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学徒制是学生与学徒相结合,工作与学习相融合的一种新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是实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和关键,文章结合“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实践,全面阐述了“六个基于”的改革措施。课程建设应深化校企合作,基于工作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目标,采用模块化课程结构,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企业岗位的用人需求紧密结合。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建筑施工技术 课程改革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7)19-0079-05
现代学徒制是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合同形式,明确学生、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实现“学生”与“学徒”身份交替,在培养目标上以满足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加强拓展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一般由职业素质养成、专业技术技能基础、岗位(群)技术技能和学徒个人职业发展需求等课程模块组成,实现现代学徒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是课程改革与建设。基于校企深度合作,加强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优化教学方案的设计、模块化组合教学内容、开发个性化实训项目、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考评方法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基本环节。
一、实施现代学徒制课程改革的瓶颈分析
(一)体制机制改革有待深化
现代学徒制的特征是工学交替,学生和学徒的身份相互交替。由于我国法律法规不健全,体制机制上存在瓶颈,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仅停留在表面,未能把握市场经济规律,及合作方的利益诉求,也尚未完全形成校企深度合作、协同育人、互利共赢的长效体制机制。同时,学校和企业的教学资源还不能形成合力,校企分工合作、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有待磨合。(二)师资队伍有待完善
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开展现代学徒制课程改革的关键。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教师对课程改革和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教学基本功不扎实,实践操作水平不高;来自工程一线、具有较强实践操作技能的“双师双能型”专任教师数量偏少;来自工程一线的兼职教师,教学基本能力不够扎实,承担课程教学比例偏低,学校对兼职教师的教学考核不到位等。
(三)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投资的加大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虽然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总体而言,还存在硬件建设参差不齐、部分设备与生产实际不符、职场氛围不浓、管理粗放等问题。大多数职业院校仅满足于实训基地实验、实训的教学基本需要,未能全面考虑实训基地“服务专业、开放共享、功能多元”的建设要求,社会服务辐射能力弱。
(四)教学内容有待重组合
课程内容是学习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受到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岗位工作任务要求不能有机融入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技能考核不能全面对接;另一方面,课程内容未能与时俱进,开发实训教学项目,且及时更新实训项目内容,导致实训内容滞后,无法与产业发展和工匠精神的培养相融合。内容整合势在必行,要在满足学生全面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建立融人文素养、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专业素养于一体的培养内容体系。
二、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课程建设要求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单元。现代学徒制的课程开发应深化校企合作,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真实岗位任务,使学生学习职业基础知识、职业操作技能,并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同时,变更教学组织、管理模式和考核评价方法,将学生职业岗位发展的共性、终身发展的拓展性和企业需求的个性有机结合。
课程改革与建设应在深入分析岗位职业技能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岗位标准,将课程教学内容开发成不同的教学模块。教学内容要与职业资格标准精准对接,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学做一体,强调基础性、实用性和发展性。结合现代学徒制下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学生(学徒)身份的转变、校内(企业)学习地点的转变、集中授课(师傅指导)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校(企业)考核方式的转变,因材施教,开发系列教学资源,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三、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改革
“建筑施工技术”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新技术发展快,规范要求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专业性和实践性,对学生今后从事建筑工程施工员、质量员、监理员等工作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课程改革应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学生从事建筑工程施工一线技术工作的能力培养为核心,按照“加强针对性,突出实用性,体现先进性”的原则,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教学资源,聚焦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以能力为导向,融入职业技能标准,重建学习载体,设计个性化实训项目,改革教学组织和管理模式,开发共享课程精品教学资源,建立多元可持续发展的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综合运用、实践教学条件提升、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积极改革,并在建设过程中及时听取学生、督导、专家以及企业、社会等各方面的反馈和建议,不断优化,使“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更能适应现代学徒制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提高学生分析解决施工技术问题的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一)基于校企深度合作,聚焦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
