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Have是英语中使用的高频词汇,所以have的句法语义特征是语法理论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拟在回顾国内关于have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其研究基本状况,分析研究成果及不足,以期为have的习得研究提供启示。
关键词: 国内 have 研究综述
1.引言
Have具有实义和功能两类用法,是一种具有形式特征和语义特征的复杂语类,具有三大句法功能:完全实义的主动词用法、完全形式特征的助动词用法及兼顾形式和语义特征的半助动词用法(情态动词)。由have构成的完成体可以和进行体be -ing结合构成现在、过去和将来三种完成进行体(杨贝,2003),也可以和情态动词(must,can,could,should etc.)连用构成假设语气完成体(perfect conditional)。所以动词have的句法语义特征是语法理论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各位学者从生成、认知、构式等不同的视角对have的句法语义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十分关注have的习得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关于have的研究,归纳其研究重点,分析其研究成果及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have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在中国知网的检索框中输入“have”或者“auxiliary have”等关键词,下载符合研究要求的国内文章。通过阅读所得论文,对国内关于have的研究进行总结概括。
3.研究结果及讨论
通过对中国知网所下载的论文的归纳显示,国内关于have的研究总体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have的用法与搭配、have的句法语义特征、have的习得及对have V-en的研究。
3.1Have的用法与搭配
Have是英语中使用的高频词汇,因此国内学者致力于对have的用法及搭配研究。众多学者(金道曾,侯宁海,1980;叶启桂,1986;胡润珠,1987)很早就对have的各种用法进行了详细的总结;罗兴伟提出了have作为使役动词的四种句型,而邓德华在其基础上,提出have作为使役动词的另一种句型,补充完善have作为使役动词的用法。
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对have的使用上,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地道的搭配。因此对have的另一研究重点是英语本族语使用者和中国英语学习者、不同英语水平学习者之间使用have是否存在差异。罗琴琴在总结have的用法及搭配的基础上探讨此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与本族语者相比,中国英语专业学生存在过度使用、滥用have的现象;高水平层次的學习者在某些搭配上比低水平层次的学习者更接近本族语使用者,但在某些搭配上,两个层次的学生都存在误用滥用的现象。杨贝通过对比分析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中的四六级作文和国际学习者语料库中的英美大学二三年级的本族语者作文中对动词have的使用,发现两者作文中have的用法存在很大差异,突出表现在have用作助动词或情态动词构成完成时或虚拟语气、have加名词做宾语这两种用法上,并指出语内、语际迁移、教科书编写、教师讲解及练习题的设计等是影响差异的因素。而中国英语学习者对含有have的虚拟语气使用频率较低的现象与戴曼纯、王严的研究结果相符,原因可能是虚拟语气本身的含义和用法比较复杂,加之汉语中不存在这样的用法,很难发生有利的语际迁移。
随着语料库的完善与发展,学者开始基于语料库研究have的用法。龚玲莉基于BNC语料,对have的使役结构进行句法语义特征分析;郭嘉则基于学习者语料库提供的真实数据,采用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观察非英语专业学习者使用动词have的特点。
3.2Have的句法语义特征
关于have的句法语义特征研究是一个热点,国内学者张松松在此研究方向贡献突出。张松松分析have的各类用法及特性,以期归纳普遍语法的(UG)独立原则,解释语言的本质。其研究重点使用HAVE分解法对have进行句法语义分析,结果发现:所有类型的have在本质上是相同的,have的不同释义主要是由后接的不同类型的补足成分及补足语与主语之间的关系而决定的,而不是由词汇本身所固有的意义决定的,即have的多种意义是由句法结构推导出来的。HAVE分解法使得对have范式进行一致性分析成为现实。HAVE范式的所有结构都是按照P BE这一句法推导过程形成的,差异则在于什么成分充当PP(prepositional phrase)中的限定语,当然也受到语义学和语用学相关原则的影响。张松松则关注与其他have结构存在明显句法差异的表示“所有”意义的have(不能分配题元角色)的句法语义特征,他在总结两类“所有”(可分割性所有和不可分割性所有)异同的基础上,明确反对二元论,认为只是语法化范畴的程度不同造成的结果。
3.3Have的习得
由于由助动词have构成的完成体可以和进行体be -ing结合构成现在、过去和将来三种完成进行体,因此have的习得研究重点在于have作为助动词的时体的习得研究上(熊建国,2003;蔡金亭,2004;蔡金亭,2002;樊长荣,林海,2002等)。时体习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研究者们试图解释时体习得的规律,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熊建国研究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时体形式和意义的习得状况,探讨时体形式和意义两者之间的关系,指出被试对时体形式的掌握先于对其意义的掌握,即支持“形式优先假设”;蔡金亭使用完形填空方法,检验中国大学生的英语过渡语是否符合情状体优先假设,发现动词曲折变化和情状体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依存关系,进行体在情状类型中的分布规律为活动动词>达成动词>完结动词>状态动词,完整体的可能顺序为达成动词>完结动词>活动动词>状态动词;蔡金亭则从变异的角度总结时体习得在三个不同的阶段取得的成果,详细总结功能语言学视角下使用不同理论框架的变异研究,并讨论各自的贡献和不足;而樊长荣,林海在EFL和ESL环境中考察87名初中高级英语水平的中国学生,通过时体实现模式考察汉语母语学生的英语时体习得情况。 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have的习得研究众多。典型的是戴曼纯、王严通过调查三个不同英语水平层次的学习者习得have的情况,并利用移动、特征和标记理论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其研究表明,学习者的英语水平与have的习得情况成正比;学习者对移动次数较少的主动词have的习得优于移动次数较多的have的习得;学习者对功能、特征单一的助动词或主动词have的习得优于对功能及语义特征同时兼备的have习得。
