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2005年参加高考的,当时山东省文科一本控制线是572分,而我考了580分,刚刚高出一本控制线8分。当时,面对这样一个优势不明显的分数,我可是伤透了脑筋。填报一本院校,名牌的很难上,更谈不上被喜欢的专业录取;填报二本院校,完全可以挑挑拣拣,但又实在有些不甘心,毕竟,自己是过了一本线的。经过再三斟酌,我还是决定在一本院校上冒冒险,即使录取不了还可以去很好的二本院校,并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经过对往年录取分数的查询、比较,我将目标定在了复旦大学。因为复旦连续两年在山东的录取分数线都很高,考虑到大小年的规律,我估计那年复旦的分也许会低下来,同时,我很喜欢并向往上海这个城市,选择复旦就在情理之中了。我跟妈妈商量好了。第一志愿就填复旦,可是,临到最后在学校填报表格时,我又犹豫了,第一志愿改成同济大学。因为我发现同济在山东的文科招生计划要多一些,文科生是11名,而复旦是7名。就是这样一动摇,就改变了我的大学命运。因为录取结果出来的时候,复旦的第一志愿的录取最低分是572分。这意味着,如果我当时报考的话,就完全可以去复旦了(但也许专业选择上有所限制)。而同济的录取最低分为592分,我自然与其无缘。从本一落榜后,我的希望全放在本二院校了,尽管最后还是毫无悬念地被录取,但每每想到本一的录取,我还是后悔不已。
结合我的报考经验,我觉得志愿的填报中,除了要考虑到自己的实际分数,即学习实力外,还应充分考虑学校、专业、城市三个因素,而这些好比志愿填报的三维坐标。
如果考生分数足够高,不妨考虑大城市的名牌院校的名牌专业(当然,首先考生对这些名牌专业要有兴趣),分数一般的进不了名校的即使要选择相对好就业的专业也要考虑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毕竟,个人兴趣很重要,而学生以后的发展更多的是靠专业而不是靠学校,是靠学到的本事技能而不是靠院校的名气。如果考生的分数实在不太理想,只能去一般本科院校,那就尽量去文化氛围好、就业机会多的城市,充分利用院校以外的优良资源。
对于分数刚过某批次线的考生(比如像我刚过一本控制线)。在与成绩相对应批次与下一批次院校的选择上,一定要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是在乎院校的名声,还是在乎自己喜欢的专业。虽说这个时代看重人才的能力,一些用人企业也提出淡化名校效应,但是,名校对大多数企业还是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可以试想,现在,大学毕业生那么多,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用人企业为什么不首选名校毕业生呢?所以,名校也成为很多考生选校的重要因素。比如,以我的分数当年去一本的山东师范大学是足够的,但是,我却选择的是本二的某经济学院。因为我不喜欢师范类院校,而且学校也没有自己喜欢的专业(即使其中不乏一些就业不错的专业),虽然我被二本院校录取了,但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毕竟,一本与二本的差别只是暂时的,专业才是长久的。
这是结合自己的分数与兴趣选择学校“阶层”,当然,每一类高校都有好多,在具体学校的选择上,也要注意地域的差别。如果考生毕业后想在省内发展,一般选择省内的高校比较好,特别是二本院校。因为这类院校一般是省属院校,在省内知名度较高,在省内招生规模比较大,录取本省考生的比例大。如果考生考虑今后在本省就业,人脉积累比较多,有利于以后工作发展。考生如果想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工作,或者想到其他省发展,首选这些城市的大学比较有利于留在所属城市发展。
关于专业,我们都会听到“冷热”之分,也有好多人说专业无冷热,要辩证地看问题。在选择专业时,我认为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爱好来选择。如果一味追求一个所谓的“热门”专业,而你本身又不喜欢这个专业,那么大学四年就会过得太痛苦了。其实,这也是一些大学出现逃课率高的原因。诚然,将爱好与自己以后的职业结合起来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但我们应尽量地找交叉点。同时,大学里有好多选修课,不少学校还开设有第二专业,这些都可以使我们的爱好与专业尽量接近。
大学,不仅仅是学知识,更多的是让我们养成一种学习的能力,一种学习的习惯,仅仅依靠课本是不够的,仅仅学习老师教授的知识也是不够的,一定要扩充自己的知识面。综合性大学专业学科设置比较全面,如理工、文史、经济等,学生可以更广泛地涉猎一些东西;专业性大学则是在某一方面比较专业,学科划分比较细,师资也往往侧重于某方面。比如我所在的经济院校,其中规模大且有实力的是财政金融、会计、国贸、工商管理等院系,而外国语学院、文学院等是相对较弱的院系,而其他诸如新闻、理工类专业就更没有了。选择学校时,考生也要考虑到学科设置这一层因素。