“工”与“学”交替的现代学徒制使高职教学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教师又是师傅。课程教学采用“双导师制”,即基本理论教学与考核主要由學校导师负责,课程岗位技能训练与考核主要由企业导师“以师带徒”的方式进行;专业拓展能力培养由校企“双导师”共同负责。全面提升教学团队的专业教学理念、课程开发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校企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共同组织实施课程教学,共同进行课程考核评价,是现代学徒制下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基础和关键。 建立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激励机制和奖惩机制,由学校专任教师、合作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组成校企混编课程教学团队,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学校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另一方面要建立“兼职教师库”,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聘请合适的企业兼职教师。同时,企业定期派遣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专题技术交流,学校分批派教师到企业进行6~24个月的顶岗实践,在施工一线从事建筑施工、工程监理等工作,积累职业经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二)基于工作过程,构建以真实工程项目为载体的课程教学模块
现代学徒制是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职业活动为导向,采用典型工作任务,将专业基础知识、实践操作知识、拓展知识有机结合,学生完成学业的同时能获得职业岗位资格证书,兼顾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学生的持续发展需求。
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对合作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以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课程改革的切入点,明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岗位基础能力为建筑识图能力,核心能力为施工测量、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能力,拓展能力为工业化施工、信息化施工和绿色施工能力。
根据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专业人员岗位统一考核评价标准,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典型结构建筑物(砖混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钢结构)的实际施工过程(土方—基础—主体—屋面—装饰)为主线,以掌握各分部分项施工工艺和技术要求为目标,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优化,同时适当增加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强制性条文、施工安全等内容,突出实践教学在课程中的地位,按照工程施工过程进行合理序化并结合各教学模块的能力目标,构建以真实工程项目为载体的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训项目(见82页表1)。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度以满足建筑施工一线技术与管理工作需要为准,突出应用性,做到实际、实用、实效,真正实现教、学、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训练学生的施工技术能力和施工质量检测能力,培养学生的质量控制意识和施工安全意识。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例如,混凝土工程施工方案编制就是以真实的某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群为载体开发的实训项目,有完整的项目建设原始资料、施工录像、图片及虚拟仿真视频,学生以8~10人为一个小组开展实训,并进行技术经济效果对比分析,以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三)基于虚实结合,打造教学云资源库,构建“O2O”学习新模式
现代学徒制下,学生一方面要按照企业的相关规定进行顶岗实训;另一方面要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巩固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这就要求全面打造建筑教学云中心,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典型工程案例,通过教学要素分析,结合BIM、3D全景技术和虚拟仿真技术,对教学内容、媒体表达、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及教学信息反馈等进行全方位的优化设计,实现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方式的多样化。资源网站做到体系完整独特,内容丰富实用,检索功能完备,导航层次分明。除基本教学资源外,还应包含视频库、动画库、图片库、行业规范库、典型工程施工案例库、施工标准图集库、二维码助学系统、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在线学习及考核系统等,满足“O2O”(线上到线下)教学新模式的要求。
例如,在学习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施工工艺时,针对“测定桩位—埋设护筒—制备泥浆—成孔—清孔—下钢筋笼—浇筑混凝土”等施工过程的每个环节,除了可以扫二维码学习知识点,链接到相应施工过程的视频、图片、动画外,还可以进行虚拟仿真实训,在讨论区进行交流,应用在线考核系统模拟考试等。学生在了解典型结构建筑施工过程的基本工艺流程后,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基于BIM技术和VR技术的虚拟仿真实训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建筑施工技术的奥妙,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及岗位能力。
(四)基于真实任务,开发个性化实训项目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部分学生对理论学习缺乏兴趣,但对实践操作具有一定的兴趣。现代学徒制把学生和企业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强调学习的个性化、灵活性和实践性。要加大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力度,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系列制度和运行规定,适应施工技术发展,持续更新实训设备,配备真实设备,既可用于企业员工的培训,又可用于学生实训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建设“教练型”实训指导教师队伍,通过合理安排和调整教学内容,融合典型工程案例,开发系列个性化的实训项目。例如,根据混凝土结构施工特点,可以开发系列实训项目(见表2),每个子项目都配有图纸、实训任务书、实训指导书、工程量计算表格、操作说明和实训指导视频,学生可以多次周转操作。
为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根据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合作企业可以定期组织以企业冠名的砌筑技能、钢筋技能、模板技能、施工仿真等实训技能大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技能学习与大赛紧密结合,以赛促学,将学、练、赛融为一体。
