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基础教育中要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社会的共识。通过学校教育,要使学生思想、科学、心理、人文等方面的素质和多种能力得以开发和提高,但有些教育专家认为这样还不够,呼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更广域化,即除以上说到的能力素质外,更要培养符合时代鲜明要求的具有创新能力、扩展能力、跨学科能力的人才。我作为一名中学生物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现分析如下,以求抛砖引玉。
一、生物教学的现状
由于生物学科本身的特点,人们普遍重视强化学生的思维、观察、操作、分析能力,忽视了对学生记忆力的开发培养,甚至于有人把记忆力排除在素质范畴之外,只注意知识的讲授,不注意记忆方法的传授,所以初中学生普遍存在记忆力低下的现象。其原因是:
(一)从小学升入中学不能及时适应,记忆发展没跟上要求。
(二)生物学科不受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往往喜听不喜记。
(三)懒惰心理太强,不及时复习,记忆不得法,遗忘率高。由于记忆力开发不到位,进而会严重制约学生综合能力全方位的发展。我认为中学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记忆力的培养,与当前素质教育的主流是吻合的,而且是人才素质培养的基础和起点,理应受到相应的关注。
二、记忆在人的素质中的地位
记忆是人过去的经验和感知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迹,它对人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一)记忆与智力。记忆力是人智力的四个基本要素之一,是衡量和决定一个人聪明程度的重要指标,而且还是想象力、思维能力的基础。培养记忆力是发展智力的必要条件。
(二)记忆与心理。记忆是人的一种属于智能方面的基本心理过程,它保证人的心理活动得以持续,没有记忆一切心理都无法发生发展,它是人产生情绪、意志、学习等心理活动的基本条件。当今社会尤其看重一个人的良好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那就不能不注重对人记忆力的培养。
(三)记忆与学习。记忆是学习的基础,学习是人们获取新知识、新经验的过程。记忆是知识的仓库,保证人们不断进行再学习。所以培养记忆力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步骤,教学中我们看到,成绩好的学生没有不重视记忆,不善于记忆的。记忆力是学生的重要学习能力,具备了较强的记忆力,学习的效率才有保障。
(四)记忆与创造力。创造力倍受当今各国的重视,被认为是跨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江泽民主席曾指出:"创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什么是创造力?它是指首创前所未有的思想和事物的能力。乍看这于记忆不相干,殊不知首创不能凭空产生,应有一定的根基,这就是人们以往的经验---保持在人的记忆中的原来的思想。人们将已有的知识经验重新组织才能提出新方案、新程序,创造出新成果。人的创造力包括吸收、记忆、想象、观察和操作等能力要素,其基础是记忆能力,其余要素都须依赖人们以往积累的经验。所以,知识积累是创新的条件,记忆是创造的前提,记忆力越强,创造力就越强,记忆得知识越丰富,可行创造的领域也越广。
(五)记忆与其它能力。培养记忆力是培养人的各种能力的起点和基础,因为记忆是思维的起点和伴侣,也是一个人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保证,是强化知识迁移能力、扩散能力、跨学科能力的前提。一个人没有记忆力,根本谈不上其它能力的开发。因此基础教育中不能轻视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否则,其它素质的培养无从谈起。
三、记忆能力的开发途径
不可否认,良好的记忆有先天遗传的因素,但更多取决于后天的开发程度,发掘学生记忆潜能,培养学生记忆能力的方法很多,但都必须依赖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记忆的规律。我在这方面的认知和尝试如下。
(一)记忆的前提---学习目标。目标是人们行为的方向和指针,学有目标,记有目的,才能进行有效的知识积累。目标明确可提高大脑皮层相关中枢的兴奋度,使记忆效率提高。平时教学时,教师紧扣目标进行教学,并定时检查,督促学生高效地开展记忆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那么,学习效果就不言而喻。
(二)记忆的动力---学习兴趣。柏拉图说过:"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可以说,智力的各个侧面开发都有赖于兴趣,记忆力也不例外。还有人讲:"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学生在兴趣驱动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空前高涨,大脑容易激发并维持在一定水平的兴奋状态,更易产生持久、牢固、深刻的记忆。所以,讲课时教师要巧设情境;练习时要结合学生爱好特点,经常变换角度和节奏,还要多注入新意及联系实际,增加其趣味性,切忌照搬书本原句,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开启记忆之门。
(三)记忆的关键---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分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所谓意义记忆是指通过理解材料而进行的识记,也就是理解记忆。机械记忆容易遗忘,而理解越深,印象越深,则记忆越牢固。有位教育家曾说:如果一个人深入思考所读课文的内容,那么虽然他并没有努力去记住材料,而材料却能很容易地印入并牢固保持在记忆里。教学中提倡学生理解记忆,避免不求甚解,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救出来,因为死记硬背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例如,五类脊椎动物体内连接心脏的各个血管内的血液类型有三种,学生若不能区别三种血液的概念和各血管血液的来龙去脉,答题常会张冠李戴,被动的瞎猜。又如要记住家鸽适于飞翔的特点,应强调两点:一是如何减少飞行阻力;二是如何提高能量供应。学生理解了知识后,极易记住。