你在填报志愿时,想过这样的三维坐标——学校、专业、城市吗?记住很重要的一条,在自己分数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爱好,从三维坐标出发,打造自己的大学。
(编 校 魏 娜)
经过对往年录取分数的查询、比较,我将目标定在了复旦大学。因为复旦连续两年在山东的录取分数线都很高,考虑到大小年的规律,我估计那年复旦的分也许会低下来,同时,我很喜欢并向往上海这个城市,选择复旦就在情理之中了。我跟妈妈商量好了。第一志愿就填复旦,可是,临到最后在学校填报表格时,我又犹豫了,第一志愿改成同济大学。因为我发现同济在山东的文科招生计划要多一些,文科生是11名,而复旦是7名。就是这样一动摇,就改变了我的大学命运。因为录取结果出来的时候,复旦的第一志愿的录取最低分是572分。这意味着,如果我当时报考的话,就完全可以去复旦了(但也许专业选择上有所限制)。而同济的录取最低分为592分,我自然与其无缘。从本一落榜后,我的希望全放在本二院校了,尽管最后还是毫无悬念地被录取,但每每想到本一的录取,我还是后悔不已。
结合我的报考经验,我觉得志愿的填报中,除了要考虑到自己的实际分数,即学习实力外,还应充分考虑学校、专业、城市三个因素,而这些好比志愿填报的三维坐标。
如果考生分数足够高,不妨考虑大城市的名牌院校的名牌专业(当然,首先考生对这些名牌专业要有兴趣),分数一般的进不了名校的即使要选择相对好就业的专业也要考虑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毕竟,个人兴趣很重要,而学生以后的发展更多的是靠专业而不是靠学校,是靠学到的本事技能而不是靠院校的名气。如果考生的分数实在不太理想,只能去一般本科院校,那就尽量去文化氛围好、就业机会多的城市,充分利用院校以外的优良资源。
对于分数刚过某批次线的考生(比如像我刚过一本控制线)。在与成绩相对应批次与下一批次院校的选择上,一定要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是在乎院校的名声,还是在乎自己喜欢的专业。虽说这个时代看重人才的能力,一些用人企业也提出淡化名校效应,但是,名校对大多数企业还是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可以试想,现在,大学毕业生那么多,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用人企业为什么不首选名校毕业生呢?所以,名校也成为很多考生选校的重要因素。比如,以我的分数当年去一本的山东师范大学是足够的,但是,我却选择的是本二的某经济学院。因为我不喜欢师范类院校,而且学校也没有自己喜欢的专业(即使其中不乏一些就业不错的专业),虽然我被二本院校录取了,但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毕竟,一本与二本的差别只是暂时的,专业才是长久的。
这是结合自己的分数与兴趣选择学校“阶层”,当然,每一类高校都有好多,在具体学校的选择上,也要注意地域的差别。如果考生毕业后想在省内发展,一般选择省内的高校比较好,特别是二本院校。因为这类院校一般是省属院校,在省内知名度较高,在省内招生规模比较大,录取本省考生的比例大。如果考生考虑今后在本省就业,人脉积累比较多,有利于以后工作发展。考生如果想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工作,或者想到其他省发展,首选这些城市的大学比较有利于留在所属城市发展。
关于专业,我们都会听到“冷热”之分,也有好多人说专业无冷热,要辩证地看问题。在选择专业时,我认为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爱好来选择。如果一味追求一个所谓的“热门”专业,而你本身又不喜欢这个专业,那么大学四年就会过得太痛苦了。其实,这也是一些大学出现逃课率高的原因。诚然,将爱好与自己以后的职业结合起来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但我们应尽量地找交叉点。同时,大学里有好多选修课,不少学校还开设有第二专业,这些都可以使我们的爱好与专业尽量接近。
大学,不仅仅是学知识,更多的是让我们养成一种学习的能力,一种学习的习惯,仅仅依靠课本是不够的,仅仅学习老师教授的知识也是不够的,一定要扩充自己的知识面。综合性大学专业学科设置比较全面,如理工、文史、经济等,学生可以更广泛地涉猎一些东西;专业性大学则是在某一方面比较专业,学科划分比较细,师资也往往侧重于某方面。比如我所在的经济院校,其中规模大且有实力的是财政金融、会计、国贸、工商管理等院系,而外国语学院、文学院等是相对较弱的院系,而其他诸如新闻、理工类专业就更没有了。选择学校时,考生也要考虑到学科设置这一层因素。
你在填报志愿时,想过这样的三维坐标——学校、专业、城市吗?记住很重要的一条,在自己分数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爱好,从三维坐标出发,打造自己的大学。
(编 校 魏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