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读课文往往会成为教学的盲点,通过提供方法、自读思考、以学为主,不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把课文交给学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精心设计;自主引导;拓展延伸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4-0014-03
学期伊始,粗粗翻阅手中传闻已久的新教材,的确感觉耳目一新。如果说上一次的教材改革只是雷声大雨点小,那么这次改动真是平地一声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部编新教材应运而生,为初中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我们一线教师带来了挑战。所幸全国语文新教材解读网络会议和宁波市新教材研讨学习活动的举办都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尤其是后者,那些凝聚了优秀同行们智慧和汗水的经验之谈,让我们深刻感受到部编新教材的分量之重。
几个月以来,边教学,边摸索,边反思。问题和困惑也慢慢增多,尤其是关于自读课文的较多。记得上次陈菊飞教研员讲到新教材关注之处,特意强调要重点关注自读课文。这与自读课文的设置背景有关,自读课文教学力图改变以下三种状况:强调由教师引导到由学生自主阅读的转变,改变现在普遍存在的精读、略读不分的状况;强调由单篇文章阅读到更多同类文章或整部作品阅读的拓展,改变过于强调单篇阅读的状况,更好地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强调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改变普遍读书太少的状况。可以这么说,自读课文就是部编新教材整个阅读体系的中间环节,既检验学生在教读课文中的所得,又有技巧地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阅读延伸。自读课文较以前的略读课文在教学上还是有明显区别的。自读,导读导学是重点,不是讲解,强调课内得法,课外用法。每个单元的自读课文都在教读课文后面,目的性是很强的,就是在教读之后习得的学习方法要在自读课文中得以体现,也就是将“得法”转变为“用法”的过程。这就能有力避免以往语文课堂满堂灌的现象,让学生真正有机会自己阅读,自己有所收获。教师需要配合单元重点或选取文章的独到之处进行指导,指向学生的自主阅读、独立阅读,并尽可能向课外阅读和学生的课外语文生活延伸,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该文一直以来都是精读课文,前一次教材变动从第一单元调到第四单元,单元主题和教学目标没有实质变化,而课型从精读变为自读。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一般会有的教学流程不外乎字词教学、概括事件、赏析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最后重难点都是复述课文内容,突出事件重点即脱险部分。
再次上这篇文章,考虑到课型的变化,于是笔者重新备课,仔细研读下来,发现课文的变动还是非常大。老教材中的课文在注释里写明“略有改动”,新教材则是将国外原文翻译后直接选取而来,少了删减应该说是更原汁原味,贴近原著了。比如当“我”看到其他伙伴们一个接一个往上爬的时候,老教材是“我落在后面,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现在改成了“我犹豫不决,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这才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手扒在这儿,脚踩在那儿,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地跳动,我努力往上爬。”一比较就可以发现,新教材的表述更具体,既写出了内心的挣扎,也多了细致的动作描写,再加上更口语化的表达,读来很容易让七年级的学生身临其境,化身为当时的小“莫顿·亨特”。当“我”在悬崖的中途进退维谷的时候,对时间的觉察更加敏感。原文里“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还是四合”。而现在改为“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细细读来,试想在这样的困境中,作者的心理时间应该过得非常之慢,因为在体力不支、极度恐惧甚至有些精神恍惚的情况下,这一分一秒对他来讲都是折磨。用景物的变化体现时间的流逝,比“暮色四合”这个文绉绉的概括好很多,也更符合自读教材的内容要求。