3.4have V-en的研究
Have V-en这一动词形式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语言学家研究的热点,主要是对这一动词形式的语义及这一动词形式应该用什么语法范畴来定义等问题进行研究。国内最早进行此研究的学者是易仲良。易仲良指出传统派和当代派两派所使用的语法范畴的局限性,建议使用式态(formula)这一新的语法范来解释have V-en的意义。随着认知语法的发展与完善,越来越多的学者从构式语法角度出发对这一动词形式进行认知研究(谢应光,2008,2012;游正芳,2011)。谢应光详细阐述Langacker关于现在完成体构式的论述,即对现在时态、助动词have、过去分词三个组成部分(构式)的论述;在此研究基础上,谢应光从构式语法(包括认知语法)的角度对现在完成体表示的意义(现时关联)进行新的阐释;而游正芳在采取易仲良、谢应光等学者的观点的基础上,通过构式语法理论和语法化理论找出这一动词形式意义的认知依据。
4.研究不足及启示
总体看,国内关于have的研究比较全面,但同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总体来说,国内关于have的习得研究多数只是基于语料库的分析,此类性质的研究一般都是对语言运用结果进行描述和归纳,并在描述和归纳的基础上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和对策,很少结合语言学理论对语言知识和运用做更深层次的研究,难以解释语言的本质。第二,国内关于have的研究基本都是共时研究,几乎没有历时研究,因此此类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全面性及普遍性。第三,国内对have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作为主动词have的研究,就助动词have而言,国内鲜有学者对其历史起源与发展做研究。戴曼纯、王严的研究已表明学习者对助动词have的习得劣于对主动词have的习得,如果不能深入了解助动词have的起源与发展,就很难找到相应可行的解决对策。
5.结语
本文通过对国内关于have的相關研究的总结分析,发现国内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同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国内关于have的习得相关研究大多是基于语料库的分析;研究几乎都是共时研究,缺乏历时研究,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缺乏对助动词have的研究,特别是对助动词have的历史起源与发展的历时研究。不足的存在表明了对于have的研究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国内外学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蔡金亭.英语过渡语中的动词曲折变化——对情状体优先假设的检验[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02:107-115 160.
[2]蔡金亭.时体习得的变异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05:10-15.
[3]邓德华.Have作为使役动词的另一种句型[J].教学研究,1980.03:69-70.
[4]戴曼纯,王严.中国学生英语have的习得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04:9-18.
[5]樊长荣,林海.中国学生英语时体习得中的两大“误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06:414-420 480.
[6]龚玲莉.基于语料库的have使役结构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01:71-73.
[7]郭嘉.基于语料库的中国非英语专业学生Have用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8]胡润珠.浅谈动词have的用法[J].山东外语教学,1987. 01:88-89.
[9]金道曾,侯宁海.1980.动词Have的用法[J].安徽教育,04:43-45.
[10]罗琴琴.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专业学生have搭配行为调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11]罗兴伟.Have作为使役动词的用法[J].教学研究,1980. 02:20-25.
[12]熊建国.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时体的形式和意义习得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01:68-72.
[13]谢应光.英语现在完成体的认知阐释[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06:22-27.
[14]谢应光.英语现在完成体的构式法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112-117.
[15]杨贝.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本族语学生写作中HAVE用法比较[J].外语教学,2003.02:77-80.
[16]叶启桂.谈谈have作助动词用法[J].江西教育学院学刊,1986.01:72-75.
[17]游正芳.have V-en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18]易仲良.论have V-en的归宿[J].外国语,1989.(6):49-56.
