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清水混凝土诗人安藤忠雄运用几何的建筑形式,质朴而精致的材料,巧妙的在建筑中与光,风,影等跳跃的自然素材进行互动,与庄重的建筑物相得益彰,构建出一种朴实无华,自然纯净的画卷,本文基于安藤忠雄建筑自然观的理解,对其作品进行剖析,对设计人员提供合理参考。
关键词:安藤忠雄;混凝土;光影;自然
安藤忠雄,他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作品是与光,水及自然或优美或狂暴互动的清辉混凝土结构建筑。教堂三部曲,住吉的长屋,大阪府立近飞鸟博物馆,芝加哥的住宅,普利策基金会美术馆,地中美术馆等一系列在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住宅,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便是他的“教堂三部曲”
安腾在他的创作中一致坚持建筑必备的三要素,以下做出简要分析:
一、对于材料的应用
安腾的建筑多见清水混凝土的形式,其实清水混凝土单边显出的质感却和一般混凝土不尽相同,因为类似于商业机密,很少有公开的资料说明,最详细的就是出自于Concrete Construction上的一篇文章,介绍了其在普利策美术馆的施工过程。概括下来有几个特点,模版尽可能的平整,不能有任何漏水的地方和表现瑕疵,施工期间不能有任何异物掉进模版里,模版必须涂脱模涂层,所有接缝,预留孔位都要用硅胶做防漏处理,固定模版的锚杆必须壁纸,位置必须准确,而且两端的密封圈或者类似的密封包装质量必须足够好,保证完成之后的小圆孔大小一样,位置正确。
“我乐于把混凝土看成一种明朗安宁的无机材料,赋予它一种优雅的表达”安藤将混凝土作为一种高精度的材料来对待,对比另一位喜爱运用混凝土材料的建筑大师柯布西耶的表现手法,或许是浪漫和严谨的碰撞。从本世纪初,日本建筑师就力求使混凝土表现“日本化”,但只有安藤第一次成功的运用混凝土创造出与书记吴建筑相媲美的具有广泛而敏锐的空间感作品。
二、建筑形式几何化
这种幾何造型为主题的建筑框架外形呈现在世人面前;这种形式可以外建筑提供基础和框架,当几何图形在建筑中运动时,自然与几何互动,几何作为整体的框架支撑,也成为周围环境景色的屏幕,人们在上面行走,停留,邂逅。借助光的变化来感受空间的疏密分布层次,经过这样的处理,自然和建筑对立又统一。
在遵循和满足宗教活动的前提下,安藤把宗教建筑的内部空间做了有序化分。在水之教堂的设计中,他运动一块巨大的玻璃幕墙来分割室内外空间,又在玻璃幕墙上和水池之间放置一个大型的十字架来营造教堂的神秘氛围的同时,当光线进入室内,十字架的阴影会在室内留下阴影,给室内观众留下一种被救赎的感觉,同时十字架的倒影在水面上随风波动,在室内外形氛围营造上高度统一,也印证了水之教堂“与自然共生的主题。
在住吉的长屋中也是如此,建筑对外没有设置一个窗户,从外部看,是一个规整的立方体,但走近建筑内部,庭院是十分明亮的,承接这两部分的中庭是来接收自然光源,他以住宅为中心,把住宅当作一个可以接受阳光,风雨,等自然物的一个装置,当光照进入院内,在墙院内留下斑驳的印记,这种非连续的空间在功能上和人的情感上是互相连续的,并不会感到唐突。
三、建筑化的自然
安藤所指的自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然,而是是建筑化的自然。是经过人为设计后的一种有序的自然。
1.光影的应用
