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序曲
在香港,在东莞,只要是认识王兆生、熊秀云伉俪的人,每谈起这两位长者总是感慨不已。这些感慨当中有感动、有羡慕、有讚叹、更多的是敬佩……
此刻,两位长者就坐在记者的面前。今年已经七十四岁的王兆生先生虽已是满头银髮,但从外表、言谈、举止、行动之中,看上去都比他的实际年龄要小得多,浑身上下透着洒脱、幹练和绅士风度。
曾经荣膺“中国百名傑出女企业家”的熊秀云女士,仪态雍容温婉,气质高雅恬静,同样让人看不出她的真实年龄。而从他们满眼的笑意、随和的言谈之中,更是让人備感亲切。
两位长者,到今天已经携手同心走过了52年婚姻、26年共同创业之路。半个世纪以来,他们情深意笃,相濡以沫,一起经风雨、共患难、创事业、育儿女、献爱心,共同谱写了一曲曲精彩纷呈、优美动人的人生乐章。
第一乐章:艰苦奋斗谱写创业之歌
王兆生先生和熊秀云女士如今都已是享誉商界的实业家,他们在27年前创办的康达製造企业有限公司也早已发展成为一间集工、商、贸於一体的中型企业,在香港及东莞製帽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们的创业之路卻是異常的艰辛坎坷。回忆起那些峥嵘岁月,王氏伉俪的言谈之中总是充满着对往昔的无尽感怀和对人生的思悟。令笔者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年逾七旬的王兆生先生谈起这些思路之清晰、条理之分明令人叹服,他能够不假思索地说出每一个重要的日子,同时,他还保存着多年来很多看似寻常实际上卻很有纪念意义的单据、证书、文件……真情在两位长者的绵绵追忆和娓娓述说中自然流露,笔者的思绪也被拉回到那些如歌的岁月……
王兆生先生1932年出生於泰国。他年仅三岁就离开了亲生父母,後来移居香港在姑母家生活。但姑母家生活也艰难,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年仅九岁的王兆生当起报童。那时他住在德辅道西274号四楼,每天凌晨三点多钟就要起牀去报馆取报纸,从皇后大道东开始沿着大道中一直至大道西,经过茗芳、正心、多男等茶楼售卖手上的四种报纸。“我那时经常去卖报的几个茶楼多年前就已没有了,我卖的四种报纸——《星岛日报》、《大成报》、《华侨日报》、《天光报》,现在也只剩下了第一种。”六十多年前的种种情境对於饱经沧桑的王兆生先生来说仍清晰如昨。
“1941年,正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姑母的家庭也是相当困难,姑母只得给我两条路走:一,準备送我去孤儿院;二,跟水客漂流回家乡投靠堂姐王婉葵处”。对於这两条路,王兆生选择的是返回家乡东莞石龙镇投靠堂姐。到了十二岁时,他进入石龙第二小学,念了两年小学——但就是因为念了这两年书,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他的命运。因为日军佔领了石龙,王兆生没书可读了,只得去做童工。他至今还记得,当年在一间名为“就记成”的山货店打杂,如今石龙年纪大一点的老人都知道这个店,都认识王兆生这个人。
1949年全国解放、新中国成立,自幼孤苦无依的王兆生终於感受到“迎来春色换人间”的巨大喜悦,对生活、对未来从此充满了希望、充满了信心,於是积极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从小就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王兆生後来被分配到商业系统工作,曾担任东莞市商业局驻石龙办事处负责人,工作尽职尽责,成绩突出,表现优秀,在他工作的23年里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直到1978年,已经46岁的王兆生先生才与失散四十多年的母亲相聚团圆,並带着妻子熊秀云和两个儿子、一个女儿转赴香港定居。赴港後的王兆生先生並没有迷失在香港这个“人间天堂”、“花花世界”里,而是始终把目标定格在要幹一番大事业上。儘管生活上非常艰苦,但他的决心卻从未有丝毫动摇。
