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烫熨联合贴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体会

来源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123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究中药烫熨加中药贴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5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观察对象,在实施中药烫熨加中药贴敷治疗后,均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观察疗效。结果:51例治愈,4例好转,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6.49%。结论:对中药烫熨加中药贴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实施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治疗效果,促使患者快速康复。
  【关键词】 中药烫熨;中药穴位贴敷;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图分类号】R47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4-0136-01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表现为一侧或双侧的腰腿痛与下肢麻木,多发生在30~50岁范围内的人群中[1]。中药烫熨、中药贴敷等是常用的治疗方法[2]。为了探究中药烫熨加中药贴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护理措施,现选取本院5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护理分析,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5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性27例,女性30例,年龄25~67岁,平均年龄(43.5±3.2)岁。全部患者在治疗前都接受了CT等检查,将骨髓炎以及骨结核等疾病有效排除。
  1.2 治疗方法
  1.2.1 中药烫熨 药熨是用本科自选的五种中药籽加热后,装入布袋中,在人体局部或一定穴位,适时来回移动或回旋运转,利用温热之力,将药性通过体表毛窍透入经络、血脉,从而达到温经通络、活血行气、散寒止痛、利气散结、补肾助阳、补肾固精等作用。所用的五种中药籽药性分别为辛温、辛苦热、辛苦温、辛甘平、甘温。中药烫熨治疗时15~30min/次,1~2次/d,10d一疗程。治疗结束后,加强保暖,避免受凉,勤饮温开水促进新陈代谢。
  1.2.2 中药穴位贴敷 取肾俞、环跳以及部分阿是穴等,利用本院自制的中药膏剂,制作为3cm×3cm大小的药膏,随后根据医嘱贴在穴位上,3~5穴/次,8h后取下。1次/d,10d一疗程。
  1.3 护理方法
  1.3.1 体位护理 患者选用硬板床进行休息。取正确卧位能够缓解疼痛,确保疗效,使治疗时间明显缩短。相关研究[3]显示卧位时的腰椎载荷为最小,椎间盘承受的压力也为最小。
  1.3.2 心理护理 勤对病房进行巡视,勤与患者进行交流,适当给予其有效的安抚以及充分的解释,使患者能够配合治疗。确保患者身心放松,降低患者的痛苦;另外,将可能产生的反应症状及时告诉患者,防止患者误认为是病情有所加重,造成一定心理负担。
  1.3.3 中药烫熨的护理 在烫熨前首先对患者治疗位置的皮肤是不是存在红肿、破溃的情况进行查看,并对患者是否存在中草药过敏史进行有效询问。烫熨时确保药袋温度保持在50℃~60℃,所以,护理人员必须及时对患者温度是否适当进行有效的询问,将药袋放到患处或相应穴位用力来回推熨,力量要均匀,开始时用力要轻,速度可稍快,随着药袋温度的降低,力量可增大,同时速度减慢。药袋温度过低时,及时更换药袋。治疗时常对患者的主诉进行倾听,同时,对其局部皮肤反应进行密切观察,一旦产生红肿以及皮疹等症状时,必须停止烫熨,并通知医师,进行有效处理。
  1.3.4 中药穴位贴敷护理 在敷药前,首先对患者穴位治疗位置的皮肤是否存在红肿以及破溃现象进行查看,并询问患者是否对中草药以及胶布存在过敏史。中药膏调匀后,将其制成3cm×3cm的膏药,对局部皮肤进行清洁以及消毒后,将药膏采用医用透明敷贴直接敷在穴位上,能够对穴位局部的皮肤情况进行清晰、有效的观察。如若患者在敷药位置产生热、凉、麻以及轻中度疼痛等都属于正常现象,通常不需要进行处理,直至到规定时间后将药物取下就可以。一旦局部皮肤产生瘙痒、丘疹以及水泡等,必须及时将敷贴与药膏取下,并通知医师配合进行处理工作。有水泡的患者对贴敷面进行有效的保护,避免出现继发感染。
  1.3.5 出院指导 治疗后出院前还应注意必要的牵引护理和饮食护理,鉴于腰痛与工作强度以及生活习惯等都存在紧密的联系,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必须叮嘱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选取正确的坐、卧以及立等姿势,劳逸结合,缓解腰痛。加强保暖,防止潮湿以及寒凉的环境,选取硬板床进行休息。女性不宜穿高跟鞋时间过长;合理饮食;不能勉强拿过重的物品,一旦存在不适感需要及时进行复诊。
  2 结果
  51例治愈,4例好转,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6.49%。
  3 体会
  中药烫熨、中药贴敷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常用的方法。药熨能够促使部分血管的扩张,使此处深部组织的充血有所缓解,对血液循环存在明显的改善,使炎性水肿有所减轻,将部分神经末梢的压力明显减轻,确保肌肉以及肌腱等组织的松弛,进而对疼痛程度有所缓解。而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将针灸疗法与药物疗法有效的结合,其本质是集经络、穴位以及药物为一体的治疗方法。穴位贴敷功效具有全面性,药物的温热对部位气血的调整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而温热刺激与药物外敷的有效结合,促使药物的功效明显增加,药物外敷在穴位上,对穴位自身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使经气明显激发,使经脉的功能充分调动起来,使其行气血与营阴阳的整体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从而实现由肤固表,由表托毒,由经通脏,由穴驱邪和扶正强身的目标。