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作前期准备:多种途径调查家乡名人,搜集资料,制作名人卡片。
一、启发谈话,丰富习作素材
师:我们的家乡仪征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古至今出了许多的名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聊聊家乡的名人。(板书:家乡的名人)通过课前的调查访问,你知道我们仪征有哪些名人?(学生交流,教师补充)
师:呀,我们仪征真是名人辈出啊!大到国家领导人、学界泰斗,小到街头艺人、能工巧匠,只要他有点名气,为社会、为他人做出了贡献,都是名人。正可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啊!
【评析】“写人”是习作最常见的“话题”之一,同是“写人”,要求各有侧重,本次习作的写作对象不是普通的人,而是“名人”。通过这一段启发谈话,丰富学生对“名人”的初步认识,拉近学生与“名人”之间的距离。
二、读写联系,领悟写法要点
师:这节课我们要写一位家乡的名人,要想写好名人,该从哪些方面去选择材料呢?我们先看一段颁奖词。(课件出示: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这段颁奖词出自2007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晚会。(圈点: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你从这两句话中能猜出他是谁吗?
生:钱学森。
师:对。想一想“5年归国路”指的是什么?
生:钱学森回国的坎坷经历。
师:有怎样的坎坷呢?谁结合所学的课文说一说。
生:美国移民局百般阻挠,没收了他的全部行李,还把他非法监禁起来,甚至扬言要把他枪毙。
师:钱学森畏惧了吗?
生:没有。
师:退缩了吗?
生:没有。
师:这是因为在他心里——(引读)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师:长达5年的斗争终于胜利了,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路,他的事迹感人吗?(板书:感人事迹)
师:“10年两弹成”指的又是什么呢?
生: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是钱学森的伟大成就。
师:不是每个名人都会有伟大成就的,但是每个人都可以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自己的贡献。所以老师认为用“杰出贡献”来表述比较好。(板书:杰出贡献)任何人做出杰出贡献、取得巨大成就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背后都有感动人心的事迹。正如课前播放的《真心英雄》所唱:“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所以写名人必须写他的感人事迹和杰出贡献。
师:要想写活一个名人,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我们还要注意些什么呢?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样几句话。(课件出示第六单元课文中人物说的话:“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一生为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我是中国人。……能为人民多做点事。”“我们日夜盼望着的,……我们是应当回去的。”“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学生读以上句子,交流从句子中读懂了什么)
师:从刚才读的句子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都是人物语言描写。
师:是啊,古人说:“言为心声。”一个人的语言最能反映他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写名人的时候一定要有语言描写。(板书:语言)
师:要想写活一个人除了注意语言描写,我们还可以描写哪些方面?(板书:动作、外貌、神态、心理……)
【评析】这次习作没有“例文”,但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写名人的文章,都是极好的“例文”。这里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从课文中分析、提炼、总结出写名人要注意的要点:一是通过感人事迹和杰出贡献写出名人与普通人区别,写好名人;二是通过写人物语言、举止等写“活”名人。这两个方法学生看得明白,体会深刻,自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去。
三、构思起草,教师巡回辅导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调查了自己心目中的名人,我觉得你们就像蜜蜂一样采了许多花,为酿出香甜的蜜做了充分的准备。现在,就请你们把自己的收获展示出来,和身边的同学一起分享!
(学生分小组交流课前收集好的名人资料卡片,确定自己准备写的名人,然后动笔练写)
【评析】在交流展示活动中,既丰富了习作素材,让学生享受到劳动的快乐,又在交流活动中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完成了”由说到写”的过渡,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四、交流草稿,佳段赏析点评
师: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刚才老师在巡视的时候发现这几个同学开头写得非常好,我们来听听他们是怎么写的。
生:“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每当我听到这首歌时,心头总会浮现这样一个身影:矮矮的个儿,精瘦的脸上有一对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虽然年近古稀,但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依旧灵巧地擦着、修着、忙碌着……他,就是仪征的名人——哑巴鞋匠余顺珊。
师:谁来评价这段开头?
生:用一句歌词开头,预示着这个人身上一定会有感人的事迹,而且外貌描写非常好。
师:讲得有道理,我们再看另一个开头。
生:余顺珊,一个哑巴,一个普通的鞋匠。他终日生活在无声无息的世界里,但是他默默地耕耘着,他自食其力、自强不息,他的生命艰辛而又壮丽,命运给予他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但他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师:也是写余顺珊,谁来说说这段开头怎么样?
生:这段开头引用了《青海高原一株柳》中的句子,巧妙地概括了余顺珊的精神品格。
师:确实是这样,恰到好处地运用学过的好词佳句,会使我们的习作更有文采。再看第三位同学的开头。
生:2009年11月12日,他在忙着工作时,因为疲劳过度突然昏倒,被送到医院急救,弥留之际,他只留下一句话:“别为女儿走后门。”他,就是人民心中的好公仆、仪征市总工会主席——陈小星。
师:谁来评价一下?
