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是金安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的种植面积在75万亩左右,目前水稻机械化生产的耕地和收获的环节已基本实现了现代化,水稻种植环节的机械化成为当前制约水稻全程机械化的瓶颈,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来提高粮食产量,在水稻品种没有实现重大突破的前提下,实现水稻增产任务,就是要通过水稻机械化育插技术来提高水稻的种植水平,来提高水稻单产,因此水稻机械育插秧推广工作是势在必行。笔者结合实际现就金安区目前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浅谈如下。
一、金安区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现状
金安区从2006年开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试验示范工作以来,采取坚持部门引导推动、坚持政策扶持保障、坚持农机农艺融合、坚持狠抓技术培训、坚持典型示范带动,经过试验、示范、创新与推广,取得了可喜成绩,为大面积推广奠定了良好基础。
1.示范力度逐年加大
2011年全区共举办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培训24期、召开现场会24次、建立示范点8个、培训农民机手800多人。
2.机插面积显著扩大、机具数量逐年增加
2011年全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面积达到了近13.95万亩,拥有建立工厂化育秧生产线3条,各类插秧机保有量达到345部,为大面积推广奠定了良好基础。
3.机插技术基本成熟
通过试验示范、积极创新,探索出了适合六安市水稻生产实际的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农民容易接受的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体系。
4.农民认识程度不断提高
随着试验示范和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水稻机插的特点和优势被越来越多的农民所认识,他们对机插秧技术的接受由被动逐渐转向主动,购买和使用插秧机的积极性逐年提高。
5.社会化服务已经起步
机械化育插秧作业市场正在形成,育插秧服务正在向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二、当前推进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存在的问题
1.水稻机插秧的面积在整个水稻种植面积所占里的比重较小,13.75万亩的机械化育插秧面积占全区水稻种植面积18%,而且分布不均匀,部分乡镇还处于刚刚起步状态
2.是技术培训覆盖面不够
发展水稻机插秧,育秧是关键,插秧机是保障。部分农民和机手因未能很好的掌握育秧各环节技术要求,以及插秧机使用不熟练等,影响了机插秧效果,也阻碍了机插秧技术的大面积推广。
3.农机农艺融合不够
没有真正的做到农机农艺融合,农机农业各干各的,没形成合力推进工作的开展。
4.社会化服务推进不够
水稻育秧和插秧等社会化服务发展不平衡,多数地区发展相对滞后,插秧机单台作业量差异较大,集中育秧面积相对较少。特别是有些农民购买插秧机以自用为主,致使插秧机利用率不高。
三、下一步推进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对策
1.行政推动是关键
要争取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只有政府重视才能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这项工作,才能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这项工作,才能达到财政、水利、土地等相关部门密切协作效果,才能真正的形成合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水稻种植区生产条件,为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创造条件,因此必须抓住行政推动这个关键不动摇。
2.农机农艺融合是保障
农机、农业部门要紧密配合,分工不分家,不能有本位主义,在推进机插秧的工作中,要建立农机农艺融合协调机制,重点要在品种选择、育秧、植保、田间管理、茬口对接等各个环节进行农机农艺的融合技术研究,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路线,形成农机农艺相适应的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为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创造条件。
3.宣传培训是前提
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前提是要让农户知道、接受和了解,因此培训宣传是前提,要加大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宣传培训力度,利用送科技下乡、庙会、科普赶集、现场会等形式,大力宣传推广机插秧技术,加大对农机农艺新机具、新技术培训力度,农机、农业部门要加强技术指导,要工作到户、服务到机、指导到田,手把手、面对面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户干、帮着农民办,以达到推广一片,成功一片,带动一方效果。
四、推进社会化服务是动力
建立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的长效机制,必须要遵循效益优先的原则,只有通过比较效益,体现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优势,才能让农民真正接受、使用这项技术。优势的体现必须走规模化、标准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道路,通过推进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社会化、标准化、市场化和规模化,进一步提高开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经济效益,来实现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应用的长效化;当前要抓住当前土地流转和新农村建设有利时机,大力开展水稻工厂化育秧基地建设,以推进服务产业化为核心,加快构建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的农机服务产业链,积极推进机插秧“一条龙”作业、订单作业和跨区作业。
