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站桩炼气要做好三个关键环节,也是站桩由低到高历经的三个不同境界。
一、姿势正确 周身放松
浑圆桩在姿势方面的要求与太极拳要求基本一致:双脚开立与肩同宽、双脚平行、外沿着力,嘴唇闭合、牙齿轻扣、舌顶上颚、双眼微闭、下颚微含、鼻子呼吸,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塌腰、屈膝松胯,缓抬双臂、与肩同高、屈于胸前……这些姿势动作必须准确、全面做到,才能周身放松,经络通畅,为气的通行创造条件。反之,姿势稍有差错,就会导致一些关节不能放松,“气”期无望。因为人的关节是经络最狭窄之处,姿势稍有误差,经络就会卡阻。而初练桩功之人,气本就微弱,若关节稍有卡顿,气就无法通过,也无法聚集,更不谈通周天了。
初练站桩的人一般出现的问题,一是颈部和颌部不容易放松,主要原因是在理解“虚领顶劲”时过分强调“顶”字,因为要顶,所以脖子就伸得很直,自然颈部和颌部就会紧张了。事实上虚领顶劲是要求既要头有上顶的意念,又要颈部放松。但这一要求,对初学者来说不能要求过高,也没必要,只要求颈部自然放松就行了。二是沉肩坠肘难以做到,多做成“挑”肩“架”肘,或“夹”肩“束”肘。沉肩坠肘要求肩要沉肘要坠,腋窝还要空,要好像两只手完全不着力时,一端挂在肩上,另一端手腕悬吊在空中一样才合要求。三是腿蹲得太低,导致站桩时间太短。浑圆桩的目的是炼气,而不是练腿部力量,所以只要采用高桩,膝微屈就行了。
二、深度入静 意念引导
地上码放在一堆的软水管,若某处折了,水肯定过不了;反过来,水管虽通畅,但进水量太少,或水压不足,水同样无法通过这根水管。水压怎样提高?一般方法是把水聚集起来使其达到一定的高度。同理,站桩炼气也一样,只是做到姿势正确、周身放松还不行,因为这仅仅解决了经络通畅的问题,而未解决有没有气来和气压如何增大的问题。这也和我们常常看到的情况一样,很多练了多年甚至几十年太极拳的人,虽然也站了很长时间的桩功但却没有练出气来,打出来的拳从姿势动作上看非常松柔到位,可轻飘无力,自己也从来都没有感觉到什么内气,内行常把他们练的太极拳叫太极操或太极舞,健身效果也大打折扣。那么,如何才能练出气并不断提高身体里面的气压呢?我们同样可以借用上面提高水压的办法,先把气聚集起来。而要聚气还得借助一种特殊的工具——意念和入静才行。
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是有一些气的,但由于身上的关节和穴位的阻隔作用,这些气都分散在了身体各处,像一个个分开的气囊,通常情况下是难以聚集在一起的。就像要把地上的一个个小水池的水聚集在一起,必须打开一个个小池子的闸门,才能聚池成溪,聚溪成河,聚河成江海一样,要想把身上的这些气囊的气聚集起来也必须打开这些气囊的闸门。那么,怎样才能打开我们身上这些闸门呢?那就只能依靠意念和入静才行。通过意念放松关节和穴位,导引气沿同一地点聚集,不断积少成多,气压就会越来越大,气路就会越来越通。
用意念对气进行导引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意念放松关节穴位,可由上到下放松颈椎、肩、肘、腕、胸、腰、胯、膝、踝等。二是对气的运行路线的导引。又分两种方式,一是意念身体内所有的气最终都聚集到丹田或下腹部,二是配合呼吸意念气的大致运行路线,即吸气时意念气在背后由下往上走,呼气时意念气在胸前由上往下走汇聚到下腹,但这点必须在逆腹式呼吸形成后才行,初学者只需意念气到丹田后继续慢慢往下走,过会阴,再往上到命门,穿夹脊……意念的气行速度不能过快,约每秒2厘米左右为宜。
