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江汉沿岸的冢陵传说及楚族的自川入鄂

来源 :江汉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山海经》记载的沿江冢陵,从长江上游一直绵延到中游,早期冢陵则远在雅砻江流域。这些冢陵的大体方位,可以通过《山海经》与《水经注》的对读加以认定。另外,长江和汉水沿岸有关颛顼转生以及陵墓的记载,也可以加以破译。江汉沿岸的冢陵传说,反映出先楚集团及楚族迁徙的轨迹,以及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密切关联。
   关键词:冢陵传说;楚族迁徙;文化关联
   中图分类号:I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1)07-0117-05
  
  《山海经·五藏山经》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山经》,所占篇幅在《山经》中居于首位,与楚文化的关联也最为密切,它所覆盖的地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属于楚文化区。《中山经》有多处关于江、汉流域山冢的记载。所谓山冢,指的是位于山中的陵墓。除此之外,《海经》还有专门条目叙述楚族先祖颛顼的陵墓。把《山海经》涉及江汉沿岸有关冢陵的记载加以梳理,可以勾勒出先楚集团及楚族由川入鄂的迁徙轨迹,以及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关联。
  一、《中次九经》:三峡左右的楚族祖先山冢
  《山海经·中次九经》记载:“文山、勾檷、风雨、騩之山,是皆冢也。”这里列出有坟墓遗存的山共四座。《中次九经》所载的山水属于岷山系列,其中有岷山,而没有文山。对此,郝懿行说:“此上无文山,盖即岷山也。《史记》又作汶山,并古字通用。”① 关于岷山所处的具体方位,《中次九经》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信息:
   岷山,江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海。……
   又东北一百四十里,曰崃山,江水出焉,
  东流注于大江。……
   又东北一百五十里,曰崌山,江水出焉,
  东流注于大江。……
  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岷山的东北部是崃山,岷山位于崃山的西南。崃山即邛崃山,古代指今四川荥经、汉源之间的大山,又称邛来大山。岷山在古代邛崃山的西南,应位于若水(今雅砻江)、沫水(今大渡河)之间。《中次九经》所说的岷山,又称文山,并不是后来所说位于四川、甘肃交界的岷山,而是远在四川、云南交界处。《中次九经》上述记载把长江较大的支流均称为江水,而称长江为大江。邛崃山西南有沫水,向东流注于长江。邛崃山的东北有大渡水,下游为青衣水,也是向东流注于长江。《中次九经》的上述记载,与邛崃山一带的水系及流向相符合。自崌山之后,《中次九经》各条目的排列是依次向东推移,一直到最后的贾超之山。从所涉地理方位考察,基本是沿着长江北岸从西向东伸展。其中提到的熊山,可以作为一个地理标志加以运用。文中对熊山有如下记载:
   熊山,有穴焉,恒出神人。夏启而冬闭,
  是穴也,冬启乃必有兵。
  熊山之穴,夏启而冬闭,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地方。《水经注·江水》有关丙穴的记载与此相似:
   江水又东,右合阳元水,水出阳口县西南高阳山东,东北流迳其县南,东北流,丙水注之。水发县东南柏枝山,山下有丙穴,穴方数丈,中有嘉鱼,常以春末游渚,冬初入穴,抑亦襃汉丙穴之类也。
  这里所说的丙穴位于白帝城西,在今重庆奉节一带。《中次九经》的熊山之穴,夏启而冬闭,这里的丙穴嘉鱼则是春末出游,冬初入穴,二者指的当是同一个地域的景观。
  熊穴、丙穴传说都以长江为背景,当是同一传说的不同版本,《中次九经》所说的熊穴,和《水经注》所说的丙穴,应该处于同一地区,是同一洞穴的两种不同名称,丙穴位于今重庆奉节一带,熊穴当然也是如此。
