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这与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完全一致。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仅具有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近期作用,而且具有提高学生素质的远期功效。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 参与程度 思考能力
一、提高数学课堂学生参与程度的意义
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而且包括学生的“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可忽视。如果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即使教师讲得再好,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被动地应用所学到的理论和公式,这样就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尤其是这样,中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应该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逻辑思维的培养。中学生思维具有这个年龄阶段特有的特点,初中生的数学思维主要是以经验型为主的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具有假设性、预设性、形式化的特点,但同时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或监控能力的明显化,创造性思维获得迅速发展,开始追求新颖、独特的东西,形成自己对事物的独立见解和看法。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适应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师作为学生和知识之间的桥梁,不能仅仅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保证。因此,如何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应该成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问题。
二、如何提高学生数学课堂的参与程度
(一)调动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1.为学生树立榜样,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形象,穿着文明,语言文明,多接近学生,多关心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兴趣,并用非富多彩的学习形式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2.创造情境,因材施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所谓“创设情景”就是要设计新颖、奇特并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领到特定的数学情境中去,通过教师的适当指点,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适应中学生好奇心强和思维发展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并鼓励学生在获得成功甜头的基础上继续努力。
(二)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建立概念的过程就是数学发现的过程。数学公式、定理的形成过程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经过观察、分析,用不完全归纳法、类比法等提出猜想,而后寻求逻辑证明;二是从理论推导得出结论。教学中的每个公式、定理都是数学家辛勤研究的结晶,他们的研究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而现行的教材中只有公式、定理的结论和推导过程,缺少其发现过程。因此,引导学生参与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参与公式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参与公式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教学环节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使用竞赛激智,建立模型,激发学生思考与探索,发现公式。以通过竞赛为载体,以自主参与为教学形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索中发现规律,并形成竞争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的热情,打开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参与意识,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在参与问题的不同解法的探索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且要鼓励创新,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教人去发现真理。所以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的发散性;要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数学思维规律,提出恰当的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去启迪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同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分析、猜想、归纳、类比、联想等思想方法,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广开思路,重视发散思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探索。
总而言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采取多种方法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让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的环节中体验着成功的喜悦和快乐,从心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使新知识成为他们数学认知结构中的一部分,最终形成数学素质,使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完善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才利于学生在知识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信息化的社会中,形成独立获取知识、锻炼能力的方法和习惯。可以引导他们自己去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这样的学习远比被动地从教师那里获取结论深刻得多,对认知的发展也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这与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完全一致。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仅具有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近期作用,而且具有提高学生素质的远期功效。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 参与程度 思考能力
一、提高数学课堂学生参与程度的意义
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而且包括学生的“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可忽视。如果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即使教师讲得再好,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被动地应用所学到的理论和公式,这样就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尤其是这样,中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应该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逻辑思维的培养。中学生思维具有这个年龄阶段特有的特点,初中生的数学思维主要是以经验型为主的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具有假设性、预设性、形式化的特点,但同时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或监控能力的明显化,创造性思维获得迅速发展,开始追求新颖、独特的东西,形成自己对事物的独立见解和看法。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适应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师作为学生和知识之间的桥梁,不能仅仅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保证。因此,如何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应该成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问题。
二、如何提高学生数学课堂的参与程度
(一)调动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1.为学生树立榜样,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形象,穿着文明,语言文明,多接近学生,多关心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兴趣,并用非富多彩的学习形式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2.创造情境,因材施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所谓“创设情景”就是要设计新颖、奇特并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领到特定的数学情境中去,通过教师的适当指点,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适应中学生好奇心强和思维发展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并鼓励学生在获得成功甜头的基础上继续努力。
(二)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建立概念的过程就是数学发现的过程。数学公式、定理的形成过程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经过观察、分析,用不完全归纳法、类比法等提出猜想,而后寻求逻辑证明;二是从理论推导得出结论。教学中的每个公式、定理都是数学家辛勤研究的结晶,他们的研究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而现行的教材中只有公式、定理的结论和推导过程,缺少其发现过程。因此,引导学生参与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参与公式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参与公式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教学环节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使用竞赛激智,建立模型,激发学生思考与探索,发现公式。以通过竞赛为载体,以自主参与为教学形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索中发现规律,并形成竞争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的热情,打开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参与意识,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在参与问题的不同解法的探索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且要鼓励创新,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教人去发现真理。所以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的发散性;要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数学思维规律,提出恰当的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去启迪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同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分析、猜想、归纳、类比、联想等思想方法,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广开思路,重视发散思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探索。
总而言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采取多种方法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让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的环节中体验着成功的喜悦和快乐,从心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使新知识成为他们数学认知结构中的一部分,最终形成数学素质,使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完善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才利于学生在知识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信息化的社会中,形成独立获取知识、锻炼能力的方法和习惯。可以引导他们自己去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这样的学习远比被动地从教师那里获取结论深刻得多,对认知的发展也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这与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完全一致。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仅具有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近期作用,而且具有提高学生素质的远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