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让教师掌握有效探索开发与利用《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方法和途径,可以指导教师修正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最终实现德行的整合,从而感化孩子们的道德品德,熏陶孩子们的灵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要么没有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认为品德课是小学科,没有必要花太大的精力,只要照着教材教学就行;要么不懂得如何进行资源开发,造成事倍功半。笔者以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品德课教学一定会受到更大的重视,一定要为立德树人这样的大工程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我们应该更加认真对待品德课教学,要切实提高品德课教学的效益。如何提高?彰显品德课的大育人观,积极开发品德课的课程资源,是一个有效的途径。笔者一般这样做:
一、深入理解教材的内涵,从而获得拓展
品德课老师在首先要深入“备教材”,然而当前的教材不管是什么版本,一般都会受到当地的区域、气候等条件的限制,所以教师要能够学会因地制宜。因此,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深入剖析,并作深刻的理解,要理解编者的意图。要求教师一定要切合当地的实际,所处社区的人文环境、文化氛围,从班级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视野等进行实际操作与应用,进一步的加工和改造,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所在地域社会知识的理解。我们一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度,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品德教材往往以故事说话,因此教学容易浮于浅层次,作为品德教师,一定要深入研究教材,看到故事背后的东西,要能够总结出本次教学精炼的内容,也就是要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度。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要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我们就要先明白教学内容所涵盖的范围,要把握教学内容的量。心理学说,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一般是一定的,因此,我们要充分把握好品德课的信息量,要让孩子们量力而行,不能让孩子们消化不良。
2.挖掘教材自身的内涵,看到教材彰显的外延。我们可以对教材中蕴含的教材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和加工,这样在无形中拓展了教材的资源,可以让教学内容更加深刻。比如,第七册《走进民族大家庭》一课,教材的内容已经足够宽泛,介绍了各民族的特点,这完全为教师拓展和挖掘开放了广阔的空间。所以,在进行备课时,我首先播放了《我爱中华》这首歌,并让孩子们互相交流听后的心得,此时我还适时出示了《中国民族分布图》,让学生分组展示自己收集的各民族的图片、资料,并让他们各自谈谈最喜欢哪些民族的哪些方面,如服饰、生活习俗、地理环境、语言等。最后,我们还对小组中的代表所展示的情况进行了评比,这样,大家对少数民族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挖掘教材自身的资源,需要教师对教材具有足够的敏感度,能够看到学生可能忽略的资源。这样,就对品德教师教材解读的能力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二、整合媒体资源的优势,从而获得拓展
当下,我们可将网络上的资源和影视中的有关资源合并称之为“媒体资源”。随着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当下,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网络已经基本得到了普及,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有效利用媒体资源,使得教材的教学内容得到拓展和补充,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特长、心情等通过不同渠道了解教材内容,从而形成个性化学习的良好习惯。
比如,进行《当危险发生的时候》一课的教学时,我这样说,事实上,现在的家里与公共场所都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一旦危险发生,该怎样保护自己和救助他人?目前,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还比较脆弱,还没有较强的自我保护能力。我们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孩子们在以上方面得到提高,学会遇到危险如何应对、如何自救或互救,能平安成长。本科内容所涉及的内容具有现实性,具有特殊性,非常适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于是,在上课时,我们巧妙利用网络资源(制作课件)“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伤痛”。看完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感受?教科书上内容:“2009年,全国共发生火灾13万起,死亡1000多人。其中,许多人是因为缺乏火灾中的自救常识而失去宝贵的生命”。我还让孩子们跟我一起收集网络上2010年、2011年2012年全国发生的火灾次数及死亡人数,以及重大火灾的真实场景,让孩子们受到心灵上的震撼,孩子们深刻明白了掌握相关火灾逃生的技能,是多么的重要。上本课时还可以播放煤气中毒的安全教育录像片,让学生体验怎样防止媒气中毒。通过这些视频,孩子们受到了深刻的刺激,他们都一致认为,要珍爱生命,遇到事情要沉着冷静,从而提升了应付危险的素养和能力。
三、整合社会资源的丰富,从而获得拓展
社会是一座非常丰富的资源库,它有效地拓展了教材的内容,社会中蕴含着教科书以及教学所需要的诸多资源。但,由于我们的运用意识不够强,因此有时反而觉得社会中蕴含的资源过于缺乏。但,如果我们有效拓展,比如,我们可以结合主题班会、少先队活动、文体活动、校本课程等,丰富和拓展《品社》课程的内容。
我们一般将《品德与社会》的性质作这样的定位:品德与社会旨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和良好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学校师生、家长、社区人员以及周边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是重要的资源。