老课新上,将其作为一篇自读课文进行教学,笔者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结合第四单元的默读要求,这篇课文主要由学生参考批注和阅读提示,自主完成阅读。因此,课堂上笔者先提供了一些阅读的方法,要求学生边默读边进行圈点勾画,画出标志时间变化和空间转变的语句,理清寫作思路。而这一技巧在前面两篇教读课文中已经多次练习,学生可谓轻车熟路了。然后画出描摹人物心理的语句,标出有助于理解课文主旨的关键语句,体会文章主旨。再次默读并选取一种方式进行复述,最后小组结合末段内容讨论本文的主旨。整堂课下来,环节紧紧相扣,同样都是默读,却是由浅入深,学生在问题的带领下自己阅读,自己探究,相互合作,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当然也有少许遗憾,由于最后复述环节时间比较仓促,准备不是很充分,导致个别学生卡壳现象很严重。如果准备时间多一些,再加入同桌之间相互复述的操练,可能课堂呈现会更流畅一些,学生的表现也会更自信。
由此,课后笔者也进行了反思总结。关于自读课文的教学,以下几点是笔者的一些粗浅看法和不成熟的实践经验。
一、认真把握教材内容
教师要认真把握教材内容,尤其要关注内容有改动或课型变化的课文。这次关于新教材改革,从国家层面再到省里市里,空前的培训规模足以说明变动之大,影响之广。编写人员精心选材编排,经过一级级审查,一级级试教,大浪淘沙之后的教材必定都是精华所在。笔者记得一位教研员化用了《双城记》的开头,强调新教材“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确如此,好的教材,教师怎么教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教师还没有转变语文教学的观念,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新教材老教法,那么真正是换汤不换药,新教材最后的效果可想而知了。跟同行交流时,也发现有些老教师,认为课文没变,教法就不用变,甚至拿起以前的课文进入课堂。讲着讲着,发现课后习题变了,批注的问题不知道如何解答,的确有误人子弟之嫌。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老课文”文本的变化,注意老课文在新的单元组合或单元学习重点中扮演的角色。朱自清的《春》和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文本上都有变化,尤其是后者。无论课文内容多么熟悉,还是要当成新课文来备课,甚至比备一般的新课文更认真,突破以往的教学思路,根据新教材不同的重难点重新设计教学环节。钻研教材,也不能仅仅就文论文,教师首先要把教材读深读透,查阅相关资料,知人论世,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不能被教参牵着鼻子走。
[关键词]精心设计;自主引导;拓展延伸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4-0014-03
学期伊始,粗粗翻阅手中传闻已久的新教材,的确感觉耳目一新。如果说上一次的教材改革只是雷声大雨点小,那么这次改动真是平地一声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部编新教材应运而生,为初中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我们一线教师带来了挑战。所幸全国语文新教材解读网络会议和宁波市新教材研讨学习活动的举办都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尤其是后者,那些凝聚了优秀同行们智慧和汗水的经验之谈,让我们深刻感受到部编新教材的分量之重。
几个月以来,边教学,边摸索,边反思。问题和困惑也慢慢增多,尤其是关于自读课文的较多。记得上次陈菊飞教研员讲到新教材关注之处,特意强调要重点关注自读课文。这与自读课文的设置背景有关,自读课文教学力图改变以下三种状况:强调由教师引导到由学生自主阅读的转变,改变现在普遍存在的精读、略读不分的状况;强调由单篇文章阅读到更多同类文章或整部作品阅读的拓展,改变过于强调单篇阅读的状况,更好地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强调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改变普遍读书太少的状况。可以这么说,自读课文就是部编新教材整个阅读体系的中间环节,既检验学生在教读课文中的所得,又有技巧地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阅读延伸。自读课文较以前的略读课文在教学上还是有明显区别的。自读,导读导学是重点,不是讲解,强调课内得法,课外用法。每个单元的自读课文都在教读课文后面,目的性是很强的,就是在教读之后习得的学习方法要在自读课文中得以体现,也就是将“得法”转变为“用法”的过程。这就能有力避免以往语文课堂满堂灌的现象,让学生真正有机会自己阅读,自己有所收获。教师需要配合单元重点或选取文章的独到之处进行指导,指向学生的自主阅读、独立阅读,并尽可能向课外阅读和学生的课外语文生活延伸,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该文一直以来都是精读课文,前一次教材变动从第一单元调到第四单元,单元主题和教学目标没有实质变化,而课型从精读变为自读。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一般会有的教学流程不外乎字词教学、概括事件、赏析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最后重难点都是复述课文内容,突出事件重点即脱险部分。