中药烫熨联合贴敷应用可以达到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络,引药深透的作用,从而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时,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而护理干预是保证中药烫熨、中药贴敷疗效的关键[4]。中药烫熨、中药贴敷两种疗法的优势和特点是否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来,有赖于护理人员是否掌握了这两种疗法的护理要点,而心理护理、体位护理等能够帮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减轻痛苦,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的总有效率达到96.49%,亦证明了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中药烫熨、中药贴敷疗效。
  综上所述,在中药烫熨加中药贴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实施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治疗效果,促使患者快速康复。
  参考文献
  [1]陈禹成.正骨推拿配合中药湿热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50例临床观察[J].颈腰痛杂志,2013,34(3):261-261.
  [2]侯潘.中药穴位贴敷结合中药湿热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2,(51):221-222.
  [3]柯秀红.早期中药湿热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残余痛的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17):181-183.
  [4]周艳琼,徐德梅,蔡燕琼.中药烫熨加贴敷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J].中医临床研究,2014,6(36):103-105.
  (收稿日期:2015.12.20)
其他文献
明末中国学者王徵与传教士邓玉函编译了《远西奇器图说录最》.这部介绍西方机械的专著传入了西方的杠杆力学知识,包括杠杆原理、杠杆平衡计算问题以及杠杆原理在分析简单机械
对“波粒二象性”应如何正确理解?不少人仅停留在“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的阶段上。对光在什么条件下显示粒子性?在什么条件下显示波动性?不够明确,不够了解。有的
【摘 要】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顽固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灸组和联合组各30例。针灸组采用针灸方法进行治疗,联合组在针灸组基础上联合穴位埋线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优于针灸组治疗总有效率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针灸组采用针
本文根据大量史料,介绍了中国近代地学先驱张相文的生平,特别是首次向学界展示了他晚年的精神追求,剖析了他从科学救国到佛学救世的心路历程,并将其生命中三个十年中三种不同
目的:探讨妊娠期个体化膳食指导和营养管理对新生儿状况的影响。方法:纳入妊娠早中期(孕周<24周)首次空腹血糖(FPG)检测≥5.1mmol /L 且<7.0mmol /L 的孕妇300名,以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2组: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奥曲肽不同给药方法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急性胰腺炎患者62例,按不同给药方式均分为两组。A组采用微量输液泵静滴奥曲肽,B组采用静脉滴注奥曲肽,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差异。结果:A组治疗后血清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C反应蛋白水平及临床总有效率等均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规对症治疗,包括:抗感染、禁食、胃肠
目的:探讨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8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CT检查,观察组行核磁共振检查,比较两组检查结果差异。结果:观察组
目的:观察按摩护理在然分娩产妇产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0例自然分娩的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产后采用常规护理,观
【摘要】目的:观察火针治疗钱币状湿疹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64例钱币状湿疹的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予青鹏软膏局部外擦治疗;治疗组用火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62%,对照组为87.50%,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全部病例皮损部位为限于躯干、四肢,并且符合钱币状湿疹的诊断标准[1]。
【摘 要】 “一个中心,两个目的”,即以学生为中心,以理解、记忆为目的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多元的课堂教学方式,多样的课后督促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中医思维,为今后的学习和成才打下基础。  【关键词】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实践;体会  【中图分类号】R229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