刚到香港的王兆生先生,一家五口的住所仅6平方米,为了生计他幹起了搬运工、包装工,长年在烈日下工作。特殊的工作让勤奋好学的王兆生夫妇及儿女一家人冒出要寻求“製帽市场”的念头。20世纪70年代末,香港市场上的帽子製造业大多是国外的买家下订单给这些工厂製造的。而当时的大陆刚刚开放,国门正準备打开时,聪明的王兆生夫妇意识到如果在大陆办起製帽厂肯定大有市场,前途光明,於是,熊秀云隻身来到东莞石龙办起了朝阳帽厂。
1979年,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时,王兆生、熊秀云夫妇带着在香港多年的积蓄及当时政府给他的退职金共2万多港元,重返家乡东莞石龙,办起一间简陋的“朝阳太阳帽”加工厂。可想而知,仅凭2万元办厂,对於一个普通的香港商人来说简直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数字。而对当时的王兆生夫妇来说,这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了。两万元,还是他们夫妇和儿子到香港後,靠给人日夜做工,王兆生早出晚归承包一家工地的饭堂,熊秀云在製衣厂当缝纫工人,全家人都在努力的奋斗着,一分一厘积攒下来的,也可以说是他全家的“血汗钱”。拿着这笔有限的资金办起製帽加工厂的王氏夫妇,於是想方设法节约开支,减少成本,就是再苦也决心不能让这梦寐以求的工厂失去。於是王兆生先生放棄承包沙田第一城地盘食堂生意,儿子王湛中放棄装修的工作,父子俩在香港穿街过巷联繫订单,寻求销路,这成了王兆生先生的日常工作。
王氏夫妇办厂的第一单生意就是香港一家製帽厂订的五打太阳帽。何以只有五打?因为这个客户对他们的生产能力持有疑虑,这五打太阳帽的订单只是投石问路。“水激石则柔,人激志则刚。”这张订单虽微不足道,卻激发王兆生夫妇挑战自我的斗志和决心。於是顾不上吃午饭,马上拿着布料,乘座当天回石龙的火车,在车上两个面包、一盒维他奶当午饭。回厂後,妻子熊秀云领着工人连夜加班赶制。第二天一早顾不上休息,立即赶赴香港,把货交到製帽厂老闆手上……
就这样,凭着超乎常人想象的韧劲和苦幹,还有一诺千金的诚信,王兆生、熊秀云(帽业行内人称“熊姑娘”)夫妇接下了一个又一个订单,他们创办的那间製帽小厂逐步走上生存发展之路。也就是从创业之初最艰难的那段日子开始,王兆生、熊秀云夫妇认定了一个道理:无论面前有多大困难,只要有坚定的信心与毅力,成功的路也就不会太遥远!
1994年,康达公司获得德国RWTUV公司ISO9000认证,成为全球帽、袋製造劳动密集型行业工厂中最大的一家。1996年又推行了TQM,康达又成为香港政府工业成就奖10家企业之一……所有这些成就,使得公司在质量和服务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更获得美国迪士尼、锐步、彪马、沃尔玛、K-MART、LEVIS、NY、马莎等世界知名企业的讚许。
光阴荏苒,岁月流逝,转眼间二十多年过去了,那间设备简陋、厂房狭窄、连王氏夫妇和他们的儿媳在内总共才三、五十人的製帽厂,到今天已发展成拥有7000多名员工、规模庞大的几个製帽有限公司。该公司生产的产品不仅直接外销,而且还可来样来料订做,也可代客户设计、製造,形式多样,品种繁多,畅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
第二乐章:琴瑟和谐谱写幸福之歌
时下,我们常常听到一些人抱怨,他们也曾恋爱,但对感情、对自己的另一半不信任。爱情曾经无比神圣的时代似乎早已渐行渐远、一去不返……但从王兆生、熊秀云伉俪身上,我们卻可以看到,这两位相依相偎了一辈子的长者,在这个爱情的光芒渐渐消褪、爱情力量渐渐弱化的时代,以他们的真情相守、真心相伴谱写了一曲弥足珍贵的幸福之歌。
也许,对於王兆生、熊秀云夫妇来说,他们共同走过的路上並没有轰轰烈烈,但真情会在彼此的人生中留下永恒的灿烂;没有海誓山盟,但他们用半个世纪的相濡以沫坚持了一种永恒的信仰;没有荡气迴肠,但那份平淡安宁才是真正让人羡慕的琐碎与真醇……
