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题的呈现方式和答题要领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小说(文本见本期P10-11页,标题为“天嚣”)阅读第5题是这样设问的:
  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这道题还可这样设问:
  小说以“XXXX”为题,有什么含义与作用?/理解画线句子的含义。/小说的开头(结尾)很有意思,请赏析其技巧
  后者是模拟训练中惯常的设问方法,而全国卷Ⅰ的设问非常精准,开口很小。因此,考生一定要注意认真读题、审题,针对问题的重点来作答。
  今年高考全国卷Ⅰ小说考点有如下特点:
  ①所选文本不再强调故事叙述的完整,而是突出某一段情节、人物和环境,题目设置紧紧围绕小说鉴赏的基本要求,力求在有限的字数内突出小说的艺术特色。
  ②文本篇幅有较大压缩。2016全国卷Ⅰ小说1629个字符,2017年仅1294个字符。
  ③分值由6分降至5分,难度未变,但对答案的制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④2016年前,该题以考查人物形象(性格)为主,2017年转而考查对小说情节、线索的了解与认知。
  下面是笔者收集的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小说阅读第5题的错答,后面附有错因分析文字。
  错答1 渴,说明科考队员生活环境极其艰苦,生活条件极其恶劣。渲染环境,烘托人物形象,并使主题升华。
  分析 考生对“渴”一知半解,不明白渴既是一种生理现象,还是一种心理状态。渴,作为一种矛盾焦点贯穿文本始终;作为一条线索连接环境、人物、主题。错答后半部分方向不错,止于贴标签。这个答案只能得1分。
  错答2 小说以“渴”为线索,贯穿始终。首先简要交代环境,点明“渴”。接着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展示人的生命状态,形成冲突。然后引出蒙古族同胞冒着生命危险送西瓜……
  分析 原答案很全面,也很冗长,不便全部收录。很明显,考生只抓住一点不放,不厌其烦。结果绕来绕去,事倍功半。这个答案只能得2分。
  错答3 (1)以“渴”为线索,贯穿小说始终;(2)以“渴”塑造人物形象,使形象更丰满;(3)指向主题,使主题得以升华。
  分析 答案简直“放之四海而皆准”,看似不错,其实有错。错在脱离文本贴标签。这个答案只能得3分。
  错答4 我作为一名科考队员,在恶劣工作环境下,饥渴难耐。其他队员也面临生死考验。蒙古族同胞的出现带来了转机,冒死送来的西瓜给我们解渴。通过“渴”,歌颂了在艰难困苦面前,人们相互关心,相互救助的人道主义精神,歌颂了民族大团结。“渴”让我们的形象更高大、更形象……
  分析 应该说这个答案较全面,三个角度都有所涉及,但一个点都没谈具体、谈透彻。而且找不到信息点(得分点)。按照评分标准,得分在3~4分。
  示例 (1)作为线索贯穿情节始终。全文情节围绕“渴”这一中心,从队员受困受渴,到渴望被救,最后得瓜解渴展开故事。(2)塑造人物形象。通过队员受困受渴这一事件,塑造出不畏艰险,认真负责,热心救人的科研工作者形象。(3)揭示主题。围绕受困受渴得瓜解渴这一事件,揭示出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人生哲理。
  点拨 解答此题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圈点勾画,出入自由 应试性阅读不同于消遣性阅读,也不同于鉴赏性、研究性阅读,要求考生在限时、限地的前提下,进行高品质阅读。建议考生在训练时养成静心、凝神、思考、勾画、圈点的良好阅读习惯,确保进得去,出得来,整体把握,纵览全篇,为准确抉择提供前提条件。譬如“渴,难忍难挨的渴”“基地首长”、一句一段的对话、收束时的议论等都对理解“渴”的作用有暗示性帮助。
  把握规律,形成套路 语文备考是简单的游戏,套路容易把握,本不需要反复机械的训练。考生只需要有人生体验,有阅读能力,并经过适当训练后,接受这种固化模式就行(尽管这不是命题者的出发点)。关涉小说的各个考点、各种题型、各类题型答题模式,考生理应了然于心,游刃有余。譬如要准确理解“渴”的作用,考生至少抓住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题表达三个角度。不少考生就缺乏这样清晰的答题思路。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前文述及,此题经常涉及的题型就那些,即使偶有變化,也是万变不离其宗。而且任何一种题型,都离不开词、句、段。然而,不少考生答题时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甚至答非所问。以这道题为例,渴,小说开头直接点明,接着通过环境渲染、侧面描写,刻画人物心理、神态,然后矛盾冲突进一步加剧,门被冲开,突然冒进一个人,最后真相大白。考生应该循着“渴”这个线索,抽丝剥茧,提玄勾要。
  开宗明义,旗帜鲜明 少数考生对自己辛苦制作的答案并不看重,自然也对阅卷老师极不负责。表现在笼而统之,思维紊乱,不明就里。如果细看答案,可能也包含参考答案中的得分因素,但影响了阅卷老师的判分。为此,建议考生:首先,分条作答;其次,将每条的关键信息点放在段首;最后,还要注意适当勾连文本,却又不能无止境地阐发。
  薄施粉黛,暗送秋波 考试作答,并非自娱自乐,而要考虑取悦他人。因此,所提供的答案应有必要的“美容”。譬如,书写尽量规范,力求美观;段落条分缕析,自然匀称;回答要言不烦,适可而止。
其他文献
每年小升初招生季,某地多所知名公办和民办学校通过各种“地下”秘密考试选拔招生。报道提到,“秘考”一般由往届生家长作为媒介,以旧带新,通过微信群、QQ群传递信息,“届届相传”。入群需要暗号,暗号不定期更换,以防外泄。也有一些公办学校以“校园开放日”“体验活动”等名义召集学生面谈,有的小学还配合中学暗中组织考试。  家长以“秘考”的方式参与择校,学校以“秘考”的方式“掐尖”,這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教