安藤非常善于运用光影来为建筑增加空间感和神秘感,以光之教堂为例,在教堂幕墙上的十字开口处流露的光线与灰色混凝土形成强类撞击,一个是温暖流动,另一个是稳重坚实,光线从十字架的墙面开口探入,在深沉的内部空间形成一道具有生命流动感的光线,让建筑的层次感得到充分体现,通过对安腾作品的深入了解,不难发现,这种塑造手法来自于他的“自然迷宫”思想,在建筑内部,会在各个区域,通过自然和人工光线的结合设置不同层次的光影,为通透的几何化内部空间来进行细致雕饰,在建筑中多采用垂直窗,顶面天窗,玻璃幕墙,人工照明等方式,对于宗教建筑而言,烘托的作用远大于物理采光的作用,光和建筑物的配合能达到更好的共鸣效果。
“其实大家都没懂光之教堂”安藤忠雄在湖南大学的访问中曾经解释他在光之教堂中很重要的一个设计点。在梵蒂冈,教堂都是高大宏伟的,神父都是高高在上的,而安藤希望神父和众人是互相平等的。在光之教堂中,从教堂做后一排的座椅到神父站立的位置是一层层下降的台阶,这样可以保持神父在站立时和观众位于同一高度上,消除了不平等的心理感受,这才是光之教堂的真正精华。这也是他将日本崇尚本真,质朴的禅宗思想与建筑的糅合。
2.建筑和自然环境
安腾主张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建筑过程中,需要时建筑很好的和自然相联系,水之教堂即印证了与自然共生的主题,教堂正面由一面长15米,高5米的巨大玻璃组成,5到11月,巨大的玻璃将完全打开,使教堂和自然融为一体,安藤和他的助手把这里挖出了一个90M*45M的人工水池,水的深度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以使水面能巧妙地表现出风的存在。
四、结论
安藤忠雄建筑的设计哲学是让建筑与自然共生共存;无论是在材料的使用上,氛围的塑造上,还是建筑与景观的互动上都体现了这一设计思想,在子系统与建筑母体的关系中注入了一种独特的“场”,诚如安藤所见:“建筑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问题,我认为他是空间的营造,或者更为主要的,是作为空间基础的‘环境’的营造,我的目标是首先与场地斗争,然后创造一种具有独特环境形象的建筑……建筑应该被视作是对环境的一种紧密而灵活的控制,同时又对环境保持清晰的关联。”
关键词:安藤忠雄;混凝土;光影;自然
安藤忠雄,他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作品是与光,水及自然或优美或狂暴互动的清辉混凝土结构建筑。教堂三部曲,住吉的长屋,大阪府立近飞鸟博物馆,芝加哥的住宅,普利策基金会美术馆,地中美术馆等一系列在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住宅,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便是他的“教堂三部曲”
安腾在他的创作中一致坚持建筑必备的三要素,以下做出简要分析:
一、对于材料的应用
安腾的建筑多见清水混凝土的形式,其实清水混凝土单边显出的质感却和一般混凝土不尽相同,因为类似于商业机密,很少有公开的资料说明,最详细的就是出自于Concrete Construction上的一篇文章,介绍了其在普利策美术馆的施工过程。概括下来有几个特点,模版尽可能的平整,不能有任何漏水的地方和表现瑕疵,施工期间不能有任何异物掉进模版里,模版必须涂脱模涂层,所有接缝,预留孔位都要用硅胶做防漏处理,固定模版的锚杆必须壁纸,位置必须准确,而且两端的密封圈或者类似的密封包装质量必须足够好,保证完成之后的小圆孔大小一样,位置正确。
“我乐于把混凝土看成一种明朗安宁的无机材料,赋予它一种优雅的表达”安藤将混凝土作为一种高精度的材料来对待,对比另一位喜爱运用混凝土材料的建筑大师柯布西耶的表现手法,或许是浪漫和严谨的碰撞。从本世纪初,日本建筑师就力求使混凝土表现“日本化”,但只有安藤第一次成功的运用混凝土创造出与书记吴建筑相媲美的具有广泛而敏锐的空间感作品。
二、建筑形式几何化