  《中次九经》列在熊山前面的依次是勾檷之山、风雨之山、玉山,其中的勾檷之山、风雨之山为冢,即墓葬所在地。熊山在今重庆奉节一带。依次向西推延,勾檷之山、风雨之山必然位于奉节西部的长江上游地区。那么,这两座山所在地域是否有墓葬可寻呢?《水经注·江水》对此作出了明确的回答:
   江水又迳鱼复县之故陵,旧郡治故陵西二
  里故陵村,溪即永谷也。……江水又东为落牛
  滩,迳故陵北。江侧有六大坟。庾仲雍曰:楚
  都丹阳所葬,亦犹枳之巴陵矣,故以故陵为名
  也。②
  对于上述记载,杨守敬《疏》称:“此地近楚陵,溪及村皆以故陵名。”故陵,在今重庆的云阳、奉节之间,位于熊穴所在的西部长江上游,两地相距较近。故陵是楚族墓葬所在之地,至南朝刘宋庾仲雍撰写《江记》之时,还有六个大坟墓的遗存。从所处地理位置推断,故陵就是《中次九经》所说的风雨之山,那里的冢是楚族先民的墓葬。
  《水经注·江水》还提到枳人,从其名称来看,应是楚族的一支。楚,又称荆,所用名号或从草,或从木。《诗经》有《桧风》,出自楚族后裔之手。楚族后裔为君主的诸侯国称为桧,其名号从木,与楚相一致。枳人是楚族的分支,在长江上游也有墓葬遗存。庾仲雍称枳人的墓葬在巴陵,熊会贞《疏》写道:“《华阳国志》一:巴子虽都江州,其先王陵墓,多在枳。”③ 枳,见于《水经注·江水》:“《华阳记》曰:‘枳县在巴郡江州东四百里,治涪陵水会。’”这里所说的是《华阳国志》卷一的记载。枳地在今重庆涪陵,位于楚墓所在地的长江上游,两地都在长江沿岸。《中次九经》称勾檷之山为冢,当是以枳人墓葬为背景。
  《中次九经》称为冢的还有騩山,位于熊穴以东的长江沿岸。因此,还要继续沿着长江的流向顺势往东推移,寻找沿岸有墓葬的山脉。《水经注·江水》的记载提供了这方面的线索。对于《水经》所载江水“又过秭归县之南”的记载,郦道元写道:
   故《宜都记》曰:秭归盖楚子熊绎之始国,
  而屈原之乡里也。……江水又东迳城北,其城
  凭岭作固,二百一十步,夹溪临谷,据山枕江,
  北对丹阳城。城据山跨阜,周八里二百八十步,
  东北两面,悉临绝涧,西带亭下溪,南枕大江,
  险峭壁立,信天固也。楚子熊绎始封丹阳之所
  都也。……又楚之先王陵墓在其间,盖为征矣。④
  湖北秭归是楚国早期首都,城建于险峻的江边山顶,并且两城相对。那里有楚国先王的陵墓,当然也是位于山中。秭归处于长江西陵峡上游,是巫峡和西陵峡中间地带。对于上述记载,熊会贞《疏》写道:
   本篇上卷江水又东迳故陵北,江侧有六大
  坟。庾仲雍曰,楚都丹阳所葬。又《括地志》,
  熊绎墓在归州秭归县。又《剑南诗稿》,归州光
  孝寺后有楚冢,近岁或发之,得宝玉剑佩之类。⑤
  《中次九经》称騩山为冢,它排列在熊山之后,前后相次,是在熊山东部。熊山在三峡上游入口处,由此推断,騩山应是在瞿塘峡、巫峡以东的长江岸边,与楚国早期都城秭归所在的地域正相吻合。《中次九经》称騩山为冢,当是把秭归一带的楚人墓葬作为背景。熊会贞所引《括地志》文,见于书中《归州·秭归县》条目⑥。所说陆游诗见于《剑南诗稿》卷二《憩归州光孝寺后,有楚冢近岁或发之,得宝玉剑佩之类》⑦,是一首七言律诗。
  至此,《中次九经》所提到的四座冢山,除了岷山之外,其余三座都有墓葬与之相应。勾檷之山、风雨之山、騩山为冢,与之相对应的都是楚族的墓葬,由此推断,《中次九经》称岷山为冢,那里也应是楚族的墓葬。
  前面已经考证,《中次九经》所说的岷山,或称文山,具体方位应在古代的若水、沫水之间,即雅砻江一带。若水对于楚族来说有着特殊意义,那里是楚族的发祥地。《吕氏春秋·古乐》称:“帝颛顼生自若水。”楚族先祖颛顼生自若水,若水是楚族的摇篮。关于颛顼之前的谱系,古籍有不同的记载。《山海经·海内经》称:“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⑧ 按照这则记载所述,颛顼之前的先楚首领,有两代人生活在若水流域,那就是昌意和韩流。《大戴礼记·帝系》称:“黄帝居轩辕之丘,娶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按照这则记载,颛顼之前的先楚首领,只有一代人生活在若水流域,他就是昌意。郦道元《水经注·若水》条目采用的是《大戴礼记·帝系》的说法,并且稍有补充:“若水沿流,间关蜀土,黄帝长子昌意,德劣不足绍承大位,降居斯水,为诸侯焉。娶蜀山氏女,生颛顼于若水之野。”颛顼生自若水,这是诸种典籍一致的说法。颛顼是传说中的五帝之一,他已经率领楚族先民走出若水流域,显然,《中次九经》提到的岷山之冢,指的应是楚族先祖的陵墓,具体而言,是早于颛顼的先楚首领的陵墓,即昌意、韩流等人的埋葬之处。
