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的核心属性应该是“美”,《诗经》的“蒹葭苍苍,杨柳依依”,《史记》“凛凛生气,荡气回肠”,以至于李白的浪漫,杜甫的沉郁,苏轼的旷达,秦观的唯美,胡适的平易,鲁迅的深邃……语文就应该是美的,语文应该是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浪漫的情怀,一种思维的光芒,更是文化的积淀与文明传承。
不知从何时起,语文课沦落成为一种纯粹的工具性的学科,沦落成为段落划和总结中心,沦落成为“死记硬背”,沦为纯粹的考点操练,难怪语文课会怨声载道。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教得无奈,自然学生也学得痛苦,这难道就是语文吗?
学习语文理应是一种享受,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尽管还有这样那样的质疑声,但多数作品还称得上是经典的文学作品,可算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只是我们挖掘得还不够。我觉得一定要让学生去读这些作品,这样才能品出作品的味道,这样才不会脱离语文的学科特色,这样的语文课才是语文课,这样的语文课才有“语文味儿”。
语文是传授语言的课程。语文不但有文,还要有语。从牙牙学语到琅琅书声,其实是古来学习的必经之路。从起源的意义上讲,当是先有语,而后有文,二者相互依傍,从文明的长河中流淌至今。当语文课上学生不再读书,当语文课上没有了琅琅书声,语文就已经枯死了。因此,对于文学作品的教学,我们都会努力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咀嚼出文本的“语文味儿”。
一、采用多种读法,读出文本的“语文味儿”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一系列发生器官的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
记得北京市通州区的毛洪其老师举过一个例子,《济南的冬天》中的第二自然段有两种读法,直行读,是散文,读出的是景;换一种读法,分行读,是诗,读出来的就是情,真的很有启发性,我觉得学生的语文能力就是在这样的语文训练中提高的。
读的形式多样,范读、散读、猜读、齐读、默读、分角色朗读……读应该贯穿整个语文学习过程,只有读,才能让语文课本色的“语文味儿”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二、诵读文言文,体会古典情怀
传统的文言文学习一直注重诵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而我们往往只是注重考点的操练,所以使文言文教学成为学生最头痛的部分。自古以来,诵读就是学习文言文的“不二法门”,文言文与我们的时代相隔较远,学生对古人的语言习惯感到生疏,所以必须指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这是深入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而只有诵读才能达到之一目的。
而且背诵名篇佳作既可以积累文言材料,熟悉古人的语言习惯,培养语感,还可以进一步体会古人的思想情感,胸襟抱负,使学生受到思想的陶冶。
三、朗诵诗歌,感受“文艺范儿”
传统诗歌教学,一般有三种方法“知人论世”、“以经解经”和“因声求义”,“知人论世”和“以经解经”的方式固然也可取,而且是必须的,但处理不好,有可能使一首佳作味同嚼蜡,只有注重“因声求义”最容易使学生直观感悟诗歌之美,“三分文章七分读”,诗歌更是如此。只有读熟读成诵,才能读出“诗味儿”。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不同于“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更不同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和“天生我才自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与“大江东去”自有不同的格调。李白的浪漫飘与豪气 ,杜甫沉郁与顿挫,苏轼的旷达与豪放,辛弃疾的慷慨与悲壮,这些无一不能读出来,也无一不应该读出来。
四、高声朗读习作,享受创作的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好作文是改出来的,敝帚自珍是人之常情,自己的文章最不容易看出毛病,在学生写完习作后,急于为学生修改往往效果不好,但大声的朗读一遍,优点和缺点往往一下子就凸显出来了。
在教学中,作文讲评之前,我往往先由学生自己朗读一遍,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前,肯定会认真地看看什么地方不大如意,并进行修改。通过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十分认真地对待自己不够成熟的作文。
让学生高声朗读自己的作文,不但能使学生自觉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而且能锻炼他们的朗读能力,同时,师生的点评和及时的信息反馈还能够迅速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激发学生的习作愿望,增强他们作文的自信心。
语文课应该去华崇实,回归语文,所以语文课一定是有读书声的,只有读才能读出语文课的“语文味儿”,只有有“语文味儿”的语文课才是有实效性的语文课。
不知从何时起,语文课沦落成为一种纯粹的工具性的学科,沦落成为段落划和总结中心,沦落成为“死记硬背”,沦为纯粹的考点操练,难怪语文课会怨声载道。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教得无奈,自然学生也学得痛苦,这难道就是语文吗?
