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学习重点:
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准备:
阅读或观看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书或电影电视片。有条件的同学,可以上互联网输入关键词“长征”,查找并阅读有关长征的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案
学习目标
1.学习《七律·长征》一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感受毛泽东和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自学站
1.我要读课文两遍,自学生字词。
(1)我学会了这些生字,我要写一写。
铁索 岷山 逶迤 磅礴 走泥丸 大渡河 云崖
(2)我要利用工具书查查这些字词的意思。
逶 迤————————
等 闲————————
磅 礴————————
云 崖————————
【点评:“自学站”里几次提到的“我要、我会”,变传统教学的“要我学”为新教育理念下的“我要学”,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又清晰地指引出学习渠道“读课文识字、利用工具书”等,保证了学生的学“有法可依”。此设计符合《新课标》对小学第三学段学生“独立识字”和“借助词典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的要求。】
2.探究:读诗歌,品诗句,悟诗情。
(1)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2) 默读全诗,结合长征路线图和你所知道的有关长征的故事,说说你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勾画相关字词,批注感受。
(方法支招:读——画——悟——读)
例:第2句诗的自学:五岭———腾———,乌蒙———走———。
①读,补充诗句。
②画, 从“逶迤”这个词,我感受到五岭山————————,从“磅礴”这个词,我感受到乌蒙山————————。可在红军眼里,“逶迤”的五岭只不过是————————,磅礴的乌蒙也只不过是————————。此处,作者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③悟:从这句诗你感受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④读:带着感受读一读这句诗。
【点评:教师遵循了《新课标》对“诗歌教学”把握大意、整体感知、情景感悟的原则,不仅让学生巩固“读诗歌——品诗句——悟诗情”的方法线,又为本课实际教学内容提供范例,并颇具匠心地选择了“重难点诗句”助学于生,让学生收获“拨云见日”的喜悦。】
3.想想为什么长征能取得胜利呢?感悟诗词,看看作者在表达手法上有哪些特点?
4.我还要提出不懂的问题:————————————————
【点评:导学案问题的设计绝不是把课本知识变成问题简单罗列,而是根据教材特点、学生能力和教学目标设计“具有探究性的主问题”。上述问题的开放性、合作性,既能建构知识,又能让学生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和能力发展,并为第二课时的“群学、助学、分享”做了铺垫。】
【附】资料链接:
长征,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大规模战略转移,历时两年,红军第一方面军走过了11个省,穿过了24条大河,翻阅了18座高山,全长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历史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五岭山脉,由五座大山组成,故又称“五岭”。五岭山脉峰奇崖险,跌宕起伏,由东向西逶迤蜿蜒1000多公里。亿万年来,五岭山脉横亘在赣粤湘等五省,呵护守望着大山南北那片片葱葱郁郁神奇的土地。
乌蒙山,是中国西南部云贵高原上主要山脉之一。乌蒙山北起云南、贵州两省边界,南至云南昆明境内,全长250公里。乌蒙山主峰海拔2900米,为贵州最高峰。
1935年5月,红军主力在毛主席率领下,浩浩荡荡向云南进发。快要到达金沙江畔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远远望去,乌黑乌黑的一长列大山横在眼前,金沙江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滚滚江水飞溅起层层浪花,撞击着两岸的云崖,发出轰轰的巨响。正是:金沙江水浪滔滔,两岸峭壁插云霄,巨浪翻滚几丈高,船行水上一叶漂。敌人为了阻挠红军北上,又封锁各处海口,而且抢去了江面所有的渡船。