意念的导引作用的发挥,需要去除一切杂念,什么都不要想,让意念高度集中只关注在身体内部。但新的问题又会出现,那就是若意念过分强烈,或在某一方面过分集中,又势必会导致身體其他部位的紧张,就不会有身体的完全放松。所以,意念的导引作用的有效发挥还必须依赖于人的深度入静才行,只有在深度入静近于睡眠状态时,人体才会处于真正的全面放松状态。但又不能睡着了,因为若睡着了意念也没了,怎么进行导引?所以,站桩的最佳状态就是:既深度入静,什么都不想,尤其对身体外的一切意念几乎无关注,做到一个很小的声音就会被吓一大跳的境界,又始终保持一丝微弱的意念,且用在气的导引上,一次站桩没有1~2小时是不行的。这对很多初学者来说确实是太难了,因为他们连入静都难,又枯燥难熬,哪能坚持2小时?所以,没有很强信心和毅力的人是难以成功的。这也是为何成千上万的练拳之人都站过桩,但最终能练出气的却很少,而能打通大小周天的更是凤毛麟角的一大原因。
三、呼吸改变 走向成功
电线中要有电流通过,必须要有两个条件,一是要有电路闭合通畅,二是要电厂有电且能提供足够的电压。水管中要有水流通过,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有畅通的管道,二是要水厂有水且能提供足够的水压。同理,经络中要有气通行,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有畅通的经络,二是要“气场”里有气且能提供足够的气压。第一个环节做好了,只是保证经络的畅通,不能保证经络中有内气通过,还得有“气场”提供气和足够的气压。那么,“气场”在哪里呢?就在我们的下腹部,又称丹田、气海,气就储藏在这里。那气压又怎样提供呢?得靠呼吸,但不是一般的呼吸,而是逆腹式呼吸,又称婴儿呼吸。
人的呼吸大致分两种,一种是胸式呼吸,一种是腹式呼吸。腹式呼吸又分顺腹式呼吸和逆腹式呼吸。顺腹式呼吸是吸气时腹部变大,呼气时腹部变小;而逆腹式呼吸则相反,吸气时腹部变小,呼气时腹部变大,这和刚出生的婴儿的呼吸是一样的,所以又称婴儿呼吸。站桩练气就必须借助逆腹式呼吸提供动力,一是促使精气转化,二是通过对丹田的挤压让丹田产生气压。那么,为何采用胸式呼吸和顺腹式呼吸不行呢?是因为丹田在腹部,胸式呼吸显然不能为其提供动力,而顺腹式呼吸只有吸气过程可对丹田产生挤压,呼气时就基本上无挤压作用了,相当于顺腹式呼吸产生的作用只有逆腹式呼吸的一半,也不够理想。因此,站桩练气的关键和秘诀就是改变呼吸方式,掌握逆腹式呼吸方法。 逆腹式呼吸的形成不能急于求成,必须经过循序渐进和较长时间的练习才成。
首先,进行腹式呼吸练习,主要练习呼吸的深长细匀。深,就是指每次吸气和呼气时让胸膈膜上下移动的幅度尽可能更大些,到最后几乎能达到下腹部;长,是指每次呼吸的时间尽可能拉得长些,一般呼吸时间是每次4秒钟左右,要拉长到每次8秒、10秒甚至更长;细,是要求吸气、呼气在单位时间内的气流量尽可能小些,达到气若游丝的境界;匀,是指吸气、呼气要尽可能均匀些不能时快时慢,尤其不要出现憋气现象。深长细匀的呼吸方式有利于配合意念对气的导引。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腹式呼吸就能形成。
接着,进行逆腹式呼吸訓练。方法是每次都先用胸式呼吸大吸一口气,然后呼气时尽量往腹部沉气,沉得越深越好,但注意不要憋气。这实际上是在练习胸膈膜的延展性,有人又称其为动程,动程越大,表示胸膈膜上下起伏能力越强。初练者,胸膈膜的动程较差,只能下沉到上腹部,随着练习的深入,胸膈膜的动程越来越大,当练习者感到气能沉到下腹部,且外观上每次呼吸时小腹部出现鼓胀时,就标志着逆腹式呼吸基本形成了。
