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模式的建立与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既要实行教学民主,做到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利,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指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目标明确、氛围愉悦、人人投入、个个实践、生动活泼、省时高效的学习。”同时,新课标还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在与学生共同学习、平等对话中因势利导,师生在互动交流、教学相长中一起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新课标的全新理念给“小学语文教学互动生成教学模式研究”注入了新的动力,提供了更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所谓“互动生成”,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通过互动作用,从而建立学生与教师双向的信息输入、双向的情感交流通道、双向的资源共享、双向的创新提高途径、双向的评估和奖励措施,初步形成教学相长的新机制。正如布鲁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因此,课堂不再是教案剧的演绎舞台,而是真正体现孩子们变化的学习需要,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弹性调控过程。
二、模式的操作程序
运用“互动生成”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师生关系乃至个人的学识、修养、品行、师德、教学态度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则需要主动搜索信息、积极进行开拓性思考、进行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以呼应教师的革新。这样师生双向互动、互相激励、互相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创造性。
“互动生成”教学模式体现在课堂教学上,主要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诱发联想。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信任送给学生;要挖掘教学内容的情感素材,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兴趣和动机;用情绪感染、引发学生情感共振,使其进入愤、悱的最佳学习状态。在此环节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因为人的情感状态会直接影响思维活动的强度,不同的情绪状态对智力活动的开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愉悦的心境可形成优势兴奋中心,因此在此环节应注重对学生的情感的开发,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先通过屏幕打出当年的圆明园的辉煌壮观,然后再通过屏幕展现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灭后的断臂残垣,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产生了强烈的反差效果,给学生造成了巨大心理震撼,学生由此也会产生极为丰富的联想。
第二个环节是师生互动学习,学生探究发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上进心。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有探究学习的可能性,才有发现的机会。在学生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积极与当前的新知识联系起来,使原有的认知结构改造与重组。这个过程不断进行,也就是原来的认知结构不断丰富和完善。丰富和完善的过程是挖掘学生潜力、不断创新的过程。如《爬山虎的脚》第二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叶子长得茂盛、好看。我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后,师生都沉浸在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中,仿佛看到了均匀铺在墙上在风中漾起波纹的绿叶。忽然,一位学生说叶圣陶偏题了,不该花这么多笔墨写叶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七嘴八舌,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我先表扬该学生肯动脑筋,然后抓住契机,指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探究思考两个问题:1.爬山虎地叶子为什么不会垂下来,且铺得那么均匀?2.作者着力渲染满墙的绿叶有什么作用呢?学生通过引导,很快认识到作者渲染满墙的绿叶正是为写爬山虎的脚作铺垫,这体现了作者由表及里的观察顺序,值得我们学习。
第三个环节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学生主动发展。教育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只是一个主要形式,但也有一个有限的形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它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教给学生方法、技能、创新意识远比单纯地授予知识,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更有积极的影响。课堂教学时间、课堂容量都是有限的,关键是通过课堂教学给学生一个主动发展的空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挖掘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等方面的潜力,使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把主动发展作为一个积极追求的目标,养成终生学习的方法。在主动发展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准确的自我定位,并善于自我完善。通过持久的师生双边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不断提高,从而进一步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如学习了《海底世界》这一课后,我让学生把在学习课文之前收集到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归类、确定主题——举办“海底世界”展览,然后各小组派一名解说员介绍展厅内容。在展览过程中,有的小组以鱼类为内容;有的以珊瑚、海藻为内容;有的以贝类为主题,收集了大量的贝壳和贝壳图片;有的以救救海洋为主题,找到了许多人类污染海洋的资料图片并展示出来,由解说员向全班同学呼吁“保护海洋”这一切入实际的环保问题。学生人人参与,从而提高了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模式的再思考
“互动生成”教学模式的运用,给小学语文课带来了生机与活力:由于激发了兴趣,绝大多数孩子爱学语文了;由于开展了读书活动,大多数孩子真学语文了;由于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部分学生开始有个性的学语文了。课堂上多了动感和鲜活,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确确实实成了广大教师的共识。但冷静思考我们的课堂现象,不难发现学生的自主及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热闹背后隐藏着放纵、随意与浮躁。有的教师为了突出教学互动,煞费苦心,片面为追求课堂教学活动的感官上的活跃生动绞尽脑汁,在教学环节上妄加自学或讨论;有的教师则在教室内装模作样地来回走动,心不在焉地对学生的回答点头赞许、夸奖,学生热热闹闹地无聊回答,不是问题的问题讨论得轰轰烈烈……诸如此类的现象有待于对课程标准的进一步研读之后,不断改进。
