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属“文包诗”的形式,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创作的佳境。“文包诗”这一类型课文教学时一定要突出核心目标。《黄鹤楼送别》一课的核心目标就是理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意思,进一步体会诗人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情感。教学中每一个教学步骤都应紧紧围绕这个核心目标进行周密的设计。
一、整体把握,找准突破口
师:谁能把题目补充得更具体?
生:李白在黄鹤楼边送别孟浩然。
师:还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课件出示:诗)
师:上节课,我们借助课文初步了解了这首古诗字词句的意思,读了文章,你心里有怎样的疑问?
生:暮春三月的长江边上,应该是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热闹非凡,怎么可能是“孤帆”呢?是不是李白写错了?
生:长江江面上有很多船,为何在李白的眼中却只有孤帆一片呢?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再次深入地学习课文,身临其境,和他们一起经历黄鹤楼诗意的离别,相信我们最后一定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
(生认真读课文)
生:从“孤帆”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一片深厚友情。
师:是呀,这个“孤”的背后有一双凝视的眼睛,有一份浓浓的离愁!目送孟浩然乘坐的小舟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是从哪些字词句看出、读出、体会出李白对孟浩然的一片深厚友情呢?自己再轻声读读课文,画一画,想一想,写一写。
(点评: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概括课文内容,进而自然引导学生进入这节课的核心目标——古诗,找准了切入口,设计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学生很快走进文本,潜心会文。)
二、学文感悟,体验情思
在学生用心读文后,师请学生互相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下列内容:
出示: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生:我发现这里有六个“您”字,我体会到大诗人李白对孟浩然深深的敬意。
生:我还从满饮此杯中的“满”字体会到其敬意。
师: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生读)
师:李白敬重孟浩然的什么?
师:李白敬仰孟浩然高洁的人品,有诗为证。李白曾写过《赠孟浩然》一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当时,李白初出茅庐,而孟浩然已经是诗界名士,是颇有名气的山水田园诗人。(生读)
师:你知道孟浩然的哪些诗篇呢?(生回答)
(点评:用“你”和“您”进行比较朗读,借助诗的拓展及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学生经历了这些语文实践活动,理解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仰慕,也初步理解了李白为什么对孟浩然依依惜别了。)
出示: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生:我从“永世不绝”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的深情。
生:我从“知己”知道孟浩然把李白当成了知己。
师:道不完的离别之情,叙不完的朋友之谊,同学们愿意用朗读把他俩这喷涌而出的感情表达出来吗?(练读——分角色读)
出示: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生:我从“一会儿……一会儿”体会到李白和孟浩然他们都为对方着想,他们之间的情谊深厚。
师:你能读读吗?(生练读)
这两段内容,其实就是古诗的哪几句啊?谁来读读?
(点评:这节课的核心目标其一是理解古诗的意思,这里引导学生把文与诗紧紧相连,目标达成自然,水到渠成。在后来让学生说说诗意时,学生都掌握得比较好。)
师:知己离别是伤感的,不忍别,但终要别。
出示: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生:我从“伫立”“凝视”体会到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
师:“伫立”“凝视”各是什么意思?(生回答)
生:我从“……”中知道他们之间浓浓的情意。
师:
①谁来读读这两个句子,让我们知道船离我们越来越远了。(生读)
②谁来读读这两个句子,让我们知道李白长时间站立在江边,不愿离开老朋友。(生读)
师引读:
③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孟浩然登船离岸了,李白……(生读);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了,李白……(生读);船越来越远了,只看见模糊的帆影,李白……(生读);最后,连帆影都消失了,“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生读),只见(生读……),“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为何李白的眼中最后只有一江春水?(生回答)
这一段内容,其实是古诗的哪两句呢?谁来读读?
(点评:采用引读等多种形式营造浓浓的氛围和悠远的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走入李白的内心世界,读出对文本的感受,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使其享受读书的乐趣,积累语言,发展语文能力,也把文与诗紧紧相连,目标达成自然,水到渠成。)
三、回归整体,熟读成诵
师:请完整地读读古诗,想想李白的眼中为什么只有“孤帆”呢?
师:理解“脍炙人口”。你知道为什么这首诗能脍炙人口、流传千年了吗?你觉得这首诗好在哪里?(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这首诗没有一个字提到离情别恨,却饱含了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这首诗中景色很美:烟花三月,碧空,长江天际流……)
(反衬写法:景色美,却无心欣赏,因为与好朋友分离)
(用词好:孤帆远影,写出了李白在江边目送了好久好久……)
(两次写到黄鹤楼,黄鹤楼有神仙飞天的传说,祝愿孟浩然到扬州能像神仙一样过得逍遥自在)
师:李白的这首诗之所以脍炙人口,就是因为他表达了诗人饱满的感情,横溢的才情。这真是一首好诗,让我们怀着和李白一样的心情,再次朗诵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点评:本课的教学核心目标是理解古诗意思,并体会诗人和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在学生学完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名诗可使核心目标得以实现,编者的编写意图也得以实现。)
教学反思:
语文姓“语”,这节课返璞归真,发挥语文学科的文本优势,凭借课文的优美文字,教师引导学生扎实学习语文,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扎实学习字词句,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核心目标,引导学生借助重点词句这个载体体验文章中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引导学生如何内化语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凸现主体。
一、整体把握,找准突破口
师:谁能把题目补充得更具体?