注意,练习呼吸的改变,不能刻意动用腹肌参与,必须让呼吸顺其自然地进行,这样形成的才是真正的逆腹式呼吸,否则,形成的根本不是逆腹式呼吸,而是形式上的吸气腹部变小,呼气腹部变大,就像某些视频展示的那样,貌似而不是。实际上,内气并非呼吸的空气,而是产自肾,由精而化,丹田也并非在腹腔内,而是在腹腔外。练者需运气时,通过呼吸引起下腹腔内的气压变化,进而引起丹田(类似气囊)内气压的变化,达到气在丹田里聚、放的目的。炼气到了高级阶段,即周天通后,逆腹式呼吸时,在外观上腹部已看不出起伏变化现象,整个腹腔就像是一个打气筒,胸膈膜就是活塞,这样才能通过呼吸使丹田从气源中抽取出内气,再压向全身。否则,若腹部随呼吸而起伏的话,就好比打气筒的外壳是柔性材料做的一样,呼吸是根本带动不了周身内气的运行的。练者切记。
逆腹式呼吸的形成并不意味着内气已产生和周天已通,上面讲了,它只是炼气需借助的一个工具而已。内气的产生和周天要通,在逆腹式呼吸形成后,还必须将上述“一”“二”两个环节切实做到位,尤其要把意念与逆腹式呼吸有机结合,用意念引导关节和穴位的放松再加上逆腹式呼吸提供的动力,催使内气的聚、放,去冲开一个个关卡。
之所以说“呼吸改变,走向成功”,除了逆腹式呼吸是炼气通周天的唯一工具外,还因为上述环节中,它是保持最久的一个环节,因为“一”“二”环节到了周天通后,就没有那么重要了,练者不必一定要站着练了,行、走、坐、卧都可以炼气,也无需一定要入静了,可以一边听电视、甚至一边与人简短对话,一边炼气,完全不受影响,炼气者只要有炼气的想法,口腔一闭合,舌头一抵住牙齿,逆腹式呼吸一启动,周身的内气就开始运行了。但无论如何却一定要有逆腹式呼吸的参与,内气的运行才最佳。所以,练成了逆腹式呼吸,基本上就可以说离成功就更近了。
(编辑/刘强)
一、姿势正确 周身放松
浑圆桩在姿势方面的要求与太极拳要求基本一致:双脚开立与肩同宽、双脚平行、外沿着力,嘴唇闭合、牙齿轻扣、舌顶上颚、双眼微闭、下颚微含、鼻子呼吸,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塌腰、屈膝松胯,缓抬双臂、与肩同高、屈于胸前……这些姿势动作必须准确、全面做到,才能周身放松,经络通畅,为气的通行创造条件。反之,姿势稍有差错,就会导致一些关节不能放松,“气”期无望。因为人的关节是经络最狭窄之处,姿势稍有误差,经络就会卡阻。而初练桩功之人,气本就微弱,若关节稍有卡顿,气就无法通过,也无法聚集,更不谈通周天了。
初练站桩的人一般出现的问题,一是颈部和颌部不容易放松,主要原因是在理解“虚领顶劲”时过分强调“顶”字,因为要顶,所以脖子就伸得很直,自然颈部和颌部就会紧张了。事实上虚领顶劲是要求既要头有上顶的意念,又要颈部放松。但这一要求,对初学者来说不能要求过高,也没必要,只要求颈部自然放松就行了。二是沉肩坠肘难以做到,多做成“挑”肩“架”肘,或“夹”肩“束”肘。沉肩坠肘要求肩要沉肘要坠,腋窝还要空,要好像两只手完全不着力时,一端挂在肩上,另一端手腕悬吊在空中一样才合要求。三是腿蹲得太低,导致站桩时间太短。浑圆桩的目的是炼气,而不是练腿部力量,所以只要采用高桩,膝微屈就行了。
二、深度入静 意念引导