[19]张松松.HAVE范式的一致性句法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0]张松松.“所有”HAVE新论[J].外语研究,2009.04:34-38.
关键词: 国内 have 研究综述
1.引言
Have具有实义和功能两类用法,是一种具有形式特征和语义特征的复杂语类,具有三大句法功能:完全实义的主动词用法、完全形式特征的助动词用法及兼顾形式和语义特征的半助动词用法(情态动词)。由have构成的完成体可以和进行体be -ing结合构成现在、过去和将来三种完成进行体(杨贝,2003),也可以和情态动词(must,can,could,should etc.)连用构成假设语气完成体(perfect conditional)。所以动词have的句法语义特征是语法理论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各位学者从生成、认知、构式等不同的视角对have的句法语义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十分关注have的习得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关于have的研究,归纳其研究重点,分析其研究成果及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have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在中国知网的检索框中输入“have”或者“auxiliary have”等关键词,下载符合研究要求的国内文章。通过阅读所得论文,对国内关于have的研究进行总结概括。
3.研究结果及讨论
通过对中国知网所下载的论文的归纳显示,国内关于have的研究总体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have的用法与搭配、have的句法语义特征、have的习得及对have V-en的研究。
3.1Have的用法与搭配
Have是英语中使用的高频词汇,因此国内学者致力于对have的用法及搭配研究。众多学者(金道曾,侯宁海,1980;叶启桂,1986;胡润珠,1987)很早就对have的各种用法进行了详细的总结;罗兴伟提出了have作为使役动词的四种句型,而邓德华在其基础上,提出have作为使役动词的另一种句型,补充完善have作为使役动词的用法。
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对have的使用上,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地道的搭配。因此对have的另一研究重点是英语本族语使用者和中国英语学习者、不同英语水平学习者之间使用have是否存在差异。罗琴琴在总结have的用法及搭配的基础上探讨此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与本族语者相比,中国英语专业学生存在过度使用、滥用have的现象;高水平层次的學习者在某些搭配上比低水平层次的学习者更接近本族语使用者,但在某些搭配上,两个层次的学生都存在误用滥用的现象。杨贝通过对比分析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中的四六级作文和国际学习者语料库中的英美大学二三年级的本族语者作文中对动词have的使用,发现两者作文中have的用法存在很大差异,突出表现在have用作助动词或情态动词构成完成时或虚拟语气、have加名词做宾语这两种用法上,并指出语内、语际迁移、教科书编写、教师讲解及练习题的设计等是影响差异的因素。而中国英语学习者对含有have的虚拟语气使用频率较低的现象与戴曼纯、王严的研究结果相符,原因可能是虚拟语气本身的含义和用法比较复杂,加之汉语中不存在这样的用法,很难发生有利的语际迁移。
随着语料库的完善与发展,学者开始基于语料库研究have的用法。龚玲莉基于BNC语料,对have的使役结构进行句法语义特征分析;郭嘉则基于学习者语料库提供的真实数据,采用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观察非英语专业学习者使用动词have的特点。
3.2Have的句法语义特征
关于have的句法语义特征研究是一个热点,国内学者张松松在此研究方向贡献突出。张松松分析have的各类用法及特性,以期归纳普遍语法的(UG)独立原则,解释语言的本质。其研究重点使用HAVE分解法对have进行句法语义分析,结果发现:所有类型的have在本质上是相同的,have的不同释义主要是由后接的不同类型的补足成分及补足语与主语之间的关系而决定的,而不是由词汇本身所固有的意义决定的,即have的多种意义是由句法结构推导出来的。HAVE分解法使得对have范式进行一致性分析成为现实。HAVE范式的所有结构都是按照P BE这一句法推导过程形成的,差异则在于什么成分充当PP(prepositional phrase)中的限定语,当然也受到语义学和语用学相关原则的影响。张松松则关注与其他have结构存在明显句法差异的表示“所有”意义的have(不能分配题元角色)的句法语义特征,他在总结两类“所有”(可分割性所有和不可分割性所有)异同的基础上,明确反对二元论,认为只是语法化范畴的程度不同造成的结果。
3.3Have的习得
由于由助动词have构成的完成体可以和进行体be -ing结合构成现在、过去和将来三种完成进行体,因此have的习得研究重点在于have作为助动词的时体的习得研究上(熊建国,2003;蔡金亭,2004;蔡金亭,2002;樊长荣,林海,2002等)。时体习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研究者们试图解释时体习得的规律,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熊建国研究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时体形式和意义的习得状况,探讨时体形式和意义两者之间的关系,指出被试对时体形式的掌握先于对其意义的掌握,即支持“形式优先假设”;蔡金亭使用完形填空方法,检验中国大学生的英语过渡语是否符合情状体优先假设,发现动词曲折变化和情状体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依存关系,进行体在情状类型中的分布规律为活动动词>达成动词>完结动词>状态动词,完整体的可能顺序为达成动词>完结动词>活动动词>状态动词;蔡金亭则从变异的角度总结时体习得在三个不同的阶段取得的成果,详细总结功能语言学视角下使用不同理论框架的变异研究,并讨论各自的贡献和不足;而樊长荣,林海在EFL和ESL环境中考察87名初中高级英语水平的中国学生,通过时体实现模式考察汉语母语学生的英语时体习得情况。 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have的习得研究众多。典型的是戴曼纯、王严通过调查三个不同英语水平层次的学习者习得have的情况,并利用移动、特征和标记理论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其研究表明,学习者的英语水平与have的习得情况成正比;学习者对移动次数较少的主动词have的习得优于移动次数较多的have的习得;学习者对功能、特征单一的助动词或主动词have的习得优于对功能及语义特征同时兼备的have习得。