  二、《中次八经》:睢漳交汇处的先王山冢
  楚族由巴入鄂,先是定都于丹阳(今湖北秭归),后又迁都于江陵。秭归与江陵之间有一处地名特别值得注意,那就是宜陵(今湖北宜昌)。它的地名缀以陵字,流经此地的长江区段称为西陵,即后代所说的西陵峡。地名、水名都缀以陵字,加上该地又处于楚国曾经作为都城的秭归和江陵之间,因此,有充分理由怀疑,那里有楚人墓葬,因为地名、江水的区段名称均取自陵墓。《中次八经》的记载可以证实这个推测。
  《中次八经》称:“骄山,冢也。”关于骄山,书中写道:
   骄山,……神鼉围处之,其状如人面,羊
  角虎爪,恒游于睢、漳之渊,出入有光。
  守护骄山的神灵出入于睢、漳之渊,睢水,即沮水。由此看来,骄山位于睢水、漳水交汇处。骄山属于荆山系列,位于荆山东北。关于荆山,《中次八经》称:“漳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睢。”漳水发源于荆山,与骄山相邻。对于这一带的地理形势,《水经注·沮水》写道:
   沮水又南迳楚昭王墓,东对麦城,故王仲
  宣之赋登楼云:“西接昭丘是也。沮水又南与
  漳水合焉。⑨
  楚昭王墓东对麦城,再往南就是漳水、沮水交汇处。文中提到王粲在荆州所作的《登楼赋》,其中有“西接昭丘”之语。李善注:“《荆州图记》曰:‘当阳东南七十里有楚昭王墓,登楼则见,所谓昭丘。’”楚昭王墓在当阳东南七十里,是王粲登楼时所见。杨守敬《疏》援引李善注之后又写道:“《渚宫旧事注》引《舆地志》,昭王墓鹵簿二百。《舆地纪胜》:墓在当阳县南,沮水之西。在今县东南五十里。”⑩ 多种古代地理文献言之凿凿,皆称楚昭王的陵墓在当阳东南,那里正是漳水、沮水的交汇处,与《中次八经》所说的骄山的地理位置相合。
  楚昭王卒于鲁哀公六年(前489),《左传·哀公六年》记载,楚昭王率兵出征以救陈,“将战,王有疾。庚寅,昭王攻大冥,卒于城父。”昭王卒于城父,那里距离安葬他的漳水、沮水交汇处相距甚远,当是在他逝世之后又葬于楚地。《左传·哀公六年》还有如下记载:
   初,昭王有疾,卜曰:“河为祟。”王弗祭。
  大夫请祭诸郊。王曰:“三代命祀,祭不过望。
  江、汉、睢、漳,楚之望也。祸福之至,不是
  过也。不谷虽不德,河非所获罪也。”遂弗祭。睢水、漳水是楚国境内的河流,因此,楚昭王逝世后归葬于两水交汇处附近,称为昭丘。其具体方位在今湖北当阳南、枝江北,今称沮漳河地段。既然楚昭王葬于此,那里当是楚国王族墓地,在此之前还有其他楚王在那里埋葬。《中次八经》称骄山为冢,位于睢、漳两水交汇处附近,骄山就是楚国王族坟墓所在地,故称为冢。当然,称骄山为冢,并不一定因为昭王葬在那里,而是因为那里是楚国王族在春秋时期的墓地。
  楚昭王墓在沮、漳二水交汇处附近的当阳东南,那里西距夷陵不过几十里。《史记·楚世家》记载:“二十一年,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夷陵。”《水经注·江水》条目亦记载这个事件:
   北对夷陵之故城。城南临大江,秦令白起
  伐楚,三战而烧夷陵者也。应劭曰:夷山在西
  北,盖因山以名县也。
  夷陵在长江北岸,与楚昭王墓所在的当阳东南处于同一纬度。古代君主的陵墓并不是群聚在一起,而是分散排列,因此,夷陵的墓葬区也必然绵延分布,楚昭王墓只是其中的一处。
  《中次八经》所记载的骄山之冢,把楚族由巴入鄂的迁徙过程画了一个句号,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三、《海经》:颛顼转生和墓葬的传说
  颛顼又称高阳,是楚族男性始祖。《山经》中见不到有关他的任何记载,《海经》却提供了关于颛顼转生和墓葬方面的信息。《大荒西经》写道:
   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
  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