生:这个开头很有悬念,吸引着我,很想知道下文。同时,这段话里有语言描写,言为心声,“别为女儿走后门”告诉人们,陈小星是个铁面无私的人,他的事迹一定很感人。
师:课堂上我们都开了一个好头,课后请大家继续完善草稿。
【评析】通过赏析三个精彩的开头,进一步明确要求,指导写法,激励信心。有了课堂上完成的这块“璞玉”,再经过第二课时的雕琢、修改,学生完成本次习作不再是难事。
(作者单位:仪征市实验小学)
一、启发谈话,丰富习作素材
师:我们的家乡仪征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古至今出了许多的名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聊聊家乡的名人。(板书:家乡的名人)通过课前的调查访问,你知道我们仪征有哪些名人?(学生交流,教师补充)
师:呀,我们仪征真是名人辈出啊!大到国家领导人、学界泰斗,小到街头艺人、能工巧匠,只要他有点名气,为社会、为他人做出了贡献,都是名人。正可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啊!
【评析】“写人”是习作最常见的“话题”之一,同是“写人”,要求各有侧重,本次习作的写作对象不是普通的人,而是“名人”。通过这一段启发谈话,丰富学生对“名人”的初步认识,拉近学生与“名人”之间的距离。
二、读写联系,领悟写法要点
师:这节课我们要写一位家乡的名人,要想写好名人,该从哪些方面去选择材料呢?我们先看一段颁奖词。(课件出示: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这段颁奖词出自2007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晚会。(圈点: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你从这两句话中能猜出他是谁吗?
生:钱学森。
师:对。想一想“5年归国路”指的是什么?
生:钱学森回国的坎坷经历。
师:有怎样的坎坷呢?谁结合所学的课文说一说。
生:美国移民局百般阻挠,没收了他的全部行李,还把他非法监禁起来,甚至扬言要把他枪毙。
师:钱学森畏惧了吗?
生:没有。
师:退缩了吗?
生:没有。
师:这是因为在他心里——(引读)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师:长达5年的斗争终于胜利了,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路,他的事迹感人吗?(板书:感人事迹)
师:“10年两弹成”指的又是什么呢?
生: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是钱学森的伟大成就。
师:不是每个名人都会有伟大成就的,但是每个人都可以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自己的贡献。所以老师认为用“杰出贡献”来表述比较好。(板书:杰出贡献)任何人做出杰出贡献、取得巨大成就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背后都有感动人心的事迹。正如课前播放的《真心英雄》所唱:“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所以写名人必须写他的感人事迹和杰出贡献。
师:要想写活一个名人,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我们还要注意些什么呢?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样几句话。(课件出示第六单元课文中人物说的话:“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一生为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我是中国人。……能为人民多做点事。”“我们日夜盼望着的,……我们是应当回去的。”“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学生读以上句子,交流从句子中读懂了什么)
师:从刚才读的句子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都是人物语言描写。
师:是啊,古人说:“言为心声。”一个人的语言最能反映他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写名人的时候一定要有语言描写。(板书:语言)
师:要想写活一个人除了注意语言描写,我们还可以描写哪些方面?(板书:动作、外貌、神态、心理……)
【评析】这次习作没有“例文”,但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写名人的文章,都是极好的“例文”。这里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从课文中分析、提炼、总结出写名人要注意的要点:一是通过感人事迹和杰出贡献写出名人与普通人区别,写好名人;二是通过写人物语言、举止等写“活”名人。这两个方法学生看得明白,体会深刻,自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去。
三、构思起草,教师巡回辅导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调查了自己心目中的名人,我觉得你们就像蜜蜂一样采了许多花,为酿出香甜的蜜做了充分的准备。现在,就请你们把自己的收获展示出来,和身边的同学一起分享!
(学生分小组交流课前收集好的名人资料卡片,确定自己准备写的名人,然后动笔练写)
【评析】在交流展示活动中,既丰富了习作素材,让学生享受到劳动的快乐,又在交流活动中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完成了”由说到写”的过渡,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四、交流草稿,佳段赏析点评
师: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刚才老师在巡视的时候发现这几个同学开头写得非常好,我们来听听他们是怎么写的。
生:“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每当我听到这首歌时,心头总会浮现这样一个身影:矮矮的个儿,精瘦的脸上有一对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虽然年近古稀,但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依旧灵巧地擦着、修着、忙碌着……他,就是仪征的名人——哑巴鞋匠余顺珊。
师:谁来评价这段开头?
生:用一句歌词开头,预示着这个人身上一定会有感人的事迹,而且外貌描写非常好。
师:讲得有道理,我们再看另一个开头。
生:余顺珊,一个哑巴,一个普通的鞋匠。他终日生活在无声无息的世界里,但是他默默地耕耘着,他自食其力、自强不息,他的生命艰辛而又壮丽,命运给予他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但他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师:也是写余顺珊,谁来说说这段开头怎么样?
生:这段开头引用了《青海高原一株柳》中的句子,巧妙地概括了余顺珊的精神品格。
师:确实是这样,恰到好处地运用学过的好词佳句,会使我们的习作更有文采。再看第三位同学的开头。
生:2009年11月12日,他在忙着工作时,因为疲劳过度突然昏倒,被送到医院急救,弥留之际,他只留下一句话:“别为女儿走后门。”他,就是人民心中的好公仆、仪征市总工会主席——陈小星。
师:谁来评价一下?
生:这个开头很有悬念,吸引着我,很想知道下文。同时,这段话里有语言描写,言为心声,“别为女儿走后门”告诉人们,陈小星是个铁面无私的人,他的事迹一定很感人。
师:课堂上我们都开了一个好头,课后请大家继续完善草稿。
【评析】通过赏析三个精彩的开头,进一步明确要求,指导写法,激励信心。有了课堂上完成的这块“璞玉”,再经过第二课时的雕琢、修改,学生完成本次习作不再是难事。
(作者单位:仪征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