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绘春秋 苦难铸诗篇

来源 :学生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255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编录了从春秋到清代的六十多首古代诗词,这些厚重的传统文化的积淀,对浩瀚的中华文明史作了丰富多彩的描绘,构成了整个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诗人采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不仅表现了泱泱大国的物华风貌,而且对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的社会生活以及情感生活,尤其是对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所遭受的各种苦难作了全面、真实、精妙、形象、生动而详尽的反映,客观地从一个侧面再现了中国的历史面貌。可以说它们是用悲笔蘸着苦水铸成的史诗。在这里我把它们具体归纳为“十苦”:
  一、劳作之苦
  这类反映劳动人民艰辛劳动生活的诗篇,占了不少分量。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观刈麦》中对一群五月里在南冈收割小麦的种田汉子作了这样的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盛夏苦,那么“可怜身上衣正单”的寒冬呢?我们又在诗人笔下看到了一位老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二、贫困之苦
  辛苦的劳作并不能换取普通百姓的生活温饱,唐诗中不仅反映了贫苦妇人“拾遗穗”“充饥肠”的辛酸。就连曾担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的杜甫在年老时也发出过“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苦吟,最后沦落到受人资助才在成都郊外盖了一间草堂,不料一场狂风暴雨后,只能忍受“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无居之苦。
  三、赋税之苦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历代统治者为了满足奢侈豪华的生活享受,总是拼命增加对老百姓进行苛捐杂税的剥削,使广大农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家田输税尽”一句就揭示了农民受苦的根本原因。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发出了“苛政猛于虎也”的感慨,唐朝时柳宗元的“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更深刻地让我们感受到封建社会里农民所受的赋税之苦。
  四、兵役之苦
  早在南北朝时的一首民歌《木兰诗》中“可汗大点兵”就反映出当时的征兵规模之大,范围遍及每家每户,而“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最后只有木兰女扮男装“替爷征”。而在唐代“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挑起战乱,官府大量扩充兵员,派丁抓丁,逼得百姓苦怨载道,家破人亡。有“史诗”之称的《石壕吏》中就真实地记载了这种兵役之苦。
  五、战乱之苦
  战争这个人类社会发展的魔鬼,给广大人民群众造成了巨大的苦难。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动乱的时间就占了九百七十年之久。战事频繁,干戈不息,生灵涂炭,百姓遭殃,亲人失散,音讯全无。“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壁残垣,是战乱一手造成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战祸的真实写照。
  六、戍边之苦
  平民苦,军人也苦。外族侵扰,造成了戍卒长年守边之苦,也由此形成了诗歌创作中的“边塞诗”。边塞奇寒,“胡天八月即飞雪”。营中,“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帐外,“将军角弓不得控,都都护铁衣冷难着”。何时与家人团聚?“燕然未勒归无计”无休止的战地生活,写下了“将军白发征夫类”的苦吟诗句,而朝廷对他们却是“春风不度玉门关”。
  七、失意之苦
  封建社会很多文人在政治上遭受挫折,甚至被一贬再贬,远离家乡亲人,内心苦闷。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仕途上受挫后,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停杯投箸不能食”,苦闷之余,想到不如“明朝散发弄扁舟”。另一位清高之士刘禹锡被贬“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回乡时已是“翻似烂柯人”,人事全非。
  八、离别之苦
  被征发去服兵役,固然有离别之苦,仕途变迁,挚友相别,也自有一番离愁别怨。诗中有李白遥寄王昌龄时“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担忧;也有岑参送别武判官时“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不舍;更有王维酒别元二使时“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苦叹。真是“自古多情伤离别”,“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九、相思之苦
  战争频发、谋生不易、社会动荡等原因,造成了天各一方的夫妻、意中人的相思之苦。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一首《无题》中的名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把对意中人的思念之苦倾诉得淋漓尽致。而“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则道尽了一位普通年轻女子思念情人的无边情思。
  十、亡国之苦
  面对亡国之灾,一般人民的痛苦自是不言而喻的,就连曾经穿龙袍,坐金銮殿的帝王也独有自己的苦楚。南唐后主李煜国破被囚,面对昔日旧景,就倒出了“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的苦水。而南宋大臣文天祥和明代少年英雄夏完淳却分别发出了“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和“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的悲愤。
  总之,芸芸众生皆有苦,但通览中国古代历史长卷,无论风云变幻,朝代更替,归根结底还是用元代散曲家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来概括是最好不过了。