  颛顼死即复苏。
  这段叙述比较晦涩,袁珂先生对此作了如下解释:
   据经文之意,鱼妇当即颛顼之所化。其所
  以称为“鱼妇”者,或以其因风起泉涌,蛇化
  为鱼之机,得鱼与之合体而复苏,半体仍为人
  躯,半体已化为鱼,故称“鱼妇”也。?輥?輯?訛
  袁先生所作的解释基本是正确的,道出了这则传说所承载的信息。传说颛顼死后变形转生,在北风刮起的秋冬季节,潜入水中转生为鱼。
   《大荒西经》各条目的编排是从西北向西南依次推移,颛顼转生的传说居于倒数第三位,显然是位于西南地区。排在这则传说后面的依次是青鸟传说,以及大巫山、金之山等。大巫山,即巫山,被长江中间隔断。颛顼化鱼转生的传说,生成于巫山附近。古代先民不相信人的死亡,而是设想死者转生变形,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于是,丙穴嘉鱼的冬藏,演化为颛顼变形为鱼而转生的传说。丙溪、丙穴之名的由来,均取象于鱼。《尔雅·释鱼》:“鱼尾谓之丙。”郝懿行称:“鱼尾歧与燕尾同状,如篆书丙字。”郝懿行的解释是正确的,古文丙字似鱼尾状,所以与鱼相关的水域,其名称冠以丙字。
  关于颛顼的陵墓所在之地,《海经》有三处记载。《海内北经》称:“务隅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大荒北经》称:“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关于颛顼陵墓所在之地,或称务隅之山,或称附禺之山,读音相近,指的当是同一座山。《海内东经》写道:“汉水出鲋鱼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四蛇卫之。”毕沅认为这则话语可能出自《水经》,有一定道理。颛顼所葬之处称为鲋鱼之山,顾名思义,山的得名与鱼相关,如同前面提到的丙穴、丙溪。汉水上游古称沔水,那里确实有一座与鱼有密切关联的山。《水经注·沔水》条目写道:
   褒水又东南得丙水口,水上承丙穴,穴出
  嘉鱼,常以三月出,十月入地。穴口广五六尺,
  去平地七八尺,有泉悬注。鱼自穴下透入水,
  穴口向丙,故曰丙穴。
  熊会贞《疏》:“丙,地名也。《寰宇记》丙水源出褒城县西北牛头山。”这里所说的丙穴,在今陕西勉县北,丙水是沔水的一个支流。丙水、丙溪,皆是由鱼得名。这里的丙穴和长江巫山附近的丙穴都有嘉鱼,而且都是冬潜夏出,活动规律是相同的。巫山附近的丙穴被说成是颛顼死后变成鱼转生之处,沔水上游的丙穴则被说成是颛顼陵墓所在之地。相同的自然生态,衍生出内容相近的与颛顼之死相关的传说。颛顼属下的先楚集团是经由三峡东迁,从实际情况考察,颛顼当是在巫山以东逝世,因此那里有高阳山、高阳溪的地名,用以纪念这位先楚集团的首领。同时,由于那里的丙穴之鱼冬潜春出,于是衍生出颛顼死后变形为鱼而转生的传说。至于沔水的丙溪,则是因为与巫山附近的丙溪有相同的物象,于是,先民就在想象中把那里说成颛顼陵墓所在地。这两则传说的生成,都与丙穴之鱼的冬潜有直接关联。
  关于颛顼陵墓所在之地的山名,或称务隅,或称附禺,又称鲋鱼,从丙穴的自然景观考察,最初的山名应是鲋鱼。先秦典籍中反复出现鲋鱼一词,它的基本含义是比较稳定的。《周易·井》九二:“井谷射鲋,瓮敝漏。”?輥?輰?訛 从井口向下射鲋鱼,不但没有射到鱼,反而使得汲水的瓮遭到破坏。九二爻位居于单卦中间,以此暗示鲋鱼藏于水中,无法用弓箭射中。《庄子·外物》有车辙鲋鱼的寓言,可见鲋鱼潜于深水合乎物性。《吕氏春秋·贵直》:“有人自南方来,鲋入而鲵居。”陈其猷先生《校释》写道:
   谭戒甫曰:此系隐语。附入者,言依附以
  入也。鲋本有依附之义,《仪礼·士昏礼》:“鱼
  用鲋。”《疏》:“义取夫妇相依附者也。”可证。?輥?輱?訛
  谭氏释鲋为依附,大意近之,但不够确切。文中所说的“鲋入而鲵居”,指的是像鲋和鲵那样潜藏。《庄子·应帝王》的“鲵桓之审为渊”,指的是鲵的藏身之处为深渊,突出鲵的潜藏之性。颛顼的陵墓所在之处称为鲋鱼之山,那里正是丙穴所处的位置。鲋鱼,谓潜藏之鱼。鲋鱼之山,即鱼所潜藏之山,取象于丙穴之鱼的冬藏。至于又称务隅,附禺,乃是读音相近而以别字代之的缘故。
