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能够使学生得到各方面的锻炼,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创新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工作谈几点思考意见。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我们的语文教学势在必行,通过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形式的创新,能够使学生得到各方面的锻炼,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工作谈几点思考意见。
一、小学语文教学创新途径的思考意见
(一)教学观念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观念把老师当作知识的传授者,把学生当作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任务,被迫去完成。小学语文教学要创新,首先就要更新这种观念,没有新的教学观念,创新只能是空话而已。一方面要树立全新的教师观。教师在授知的同时,还要注重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并针对语文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求知欲中学习,在主动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还要树立新的学生观。要摒弃单纯重视“教”,而应把视点转向“学”,真正使学生通过“学”来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即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扬课堂民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作文、自己领悟,使学生能够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
(二)课堂教学的创新
1、课堂组织形式的创新
传统课堂的组织形式是较死板的,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而学生的学习需要自读,也需要讨论和互助,讨论式就较好地满足了这种需要。但一般的讨论分为同桌讨论和四人小组讨论两种形式。能否打破这种形式,而有所创新呢?我曾看到过一位老师执教《镜泊湖奇观》时,他由题眼“奇观”引出“湖奇、瀑奇、林奇”,在课堂上按学生的兴趣自由组合成学习组,按提纲重点分别学习湖、瀑、林的奇观。这样的组织形式允许学生下位、走动,但课堂活而不乱,学生学得有趣、学得生动、学得有法、学有所得。
2、课型的创新
课型创新的目的是探索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积极實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这里的“讨论式”和“启发式”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课型。因为每一节课,教师都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其中一种教学方法为主。在这种主要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形成某种比较固定的课堂教学形式,这便是一种基本的课型。所以课型的创新包含了教学方法的创新。课型的创新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真正“悟”出课文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义来。质疑问难式、启发讨论式、自读自悟式、自教式等都是在传统讲授式课型基础上的创新。这些课型的共同优势在于真正落实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落实学生的创新行为。如自教式课型分为“自学—自教—自评—师评”四个环节。其中“自教”环节,鼓励部分同学先脱“贫”再致“富”,按提出的目标和内容掌握好之后来当小老师,小老师们怎么学就怎么教,按照自己的思路完全独立地教。很多的教学案例已成功的证明了教学效果很好,小老师们极具创新能力,不仅完成了自教任务,而且讲究了怎样教得更好,让大家听得更明白,记得更牢。其中的不少闪光点,甚至值得我们老师学习。
(三)教学手段的创新
现代化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多种教学媒体的形、光、音、色等信息输出功能,立体地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使抽象变得具体,使复杂变得简明,使不可见变为可见,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创新,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如一位老师在执教《丰碑》第七自然段时展示多媒体课件:大雪纷飞(动画),狂风呼啸(立体声),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左手微微向前伸着(静态)。课件的展示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老师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老战士真的是向战友借火吗?他可能想些什么呢?他可能说些什么呢?学生通过读书、观察课件、思考,仿佛置身文字叙述的环境之中,去体会老战士的所思所想,思维活跃,答案众多富有新意却又紧扣中心,教学效果很好。
(四)教学语言风格的创新
风格化的教学语言是卓越的教学创新的标志之一。由于教学语言是教师口头表达的综合反映,这是教学创新中最直接、最外在、最为学生迅速感知的因素。教师的语言魅力将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很快地把学生带入文本,较好地理解课文,挖掘文章的深层次含义。当然,风格化语言是教师个体精神最具特殊性和差异性的外化,只有当教师进入到自由的创新成就阶段,才能自然形成,但我们语文教师都应该努力地去追求。此外,风格化的教学语言,还包括广义的体态语言,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的艺术创新过程,需要教师充分调动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并尽力创造色彩多样,个性鲜明的体态语言相配合,以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
(五)教学设计的创新
教师的教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能改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产生创造性的火花。然而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关键在于它找到一个最佳的“切入点”。所谓“切入点”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结合点。语文教学要通过挖掘教材的创造教育潜在因素,找准教材与教学实践的切入点,或集中或发散,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斌.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下激活语文教学[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1,(06).