地上码放在一堆的软水管,若某处折了,水肯定过不了;反过来,水管虽通畅,但进水量太少,或水压不足,水同样无法通过这根水管。水压怎样提高?一般方法是把水聚集起来使其达到一定的高度。同理,站桩炼气也一样,只是做到姿势正确、周身放松还不行,因为这仅仅解决了经络通畅的问题,而未解决有没有气来和气压如何增大的问题。这也和我们常常看到的情况一样,很多练了多年甚至几十年太极拳的人,虽然也站了很长时间的桩功但却没有练出气来,打出来的拳从姿势动作上看非常松柔到位,可轻飘无力,自己也从来都没有感觉到什么内气,内行常把他们练的太极拳叫太极操或太极舞,健身效果也大打折扣。那么,如何才能练出气并不断提高身体里面的气压呢?我们同样可以借用上面提高水压的办法,先把气聚集起来。而要聚气还得借助一种特殊的工具——意念和入静才行。
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是有一些气的,但由于身上的关节和穴位的阻隔作用,这些气都分散在了身体各处,像一个个分开的气囊,通常情况下是难以聚集在一起的。就像要把地上的一个个小水池的水聚集在一起,必须打开一个个小池子的闸门,才能聚池成溪,聚溪成河,聚河成江海一样,要想把身上的这些气囊的气聚集起来也必须打开这些气囊的闸门。那么,怎样才能打开我们身上这些闸门呢?那就只能依靠意念和入静才行。通过意念放松关节和穴位,导引气沿同一地点聚集,不断积少成多,气压就会越来越大,气路就会越来越通。
用意念对气进行导引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意念放松关节穴位,可由上到下放松颈椎、肩、肘、腕、胸、腰、胯、膝、踝等。二是对气的运行路线的导引。又分两种方式,一是意念身体内所有的气最终都聚集到丹田或下腹部,二是配合呼吸意念气的大致运行路线,即吸气时意念气在背后由下往上走,呼气时意念气在胸前由上往下走汇聚到下腹,但这点必须在逆腹式呼吸形成后才行,初学者只需意念气到丹田后继续慢慢往下走,过会阴,再往上到命门,穿夹脊……意念的气行速度不能过快,约每秒2厘米左右为宜。
意念的导引作用的发挥,需要去除一切杂念,什么都不要想,让意念高度集中只关注在身体内部。但新的问题又会出现,那就是若意念过分强烈,或在某一方面过分集中,又势必会导致身體其他部位的紧张,就不会有身体的完全放松。所以,意念的导引作用的有效发挥还必须依赖于人的深度入静才行,只有在深度入静近于睡眠状态时,人体才会处于真正的全面放松状态。但又不能睡着了,因为若睡着了意念也没了,怎么进行导引?所以,站桩的最佳状态就是:既深度入静,什么都不想,尤其对身体外的一切意念几乎无关注,做到一个很小的声音就会被吓一大跳的境界,又始终保持一丝微弱的意念,且用在气的导引上,一次站桩没有1~2小时是不行的。这对很多初学者来说确实是太难了,因为他们连入静都难,又枯燥难熬,哪能坚持2小时?所以,没有很强信心和毅力的人是难以成功的。这也是为何成千上万的练拳之人都站过桩,但最终能练出气的却很少,而能打通大小周天的更是凤毛麟角的一大原因。
三、呼吸改变 走向成功
电线中要有电流通过,必须要有两个条件,一是要有电路闭合通畅,二是要电厂有电且能提供足够的电压。水管中要有水流通过,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有畅通的管道,二是要水厂有水且能提供足够的水压。同理,经络中要有气通行,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有畅通的经络,二是要“气场”里有气且能提供足够的气压。第一个环节做好了,只是保证经络的畅通,不能保证经络中有内气通过,还得有“气场”提供气和足够的气压。那么,“气场”在哪里呢?就在我们的下腹部,又称丹田、气海,气就储藏在这里。那气压又怎样提供呢?得靠呼吸,但不是一般的呼吸,而是逆腹式呼吸,又称婴儿呼吸。