少年情怀总是诗。聆听王兆生先生与熊秀云女士述说他们年轻时相逢、相识、相知、相恋、直至携手步入婚姻殿堂的全过程,真是羡煞旁人:
“我们是在东莞石龙镇认识的,还是邻居呢。低头不见抬头见,没想到後来真的能走到一起,直到今天……”
“那个时候都叫‘找对象’。我父亲对我说,不要找其他人了,就是住在隔壁姓王的那个小夥子吧,他聪明能幹,又勤劳刻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看到他很好学,一有空閒就把找些字啊文章啊来读、学。虽然他只上过两年小学,可是写的文章很不错。当年有不少小夥子追求我,但我只认他一个。”
年轻时婉约可人的熊秀云女士心灵手巧,婚後更是个持家能手。从创业之初到今天取得成就,丈夫王兆生一直与王熊秀云並肩协作,从一个计划的出台到实施,从一场场的商业谈判到随时出现的困难,二人都是如影随形。苦乐欢笑的人生百味,是他们今天拥有的共同回忆。而1999年,作为投资东莞8000多家港商的惟一代表荣获了东莞市首届“金银婚最佳夫妇”的称号,是他们美好的一段回忆。
几十年来,他们很少红过脸,很少吵过架。几十年来,他们形影不离,一起工作,一起创业,现在又一起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他们50年的婚姻长河中,二人的默契从一个微笑、几句对话当中旁人便能感受到。
年轻时,王兆生、熊秀云夫妇喜欢一起散步,尤其喜欢到海边听海浪拍打的声音,看海鸥在海面飞舞嬉戏的画面。这个习惯他们今天仍然保留着,只是地点换成了今天在东莞的花园般的职工宿舍楼大院,因为这个大院有山、有水、还有亭台楼阁和曲径通幽的长廊,更有员工们在康达文化广场的歌舞声与欢笑声,而这些是她和丈夫与员工们共同创造的。
因为真情相依,因为真心相伴,所以人们看到王兆生、熊秀云夫妇的脸上总是挂满了幸福的笑容,他们的眼中总是写满爱意。在爱人的眼里,王兆生是一个优秀的好丈夫;在儿女们的心里,父母亲一生的恩爱堪称楷模。父亲母亲的点点滴滴都在儿女的心中烙下深深的痕跡。现在,王兆生夫妇的三个儿女都事业有成,他们也都继承了父辈的优良传统。
人们说,平平淡淡才是真,这正是王兆生夫妇一生真爱的写照。“家庭和平幸福是做事的基础,正所谓,家庭和,夫妇和,特别是夫妇和,夫妇和而天下齐。”王兆生先生说的这番话的确值得人们深思。
第三乐章:回馈社会谱写奉献之歌
王兆生、熊秀云夫妇共同谱写的创业之歌、幸福之歌固然令人讚叹、令人钦佩,但他们携手开创的精彩人生之旅远不止这麽简单——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之後,他们又让生命和爱情的光华扩散到更深的层次、更高的境界,而热心参与各种社团活动、积极回馈社会、回报祖国和家乡就是王氏伉俪实现这一点的重要方式。他们情意相许,心灵相通,在共同创业、共度人生的同时,又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用他们博大的胸怀、仁厚的爱心谱写出一曲感人的奉献之歌。
如今,王兆生、熊秀云伉俪已经把企业交给儿女们打理,两夫妇全身心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中,而且在这些事务上,他们互有重点、彼此呼应,可谓其乐融融。正如王兆生先生的所说的——“我们什麽时候都是两个人,不管到哪里都是我们一块去。她的工作也是我的工作,我的工作也是她的工作。”他还风趣地说:“我太太参加一个会,我也参加一个会。不过她比我活动多,也比我风光,因为她多次到北京都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跟他们合过影。”然後是一阵爽朗的笑声。
从小就有一颗仁慈仁爱善心的王兆生,在香港一直以来都积极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王兆生於1999年至2002年出任过香港东莞同乡总会两届主席。2003年在他的带头倡导下,以他为创会会长又成立了世界东莞社团联合总会。作为一名港商,他认为,人在社会上不能只为挣钱,在一个社会大家庭,要有“仁爱”,人与人之间要有“善心”。