生:李白在黄鹤楼边送别孟浩然。
师:还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课件出示:诗)
师:上节课,我们借助课文初步了解了这首古诗字词句的意思,读了文章,你心里有怎样的疑问?
生:暮春三月的长江边上,应该是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热闹非凡,怎么可能是“孤帆”呢?是不是李白写错了?
生:长江江面上有很多船,为何在李白的眼中却只有孤帆一片呢?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再次深入地学习课文,身临其境,和他们一起经历黄鹤楼诗意的离别,相信我们最后一定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
(生认真读课文)
生:从“孤帆”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一片深厚友情。
师:是呀,这个“孤”的背后有一双凝视的眼睛,有一份浓浓的离愁!目送孟浩然乘坐的小舟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是从哪些字词句看出、读出、体会出李白对孟浩然的一片深厚友情呢?自己再轻声读读课文,画一画,想一想,写一写。
(点评: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概括课文内容,进而自然引导学生进入这节课的核心目标——古诗,找准了切入口,设计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学生很快走进文本,潜心会文。)
二、学文感悟,体验情思
在学生用心读文后,师请学生互相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下列内容:
出示: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生:我发现这里有六个“您”字,我体会到大诗人李白对孟浩然深深的敬意。
生:我还从满饮此杯中的“满”字体会到其敬意。
师: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生读)
师:李白敬重孟浩然的什么?
师:李白敬仰孟浩然高洁的人品,有诗为证。李白曾写过《赠孟浩然》一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当时,李白初出茅庐,而孟浩然已经是诗界名士,是颇有名气的山水田园诗人。(生读)
师:你知道孟浩然的哪些诗篇呢?(生回答)
(点评:用“你”和“您”进行比较朗读,借助诗的拓展及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学生经历了这些语文实践活动,理解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仰慕,也初步理解了李白为什么对孟浩然依依惜别了。)
出示: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生:我从“永世不绝”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的深情。
生:我从“知己”知道孟浩然把李白当成了知己。
师:道不完的离别之情,叙不完的朋友之谊,同学们愿意用朗读把他俩这喷涌而出的感情表达出来吗?(练读——分角色读)
出示: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生:我从“一会儿……一会儿”体会到李白和孟浩然他们都为对方着想,他们之间的情谊深厚。
师:你能读读吗?(生练读)
这两段内容,其实就是古诗的哪几句啊?谁来读读?
(点评:这节课的核心目标其一是理解古诗的意思,这里引导学生把文与诗紧紧相连,目标达成自然,水到渠成。在后来让学生说说诗意时,学生都掌握得比较好。)
师:知己离别是伤感的,不忍别,但终要别。
出示: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生:我从“伫立”“凝视”体会到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
师:“伫立”“凝视”各是什么意思?(生回答)
生:我从“……”中知道他们之间浓浓的情意。
师:
①谁来读读这两个句子,让我们知道船离我们越来越远了。(生读)
②谁来读读这两个句子,让我们知道李白长时间站立在江边,不愿离开老朋友。(生读)
师引读:
③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孟浩然登船离岸了,李白……(生读);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了,李白……(生读);船越来越远了,只看见模糊的帆影,李白……(生读);最后,连帆影都消失了,“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生读),只见(生读……),“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为何李白的眼中最后只有一江春水?(生回答)
这一段内容,其实是古诗的哪两句呢?谁来读读?
(点评:采用引读等多种形式营造浓浓的氛围和悠远的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走入李白的内心世界,读出对文本的感受,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使其享受读书的乐趣,积累语言,发展语文能力,也把文与诗紧紧相连,目标达成自然,水到渠成。)
三、回归整体,熟读成诵
师:请完整地读读古诗,想想李白的眼中为什么只有“孤帆”呢?
师:理解“脍炙人口”。你知道为什么这首诗能脍炙人口、流传千年了吗?你觉得这首诗好在哪里?(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这首诗没有一个字提到离情别恨,却饱含了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这首诗中景色很美:烟花三月,碧空,长江天际流……)
(反衬写法:景色美,却无心欣赏,因为与好朋友分离)
(用词好:孤帆远影,写出了李白在江边目送了好久好久……)
(两次写到黄鹤楼,黄鹤楼有神仙飞天的传说,祝愿孟浩然到扬州能像神仙一样过得逍遥自在)
师:李白的这首诗之所以脍炙人口,就是因为他表达了诗人饱满的感情,横溢的才情。这真是一首好诗,让我们怀着和李白一样的心情,再次朗诵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点评:本课的教学核心目标是理解古诗意思,并体会诗人和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在学生学完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名诗可使核心目标得以实现,编者的编写意图也得以实现。)
教学反思:
语文姓“语”,这节课返璞归真,发挥语文学科的文本优势,凭借课文的优美文字,教师引导学生扎实学习语文,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扎实学习字词句,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核心目标,引导学生借助重点词句这个载体体验文章中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引导学生如何内化语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凸现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