再次上这篇文章,考虑到课型的变化,于是笔者重新备课,仔细研读下来,发现课文的变动还是非常大。老教材中的课文在注释里写明“略有改动”,新教材则是将国外原文翻译后直接选取而来,少了删减应该说是更原汁原味,贴近原著了。比如当“我”看到其他伙伴们一个接一个往上爬的时候,老教材是“我落在后面,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现在改成了“我犹豫不决,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这才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手扒在这儿,脚踩在那儿,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地跳动,我努力往上爬。”一比较就可以发现,新教材的表述更具体,既写出了内心的挣扎,也多了细致的动作描写,再加上更口语化的表达,读来很容易让七年级的学生身临其境,化身为当时的小“莫顿·亨特”。当“我”在悬崖的中途进退维谷的时候,对时间的觉察更加敏感。原文里“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还是四合”。而现在改为“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细细读来,试想在这样的困境中,作者的心理时间应该过得非常之慢,因为在体力不支、极度恐惧甚至有些精神恍惚的情况下,这一分一秒对他来讲都是折磨。用景物的变化体现时间的流逝,比“暮色四合”这个文绉绉的概括好很多,也更符合自读教材的内容要求。
老课新上,将其作为一篇自读课文进行教学,笔者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结合第四单元的默读要求,这篇课文主要由学生参考批注和阅读提示,自主完成阅读。因此,课堂上笔者先提供了一些阅读的方法,要求学生边默读边进行圈点勾画,画出标志时间变化和空间转变的语句,理清寫作思路。而这一技巧在前面两篇教读课文中已经多次练习,学生可谓轻车熟路了。然后画出描摹人物心理的语句,标出有助于理解课文主旨的关键语句,体会文章主旨。再次默读并选取一种方式进行复述,最后小组结合末段内容讨论本文的主旨。整堂课下来,环节紧紧相扣,同样都是默读,却是由浅入深,学生在问题的带领下自己阅读,自己探究,相互合作,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当然也有少许遗憾,由于最后复述环节时间比较仓促,准备不是很充分,导致个别学生卡壳现象很严重。如果准备时间多一些,再加入同桌之间相互复述的操练,可能课堂呈现会更流畅一些,学生的表现也会更自信。
由此,课后笔者也进行了反思总结。关于自读课文的教学,以下几点是笔者的一些粗浅看法和不成熟的实践经验。
一、认真把握教材内容
教师要认真把握教材内容,尤其要关注内容有改动或课型变化的课文。这次关于新教材改革,从国家层面再到省里市里,空前的培训规模足以说明变动之大,影响之广。编写人员精心选材编排,经过一级级审查,一级级试教,大浪淘沙之后的教材必定都是精华所在。笔者记得一位教研员化用了《双城记》的开头,强调新教材“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确如此,好的教材,教师怎么教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教师还没有转变语文教学的观念,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新教材老教法,那么真正是换汤不换药,新教材最后的效果可想而知了。跟同行交流时,也发现有些老教师,认为课文没变,教法就不用变,甚至拿起以前的课文进入课堂。讲着讲着,发现课后习题变了,批注的问题不知道如何解答,的确有误人子弟之嫌。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老课文”文本的变化,注意老课文在新的单元组合或单元学习重点中扮演的角色。朱自清的《春》和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文本上都有变化,尤其是后者。无论课文内容多么熟悉,还是要当成新课文来备课,甚至比备一般的新课文更认真,突破以往的教学思路,根据新教材不同的重难点重新设计教学环节。钻研教材,也不能仅仅就文论文,教师首先要把教材读深读透,查阅相关资料,知人论世,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不能被教参牵着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