但是红军战士按照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扰乱敌人视线,同时又顺利地俘获了敌人侦察用的两只船。结果我军不费一枪一弹,捉到俘虏六十多个,夺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很快,红军所有大队人马,全部胜利渡过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取得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
【点评:《新课标》提出第三学段的学生要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老师在课前、课中、课后都体现出这一开放的大语文教学观。这些有针对性的补充介绍,扩大了学生的认识视野,增加了对文本理解的深刻程度。】
课后检测
1.看拼音,写词语。
wēi yí páng bó ní wán tiě suǒ mín shān
( ) ( ) ( ) ( ) ( )
2.按要求填空。
(1)“礴”字用部首查字法,先查( )部,再查( )画,是( )结构。
(2)“丸”字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 ),再查音节( )。
3.读诗句,选择正确的意思填空。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 这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② 这句诗表现了红军战士( )。
A.藐视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豪迈气概。
B.自高自大,自以为了不起。
C.本领高,没有困难能拦住他们。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从“寒”字可以体会到( )。
A.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B.天气寒冷,泸定桥铁索寒光闪闪,使人感到寒冷。
【点评:此“当堂检测”适量、精当地体现了对字词基础、诗文理解两个自学环节的反馈,达到了“导学案”以问题承载知识、导学导练、当堂达标的目的。教师通过它,对学生自学做了学情调查和问题汇总,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有更直观的把握、了解。】
探究展示案
【学习目标】
1.研读《七律·长征》,感受文中人物的革命精神和气概。
2.朗读拓展课文《沁园春·雪》,加深领悟本首诗词的写作手法。
共学站
【合作交流】
1.交流自主学习第2题,组内试着解决疑问;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
2.小组汇报。(小组中心发言人汇报,其他成员相机补充。)
【教师预设点拨】
根据小组汇报,教师相机引导:诗句中分别把五岭山脉和乌蒙山比作什么?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是指长征途中哪两个感人的故事?“暖”“寒”二字分别表达了什么?
相机板书:不怕困难 坚强乐观……
朗读全诗,引导学生分男女读、小组比赛读、个人诵读等多种方式。
播放课件:http://www.56.com/u17/v_NTI4NjQ3NzQ.html
教师引导学生描述画面。
师:是啊!听着这首激动人心的歌,我们仿佛看到了红军大队人马越过万水千山的场景,那五岭山谷、乌蒙峰峦留下了多少红军战士的足迹;金沙江畔仿佛回荡着红军胜利的欢呼声;大渡河上好像还闪动着红军战士攀着铁索桥奋勇前进的身影;千里岷山好像还映着红军战士的张张笑脸……长征的艰苦岁月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是长征精神过时了吗?
相机板书:长征精神 永垂不朽
【点评:在导学案设计中,老师最容易忽略的就是“预设生成”和“重难点点拨”。实际上,学案只是面向全班学生的学习方案,受篇幅、学生现有水平的限制,基本只能提供一种最具有“广泛应用性”的认知过程或理解途径,无法兼顾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主导,追问、反诘、资料补充、讲解、总结等,就可以使学生在思维碰撞、集思广益间,起到“理解深邃、知识准确、问题解决、学法习得、目标达成”的作用,同时实现文本理解的“多角度、多途径”,使“群学”在“独学”的基础上,有“厚度”、有“新意”、有“质感”。】
延学站
师:你们看,全首诗把千难万险化作平平常常的小事,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这就是毛主席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
我们再来读读毛主席的《沁园春·雪》,领略他诗歌里的豪壮气魄!