  四、沿江遗址传说: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相关联的化石
  《中山经》所载属于长江系列的山冢,墓主均是楚族成员。《中次九经》所载的岷山、勾檷之山、风雨之山、騩山,其墓主所处时段从颛顼之前一直延续到楚国建都秭归期间。《中次八经》所载的骄山,则已经到了楚昭王及其以前的时期,进入春秋阶段。对上述山冢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可以看出楚族从发祥阶段到春秋时期的迁徙路线。至迟从颛顼氏开始,楚族成员离开若水流域,进入四川境内东西流向的长江地段,沿江向东迁徙,分别在涪陵、故陵、秭归、当阳一带留下坟墓。及至湖北当阳出现楚墓,表明楚族已经走出三峡,开始了在江汉流域的经营。楚族是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从蜀地迁入江汉地区,这就涉及到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关联。沿着这个线索进行追寻,可以发现巴蜀之地有许多楚文化的遗迹。
  《史记·楚世家》所记昆吾、彭祖是先楚集团的两个分支,他们的传说留在了巴蜀文化所处的地域。
  《山海经·大荒南经》写道:“又有白水山,白水出焉,而生白渊,昆吾之师所浴也。”这则记载透露出昆吾所处的地域是在白水一带。关于白水,《山海经·海内东经》写道:“白水出蜀,而东南注江,入江州城下。”郭璞注:“色微白浊,今在梓潼白水县,源从临洮之西西倾山来,经沓中,东流通阴平至汉寿县入潜。”?輥?輲?訛 依毕沅的说法,这段文字可能是出自《水经》,有一定道理。《水经注·漾水》条目对白水的发源及流经地域有详细记载:“白水西北出于临洮县西倾山”,“白水又东南,迳吐费城南,即西晋寿之东北也,东南流,注汉水”。郦道元所述有误,杨守敬《疏》:“今白水江自徼外,东南流,经文县,剑州,至昭化县东入嘉陵江。”?輥?輳?訛 白水发源于今甘肃临洮,其流经地域主要是在今四川北部,在广元西南汇入嘉陵江。昆吾的活动地域在白水一带,是从若水流域迁出之后北上,到达川北地区,与楚族的沿江东移的方向不同。
  彭祖是先楚集团六个分支之一,在蜀地也留下了遗迹。《水经注·江水》条目写道:“江水自武阳东至彭亡聚,……谓之平模水,亦曰外水。此地有彭冢,言彭祖冢焉。江水又东,迳南安县。”传说的彭祖陵墓在武阳和彭亡聚一带,即今四川彭山地区。关于彭祖陵墓的真实性,杨守敬《疏》说:
   《续汉按》武阳,《注》引《益州记》有
  彭祖冢。然彭城为古彭祖国,《获水注》叙彭
  城下彭祖冢是也,何以此地又有冢?观《注》
  云云,盖以为流俗相传之说,聊书存之耳。?輥?輴?訛
  《疏》中所引《续汉按》,指刘昭为《续汉志·武阳》条目所作的注,具体如下:
   《南中志》曰:“县南二十里彭望山。”《益
  州记》曰:“县有王乔仙处,王乔祠今在县。
  下有彭祖冢,上有彭祖祠。”?輥?輵?訛
  今四川彭山一带相传有彭祖的陵墓,《水经注》作了记载。至于是否真实,已经无法证实。但是,这个传说表明,作为先楚集团的分支之一,彭祖确实曾在彭山一带活动过,留下了相关的传说。从彭山所处的地理方位来看,与前面提到的有楚族陵墓的涪陵、故陵基本上处于同一纬度,当是先楚集团从若水流域迁出、入川之后的驻留之地。昆吾、彭祖是先楚集团的两个分支,都在蜀地留下了相关的传说,是他们曾经活动于蜀地的证据。《水经注·获水》条目叙述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历史沿革,先是称“城即殷大夫彭祖之国也”,后面又写道:
   《世本》曰:陆终之子,其三曰篯,是为
  彭祖。彭祖者,彭城是也。下曰彭祖冢。
  这是把作为陆终之子的彭祖与在殷商时期作为诸侯国君主的彭祖相混淆了。作为陆终氏之子的彭祖,处于史前传说时期,不但早于殷商,也早于夏代。至于建立诸侯国的彭祖,则是传说时期彭祖的后裔,二者不能混淆。彭山和彭城的两个彭祖冢传说,分属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彭山和彭城两地都有彭祖冢传说,正如殷商之亳都、楚之郢都不止一处,反映的是部族迁徙留下的痕迹。郦道元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彭祖混为一谈,杨守敬所作的《疏》亦未能将这个扣子解开。
