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来的“语文味儿”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klove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的核心属性应该是“美”,《诗经》的“蒹葭苍苍,杨柳依依”,《史记》“凛凛生气,荡气回肠”,以至于李白的浪漫,杜甫的沉郁,苏轼的旷达,秦观的唯美,胡适的平易,鲁迅的深邃……语文就应该是美的,语文应该是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浪漫的情怀,一种思维的光芒,更是文化的积淀与文明传承。
   不知从何时起,语文课沦落成为一种纯粹的工具性的学科,沦落成为段落划和总结中心,沦落成为“死记硬背”,沦为纯粹的考点操练,难怪语文课会怨声载道。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教得无奈,自然学生也学得痛苦,这难道就是语文吗?
   学习语文理应是一种享受,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尽管还有这样那样的质疑声,但多数作品还称得上是经典的文学作品,可算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只是我们挖掘得还不够。我觉得一定要让学生去读这些作品,这样才能品出作品的味道,这样才不会脱离语文的学科特色,这样的语文课才是语文课,这样的语文课才有“语文味儿”。
   语文是传授语言的课程。语文不但有文,还要有语。从牙牙学语到琅琅书声,其实是古来学习的必经之路。从起源的意义上讲,当是先有语,而后有文,二者相互依傍,从文明的长河中流淌至今。当语文课上学生不再读书,当语文课上没有了琅琅书声,语文就已经枯死了。因此,对于文学作品的教学,我们都会努力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咀嚼出文本的“语文味儿”。
   一、采用多种读法,读出文本的“语文味儿”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一系列发生器官的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
  记得北京市通州区的毛洪其老师举过一个例子,《济南的冬天》中的第二自然段有两种读法,直行读,是散文,读出的是景;换一种读法,分行读,是诗,读出来的就是情,真的很有启发性,我觉得学生的语文能力就是在这样的语文训练中提高的。
   读的形式多样,范读、散读、猜读、齐读、默读、分角色朗读……读应该贯穿整个语文学习过程,只有读,才能让语文课本色的“语文味儿”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二、诵读文言文,体会古典情怀
   传统的文言文学习一直注重诵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而我们往往只是注重考点的操练,所以使文言文教学成为学生最头痛的部分。自古以来,诵读就是学习文言文的“不二法门”,文言文与我们的时代相隔较远,学生对古人的语言习惯感到生疏,所以必须指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这是深入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而只有诵读才能达到之一目的。
   而且背诵名篇佳作既可以积累文言材料,熟悉古人的语言习惯,培养语感,还可以进一步体会古人的思想情感,胸襟抱负,使学生受到思想的陶冶。
   三、朗诵诗歌,感受“文艺范儿”
   传统诗歌教学,一般有三种方法“知人论世”、“以经解经”和“因声求义”,“知人论世”和“以经解经”的方式固然也可取,而且是必须的,但处理不好,有可能使一首佳作味同嚼蜡,只有注重“因声求义”最容易使学生直观感悟诗歌之美,“三分文章七分读”,诗歌更是如此。只有读熟读成诵,才能读出“诗味儿”。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不同于“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更不同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和“天生我才自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与“大江东去”自有不同的格调。李白的浪漫飘与豪气 ,杜甫沉郁与顿挫,苏轼的旷达与豪放,辛弃疾的慷慨与悲壮,这些无一不能读出来,也无一不应该读出来。
   四、高声朗读习作,享受创作的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好作文是改出来的,敝帚自珍是人之常情,自己的文章最不容易看出毛病,在学生写完习作后,急于为学生修改往往效果不好,但大声的朗读一遍,优点和缺点往往一下子就凸显出来了。
   在教学中,作文讲评之前,我往往先由学生自己朗读一遍,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前,肯定会认真地看看什么地方不大如意,并进行修改。通过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十分认真地对待自己不够成熟的作文。
   让学生高声朗读自己的作文,不但能使学生自觉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而且能锻炼他们的朗读能力,同时,师生的点评和及时的信息反馈还能够迅速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激发学生的习作愿望,增强他们作文的自信心。
   语文课应该去华崇实,回归语文,所以语文课一定是有读书声的,只有读才能读出语文课的“语文味儿”,只有有“语文味儿”的语文课才是有实效性的语文课。
其他文献
从半年多的高效课堂实践来看,我们发现自主、开放式的学习,需要一种氛围,这便是文化。这里的文化,至少有这样几层含义:育人文化、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小组文化。笔者以为作为高效课堂学习构建中的重要一环,班级文化的重建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在高效课堂的重建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首先,班级文化是构建高效课堂高地的基石。丰富班级文化是构建高效课堂的软实力,也是高效课堂创建的硬指标和助推剂。高效课堂需要良
期刊