  苦难是一所最好的学校。阅读这些古诗词,对于初中生来说,不仅可以汲取丰富的古代文学精华,了解古代复杂的人文历史,而且可以正辨视听,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把对中国古代历史的了解从众多“戏说”的迷圈中摆脱出来,从而全面正确的认识历史,树立科学的历史观、人生观,达到学习古代文化的真正目的。
其他文献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给我们广大师生传达这样一个信息:作为中学生,我们不仅需要背诵积累一定数量的古诗文,而且还应有意识地在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也就是要求我们当代中学生要具备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能力。通过分析近几年来各地中考语文试卷的题型结构及内容,便可看出出题者们已逐渐把古诗词鉴赏列入考查内容,
期刊
【摘要】本文从活动设计、活动调控、活动评价三方面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进行阐述与探究。强调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充分考虑学情、专业特点、职业方向,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集语文性、情境性、活动性、多元性为一体。学生与教师共同投入热情,激活探究欲望,享受活动过程的乐趣,使其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并享受的一场盛宴。最终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融合,并让学生的创造潜能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掘。  【关键词】语文综合实
期刊
生活处处有化学,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变“辅导课”为“导辅课”,课前让学生结合课本,以生产、生活中的情景进行设计,如对点燃火柴和吹熄蜡烛等司空见惯的问题加以引领,深究原理,提醒学生观察到的现象与燃烧与灭火的条件之间的密切联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点燃学生心中兴趣的之火,可以照亮学生心里的荒漠的草原。  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学生在预习中经过讨论提出了以下问题
期刊
【设计理念】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由于实验现象不明显,使学生在学习这一反应时没有感性认识,较难掌握。本课的教学设计尽量体现《化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充分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活动目标】  通过实验设计及实验分析,巩固碱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初步形成学科综合思想和科学的探究能力;通过学生亲身
期刊
摘 要: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已经形成的行为习惯对自身和周围的人都会起到一定的影响。作教师,上课时,除了把书上和课外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教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情也会对他们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每次接手新的班级,开始新课程的教授,心里总会问自己:我做好准备了吗?我了解学生的情况吗?我该怎么给学生一个定位,使老师和学生都有双赢的结果?初次教授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告诉自己,虽然没有
期刊
摘 要:我国地域辽阔,县域文化和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文化认同感和价值观是互通的。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传统文化就像一条纽带一样,连接着生活在广阔中华大地上的人们,传承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  县域特色传统文化指特色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社会环境相结合,打上富有地域烙印的一种传统文化,具有独特性,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的文明表现。浚县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浚县在商代称为
期刊
教师要灌满学生的一碗水,自己至少应该有一桶水,其实很多学者提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一桶高质量的水,而且这一桶水要随时的更新,随时保持最佳的质量。还有学者提出教师应该拥有源源不断的自来水,甚至是一江至清至纯的江水。由此来看,作为我们教师应该随时要提高自己的水的质量!提高水质有什么意义?如何提高?如何才能发挥这一桶水的威力?怎么样去灌满学生的那一碗水才最有效益?只是靠老师去灌还是让学生主动去
期刊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口语交际的总目标就设定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因此,口语交际教学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交际的积极性增强  大多数学生天生就喜欢表达,只不过他们的表达很多是不规范的。因此经常见到有学生在课堂上高举双手,但
期刊
我校是一所乡村中学,近来发现有不少学生开始在恋爱的漩涡里挣扎。早恋已成为中学生生活中的一大困惑,是学校管理中亟待认真研究和解决的突出问题。  早恋形成的原因很多:  ①从生理的角度来看,中学生的发育较早,已进入青春朦胧期,伴随着生理的成熟和性意识的增强,自然会对异性产生兴趣。如果学生不能分清自己的生理需要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就会在盲目与冲突中滑向早恋的险境。  ②从心理的角度来看,现在的中学生大多为
期刊
读鲁迅的作品《从孩子的照相说起》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思考良久,突然想起了中国的教育问题。  在上个世纪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文学和教育也在变革中发展前进。在不胜枚举的作家和教育家中,鲁迅可谓是“一览众山小”的人物。也许有人认为,他是一个作家、思想家,并不是一个教育家,可是只要翻开他的作品,从只言片语中就可以发现他在关心着中国教育,关心着中国的孩子,关心着中国的未来。就是他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