(五)基于行动导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根据现代学徒制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基于行动导向,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集中讲授、企业培训、岗位任务训练、师徒实操互动和岗位素质培养等多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对于理论教学部分,如模板支撑体系的设计、钢筋下料长度的计算、预应力张拉应力计算等,可采用以自然教学班为单位的校内集中讲授;对于建筑新技术、新工法、关键施工技术样板示范等,可采用企业专题讲座、施工现场实训等教学方式;对于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案编制,可采用在学徒岗位工作中独立完成任务的训练形式;在施工工艺和技术中包含大量的默会知识,如各工种施工操作要点等,对这些默会知识的掌握,需要“師傅手把手”的传递和“徒弟用心体验”的言传身教,可以编制《建筑施工工种实训任务书和指导书》,依托合作企业,建立明确的师徒关系,让学生5~6人组成一个小组,动态跟踪工程项目,每周半天到工地实训,填写施工周记、分析工艺流程、记录施工要点;职业素质养成和拓展能力培养,主要在学徒工作岗位中进行。 (六)基于职业资格标准,构建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
现代学徒制要求采用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注重综合能力的多元评价。教学效果的评价,既评价学生也评价教师,既评价结果也评价过程,既评价在校学生也评价毕业生,既注重校内评价也重视社会评价,既评价学生知识的掌握也评价学生能力的提高,以此形成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多时段的“多元化立体式”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鉴定功能,激发师生的竞争意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改革传统的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考核,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综合评价等方法,注重能力考核和企业考核,强化可持续发展性评价,引导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杜绝高分低能。“双导师”团队共同研究制订课程考核方案,考核内容由理论考核、任务训练考核和岗位培养考核等共同组成,将学生的态度、表现、成果纳入评价指标,创新设置成果展示和评优活动,如评选“优秀徒工”“优秀技术能手”“优秀施工方案”等,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个基于”是现代学徒制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和具体做法,对于我国现代学徒制的改革和试点具有指导意义。在实践中做到“五化”,即学习工作化、工作情境化、资源信息化、实训个性化、考核多元化,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规律,实现了“四满足”,即满足了行業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满足了合作企业对岗位人才的需求,满足了学生(学徒)对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满足了学校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孟良,魏秀瑛,周金菊.“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23).
[2]陈秀虎,谌俊,刘元江,等.现代学徒制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1).
[3]杨青.现代学徒制立法的三个基本点[J].职业技术教育,2016(10).
[4]徐春梅,赵兴民.国外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特点与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6(19).
[5]张艳辉.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现状及实施瓶颈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32).
[6]陆艳侠.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学模式探讨[J].科技资讯,2016(27).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建筑施工技术 课程改革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7)19-0079-05
现代学徒制是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合同形式,明确学生、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实现“学生”与“学徒”身份交替,在培养目标上以满足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加强拓展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一般由职业素质养成、专业技术技能基础、岗位(群)技术技能和学徒个人职业发展需求等课程模块组成,实现现代学徒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是课程改革与建设。基于校企深度合作,加强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优化教学方案的设计、模块化组合教学内容、开发个性化实训项目、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考评方法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基本环节。
一、实施现代学徒制课程改革的瓶颈分析
(一)体制机制改革有待深化
现代学徒制的特征是工学交替,学生和学徒的身份相互交替。由于我国法律法规不健全,体制机制上存在瓶颈,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仅停留在表面,未能把握市场经济规律,及合作方的利益诉求,也尚未完全形成校企深度合作、协同育人、互利共赢的长效体制机制。同时,学校和企业的教学资源还不能形成合力,校企分工合作、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有待磨合。(二)师资队伍有待完善
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开展现代学徒制课程改革的关键。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教师对课程改革和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教学基本功不扎实,实践操作水平不高;来自工程一线、具有较强实践操作技能的“双师双能型”专任教师数量偏少;来自工程一线的兼职教师,教学基本能力不够扎实,承担课程教学比例偏低,学校对兼职教师的教学考核不到位等。
(三)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投资的加大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虽然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总体而言,还存在硬件建设参差不齐、部分设备与生产实际不符、职场氛围不浓、管理粗放等问题。大多数职业院校仅满足于实训基地实验、实训的教学基本需要,未能全面考虑实训基地“服务专业、开放共享、功能多元”的建设要求,社会服务辐射能力弱。
(四)教学内容有待重组合
课程内容是学习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受到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岗位工作任务要求不能有机融入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技能考核不能全面对接;另一方面,课程内容未能与时俱进,开发实训教学项目,且及时更新实训项目内容,导致实训内容滞后,无法与产业发展和工匠精神的培养相融合。内容整合势在必行,要在满足学生全面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建立融人文素养、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专业素养于一体的培养内容体系。