学习语文理应是一种享受,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尽管还有这样那样的质疑声,但多数作品还称得上是经典的文学作品,可算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只是我们挖掘得还不够。我觉得一定要让学生去读这些作品,这样才能品出作品的味道,这样才不会脱离语文的学科特色,这样的语文课才是语文课,这样的语文课才有“语文味儿”。
语文是传授语言的课程。语文不但有文,还要有语。从牙牙学语到琅琅书声,其实是古来学习的必经之路。从起源的意义上讲,当是先有语,而后有文,二者相互依傍,从文明的长河中流淌至今。当语文课上学生不再读书,当语文课上没有了琅琅书声,语文就已经枯死了。因此,对于文学作品的教学,我们都会努力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咀嚼出文本的“语文味儿”。
一、采用多种读法,读出文本的“语文味儿”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一系列发生器官的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
记得北京市通州区的毛洪其老师举过一个例子,《济南的冬天》中的第二自然段有两种读法,直行读,是散文,读出的是景;换一种读法,分行读,是诗,读出来的就是情,真的很有启发性,我觉得学生的语文能力就是在这样的语文训练中提高的。
读的形式多样,范读、散读、猜读、齐读、默读、分角色朗读……读应该贯穿整个语文学习过程,只有读,才能让语文课本色的“语文味儿”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二、诵读文言文,体会古典情怀
传统的文言文学习一直注重诵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而我们往往只是注重考点的操练,所以使文言文教学成为学生最头痛的部分。自古以来,诵读就是学习文言文的“不二法门”,文言文与我们的时代相隔较远,学生对古人的语言习惯感到生疏,所以必须指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这是深入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而只有诵读才能达到之一目的。
而且背诵名篇佳作既可以积累文言材料,熟悉古人的语言习惯,培养语感,还可以进一步体会古人的思想情感,胸襟抱负,使学生受到思想的陶冶。
三、朗诵诗歌,感受“文艺范儿”
传统诗歌教学,一般有三种方法“知人论世”、“以经解经”和“因声求义”,“知人论世”和“以经解经”的方式固然也可取,而且是必须的,但处理不好,有可能使一首佳作味同嚼蜡,只有注重“因声求义”最容易使学生直观感悟诗歌之美,“三分文章七分读”,诗歌更是如此。只有读熟读成诵,才能读出“诗味儿”。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不同于“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更不同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和“天生我才自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与“大江东去”自有不同的格调。李白的浪漫飘与豪气 ,杜甫沉郁与顿挫,苏轼的旷达与豪放,辛弃疾的慷慨与悲壮,这些无一不能读出来,也无一不应该读出来。
四、高声朗读习作,享受创作的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好作文是改出来的,敝帚自珍是人之常情,自己的文章最不容易看出毛病,在学生写完习作后,急于为学生修改往往效果不好,但大声的朗读一遍,优点和缺点往往一下子就凸显出来了。
在教学中,作文讲评之前,我往往先由学生自己朗读一遍,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前,肯定会认真地看看什么地方不大如意,并进行修改。通过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十分认真地对待自己不够成熟的作文。
让学生高声朗读自己的作文,不但能使学生自觉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而且能锻炼他们的朗读能力,同时,师生的点评和及时的信息反馈还能够迅速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激发学生的习作愿望,增强他们作文的自信心。
语文课应该去华崇实,回归语文,所以语文课一定是有读书声的,只有读才能读出语文课的“语文味儿”,只有有“语文味儿”的语文课才是有实效性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