http://www.52shici.com/article.php?art_id=199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只知道毛主席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其实,他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书法家,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代伟人指点江山的豪迈气概,领略到领袖丰富的情感世界。
【点评:对课文表达手法的领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这个拓展立足文本,“就近”选取了同作者、同体裁、同艺术表现手法的文章拓展,成为了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补充”触发点。《新课标》指出:“在加大思维容量的同时,扩大有效信息量的传递,学生应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朗读、感受的全员积极参与中,再次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课后检测
1.默写诗歌。
————————————————
————————————————
————————————————
————————————————
————————————————
————————————————
————————————————
————————————————
————————————————
2、总结升华,盘点收获。
《七律·长征》这首诗,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红军长征遇到的艰难险阻,我感受到毛泽东和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精神。
【点评:总之,“学案”作为一份科学的、由教师的“导”和学生的“探”共同合作完成的“学习方案”,它将课下与课上相结合,学案与教案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诱导相结合,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的培养相结合,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理念的新课程背景下,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它的实施,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技能要求。】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学习重点:
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准备:
阅读或观看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书或电影电视片。有条件的同学,可以上互联网输入关键词“长征”,查找并阅读有关长征的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案
学习目标
1.学习《七律·长征》一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感受毛泽东和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自学站
1.我要读课文两遍,自学生字词。
(1)我学会了这些生字,我要写一写。
铁索 岷山 逶迤 磅礴 走泥丸 大渡河 云崖
(2)我要利用工具书查查这些字词的意思。
逶 迤————————
等 闲————————
磅 礴————————
云 崖————————
【点评:“自学站”里几次提到的“我要、我会”,变传统教学的“要我学”为新教育理念下的“我要学”,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又清晰地指引出学习渠道“读课文识字、利用工具书”等,保证了学生的学“有法可依”。此设计符合《新课标》对小学第三学段学生“独立识字”和“借助词典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的要求。】
2.探究:读诗歌,品诗句,悟诗情。
(1)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2) 默读全诗,结合长征路线图和你所知道的有关长征的故事,说说你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勾画相关字词,批注感受。
(方法支招:读——画——悟——读)
例:第2句诗的自学:五岭———腾———,乌蒙———走———。
①读,补充诗句。
②画, 从“逶迤”这个词,我感受到五岭山————————,从“磅礴”这个词,我感受到乌蒙山————————。可在红军眼里,“逶迤”的五岭只不过是————————,磅礴的乌蒙也只不过是————————。此处,作者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③悟:从这句诗你感受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④读:带着感受读一读这句诗。
【点评:教师遵循了《新课标》对“诗歌教学”把握大意、整体感知、情景感悟的原则,不仅让学生巩固“读诗歌——品诗句——悟诗情”的方法线,又为本课实际教学内容提供范例,并颇具匠心地选择了“重难点诗句”助学于生,让学生收获“拨云见日”的喜悦。】
3.想想为什么长征能取得胜利呢?感悟诗词,看看作者在表达手法上有哪些特点?
4.我还要提出不懂的问题:————————————————
【点评:导学案问题的设计绝不是把课本知识变成问题简单罗列,而是根据教材特点、学生能力和教学目标设计“具有探究性的主问题”。上述问题的开放性、合作性,既能建构知识,又能让学生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和能力发展,并为第二课时的“群学、助学、分享”做了铺垫。】
【附】资料链接:
长征,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大规模战略转移,历时两年,红军第一方面军走过了11个省,穿过了24条大河,翻阅了18座高山,全长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历史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五岭山脉,由五座大山组成,故又称“五岭”。五岭山脉峰奇崖险,跌宕起伏,由东向西逶迤蜿蜒1000多公里。亿万年来,五岭山脉横亘在赣粤湘等五省,呵护守望着大山南北那片片葱葱郁郁神奇的土地。
乌蒙山,是中国西南部云贵高原上主要山脉之一。乌蒙山北起云南、贵州两省边界,南至云南昆明境内,全长250公里。乌蒙山主峰海拔2900米,为贵州最高峰。
1935年5月,红军主力在毛主席率领下,浩浩荡荡向云南进发。快要到达金沙江畔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远远望去,乌黑乌黑的一长列大山横在眼前,金沙江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滚滚江水飞溅起层层浪花,撞击着两岸的云崖,发出轰轰的巨响。正是:金沙江水浪滔滔,两岸峭壁插云霄,巨浪翻滚几丈高,船行水上一叶漂。敌人为了阻挠红军北上,又封锁各处海口,而且抢去了江面所有的渡船。