怎样批改作文?我的做法是从易到难,列出十条要求,第一次批改只提一条要求,第二次,再提第二条要求,这样十几篇文章批下来,每位学生就都能围绕一篇作文,从十个方面写出批语了。当然,对于初二、初三的学生来说,就可以从十个方面进行要求了。   以下十个方面,每个方面给10分,一篇作文满分为100分。   1.格式是否正确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是否有标题,标题是否居中;每一段的开头有没有空出两格
期刊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化以一种无法想象的速度席卷着世界,他冲击着各行各业旧有的行为模式。与此同时各方面对信息技术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学校应努力培养高技术信息人才。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初步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信息收集、加工、处理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但以往的教学模式很难培养出高技术信息人才。所以目前
期刊
学贵乎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可贵。小学阶段,正是学生生命起航时期,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终身语文学习起着奠基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将学生质疑能力发展作为重要任务,使学生将质疑内化为语文学习的基本习惯。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内化,提升学生语文思维的高度,构建小学语文生命课堂。  一、“放”字为先,创造质疑机会  小学语文教学,学生质疑能力培养必须要做到"放"字为先,为学生
期刊
一、诵读产生兴趣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习一篇古文,首先要从诵读入手,诵读分范读,齐读,分组读,个别读,交叉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 ,通过教师范读,使学生读准字音,分清句读 ,指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达到既定目标,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诵读过程中多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 。如教 《愚公移山》 一文,先由教师范读,读准字音句读,然后通过学生自读
期刊
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有长进。”我们经常说教师要做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把课堂还给学生。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质疑。质疑是我们教给学生学会钻研课文的方法,使他们有意识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努力理解新的、还不能充分理解的课文内容。学生学会了质疑,犹如掌握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他们就会学得积极、主动,由被动接受的“容器”变成主动获取的“探索者”,获得终生受用的自
期刊
一、认清形势,与时俱进,立足乡村特色   解决作文教学观念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过程,广大乡村语文教育工作者应以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为指导,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逐步树立大作文教育观。这里说的大作文教育观是针对传统的封闭的作文教育观而言的。   乡村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改革教学方法。首先要融作文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和生动有趣的活动之中,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艺术给了我很多灵感,乡村是一个充满
期刊
早在几年前我就听说过吕彦霖的大名了。和她相关的更多的是一些负面新闻:放学路上偷偷拨打“110”,把自己说成是迷路的小孩给警察制造麻烦的是她;实践活动时,半夜起来装鬼把同学吓得半死的是她;英语课上和老师“拍案”的也是她。没想到这样劣迹斑斑的一个让众老师头疼的小丫头,竟然在新学期分到了我们班。对于接纳这样的学生,我心里面虽然很不情愿,但是作为一名老师,我没有任何理由将她拒之门外。可是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
期刊
古印度有句谚语: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句谚语深深地渗透了德育主体模式的理论,即: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行为准则,使他们养成基本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在此基础上形成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而培养这些习惯的四个基本理念就是:博爱、民主、平等、自由。   一、博爱——营造师生温馨的心灵家园。   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我从精心准备每一堂课入
期刊
孔乙己姓甚名谁?孔乙己姓孔,名和字早在半途上流失。姓孔,总无端地让人联想上孔夫子。儒学泽被万世,孔家子孙又历代受到帝皇的封赏,然而孔乙己却一世栽在儒学上,“终于不能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还老是偷书,最后到丁举人家去,被打折了腿,剥去长衫,在斯文扫地中死去,演了一出社会闹剧和生命悲剧。孔夫子制礼,可是孔乙己却丢名失字,仅有一个诨名行天下,没落到什么样的程度了!   绰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