期刊
陕西榆林某小学有位学生家长,因人在外地,不能替孩子打扫教室卫生,利用微信向班主任请假,结果不仅遭其“教育”,还被辱骂。事后,该班主任还将聊天记录发到微信群里。事件经媒体曝光后,该班主任辩称“骂人”系口头禅。  明明是脏话,还辩称是口头禅。如果脏话能成为口头禅,试问师德何在?师德出了问题,追根溯源是极少数教师缺德行。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它对人的德行要求尤为严格。没有良好的德行,是不能从事教师这一职
期刊
和2016年比较,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的小说(文本见本期P10-11页)阅读选择题由双项选择变为单项选择,分值由5分变为3分。分值减少,题目难度没有降低。  下面以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为例,分析小说阅读选择题的设题范围和错答成因。  题目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  A. 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具体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烘托并渲
期刊
全国  教育部:民族团结将纳入中、高考范围    前不久,中宣部、教育部、国家民委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在今年秋季开学后立即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  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着眼长远,进一步加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一是扎实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各中小学要在思想品德类课程框架內,分年级进行民族团结教育;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也要加强民族团结方面的教学。高校要将
期刊
“55寸”的电视到底是什么概念?认真的孙先生回家测量并计算了,结果发现他买的“55寸”电视只有“42寸”。宝鸡商场曾因销售电子产品宣传不规范,先是被宝鸡市工商局给予罚款并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接着被宝鸡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判定退还货款4599元,并3倍赔偿13797元,承担诉讼费260元。  商家宣传的“55寸”,实际上是英寸标准,应该称之为“55英寸”,如果换算成大众习俗的“寸”,则就是“4
期刊
2017年高考浙江卷第6題的题目是:  根据下面的诗句,描写一个场景。要求:①运用第三人称,有心理描写;②语言连贯、准确、生动;③不少于100字。  小路上,有十八台阶/我坐在最上面/借一束月光/数台阶上的蚂蚁/我要把蚂蚁,数回一个童年  题目看起来不难,但来自阅卷老师的反馈是:“错相种种,满分不易。”具体表现为:  字数不够 这是一个非智力性因素的错误,很多考生没有写足字数,导致得分不高。  她
期刊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小说阅读探究题“聚焦”结尾的探究,赋分为6分:  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类似的命题还有不少:  小说结尾处戛然而止,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2017年湖南高考模拟卷)  小说结尾处关于主人公是否会离开家乡,赶到遥远的省城去找二妮没作明确的交代,这样结尾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017年河北高考模拟卷)  请探究这篇小
期刊
近日,武汉市区多处地段都出现了一个“爱心零钱盒”,盒子旁写有标牌,示意有需要者可以自取一定限额的零钱,也可自愿投入零钱。据了解,這样的零钱盒在全国各地均有出现,几乎都是由企业策划。  从各地的报道中看,这些零钱盒中自取和投放的数量大体上保持相对均衡,有的甚至出现了“不减反增”的情况。就这一结果而言,包括武汉在内的各地市民,都展现出了值得赞赏的文明风貌。  不过,如果细究策划者的动机,可能就有些需要
期刊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教师一讲到底,流程千篇一律,因此学生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要想改变这样的现状,我认为可以通过巧设语文活动,让语文课变得有趣有味。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巧妙的设计语文活动,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巧改标点符号,揣摩人物心理  我教《咏雪》时,设计了修改标点符号的语文活动。我要求把下面两句话
期刊
高中生写记叙文,自然离不开抒情,成功地抒发真情,可以使作文的主题升华,从而达到以情感人的目的。但实际情况如何?  一是无情可抒。学生习惯用提炼的语言干巴巴地表达,多对人物贴标签,下断语,没有情感要抒发,或者也是不会抒发。  二是扩大浅情。有些情感本来非常浅近,学生为了主题的需要,故意把浅近的情感说得深刻重要,无限放大,反而不真实了。  高中生在作文中如何走出抒情上的困境呢?  第一,关注细节,彰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