[2]林艳丽.浅议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途径[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1,(0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我们的语文教学势在必行,通过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形式的创新,能够使学生得到各方面的锻炼,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工作谈几点思考意见。
一、小学语文教学创新途径的思考意见
(一)教学观念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观念把老师当作知识的传授者,把学生当作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任务,被迫去完成。小学语文教学要创新,首先就要更新这种观念,没有新的教学观念,创新只能是空话而已。一方面要树立全新的教师观。教师在授知的同时,还要注重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并针对语文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求知欲中学习,在主动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还要树立新的学生观。要摒弃单纯重视“教”,而应把视点转向“学”,真正使学生通过“学”来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即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扬课堂民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作文、自己领悟,使学生能够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
(二)课堂教学的创新
1、课堂组织形式的创新
传统课堂的组织形式是较死板的,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而学生的学习需要自读,也需要讨论和互助,讨论式就较好地满足了这种需要。但一般的讨论分为同桌讨论和四人小组讨论两种形式。能否打破这种形式,而有所创新呢?我曾看到过一位老师执教《镜泊湖奇观》时,他由题眼“奇观”引出“湖奇、瀑奇、林奇”,在课堂上按学生的兴趣自由组合成学习组,按提纲重点分别学习湖、瀑、林的奇观。这样的组织形式允许学生下位、走动,但课堂活而不乱,学生学得有趣、学得生动、学得有法、学有所得。
2、课型的创新
课型创新的目的是探索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积极實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这里的“讨论式”和“启发式”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课型。因为每一节课,教师都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其中一种教学方法为主。在这种主要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形成某种比较固定的课堂教学形式,这便是一种基本的课型。所以课型的创新包含了教学方法的创新。课型的创新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真正“悟”出课文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义来。质疑问难式、启发讨论式、自读自悟式、自教式等都是在传统讲授式课型基础上的创新。这些课型的共同优势在于真正落实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落实学生的创新行为。如自教式课型分为“自学—自教—自评—师评”四个环节。其中“自教”环节,鼓励部分同学先脱“贫”再致“富”,按提出的目标和内容掌握好之后来当小老师,小老师们怎么学就怎么教,按照自己的思路完全独立地教。很多的教学案例已成功的证明了教学效果很好,小老师们极具创新能力,不仅完成了自教任务,而且讲究了怎样教得更好,让大家听得更明白,记得更牢。其中的不少闪光点,甚至值得我们老师学习。
(三)教学手段的创新
现代化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多种教学媒体的形、光、音、色等信息输出功能,立体地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使抽象变得具体,使复杂变得简明,使不可见变为可见,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创新,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如一位老师在执教《丰碑》第七自然段时展示多媒体课件:大雪纷飞(动画),狂风呼啸(立体声),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左手微微向前伸着(静态)。课件的展示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老师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老战士真的是向战友借火吗?他可能想些什么呢?他可能说些什么呢?学生通过读书、观察课件、思考,仿佛置身文字叙述的环境之中,去体会老战士的所思所想,思维活跃,答案众多富有新意却又紧扣中心,教学效果很好。
(四)教学语言风格的创新
风格化的教学语言是卓越的教学创新的标志之一。由于教学语言是教师口头表达的综合反映,这是教学创新中最直接、最外在、最为学生迅速感知的因素。教师的语言魅力将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很快地把学生带入文本,较好地理解课文,挖掘文章的深层次含义。当然,风格化语言是教师个体精神最具特殊性和差异性的外化,只有当教师进入到自由的创新成就阶段,才能自然形成,但我们语文教师都应该努力地去追求。此外,风格化的教学语言,还包括广义的体态语言,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的艺术创新过程,需要教师充分调动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并尽力创造色彩多样,个性鲜明的体态语言相配合,以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
(五)教学设计的创新
教师的教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能改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产生创造性的火花。然而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关键在于它找到一个最佳的“切入点”。所谓“切入点”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结合点。语文教学要通过挖掘教材的创造教育潜在因素,找准教材与教学实践的切入点,或集中或发散,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斌.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下激活语文教学[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1,(06).
[2]林艳丽.浅议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途径[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