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合理用药的含义
合理用药指根据疾病种类、患者状况和药理学理论选择最佳的药物及其制剂,制定或调整给药方案,以期有效、安全、经济地防治和治愈疾病的措施。剂量,按合理的时间间隔完成正确的疗程,达到预期的治疗目标。其基本要素包括:安全性,作为诊断、预防、治疗疾病的药物,由于其特殊的药理、生理作用而具有两重性,即有效性和不安全性,包括毒副作用、不良反应等;有效性,“药到病除”是药物的治疗目的;经济性,尽可能少的药费支出换取尽可能大的治疗收益,合理使用有限医疗卫生资源,减轻患者及社会的经济负担。
二、普及合理用药的意义
药物是双刃剑,既有良好疗效,又可产生各种不良反应。合理用药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既要获得防治疾病的最佳疗效,又要竭力避免和减少药品的不良反应。
安全合理用药首先要根据病情、病人体质和药物的全面情况适当选择药物、真正做到“对病下药”。比如止痛药就有许多种,对于一般感冒、头痛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芬必得等其中的任何一种;对于胃肠痉挛引起的腹痛可选用颠茄、阿托品等其中的任何一种。但如果将前一类止痛药用于治疗腹痛,不但无效,反而有害。反之,用后一类药治疗头痛、关节痛等同样无效。
同时以适当的方法、适当的剂量、适当的时间准确地用药。“是药都有三分毒”,例如3克以上的乌头会致命;厚朴煎的时间久了会毒变;感冒药一般会导致头昏嗜睡,高空作业或开车前不易服用等。所以,我们要注意药物的禁忌、不良反应、相互作用等,以减少和避免药源性疾病的发生,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另外,还要注意尽量用最少的钱获得最满意的治疗效果。价钱贵的药不一定是好药,是否对症才是关键。
三、高校开设“合理用药”公选课的必要性
高校公选课是指学校各部门开设的面相全校学生选修的课程,旨在加强素质教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多种技能,增强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为自身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公选课的开设不仅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有利于学校从教育观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师资队伍和教学管理等多方面推动整个教学改革。当今学术发展的趋势是在高度分化基础上走向学科之间的高度综合,交叉渗透。大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培养学生将来生计所需要的特殊技能和训练优秀的从业者,也是培养一个有能力、有素质的人。公共选修课已经成为实现学科交叉、科学与人文交融和培养“通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现阶段,我国药物合理使用问题,一方面表现在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健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是国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用药方式在现代医疗科技背景下发现的问题。例如,中国很多居民在不明确感染病原体的情况下就随意使用抗生素,可能会导致病原体耐药性、延误病情等问题;两种以上药物联合使用时,有的相互增效,有的相互拮抗等。这就要求结合实际事例对药物使用中的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进行全民范围内的宣教,而非只限于相关专业学生的教育,以弥补非医学专业学生用药方面知识的欠缺。
四、“合理用药”公选课的内容
结合多个专业本科生开设的公选课,笔者以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合理用药》一书编写了本门公选课的教学大纲,主要授课内容如下:总论;抗感染药物;抗寄生虫药物;中枢神经系统用药;心血管病用药;呼吸系统疾病用药;消化系统疾病用药;维生素及矿物质类药物;外科用药;中药非处方药的合理使用。每次授课都结合近些年不合理用药的案例,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促进了他们对合理用药的理性思考。
五、“合理用药”公选课的教学效果及存在问题
目前《合理用药》公选课已经开设三个班次,每次都有尽两百名学生选课。针对课程的教学内容,笔者对学生进行了问卷式调查。三个班次的平均结果显示:有84.5%的学生对此门课程的授课内容表示满意并感兴趣;82.6%的学生对教师讲解和多媒体教学表示满意;有75.2%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对日常生活有帮助;有65.3%的学生通过学习在用药合理性方面有所提高;也有18.6%的学生感觉课程中部分术语太专业,不好理解。
上述数据表明,《合理用药》的授课内容选择合理、适度,举例恰当,理论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紧密,对学习、生活有一定指导作用。同时,教师也要注意不要带太多的专业术语,以减少学生的困惑。由于《合理用药》的大部分内容是以《药理学》为基础,所以在学生选课前应注意指导性的提示他们学习过《药理学》后再选此课,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对专业术语陌生、不理解,以更好的增加学生与教师的共鸣。教师还应注重与时俱进,关注相关的热点话题和事件,将其结合到理论教学中,这样既生动、实际又增加课程的新鲜感,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松青,张军,燕友果等.大学公选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1,(1).
[2]詹俊.论高等院校公选课的教学管理[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8).