3.4have V-en的研究
Have V-en这一动词形式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语言学家研究的热点,主要是对这一动词形式的语义及这一动词形式应该用什么语法范畴来定义等问题进行研究。国内最早进行此研究的学者是易仲良。易仲良指出传统派和当代派两派所使用的语法范畴的局限性,建议使用式态(formula)这一新的语法范来解释have V-en的意义。随着认知语法的发展与完善,越来越多的学者从构式语法角度出发对这一动词形式进行认知研究(谢应光,2008,2012;游正芳,2011)。谢应光详细阐述Langacker关于现在完成体构式的论述,即对现在时态、助动词have、过去分词三个组成部分(构式)的论述;在此研究基础上,谢应光从构式语法(包括认知语法)的角度对现在完成体表示的意义(现时关联)进行新的阐释;而游正芳在采取易仲良、谢应光等学者的观点的基础上,通过构式语法理论和语法化理论找出这一动词形式意义的认知依据。
4.研究不足及启示
总体看,国内关于have的研究比较全面,但同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总体来说,国内关于have的习得研究多数只是基于语料库的分析,此类性质的研究一般都是对语言运用结果进行描述和归纳,并在描述和归纳的基础上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和对策,很少结合语言学理论对语言知识和运用做更深层次的研究,难以解释语言的本质。第二,国内关于have的研究基本都是共时研究,几乎没有历时研究,因此此类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全面性及普遍性。第三,国内对have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作为主动词have的研究,就助动词have而言,国内鲜有学者对其历史起源与发展做研究。戴曼纯、王严的研究已表明学习者对助动词have的习得劣于对主动词have的习得,如果不能深入了解助动词have的起源与发展,就很难找到相应可行的解决对策。
5.结语
本文通过对国内关于have的相關研究的总结分析,发现国内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同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国内关于have的习得相关研究大多是基于语料库的分析;研究几乎都是共时研究,缺乏历时研究,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缺乏对助动词have的研究,特别是对助动词have的历史起源与发展的历时研究。不足的存在表明了对于have的研究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国内外学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蔡金亭.英语过渡语中的动词曲折变化——对情状体优先假设的检验[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02:107-115 160.
[2]蔡金亭.时体习得的变异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05:10-15.
[3]邓德华.Have作为使役动词的另一种句型[J].教学研究,1980.03:69-70.
[4]戴曼纯,王严.中国学生英语have的习得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04:9-18.
[5]樊长荣,林海.中国学生英语时体习得中的两大“误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06:414-420 480.
[6]龚玲莉.基于语料库的have使役结构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01:71-73.
[7]郭嘉.基于语料库的中国非英语专业学生Have用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8]胡润珠.浅谈动词have的用法[J].山东外语教学,1987. 01:88-89.
[9]金道曾,侯宁海.1980.动词Have的用法[J].安徽教育,04:43-45.
[10]罗琴琴.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专业学生have搭配行为调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11]罗兴伟.Have作为使役动词的用法[J].教学研究,1980. 02:20-25.
[12]熊建国.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时体的形式和意义习得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01:68-72.
[13]谢应光.英语现在完成体的认知阐释[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06:22-27.
[14]谢应光.英语现在完成体的构式法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112-117.
[15]杨贝.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本族语学生写作中HAVE用法比较[J].外语教学,2003.02:77-80.
[16]叶启桂.谈谈have作助动词用法[J].江西教育学院学刊,1986.01:72-75.
[17]游正芳.have V-en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18]易仲良.论have V-en的归宿[J].外国语,1989.(6):49-56.
[19]张松松.HAVE范式的一致性句法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0]张松松.“所有”HAVE新论[J].外语研究,2009.04: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