这种幾何造型为主题的建筑框架外形呈现在世人面前;这种形式可以外建筑提供基础和框架,当几何图形在建筑中运动时,自然与几何互动,几何作为整体的框架支撑,也成为周围环境景色的屏幕,人们在上面行走,停留,邂逅。借助光的变化来感受空间的疏密分布层次,经过这样的处理,自然和建筑对立又统一。
在遵循和满足宗教活动的前提下,安藤把宗教建筑的内部空间做了有序化分。在水之教堂的设计中,他运动一块巨大的玻璃幕墙来分割室内外空间,又在玻璃幕墙上和水池之间放置一个大型的十字架来营造教堂的神秘氛围的同时,当光线进入室内,十字架的阴影会在室内留下阴影,给室内观众留下一种被救赎的感觉,同时十字架的倒影在水面上随风波动,在室内外形氛围营造上高度统一,也印证了水之教堂“与自然共生的主题。
在住吉的长屋中也是如此,建筑对外没有设置一个窗户,从外部看,是一个规整的立方体,但走近建筑内部,庭院是十分明亮的,承接这两部分的中庭是来接收自然光源,他以住宅为中心,把住宅当作一个可以接受阳光,风雨,等自然物的一个装置,当光照进入院内,在墙院内留下斑驳的印记,这种非连续的空间在功能上和人的情感上是互相连续的,并不会感到唐突。
三、建筑化的自然
安藤所指的自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然,而是是建筑化的自然。是经过人为设计后的一种有序的自然。
1.光影的应用
安藤非常善于运用光影来为建筑增加空间感和神秘感,以光之教堂为例,在教堂幕墙上的十字开口处流露的光线与灰色混凝土形成强类撞击,一个是温暖流动,另一个是稳重坚实,光线从十字架的墙面开口探入,在深沉的内部空间形成一道具有生命流动感的光线,让建筑的层次感得到充分体现,通过对安腾作品的深入了解,不难发现,这种塑造手法来自于他的“自然迷宫”思想,在建筑内部,会在各个区域,通过自然和人工光线的结合设置不同层次的光影,为通透的几何化内部空间来进行细致雕饰,在建筑中多采用垂直窗,顶面天窗,玻璃幕墙,人工照明等方式,对于宗教建筑而言,烘托的作用远大于物理采光的作用,光和建筑物的配合能达到更好的共鸣效果。
“其实大家都没懂光之教堂”安藤忠雄在湖南大学的访问中曾经解释他在光之教堂中很重要的一个设计点。在梵蒂冈,教堂都是高大宏伟的,神父都是高高在上的,而安藤希望神父和众人是互相平等的。在光之教堂中,从教堂做后一排的座椅到神父站立的位置是一层层下降的台阶,这样可以保持神父在站立时和观众位于同一高度上,消除了不平等的心理感受,这才是光之教堂的真正精华。这也是他将日本崇尚本真,质朴的禅宗思想与建筑的糅合。
2.建筑和自然环境
安腾主张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建筑过程中,需要时建筑很好的和自然相联系,水之教堂即印证了与自然共生的主题,教堂正面由一面长15米,高5米的巨大玻璃组成,5到11月,巨大的玻璃将完全打开,使教堂和自然融为一体,安藤和他的助手把这里挖出了一个90M*45M的人工水池,水的深度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以使水面能巧妙地表现出风的存在。
四、结论
安藤忠雄建筑的设计哲学是让建筑与自然共生共存;无论是在材料的使用上,氛围的塑造上,还是建筑与景观的互动上都体现了这一设计思想,在子系统与建筑母体的关系中注入了一种独特的“场”,诚如安藤所见:“建筑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问题,我认为他是空间的营造,或者更为主要的,是作为空间基础的‘环境’的营造,我的目标是首先与场地斗争,然后创造一种具有独特环境形象的建筑……建筑应该被视作是对环境的一种紧密而灵活的控制,同时又对环境保持清晰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