  注释:
  ①⑧?輥?輯?訛 参见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61、442-443、417页。
  ②③④⑤⑨⑩?輥?輲?訛?輥?輳?訛?輥?輴?訛 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810、2811、2839、2838-2839、953、2700、2812-2813、1718、2770页。
  ⑥ 贺次君:《括地志辑校》,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6页。
  ⑦ 陆游:《陆放翁全集》上册,中国书店1992年版,第30页。
  ?輥?輰?訛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432页。
  ?輥?輱?訛 陈其猷:《吕氏春秋校释》,学林出版社1984年版,第1538页。
  ?輥?輵?訛 司马彪撰,刘梁注补《后汉书志》,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3510页。
  作者简介:李炳海,男,1946年生,吉林龙井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2。
  (责任编辑 刘保昌)
其他文献
摘要:拥有政治革命家和文学家双重身份的瞿秋白,曾介入为数不少的文艺论战活动,但这只是他主动回返文艺战线及其曲线从政的努力。他对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批判,不仅呈现了中国现代文艺论战的政治情态特征——政治空间争夺的实质与现实利害迂回的策略性,而且表露出瞿秋白文艺思想在革命政治实践初期的特点:政治性和战斗性。   关键词:文艺论战;政治情态;瞿秋白;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批判   中图分类号:I20
期刊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政府协调研究”(08&ZD010)、苏州大学国家“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生态型区域(苏南)经济与社会治理研究”的中间成果。     摘要:统治者的有限理性效应、同构学习效应和规模成本效应等三种自我强化机制所形成的正式制度路径依赖,意识形态刚性、集团利益冲突和适应性预期等三种自我强化机制形成的非正式制度路径依赖的双重“锁定”
期刊
摘要:通过电视剧《林海雪原》和原著的对读分析,可以看出《林海雪原》的改编一味地迎合观众的消费怀旧心理,导致改编上的“平均倾向”,为了吸引年轻观众,改编者在电视剧中强行掺入了“爱情佐料”,电视剧对原著的改编没有能够充分地尊重原著,改编的电视剧对观众理解原著产生误导。   关键词:消费文化;红色经典;改编;《林海雪原》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期刊
人物名片:葛剑雄先生,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社会活动家。祖籍浙江绍兴,1945年生于浙江湖州。曾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现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主要社会兼职有: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国际地圈生物圈中国委员会委员,上
期刊