合理用药指根据疾病种类、患者状况和药理学理论选择最佳的药物及其制剂,制定或调整给药方案,以期有效、安全、经济地防治和治愈疾病的措施。剂量,按合理的时间间隔完成正确的疗程,达到预期的治疗目标。其基本要素包括:安全性,作为诊断、预防、治疗疾病的药物,由于其特殊的药理、生理作用而具有两重性,即有效性和不安全性,包括毒副作用、不良反应等;有效性,“药到病除”是药物的治疗目的;经济性,尽可能少的药费支出换取尽可能大的治疗收益,合理使用有限医疗卫生资源,减轻患者及社会的经济负担。
二、普及合理用药的意义
药物是双刃剑,既有良好疗效,又可产生各种不良反应。合理用药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既要获得防治疾病的最佳疗效,又要竭力避免和减少药品的不良反应。
安全合理用药首先要根据病情、病人体质和药物的全面情况适当选择药物、真正做到“对病下药”。比如止痛药就有许多种,对于一般感冒、头痛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芬必得等其中的任何一种;对于胃肠痉挛引起的腹痛可选用颠茄、阿托品等其中的任何一种。但如果将前一类止痛药用于治疗腹痛,不但无效,反而有害。反之,用后一类药治疗头痛、关节痛等同样无效。
同时以适当的方法、适当的剂量、适当的时间准确地用药。“是药都有三分毒”,例如3克以上的乌头会致命;厚朴煎的时间久了会毒变;感冒药一般会导致头昏嗜睡,高空作业或开车前不易服用等。所以,我们要注意药物的禁忌、不良反应、相互作用等,以减少和避免药源性疾病的发生,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另外,还要注意尽量用最少的钱获得最满意的治疗效果。价钱贵的药不一定是好药,是否对症才是关键。
三、高校开设“合理用药”公选课的必要性
高校公选课是指学校各部门开设的面相全校学生选修的课程,旨在加强素质教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多种技能,增强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为自身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公选课的开设不仅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有利于学校从教育观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师资队伍和教学管理等多方面推动整个教学改革。当今学术发展的趋势是在高度分化基础上走向学科之间的高度综合,交叉渗透。大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培养学生将来生计所需要的特殊技能和训练优秀的从业者,也是培养一个有能力、有素质的人。公共选修课已经成为实现学科交叉、科学与人文交融和培养“通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现阶段,我国药物合理使用问题,一方面表现在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健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是国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用药方式在现代医疗科技背景下发现的问题。例如,中国很多居民在不明确感染病原体的情况下就随意使用抗生素,可能会导致病原体耐药性、延误病情等问题;两种以上药物联合使用时,有的相互增效,有的相互拮抗等。这就要求结合实际事例对药物使用中的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进行全民范围内的宣教,而非只限于相关专业学生的教育,以弥补非医学专业学生用药方面知识的欠缺。
四、“合理用药”公选课的内容
结合多个专业本科生开设的公选课,笔者以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合理用药》一书编写了本门公选课的教学大纲,主要授课内容如下:总论;抗感染药物;抗寄生虫药物;中枢神经系统用药;心血管病用药;呼吸系统疾病用药;消化系统疾病用药;维生素及矿物质类药物;外科用药;中药非处方药的合理使用。每次授课都结合近些年不合理用药的案例,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促进了他们对合理用药的理性思考。
五、“合理用药”公选课的教学效果及存在问题
目前《合理用药》公选课已经开设三个班次,每次都有尽两百名学生选课。针对课程的教学内容,笔者对学生进行了问卷式调查。三个班次的平均结果显示:有84.5%的学生对此门课程的授课内容表示满意并感兴趣;82.6%的学生对教师讲解和多媒体教学表示满意;有75.2%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对日常生活有帮助;有65.3%的学生通过学习在用药合理性方面有所提高;也有18.6%的学生感觉课程中部分术语太专业,不好理解。
上述数据表明,《合理用药》的授课内容选择合理、适度,举例恰当,理论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紧密,对学习、生活有一定指导作用。同时,教师也要注意不要带太多的专业术语,以减少学生的困惑。由于《合理用药》的大部分内容是以《药理学》为基础,所以在学生选课前应注意指导性的提示他们学习过《药理学》后再选此课,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对专业术语陌生、不理解,以更好的增加学生与教师的共鸣。教师还应注重与时俱进,关注相关的热点话题和事件,将其结合到理论教学中,这样既生动、实际又增加课程的新鲜感,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松青,张军,燕友果等.大学公选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1,(1).
[2]詹俊.论高等院校公选课的教学管理[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