(四)记忆的保证---复习巩固,强化训练。记忆的三个环节是识记、保持和回忆。识记以后若不能保持就谈不上回忆,这就是遗忘。及时复习可减少遗忘;而反复强化,才可能形成永久的记忆。复习方式有多种,系统列表法特别有助于强化记忆,因为列表可将各章节分散的知识,按逻辑关系连结成知识网,便于理解和记忆。一般对同类知识进行归纳列表,使知识脉络清晰、条理分明,而对易混淆的知识用比较列表法,更易分辨区别,这都是为了便于记忆。例如,蝌蚪和青蛙的区别,不完全变态和完全变态的记忆都可列表比较,帮助记忆。列表既可由教师全包,更好的是将"半成品"或空白表交给学生填,甚至让学生自己设计。
一、生物教学的现状
由于生物学科本身的特点,人们普遍重视强化学生的思维、观察、操作、分析能力,忽视了对学生记忆力的开发培养,甚至于有人把记忆力排除在素质范畴之外,只注意知识的讲授,不注意记忆方法的传授,所以初中学生普遍存在记忆力低下的现象。其原因是:
(一)从小学升入中学不能及时适应,记忆发展没跟上要求。
(二)生物学科不受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往往喜听不喜记。
(三)懒惰心理太强,不及时复习,记忆不得法,遗忘率高。由于记忆力开发不到位,进而会严重制约学生综合能力全方位的发展。我认为中学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记忆力的培养,与当前素质教育的主流是吻合的,而且是人才素质培养的基础和起点,理应受到相应的关注。
二、记忆在人的素质中的地位
记忆是人过去的经验和感知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迹,它对人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一)记忆与智力。记忆力是人智力的四个基本要素之一,是衡量和决定一个人聪明程度的重要指标,而且还是想象力、思维能力的基础。培养记忆力是发展智力的必要条件。
(二)记忆与心理。记忆是人的一种属于智能方面的基本心理过程,它保证人的心理活动得以持续,没有记忆一切心理都无法发生发展,它是人产生情绪、意志、学习等心理活动的基本条件。当今社会尤其看重一个人的良好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那就不能不注重对人记忆力的培养。
(三)记忆与学习。记忆是学习的基础,学习是人们获取新知识、新经验的过程。记忆是知识的仓库,保证人们不断进行再学习。所以培养记忆力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步骤,教学中我们看到,成绩好的学生没有不重视记忆,不善于记忆的。记忆力是学生的重要学习能力,具备了较强的记忆力,学习的效率才有保障。
(四)记忆与创造力。创造力倍受当今各国的重视,被认为是跨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江泽民主席曾指出:"创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什么是创造力?它是指首创前所未有的思想和事物的能力。乍看这于记忆不相干,殊不知首创不能凭空产生,应有一定的根基,这就是人们以往的经验---保持在人的记忆中的原来的思想。人们将已有的知识经验重新组织才能提出新方案、新程序,创造出新成果。人的创造力包括吸收、记忆、想象、观察和操作等能力要素,其基础是记忆能力,其余要素都须依赖人们以往积累的经验。所以,知识积累是创新的条件,记忆是创造的前提,记忆力越强,创造力就越强,记忆得知识越丰富,可行创造的领域也越广。
(五)记忆与其它能力。培养记忆力是培养人的各种能力的起点和基础,因为记忆是思维的起点和伴侣,也是一个人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保证,是强化知识迁移能力、扩散能力、跨学科能力的前提。一个人没有记忆力,根本谈不上其它能力的开发。因此基础教育中不能轻视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否则,其它素质的培养无从谈起。
三、记忆能力的开发途径
不可否认,良好的记忆有先天遗传的因素,但更多取决于后天的开发程度,发掘学生记忆潜能,培养学生记忆能力的方法很多,但都必须依赖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记忆的规律。我在这方面的认知和尝试如下。
(一)记忆的前提---学习目标。目标是人们行为的方向和指针,学有目标,记有目的,才能进行有效的知识积累。目标明确可提高大脑皮层相关中枢的兴奋度,使记忆效率提高。平时教学时,教师紧扣目标进行教学,并定时检查,督促学生高效地开展记忆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那么,学习效果就不言而喻。
(二)记忆的动力---学习兴趣。柏拉图说过:"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可以说,智力的各个侧面开发都有赖于兴趣,记忆力也不例外。还有人讲:"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学生在兴趣驱动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空前高涨,大脑容易激发并维持在一定水平的兴奋状态,更易产生持久、牢固、深刻的记忆。所以,讲课时教师要巧设情境;练习时要结合学生爱好特点,经常变换角度和节奏,还要多注入新意及联系实际,增加其趣味性,切忌照搬书本原句,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开启记忆之门。
(三)记忆的关键---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分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所谓意义记忆是指通过理解材料而进行的识记,也就是理解记忆。机械记忆容易遗忘,而理解越深,印象越深,则记忆越牢固。有位教育家曾说:如果一个人深入思考所读课文的内容,那么虽然他并没有努力去记住材料,而材料却能很容易地印入并牢固保持在记忆里。教学中提倡学生理解记忆,避免不求甚解,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救出来,因为死记硬背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例如,五类脊椎动物体内连接心脏的各个血管内的血液类型有三种,学生若不能区别三种血液的概念和各血管血液的来龙去脉,答题常会张冠李戴,被动的瞎猜。又如要记住家鸽适于飞翔的特点,应强调两点:一是如何减少飞行阻力;二是如何提高能量供应。学生理解了知识后,极易记住。
(四)记忆的保证---复习巩固,强化训练。记忆的三个环节是识记、保持和回忆。识记以后若不能保持就谈不上回忆,这就是遗忘。及时复习可减少遗忘;而反复强化,才可能形成永久的记忆。复习方式有多种,系统列表法特别有助于强化记忆,因为列表可将各章节分散的知识,按逻辑关系连结成知识网,便于理解和记忆。一般对同类知识进行归纳列表,使知识脉络清晰、条理分明,而对易混淆的知识用比较列表法,更易分辨区别,这都是为了便于记忆。例如,蝌蚪和青蛙的区别,不完全变态和完全变态的记忆都可列表比较,帮助记忆。列表既可由教师全包,更好的是将"半成品"或空白表交给学生填,甚至让学生自己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