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想给父亲盖一栋房子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roragame_luo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父亲1941 年出生,快80 岁了,大半辈子,不容易,前前后后盖了5 起房子。
  1962 年,爷爷把结了婚的父亲分出去,让我父母单独过日子。分家的家当,是一口八印锅。分家以后,我父亲在乡里乡亲的帮衬下,盖起了自己的三间土坯屋。那时,我刚刚出生不久。
  1974 年,父亲33 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当时,我们全家6 口人挤在三间又矮又窄的土屋里,父亲觉得有些憋屈,不甘心。父亲从小要强,年轻时在人民公社里做过事,也有过鸿鹄之志,终因家境贫寒,含泪回到偏僻的小村,帮着爷爷操持家务。那些年,过穷日子,让人看不起,就连自己的大爷、叔叔,也看不起。父亲不服气,心里有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总想通过辛勤的劳动,改变自己,也改变全家人的命运。
  父亲的重大行动,就是盖大房子。他去集市上,买上乘的梁檩,盖村里最高、最宽的房子。
  不久,五间房子拔地而起。九层高的砖跟脚,南北宽四米四,墙高三米半,然后起脊。当时村里最好的五层砖跟脚,没有这么高的房子,也没有这么宽的房间。其中,三明间,一里间,一个单间,布局合理。三明间的房子,很宽敞,像人民公社的大礼堂。
  我父亲比我小叔大15 岁。我小叔到了结婚的年龄,我爷爷已经老了,没有能力给我小叔盖房子了。那时候,如果没有几间房子,谁家闺女愿意嫁过来?我小叔的房子,也是我父亲一手操持着盖起来的。
  现在盖房子,包工包料,给一些钱,包出去,万事大吉。盖好了,买上家具,搬进去,就可以起灶生火。那时候不行,盖屋不能当甩手掌柜,自己要有布局,还需要街坊邻居帮衬,一把椅子轮着坐,你帮我,我帮你。那时候的劳动,都是无偿的,不付任何工钱,但要管饭。当时母亲年轻,30 多岁,忙里忙外,烧水做饭,脚不沾地,一天下来,累得爬不上炕。
  慢慢地,我也长大了,父母张罗着给我找媳妇,也张罗着给我盖房子。
  我们村子的南边有一片废弃的涝洼地,紧挨着是一个大水库,村里人都在那里脱坯。这片涝洼地,是红土,有黏性,适合脱坯,再加上旁边水库里有水,正好和泥用,不用去远处拉水,就地取材,可以节省很多劳动力。
  1985 年春上,寒风料峭,父亲带着我和弟弟在还有冰碴儿的泥土里和泥。一脚扎进去,有刺骨的寒意。不久,街里街坊们赶到,纷纷挽起裤腿,下到泥场里,和我们爷仨一起,和泥、倒泥,让麦穰均匀地分散在泥土里。之后,有的挑篼子,有的上泥,有的踩坯模子,不一会儿,一大片的土坯,星罗棋布般摆在近处的空地上。
  挑篼子是力气活儿,也是技术活儿。扁担两头的篼子里,盛着60 斤左右的泥,要一口气把这些泥从泥场挑到脱坯的地方。干活儿懂窍门的人,挑着两篼子泥,通过扁担的弹性,颤颤悠悠地,减轻对肩膀的压力,并不觉得多么沉重。如果干活儿不懂技巧,就得出横力气,压得气喘吁吁。挑篼子的人,一个跟着一个。到了之后,弯一下腰,挺一下腰,不偏不倚地倒进相邻的两个坯模子里,脱坯的人,踩三脚、摸两泥板,把坯模子提起来,一个长9 寸、宽6 寸的坯,完成。
  我常常干挑篼子的活儿。一天下来,肩膀压得生疼,火辣辣的。
  1988 年,父亲又给弟弟盖了一处房子。那时候,经济条件略好了些,盖的房子结实又宽敞。弟弟的房子跟脚是石头的,一直到窗台,墙不是用土坯垒的,而是用泥叉墙。厚厚的墙,隔风又隔雨。这样的房子,冬暖夏凉,很好住。
  父母現在居住的房子,是1974 年盖的,经过了40 多年的风风雨雨,已是斑驳淋漓。前几年维修过,把墙皮进行了处理,用石棉瓦包起来,房顶上的瓦,也换了新的,不再怕风吹雨淋。即使这样,也经不起日月的摧残。这所房子,像一位80 岁的老人,孤零零地站在那里。
  去年夏天,暴雨连着下了三天三夜,父母的房屋台阶处于混浓状态,随时有倒塌的危险。弟弟让父母到他的房子里去住,他们执意不去。我打电话给父亲,父亲说没事。
  那几个夜晚,弟弟穿着雨衣,拿着手电筒,站在暴雨中,围着父母的老屋转来转去。天亮了,他才回去。父母在屋里睡觉,一点儿也不知道。
  春上的时候,我们回家,正好弟弟、弟媳、妹妹、妹夫都在。我妻子提出,明年给父母盖房子。对此,弟弟、弟媳没有意见,妹妹、妹夫非常支持。母亲说,都多大岁数了,不盖了。父亲没有说话,我没有表态。
  回到县城,我托熟悉建筑行业的朋友打听了一下行情。朋友告诉我,盖三间房子,满打满算,也就是四万元。眼下,四万元不叫钱。
  前几天,我们回家,父亲把我叫到一边,对我说:“我和你娘商量了,我们不盖房子了,我不是没有钱,不用你们出钱,也能盖起来,但有必要吗?我和你娘都是80 岁的人了,还能活几年?十年?八年?再说,这房子倒不了。”
  父亲的这番话不无道理,但我不听父亲的,等到收拾完了秋,我们就备料,来年春天,把房子建起来。