因此,我们要精心挖掘教材自身的资源,要充分利用网络中的资源,并有效整合社会中的资源,充分利用民风民俗、社会公益、历史传说等,甚至连孩子们生活中所发生的一些活生生的事例,还有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大事情等,我们都可以充分关注并加以整合和开发。我们应该具有这样的理念了,时时都是育人时,处处都是育人处,每一位品德课老师,都应该有这样大育人的思想观念,发挥品德课教材与生活,与孩子的生命相联接的途径,让品德课从教材走向孩子们的精神成长,让品德课真正使孩子们感受到一种文化的力量,让孩子们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并产生一定的认同感,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获得思想的提升,这样,品德课才能真正为“立德树人”服务。
一、深入理解教材的内涵,从而获得拓展
品德课老师在首先要深入“备教材”,然而当前的教材不管是什么版本,一般都会受到当地的区域、气候等条件的限制,所以教师要能够学会因地制宜。因此,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深入剖析,并作深刻的理解,要理解编者的意图。要求教师一定要切合当地的实际,所处社区的人文环境、文化氛围,从班级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视野等进行实际操作与应用,进一步的加工和改造,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所在地域社会知识的理解。我们一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度,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品德教材往往以故事说话,因此教学容易浮于浅层次,作为品德教师,一定要深入研究教材,看到故事背后的东西,要能够总结出本次教学精炼的内容,也就是要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度。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要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我们就要先明白教学内容所涵盖的范围,要把握教学内容的量。心理学说,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一般是一定的,因此,我们要充分把握好品德课的信息量,要让孩子们量力而行,不能让孩子们消化不良。
2.挖掘教材自身的内涵,看到教材彰显的外延。我们可以对教材中蕴含的教材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和加工,这样在无形中拓展了教材的资源,可以让教学内容更加深刻。比如,第七册《走进民族大家庭》一课,教材的内容已经足够宽泛,介绍了各民族的特点,这完全为教师拓展和挖掘开放了广阔的空间。所以,在进行备课时,我首先播放了《我爱中华》这首歌,并让孩子们互相交流听后的心得,此时我还适时出示了《中国民族分布图》,让学生分组展示自己收集的各民族的图片、资料,并让他们各自谈谈最喜欢哪些民族的哪些方面,如服饰、生活习俗、地理环境、语言等。最后,我们还对小组中的代表所展示的情况进行了评比,这样,大家对少数民族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挖掘教材自身的资源,需要教师对教材具有足够的敏感度,能够看到学生可能忽略的资源。这样,就对品德教师教材解读的能力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二、整合媒体资源的优势,从而获得拓展
当下,我们可将网络上的资源和影视中的有关资源合并称之为“媒体资源”。随着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当下,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网络已经基本得到了普及,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有效利用媒体资源,使得教材的教学内容得到拓展和补充,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特长、心情等通过不同渠道了解教材内容,从而形成个性化学习的良好习惯。
比如,进行《当危险发生的时候》一课的教学时,我这样说,事实上,现在的家里与公共场所都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一旦危险发生,该怎样保护自己和救助他人?目前,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还比较脆弱,还没有较强的自我保护能力。我们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孩子们在以上方面得到提高,学会遇到危险如何应对、如何自救或互救,能平安成长。本科内容所涉及的内容具有现实性,具有特殊性,非常适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于是,在上课时,我们巧妙利用网络资源(制作课件)“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伤痛”。看完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感受?教科书上内容:“2009年,全国共发生火灾13万起,死亡1000多人。其中,许多人是因为缺乏火灾中的自救常识而失去宝贵的生命”。我还让孩子们跟我一起收集网络上2010年、2011年2012年全国发生的火灾次数及死亡人数,以及重大火灾的真实场景,让孩子们受到心灵上的震撼,孩子们深刻明白了掌握相关火灾逃生的技能,是多么的重要。上本课时还可以播放煤气中毒的安全教育录像片,让学生体验怎样防止媒气中毒。通过这些视频,孩子们受到了深刻的刺激,他们都一致认为,要珍爱生命,遇到事情要沉着冷静,从而提升了应付危险的素养和能力。
三、整合社会资源的丰富,从而获得拓展
社会是一座非常丰富的资源库,它有效地拓展了教材的内容,社会中蕴含着教科书以及教学所需要的诸多资源。但,由于我们的运用意识不够强,因此有时反而觉得社会中蕴含的资源过于缺乏。但,如果我们有效拓展,比如,我们可以结合主题班会、少先队活动、文体活动、校本课程等,丰富和拓展《品社》课程的内容。
我们一般将《品德与社会》的性质作这样的定位:品德与社会旨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和良好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学校师生、家长、社区人员以及周边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是重要的资源。
因此,我们要精心挖掘教材自身的资源,要充分利用网络中的资源,并有效整合社会中的资源,充分利用民风民俗、社会公益、历史传说等,甚至连孩子们生活中所发生的一些活生生的事例,还有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大事情等,我们都可以充分关注并加以整合和开发。我们应该具有这样的理念了,时时都是育人时,处处都是育人处,每一位品德课老师,都应该有这样大育人的思想观念,发挥品德课教材与生活,与孩子的生命相联接的途径,让品德课从教材走向孩子们的精神成长,让品德课真正使孩子们感受到一种文化的力量,让孩子们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并产生一定的认同感,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获得思想的提升,这样,品德课才能真正为“立德树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