总之,“互动生成”教学模式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其理论有待丰富,操作有待改进,有的环节还很薄弱,需在今后的实践中认真研究,努力完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既要实行教学民主,做到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利,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指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目标明确、氛围愉悦、人人投入、个个实践、生动活泼、省时高效的学习。”同时,新课标还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在与学生共同学习、平等对话中因势利导,师生在互动交流、教学相长中一起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新课标的全新理念给“小学语文教学互动生成教学模式研究”注入了新的动力,提供了更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所谓“互动生成”,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通过互动作用,从而建立学生与教师双向的信息输入、双向的情感交流通道、双向的资源共享、双向的创新提高途径、双向的评估和奖励措施,初步形成教学相长的新机制。正如布鲁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因此,课堂不再是教案剧的演绎舞台,而是真正体现孩子们变化的学习需要,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弹性调控过程。
二、模式的操作程序
运用“互动生成”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师生关系乃至个人的学识、修养、品行、师德、教学态度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则需要主动搜索信息、积极进行开拓性思考、进行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以呼应教师的革新。这样师生双向互动、互相激励、互相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创造性。
“互动生成”教学模式体现在课堂教学上,主要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诱发联想。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信任送给学生;要挖掘教学内容的情感素材,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兴趣和动机;用情绪感染、引发学生情感共振,使其进入愤、悱的最佳学习状态。在此环节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因为人的情感状态会直接影响思维活动的强度,不同的情绪状态对智力活动的开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愉悦的心境可形成优势兴奋中心,因此在此环节应注重对学生的情感的开发,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先通过屏幕打出当年的圆明园的辉煌壮观,然后再通过屏幕展现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灭后的断臂残垣,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产生了强烈的反差效果,给学生造成了巨大心理震撼,学生由此也会产生极为丰富的联想。
第二个环节是师生互动学习,学生探究发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上进心。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有探究学习的可能性,才有发现的机会。在学生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积极与当前的新知识联系起来,使原有的认知结构改造与重组。这个过程不断进行,也就是原来的认知结构不断丰富和完善。丰富和完善的过程是挖掘学生潜力、不断创新的过程。如《爬山虎的脚》第二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叶子长得茂盛、好看。我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后,师生都沉浸在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中,仿佛看到了均匀铺在墙上在风中漾起波纹的绿叶。忽然,一位学生说叶圣陶偏题了,不该花这么多笔墨写叶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七嘴八舌,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我先表扬该学生肯动脑筋,然后抓住契机,指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探究思考两个问题:1.爬山虎地叶子为什么不会垂下来,且铺得那么均匀?2.作者着力渲染满墙的绿叶有什么作用呢?学生通过引导,很快认识到作者渲染满墙的绿叶正是为写爬山虎的脚作铺垫,这体现了作者由表及里的观察顺序,值得我们学习。
第三个环节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学生主动发展。教育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只是一个主要形式,但也有一个有限的形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它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教给学生方法、技能、创新意识远比单纯地授予知识,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更有积极的影响。课堂教学时间、课堂容量都是有限的,关键是通过课堂教学给学生一个主动发展的空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挖掘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等方面的潜力,使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把主动发展作为一个积极追求的目标,养成终生学习的方法。在主动发展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准确的自我定位,并善于自我完善。通过持久的师生双边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不断提高,从而进一步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如学习了《海底世界》这一课后,我让学生把在学习课文之前收集到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归类、确定主题——举办“海底世界”展览,然后各小组派一名解说员介绍展厅内容。在展览过程中,有的小组以鱼类为内容;有的以珊瑚、海藻为内容;有的以贝类为主题,收集了大量的贝壳和贝壳图片;有的以救救海洋为主题,找到了许多人类污染海洋的资料图片并展示出来,由解说员向全班同学呼吁“保护海洋”这一切入实际的环保问题。学生人人参与,从而提高了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模式的再思考
“互动生成”教学模式的运用,给小学语文课带来了生机与活力:由于激发了兴趣,绝大多数孩子爱学语文了;由于开展了读书活动,大多数孩子真学语文了;由于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部分学生开始有个性的学语文了。课堂上多了动感和鲜活,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确确实实成了广大教师的共识。但冷静思考我们的课堂现象,不难发现学生的自主及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热闹背后隐藏着放纵、随意与浮躁。有的教师为了突出教学互动,煞费苦心,片面为追求课堂教学活动的感官上的活跃生动绞尽脑汁,在教学环节上妄加自学或讨论;有的教师则在教室内装模作样地来回走动,心不在焉地对学生的回答点头赞许、夸奖,学生热热闹闹地无聊回答,不是问题的问题讨论得轰轰烈烈……诸如此类的现象有待于对课程标准的进一步研读之后,不断改进。
总之,“互动生成”教学模式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其理论有待丰富,操作有待改进,有的环节还很薄弱,需在今后的实践中认真研究,努力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