  我似乎看到了一座新房子矗立在小村的西北角,耄耋之年的父母微笑着在那里,出出进进、进进出出。
其他文献
牧鸟于野,恋鸟于林;与鸟情缘,念兹在兹;吾乡吾土,梦里依稀。  ——题记  乌 鸦  乌鸦是一种留鸟,与麻雀和喜鹊一样常年生活于乡间,并时常介入乡下人的生活场景之中。不论你盘田种地,还是出门归家,乌鸦都会以或飞或栖的方式,进入你的视野。它那“乌啊乌啊”的叫声,则时常让人听得心烦。  与其它乡下鸟相比,乌鸦的特别之处是其杂食性。它除了以谷物、果实、昆虫等作为食物之外,还嗜食发烂恶臭的腐肉。乌鸦的嗅觉
期刊
就那么甜甜的一笑,秋天就很美丽了。  石榴是非常接地气的。秋天的早晨一推开窗,石榴就在不远处向我抿嘴一笑,小脸蛋红扑扑的,像一个个害羞的少女,給人以甜蜜的遐想。  你从五月起航,整个五月都因为你的火红而充满了激情,你在夏天酝酿梦想,一把把火焰是你奋斗的誓言。  硕果累累,在秋天来临的时候,你兑现了向一只蝴蝶许下的承诺。  父亲种了一辈子的树,也种过石榴。那是一棵非常淘气的石榴树,只开花不结果。多少
期刊
她在不周山上驯化飞鸟时  极光带来了黄土  我手中的蜡烛  燃了千年,還剩半截  平原、丘陵、谷地  早已完成,高原也趋近竣工  她下山来  告诉我,诺亚方舟需要  雪山和火种
期刊
在夢中听流水的声音  声音化成伊人,青丝托着脸庞  将最纯最真的身体搁置水上  伊人不动,流水在流  早就看到一丛芦苇蹲在岸边  用满头白发认真细数着她的日子  在静哑的举动中穿过透明的岁月  伊人不动,流水在流  一阵风过,满头白发左右摆动  像墙上的钟摆晃动  水在寂静中遥望彼此的年月  伊人不动,流水在流  天空白云朵朵,见证了  隔水相望的距离  在时间之内,美学之外  伊人不动,流水在流
期刊
每到秋季,鳴蝉就会染上唱腔嘶哑的顽疾。  风的骨头,若一把青铜剑,泛着冷冷的幽光,一些小草被剑气所伤,叫苦不迭。  秋风,如奔马,四处践踏。  几只雁,在湛蓝的天空里一字排开,从北方之北,驼着风向南,向西,向东。  阳光里隐忍着的凉意,以柔弱的表象,就轻易逃过了草木的疑虑,俘获怜悯。  不出数日,秋凉就举起内心的刀枪剑戟斧钺,四处冲杀。  落叶纷飞,蝴蝶的翅膀折断。  许多草木萎靡不振,一些溪流心
期刊
悠哉游哉地过着,食着那五谷杂粮,穿着那陈旧的麻布衣,我是一個已经脱离了世俗的食谷者。  我走在那林间,吸收着林间的气,观赏着林间的景,见证着创造的奇迹和灭亡的遗迹,预测着未来的事物。  食谷的日子,便是我受这个世界管束的日子。我深陷其中,感受着这个世界的点点滴滴。  终于有一天,我的天寿到了尽头,这也只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命运罢了。  我缓缓地起身,走出了那陈旧的木屋,盘坐于那石椅之上,轻轻地闭上了双
期刊
四川省散文诗学会1期会员举行了以“夏日帖”为题目的同题诗会比赛,数百篇诗歌及散文诗作品,经过两轮评选,最终第一名获得者是一位来自黑龙江的作者。本期特别刊出该获奖作品,欢迎欣赏、点评,并关注学会相关活动。  ——四川省散文诗学会秘书处  1  感觉林中很安静,其实,我能听到风过的声音,鸟的啼鸣。可我的内心是安静的,树旁的蒿草被推着刮了我一脸,草就是草,没有树的坚硬。即使呼啦啦的风声,我同样感受林中湿
期刊
从日出到日落  那些靠在阳光里的老人  有时整天一句话也不说,有时  借个火彼此就算搭言了  在避风的柴草垛或墙根下  烟锅闪灭,代替言语  有时只是含在嘴里,并不点上  越来越旧的身体,像旧祠堂里的泥塑  在乡村,这样的面孔很多  一辈子忙着耕种收割  被祭奠,也被遗忘  纸 船  它太小了,什么也装不下  空留较轻的事物在风里打漩  比如梦想,眼泪。比风轻的誓言  我曾一次次把它遗弃  又见它
期刊
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难道不就是世界文化遗产——我国的长城吗?答案是,并不仅仅如此。作为成语,它出自《南史·檀道济传》。  檀道济是南朝宋的著名将领,曾跟随宋武帝刘裕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官至征南大将军。刘裕死后,其子宋文帝刘义隆继位,因为檀道济是前朝重臣,而且几个儿子都勇猛善战,宋文帝害怕控制不了他,就把他杀了。檀道济在被捕时,非常愤怒,拿起一杯酒一饮而尽,把帽子扔到地上说:“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
期刊
离别辞  天空没有一片云,这种蓝  比落日的孤独更加宏大  绿色逐渐被秋天收紧,你所爱的北国  不会是一成不变的样子。人也如是  远离故土,愈发所觉我所爱  并不是未知的远方。  原谅一个男人写无用的诗  把仰望的地方当作神坛——  愿树,爱身下会枯萎的草  愿云朵,爱偶尔出走的天空  愿男人,“爱妻子,爱亲人。爱祖国和人民”  愿女人,“爱山野,爱流水。爱卑微的苍生”  草  在山上,野草有野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