二、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课程建设要求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单元。现代学徒制的课程开发应深化校企合作,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真实岗位任务,使学生学习职业基础知识、职业操作技能,并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同时,变更教学组织、管理模式和考核评价方法,将学生职业岗位发展的共性、终身发展的拓展性和企业需求的个性有机结合。
课程改革与建设应在深入分析岗位职业技能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岗位标准,将课程教学内容开发成不同的教学模块。教学内容要与职业资格标准精准对接,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学做一体,强调基础性、实用性和发展性。结合现代学徒制下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学生(学徒)身份的转变、校内(企业)学习地点的转变、集中授课(师傅指导)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校(企业)考核方式的转变,因材施教,开发系列教学资源,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三、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改革
“建筑施工技术”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新技术发展快,规范要求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专业性和实践性,对学生今后从事建筑工程施工员、质量员、监理员等工作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课程改革应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学生从事建筑工程施工一线技术工作的能力培养为核心,按照“加强针对性,突出实用性,体现先进性”的原则,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教学资源,聚焦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以能力为导向,融入职业技能标准,重建学习载体,设计个性化实训项目,改革教学组织和管理模式,开发共享课程精品教学资源,建立多元可持续发展的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综合运用、实践教学条件提升、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积极改革,并在建设过程中及时听取学生、督导、专家以及企业、社会等各方面的反馈和建议,不断优化,使“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更能适应现代学徒制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提高学生分析解决施工技术问题的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一)基于校企深度合作,聚焦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
“工”与“学”交替的现代学徒制使高职教学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教师又是师傅。课程教学采用“双导师制”,即基本理论教学与考核主要由學校导师负责,课程岗位技能训练与考核主要由企业导师“以师带徒”的方式进行;专业拓展能力培养由校企“双导师”共同负责。全面提升教学团队的专业教学理念、课程开发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校企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共同组织实施课程教学,共同进行课程考核评价,是现代学徒制下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基础和关键。 建立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激励机制和奖惩机制,由学校专任教师、合作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组成校企混编课程教学团队,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学校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另一方面要建立“兼职教师库”,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聘请合适的企业兼职教师。同时,企业定期派遣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专题技术交流,学校分批派教师到企业进行6~24个月的顶岗实践,在施工一线从事建筑施工、工程监理等工作,积累职业经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二)基于工作过程,构建以真实工程项目为载体的课程教学模块
现代学徒制是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职业活动为导向,采用典型工作任务,将专业基础知识、实践操作知识、拓展知识有机结合,学生完成学业的同时能获得职业岗位资格证书,兼顾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学生的持续发展需求。
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对合作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以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课程改革的切入点,明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岗位基础能力为建筑识图能力,核心能力为施工测量、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能力,拓展能力为工业化施工、信息化施工和绿色施工能力。
根据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专业人员岗位统一考核评价标准,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典型结构建筑物(砖混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钢结构)的实际施工过程(土方—基础—主体—屋面—装饰)为主线,以掌握各分部分项施工工艺和技术要求为目标,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优化,同时适当增加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强制性条文、施工安全等内容,突出实践教学在课程中的地位,按照工程施工过程进行合理序化并结合各教学模块的能力目标,构建以真实工程项目为载体的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训项目(见82页表1)。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度以满足建筑施工一线技术与管理工作需要为准,突出应用性,做到实际、实用、实效,真正实现教、学、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训练学生的施工技术能力和施工质量检测能力,培养学生的质量控制意识和施工安全意识。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例如,混凝土工程施工方案编制就是以真实的某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群为载体开发的实训项目,有完整的项目建设原始资料、施工录像、图片及虚拟仿真视频,学生以8~10人为一个小组开展实训,并进行技术经济效果对比分析,以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三)基于虚实结合,打造教学云资源库,构建“O2O”学习新模式