人的呼吸大致分两种,一种是胸式呼吸,一种是腹式呼吸。腹式呼吸又分顺腹式呼吸和逆腹式呼吸。顺腹式呼吸是吸气时腹部变大,呼气时腹部变小;而逆腹式呼吸则相反,吸气时腹部变小,呼气时腹部变大,这和刚出生的婴儿的呼吸是一样的,所以又称婴儿呼吸。站桩练气就必须借助逆腹式呼吸提供动力,一是促使精气转化,二是通过对丹田的挤压让丹田产生气压。那么,为何采用胸式呼吸和顺腹式呼吸不行呢?是因为丹田在腹部,胸式呼吸显然不能为其提供动力,而顺腹式呼吸只有吸气过程可对丹田产生挤压,呼气时就基本上无挤压作用了,相当于顺腹式呼吸产生的作用只有逆腹式呼吸的一半,也不够理想。因此,站桩练气的关键和秘诀就是改变呼吸方式,掌握逆腹式呼吸方法。 逆腹式呼吸的形成不能急于求成,必须经过循序渐进和较长时间的练习才成。
首先,进行腹式呼吸练习,主要练习呼吸的深长细匀。深,就是指每次吸气和呼气时让胸膈膜上下移动的幅度尽可能更大些,到最后几乎能达到下腹部;长,是指每次呼吸的时间尽可能拉得长些,一般呼吸时间是每次4秒钟左右,要拉长到每次8秒、10秒甚至更长;细,是要求吸气、呼气在单位时间内的气流量尽可能小些,达到气若游丝的境界;匀,是指吸气、呼气要尽可能均匀些不能时快时慢,尤其不要出现憋气现象。深长细匀的呼吸方式有利于配合意念对气的导引。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腹式呼吸就能形成。
接着,进行逆腹式呼吸訓练。方法是每次都先用胸式呼吸大吸一口气,然后呼气时尽量往腹部沉气,沉得越深越好,但注意不要憋气。这实际上是在练习胸膈膜的延展性,有人又称其为动程,动程越大,表示胸膈膜上下起伏能力越强。初练者,胸膈膜的动程较差,只能下沉到上腹部,随着练习的深入,胸膈膜的动程越来越大,当练习者感到气能沉到下腹部,且外观上每次呼吸时小腹部出现鼓胀时,就标志着逆腹式呼吸基本形成了。
注意,练习呼吸的改变,不能刻意动用腹肌参与,必须让呼吸顺其自然地进行,这样形成的才是真正的逆腹式呼吸,否则,形成的根本不是逆腹式呼吸,而是形式上的吸气腹部变小,呼气腹部变大,就像某些视频展示的那样,貌似而不是。实际上,内气并非呼吸的空气,而是产自肾,由精而化,丹田也并非在腹腔内,而是在腹腔外。练者需运气时,通过呼吸引起下腹腔内的气压变化,进而引起丹田(类似气囊)内气压的变化,达到气在丹田里聚、放的目的。炼气到了高级阶段,即周天通后,逆腹式呼吸时,在外观上腹部已看不出起伏变化现象,整个腹腔就像是一个打气筒,胸膈膜就是活塞,这样才能通过呼吸使丹田从气源中抽取出内气,再压向全身。否则,若腹部随呼吸而起伏的话,就好比打气筒的外壳是柔性材料做的一样,呼吸是根本带动不了周身内气的运行的。练者切记。
逆腹式呼吸的形成并不意味着内气已产生和周天已通,上面讲了,它只是炼气需借助的一个工具而已。内气的产生和周天要通,在逆腹式呼吸形成后,还必须将上述“一”“二”两个环节切实做到位,尤其要把意念与逆腹式呼吸有机结合,用意念引导关节和穴位的放松再加上逆腹式呼吸提供的动力,催使内气的聚、放,去冲开一个个关卡。
之所以说“呼吸改变,走向成功”,除了逆腹式呼吸是炼气通周天的唯一工具外,还因为上述环节中,它是保持最久的一个环节,因为“一”“二”环节到了周天通后,就没有那么重要了,练者不必一定要站着练了,行、走、坐、卧都可以炼气,也无需一定要入静了,可以一边听电视、甚至一边与人简短对话,一边炼气,完全不受影响,炼气者只要有炼气的想法,口腔一闭合,舌头一抵住牙齿,逆腹式呼吸一启动,周身的内气就开始运行了。但无论如何却一定要有逆腹式呼吸的参与,内气的运行才最佳。所以,练成了逆腹式呼吸,基本上就可以说离成功就更近了。
(编辑/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