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一个国家在工业化推进过程中,必然伴随经济的快速增长或城市的快速发展。现在,中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或者加速时期,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经济环境和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所以,中国经济将在未来10年保持平均每年7%—8%的增长。
从市场保障来看,中国有13亿多人口,这将形成潜力巨大、不断增长的市场。这些人群中,农村市场还没有得到真正启动。中国的消费率水平,如果从现在的30%~40%,上升到50%~60%,甚至到发达国家的80%~90%,这一数据变化带来的内需拉动是相当庞大的。可以说,仅仅依靠内需,就足以在相当长时期内支持中国经济的较高速增长。
对人力资源而言,支持经济较高增长的人力要素不仅供给充裕,而且优质。中国的比较优势还没有丧失,人口红利依然存在——在劳动力价格上涨的同时,其实产业也对应得到了升级。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从整体上讲,中国经济发展的回旋余地非常广阔。如果说上个世纪80年代,政府的目光主要聚焦在珠三角地区,90年代主要聚焦在长三角地区,21世纪前十年的目光主要聚焦在环渤海地区,那么可以说,本届政府的目光将要在中三角地区、西三角地区以及陕川黔等区域,中国将真正迎来中西部地区大开发的黄金时期。
理论上讲,支持中国经济较快速度增长的资金供给充裕,中国“不差钱”——银行各类储蓄存款近80万亿元。目前,中国的居民储蓄率居世界第一位,而欧美国家则“差钱”,流动性短缺,债台高筑。
同时,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有限,特别对金融市场仍实行管制。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之间有一道防火墙,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有波及,但影响都有限。根据研究判断,中国政府在短期内仍不会放松金融管制。
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中国政府有效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能力得以提高,并正陆续采取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但也要看到,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仍然存在。当前制约GDP增速的因素主要包括:
第一,通过全球经济快速复苏,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杠杆作用有限;
第二,美欧发达国家实施日趋严厉的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中国出口形势严峻;
第三,中国今后再难通过大规模财政资金和银行信贷资本的投入来拉动GDP增长;
第四,发展低碳经济,加大环保领域投入,切实改变以牺牲环境来追求GDP高速增长的状况;
第五,调控房价势必影响房地产业及其相关60多个产业的发展,从而影响GDP的增长;
第六,民生领域投入规模不断扩大,有些投入只有社会效益,并没有经济效益;
第七,为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社会储备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储备是对社会财富的扣除,不会形成当年GDP的增加。(支点杂志2013年7月刊)
从市场保障来看,中国有13亿多人口,这将形成潜力巨大、不断增长的市场。这些人群中,农村市场还没有得到真正启动。中国的消费率水平,如果从现在的30%~40%,上升到50%~60%,甚至到发达国家的80%~90%,这一数据变化带来的内需拉动是相当庞大的。可以说,仅仅依靠内需,就足以在相当长时期内支持中国经济的较高速增长。
对人力资源而言,支持经济较高增长的人力要素不仅供给充裕,而且优质。中国的比较优势还没有丧失,人口红利依然存在——在劳动力价格上涨的同时,其实产业也对应得到了升级。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从整体上讲,中国经济发展的回旋余地非常广阔。如果说上个世纪80年代,政府的目光主要聚焦在珠三角地区,90年代主要聚焦在长三角地区,21世纪前十年的目光主要聚焦在环渤海地区,那么可以说,本届政府的目光将要在中三角地区、西三角地区以及陕川黔等区域,中国将真正迎来中西部地区大开发的黄金时期。
理论上讲,支持中国经济较快速度增长的资金供给充裕,中国“不差钱”——银行各类储蓄存款近80万亿元。目前,中国的居民储蓄率居世界第一位,而欧美国家则“差钱”,流动性短缺,债台高筑。
同时,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有限,特别对金融市场仍实行管制。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之间有一道防火墙,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有波及,但影响都有限。根据研究判断,中国政府在短期内仍不会放松金融管制。
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中国政府有效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能力得以提高,并正陆续采取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但也要看到,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仍然存在。当前制约GDP增速的因素主要包括:
第一,通过全球经济快速复苏,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杠杆作用有限;
第二,美欧发达国家实施日趋严厉的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中国出口形势严峻;
第三,中国今后再难通过大规模财政资金和银行信贷资本的投入来拉动GDP增长;
第四,发展低碳经济,加大环保领域投入,切实改变以牺牲环境来追求GDP高速增长的状况;
第五,调控房价势必影响房地产业及其相关60多个产业的发展,从而影响GDP的增长;
第六,民生领域投入规模不断扩大,有些投入只有社会效益,并没有经济效益;
第七,为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社会储备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储备是对社会财富的扣除,不会形成当年GDP的增加。(支点杂志2013年7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