但是红军战士按照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扰乱敌人视线,同时又顺利地俘获了敌人侦察用的两只船。结果我军不费一枪一弹,捉到俘虏六十多个,夺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很快,红军所有大队人马,全部胜利渡过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取得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
【点评:《新课标》提出第三学段的学生要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老师在课前、课中、课后都体现出这一开放的大语文教学观。这些有针对性的补充介绍,扩大了学生的认识视野,增加了对文本理解的深刻程度。】
课后检测
1.看拼音,写词语。
wēi yí páng bó ní wán tiě suǒ mín shān
( ) ( ) ( ) ( ) ( )
2.按要求填空。
(1)“礴”字用部首查字法,先查( )部,再查( )画,是( )结构。
(2)“丸”字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 ),再查音节( )。
3.读诗句,选择正确的意思填空。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 这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② 这句诗表现了红军战士( )。
A.藐视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豪迈气概。
B.自高自大,自以为了不起。
C.本领高,没有困难能拦住他们。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从“寒”字可以体会到( )。
A.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B.天气寒冷,泸定桥铁索寒光闪闪,使人感到寒冷。
【点评:此“当堂检测”适量、精当地体现了对字词基础、诗文理解两个自学环节的反馈,达到了“导学案”以问题承载知识、导学导练、当堂达标的目的。教师通过它,对学生自学做了学情调查和问题汇总,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有更直观的把握、了解。】
探究展示案
【学习目标】
1.研读《七律·长征》,感受文中人物的革命精神和气概。
2.朗读拓展课文《沁园春·雪》,加深领悟本首诗词的写作手法。
共学站
【合作交流】
1.交流自主学习第2题,组内试着解决疑问;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
2.小组汇报。(小组中心发言人汇报,其他成员相机补充。)
【教师预设点拨】
根据小组汇报,教师相机引导:诗句中分别把五岭山脉和乌蒙山比作什么?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是指长征途中哪两个感人的故事?“暖”“寒”二字分别表达了什么?
相机板书:不怕困难 坚强乐观……
朗读全诗,引导学生分男女读、小组比赛读、个人诵读等多种方式。
播放课件:http://www.56.com/u17/v_NTI4NjQ3NzQ.html
教师引导学生描述画面。
师:是啊!听着这首激动人心的歌,我们仿佛看到了红军大队人马越过万水千山的场景,那五岭山谷、乌蒙峰峦留下了多少红军战士的足迹;金沙江畔仿佛回荡着红军胜利的欢呼声;大渡河上好像还闪动着红军战士攀着铁索桥奋勇前进的身影;千里岷山好像还映着红军战士的张张笑脸……长征的艰苦岁月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是长征精神过时了吗?
相机板书:长征精神 永垂不朽
【点评:在导学案设计中,老师最容易忽略的就是“预设生成”和“重难点点拨”。实际上,学案只是面向全班学生的学习方案,受篇幅、学生现有水平的限制,基本只能提供一种最具有“广泛应用性”的认知过程或理解途径,无法兼顾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主导,追问、反诘、资料补充、讲解、总结等,就可以使学生在思维碰撞、集思广益间,起到“理解深邃、知识准确、问题解决、学法习得、目标达成”的作用,同时实现文本理解的“多角度、多途径”,使“群学”在“独学”的基础上,有“厚度”、有“新意”、有“质感”。】
延学站
师:你们看,全首诗把千难万险化作平平常常的小事,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这就是毛主席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
我们再来读读毛主席的《沁园春·雪》,领略他诗歌里的豪壮气魄!
http://www.52shici.com/article.php?art_id=199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只知道毛主席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其实,他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书法家,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代伟人指点江山的豪迈气概,领略到领袖丰富的情感世界。
【点评:对课文表达手法的领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这个拓展立足文本,“就近”选取了同作者、同体裁、同艺术表现手法的文章拓展,成为了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补充”触发点。《新课标》指出:“在加大思维容量的同时,扩大有效信息量的传递,学生应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朗读、感受的全员积极参与中,再次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课后检测
1.默写诗歌。
————————————————
————————————————
————————————————
————————————————
————————————————
————————————————
————————————————
————————————————
————————————————
2、总结升华,盘点收获。
《七律·长征》这首诗,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红军长征遇到的艰难险阻,我感受到毛泽东和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精神。
【点评:总之,“学案”作为一份科学的、由教师的“导”和学生的“探”共同合作完成的“学习方案”,它将课下与课上相结合,学案与教案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诱导相结合,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的培养相结合,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理念的新课程背景下,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它的实施,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技能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