文章的补白,人物的对比而得出杨巴之“机敏”,大大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及意蕴。
(四)挖掘学生的个性体验,优化作文创作
个性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
1.教师要为个性化阅读搭建适度的教学平台。教师要为学生的个性阅读起引领作用,学生才能在阅读中体悟文本的精妙。学生对于文本的体悟各不相同,表达也有差别,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思考,充分展示个性和智慧,能动地谋求自身发展。
2.阅读首选语文课本。经典课文历经各个时代的沉淀,文化底蕴深厚,创作风格、特色各异,对学生个性化写作具有深远的影响。不少教师出于中考的考虑,很多经典课文都匆匆带过,却不知经典课文都是学习语文最好的例子,都能很好地为中考服务。
3.在阅读中形成并保持学生的个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个性化写作,力求通过个性化写作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完善,重在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体验中取题立意,引发真情实感,以求得写作的个性化和独特性。
4.交流。叶圣陶曾在《论写作教学》一文中精辟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 笔者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读一读自己作文中的“名段”,同时利用课外时间自由投稿。
三、践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成效
(一)回归优化课堂,提升语文地位
语文课堂精细化和丰富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重新认识到语文的重要性,意识到语文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能积极进入学习的状态,积极开展动脑筋,主动地展开眼、手、耳、心等结合的活动,真正达到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锻炼。
(二)回归语言学习,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强学生应用和感悟语言能力,努力开拓学生视野,鼓励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健康人格,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学的背诵,涵咏和顿悟,强化了文学经典的积累,增强了语感。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点拨和引导下,初步掌握了批注法、以文解文、以言传言等阅读欣赏的方法,对语言的感悟、文本的理解水平都得到提高。
(三)回归学生发展,增强学习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的话,课堂的有效性就会增加。通过我的一些实践,我发现不仅上课轻松了,而且学生朗读能力,独立阅读和写作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阐发、评价、质疑文本的能力,都得到了增强。
(四)回归生活本真,增添诗意生活
语文的魅力更多是回归生活本真的乐趣。公平、自由、快乐地学习语文是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我提倡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有话要说(情感需要)、有话好说(体裁形式)。有话可说就是要回归生活关注自我;有话要说就是激发写作欲望,表达真情实感;有话好话则是找到自己喜欢和适合的体裁,从而形成富有个性化的和创造性的表达方式。实践中,我尝试了“QQ群”作文教学交流(发表)模式,把它作为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正如一位学生在QQ里写道:“我觉得写作文也蛮快乐的,我甚至找到了当作家的感觉了呢!”
“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我发现只要教师善于挖掘生活,学生的激情还是很容易被激发的。苏联教育家玛卡连柯说过:“一旦触动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教育就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可见,生活是一切的源泉。在语文学习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观察自然,关注社会,关心自我,关照他人,把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把语文实践与丰富的语文资源整合起来,使之达到最佳的组合,使我们的语文学习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形成一种互生、互补、生气勃发、持续发展的态势”,让我们的学生爱上语文,享受到学习与生活的乐趣。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以学生的发展为立足点,以轻负高效为主线,以语文素养为归宿,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就是最好的方法。现在世界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学科的融和与倾向。各个领域相互渗透,有机联系,注重整合的趣味,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这是《纲要》中的原则,也给我们提出巨大的挑战。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论》[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2] 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