摘要:《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但是其实质上却隐含着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立场。在《手稿》中,马克思以政治经济批判的方法,发现资本实质上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由此他分析了资本产生的根源及其运作机制,揭示了资本是一种统治一切的经济权力,从而对资本权力进行了全面批判。马克思对资本权力的批判不仅是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一个必经的思想桥梁,而且也是对当代许多微观政治论者认为马克思仅仅
期刊
* 本文系2009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指导性项目“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实践”(项目编号:2009B448)的成果之一。       摘要:在传统的中国农村社会,父母“双系”担当抚育孩子的重任。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外出打工,祖辈代替子辈担当起抚育孙辈的任务,他们成为孩子的“二度母亲”,出现了祖辈与孙辈共同生活的“新家庭三角”,祖孙两代形成
期刊
摘要:回眸党的90年奋斗历程,自党诞生之日起,党内法规就如影随形地由简而繁、从低到高,适应战争、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同环境及使命,不断获得丰富与发展。党内法规建设是个系统工程,老一辈领导人作为奠基者对党内法规建设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继任几届领导人的辛勤耕耘则把党内法规建设继续往前推进,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随着理论认识的发展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党内法规序列化、成套化、科学化是必由
期刊
摘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城市工作始终是全党工作中的一条重要战线。城市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和早期革命斗争的策源地,建党和大革命时期党主要通过在城市进行的一系列革命活动,发展革命力量,扩大了党的影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在城市斗争中屡遭挫败的严酷现实,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的形成提供了经验教训。抗战时期党的城市工作,为中国共产党从苏区转向全国,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扩大和
期刊
摘要:面对金融危机,马克思主义应当给出自己的回答。在《资本论》第一手稿创作过程中,马克思在分析1857年世界经济的普遍危机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危机理论的雏形。这一危机理论雏形有六个层面,包括危机的可能性、必然性和现实性、危机和比例失调的关系、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导致危机的四大矛盾以及作为危机深层次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我们应当从手稿出发,重新认识马克思的危机理论,并且作出新的评价。   关键
期刊
摘要:中国虽一直是农业国,却也有根深蒂固的商业传统。有了这样的社会基础,就必然会在文学作品中留下商人的形象以及商人经商的心理、谋略、手段的描写。从这个角度研究文学与国民性问题,也就成为一个有趣的话题。当代许多描写商人命运的小说在深入揭示小贩、巨商的处世之道、经营之道时,也就写出了中国国民性中深厚的世俗心计、市井理性;同时,作家们不约而同地深刻剖析了妨害商业健康发展的种种政治痼疾与文化隐疾,也昭示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