一、金安区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现状
金安区从2006年开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试验示范工作以来,采取坚持部门引导推动、坚持政策扶持保障、坚持农机农艺融合、坚持狠抓技术培训、坚持典型示范带动,经过试验、示范、创新与推广,取得了可喜成绩,为大面积推广奠定了良好基础。
1.示范力度逐年加大
2011年全区共举办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培训24期、召开现场会24次、建立示范点8个、培训农民机手800多人。
2.机插面积显著扩大、机具数量逐年增加
2011年全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面积达到了近13.95万亩,拥有建立工厂化育秧生产线3条,各类插秧机保有量达到345部,为大面积推广奠定了良好基础。
3.机插技术基本成熟
通过试验示范、积极创新,探索出了适合六安市水稻生产实际的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农民容易接受的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体系。
4.农民认识程度不断提高
随着试验示范和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水稻机插的特点和优势被越来越多的农民所认识,他们对机插秧技术的接受由被动逐渐转向主动,购买和使用插秧机的积极性逐年提高。
5.社会化服务已经起步
机械化育插秧作业市场正在形成,育插秧服务正在向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二、当前推进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存在的问题
1.水稻机插秧的面积在整个水稻种植面积所占里的比重较小,13.75万亩的机械化育插秧面积占全区水稻种植面积18%,而且分布不均匀,部分乡镇还处于刚刚起步状态
2.是技术培训覆盖面不够
发展水稻机插秧,育秧是关键,插秧机是保障。部分农民和机手因未能很好的掌握育秧各环节技术要求,以及插秧机使用不熟练等,影响了机插秧效果,也阻碍了机插秧技术的大面积推广。
3.农机农艺融合不够
没有真正的做到农机农艺融合,农机农业各干各的,没形成合力推进工作的开展。
4.社会化服务推进不够
水稻育秧和插秧等社会化服务发展不平衡,多数地区发展相对滞后,插秧机单台作业量差异较大,集中育秧面积相对较少。特别是有些农民购买插秧机以自用为主,致使插秧机利用率不高。
三、下一步推进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对策
1.行政推动是关键
要争取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只有政府重视才能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这项工作,才能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这项工作,才能达到财政、水利、土地等相关部门密切协作效果,才能真正的形成合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水稻种植区生产条件,为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创造条件,因此必须抓住行政推动这个关键不动摇。
2.农机农艺融合是保障
农机、农业部门要紧密配合,分工不分家,不能有本位主义,在推进机插秧的工作中,要建立农机农艺融合协调机制,重点要在品种选择、育秧、植保、田间管理、茬口对接等各个环节进行农机农艺的融合技术研究,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路线,形成农机农艺相适应的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为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创造条件。
3.宣传培训是前提
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前提是要让农户知道、接受和了解,因此培训宣传是前提,要加大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宣传培训力度,利用送科技下乡、庙会、科普赶集、现场会等形式,大力宣传推广机插秧技术,加大对农机农艺新机具、新技术培训力度,农机、农业部门要加强技术指导,要工作到户、服务到机、指导到田,手把手、面对面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户干、帮着农民办,以达到推广一片,成功一片,带动一方效果。
四、推进社会化服务是动力
建立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的长效机制,必须要遵循效益优先的原则,只有通过比较效益,体现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优势,才能让农民真正接受、使用这项技术。优势的体现必须走规模化、标准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道路,通过推进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社会化、标准化、市场化和规模化,进一步提高开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经济效益,来实现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应用的长效化;当前要抓住当前土地流转和新农村建设有利时机,大力开展水稻工厂化育秧基地建设,以推进服务产业化为核心,加快构建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的农机服务产业链,积极推进机插秧“一条龙”作业、订单作业和跨区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