现代学徒制下,学生一方面要按照企业的相关规定进行顶岗实训;另一方面要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巩固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这就要求全面打造建筑教学云中心,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典型工程案例,通过教学要素分析,结合BIM、3D全景技术和虚拟仿真技术,对教学内容、媒体表达、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及教学信息反馈等进行全方位的优化设计,实现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方式的多样化。资源网站做到体系完整独特,内容丰富实用,检索功能完备,导航层次分明。除基本教学资源外,还应包含视频库、动画库、图片库、行业规范库、典型工程施工案例库、施工标准图集库、二维码助学系统、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在线学习及考核系统等,满足“O2O”(线上到线下)教学新模式的要求。
例如,在学习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施工工艺时,针对“测定桩位—埋设护筒—制备泥浆—成孔—清孔—下钢筋笼—浇筑混凝土”等施工过程的每个环节,除了可以扫二维码学习知识点,链接到相应施工过程的视频、图片、动画外,还可以进行虚拟仿真实训,在讨论区进行交流,应用在线考核系统模拟考试等。学生在了解典型结构建筑施工过程的基本工艺流程后,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基于BIM技术和VR技术的虚拟仿真实训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建筑施工技术的奥妙,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及岗位能力。
(四)基于真实任务,开发个性化实训项目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部分学生对理论学习缺乏兴趣,但对实践操作具有一定的兴趣。现代学徒制把学生和企业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强调学习的个性化、灵活性和实践性。要加大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力度,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系列制度和运行规定,适应施工技术发展,持续更新实训设备,配备真实设备,既可用于企业员工的培训,又可用于学生实训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建设“教练型”实训指导教师队伍,通过合理安排和调整教学内容,融合典型工程案例,开发系列个性化的实训项目。例如,根据混凝土结构施工特点,可以开发系列实训项目(见表2),每个子项目都配有图纸、实训任务书、实训指导书、工程量计算表格、操作说明和实训指导视频,学生可以多次周转操作。
为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根据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合作企业可以定期组织以企业冠名的砌筑技能、钢筋技能、模板技能、施工仿真等实训技能大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技能学习与大赛紧密结合,以赛促学,将学、练、赛融为一体。
(五)基于行动导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根据现代学徒制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基于行动导向,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集中讲授、企业培训、岗位任务训练、师徒实操互动和岗位素质培养等多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对于理论教学部分,如模板支撑体系的设计、钢筋下料长度的计算、预应力张拉应力计算等,可采用以自然教学班为单位的校内集中讲授;对于建筑新技术、新工法、关键施工技术样板示范等,可采用企业专题讲座、施工现场实训等教学方式;对于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案编制,可采用在学徒岗位工作中独立完成任务的训练形式;在施工工艺和技术中包含大量的默会知识,如各工种施工操作要点等,对这些默会知识的掌握,需要“師傅手把手”的传递和“徒弟用心体验”的言传身教,可以编制《建筑施工工种实训任务书和指导书》,依托合作企业,建立明确的师徒关系,让学生5~6人组成一个小组,动态跟踪工程项目,每周半天到工地实训,填写施工周记、分析工艺流程、记录施工要点;职业素质养成和拓展能力培养,主要在学徒工作岗位中进行。 (六)基于职业资格标准,构建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
现代学徒制要求采用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注重综合能力的多元评价。教学效果的评价,既评价学生也评价教师,既评价结果也评价过程,既评价在校学生也评价毕业生,既注重校内评价也重视社会评价,既评价学生知识的掌握也评价学生能力的提高,以此形成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多时段的“多元化立体式”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鉴定功能,激发师生的竞争意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改革传统的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考核,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综合评价等方法,注重能力考核和企业考核,强化可持续发展性评价,引导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杜绝高分低能。“双导师”团队共同研究制订课程考核方案,考核内容由理论考核、任务训练考核和岗位培养考核等共同组成,将学生的态度、表现、成果纳入评价指标,创新设置成果展示和评优活动,如评选“优秀徒工”“优秀技术能手”“优秀施工方案”等,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个基于”是现代学徒制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和具体做法,对于我国现代学徒制的改革和试点具有指导意义。在实践中做到“五化”,即学习工作化、工作情境化、资源信息化、实训个性化、考核多元化,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规律,实现了“四满足”,即满足了行業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满足了合作企业对岗位人才的需求,满足了学生(学徒)对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满足了学校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孟良,魏秀瑛,周金菊.“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23).
[2]陈秀虎,谌俊,刘元江,等.现代学徒制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1).
[3]杨青.现代学徒制立法的三个基本点[J].职业技术教育,2016(10).
[4]徐春梅,赵兴民.国外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特点与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6(19).
[5]张艳辉.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现状及实施瓶颈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32).
[6]陆艳侠.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学模式探讨[J].科技资讯,20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