王氏伉俪连续多年慷慨解囊,同时又支持香港的“九龙乐善堂”慈善公益事业。曾捐助东莞市医疗基金会、治安基金会、石排医院等等,历年来的捐助超过100万元。因王兆生乐善好施,今年作为九龙乐善堂第一副主席,捐助九龙乐善堂“王兆生中医诊所”,他还被“九龙乐善堂” 聘为香港“学务委员会小学校董会主任委员”,监护着该校的教育发展。王氏伉俪也时常惦记着家乡的发展,惦记着父老乡亲。从1979年起,他们在家乡石排办厂投资至今累计已超过8000万元。他们关注家乡的福利事业,早在建厂初期每逢当地修桥铺路,他们都会尽力支持。还曾筹款260多万元在石排燕岭办起了自来水厂,结束了家乡祖祖辈辈饮用混浊食水的历史,他们还无息借款给盆岭村建工房发展工厂。1997年,为支持全国第六届健美操艺术体操锦标赛,王氏伉俪又拿出12万元作捐助,为推动东莞体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004年,王兆生、熊秀云伉俪以“世界东莞社团联合总会”的名义,设立了“王兆生奖学金”,用以奖励每年东莞高考考分最高的学生。2005年,除了奖励东莞应届生外,还奖励在校的研究生,应届生最高分者按文理科分别奖励,並附设班主任教师奖。
王氏伉俪不仅自己捐钱献力,还积极带动他人共同来贡献力量。近年来,王兆生先生利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经常组织海外华人同胞到他的家乡东莞来参观考察,最多的一次有五百多人。他们还为马来西亚一间华文小学带头捐献並号召乡贤一起捐款……“我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想让他们看看祖国的新面貌、见证家乡的发展,都能为祖国、为家乡出一把力。我呼籲他们有需要、有能力的回乡来投资,没有能力的回去之後也要在海外宣传一下。”
他们还表示:“有生之年,要带一些富裕的人到我国贫穷山区,走走,看看,让他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富裕之外,穷人又穷成什麽样。我希望带动更多人来支持我们国家的扶贫事业,如果大家都能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你一点我一点共同做奉献,我们这个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简单而又朴实的几句话,我被他们夫妇那致富思源、积善成德、关爱他人的赤子之情深深地打动。
王兆生先生现任世界东莞社团联合总会永远会长、九龙乐善堂第一副主席、香港童军总会东九龙地域名誉会长、香港童军总会秀茂坪区会长、香港童军总会东九龙观塘区第十五旅旅务委员会顾问、东莞市荣誉市民、东莞市工商业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常委、东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基金会副会长、香港王氏宗亲会副会长、香港工商总会永远名誉会长、东莞市海外联谊会永远荣誉会长、东莞同乡总会永远名誉会长、石排投资协会创会会长、香港广东社团总会永远名誉会长等职。
熊秀云女士则担任世界东莞社团联合总会永远会长、香港童军总会东九龙地域名誉会长、香港童军总会东九龙观塘区主席第十五旅旅务委员会主席、香港中华总商会妇女委员会委员、香港各界妇女联合协进会名誉副会长、女企业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理事、中国女企业家协会理事、广东省妇联执委、东莞市妇联执委、广东省妇女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世界东莞妇女联合会主席、韶山市荣誉市民、九龙乐善堂常务总理、东莞市海外联谊会永远名誉会长、香港东莞工商总会永远名誉会长、香港东莞同乡总会永远名誉会长、香港九龙城儿童合唱团团长、香港东莞王氏宗亲会永远荣誉会长、香港东莞石龙中学校友会会长等多个社会公职。
明年初,香港童军总会将成立“香港童军总会王兆生领袖训练学院”。正是为了表彰王氏伉俪的大力襄助,这间学院以王兆生的名字作命名。
餘韵
採访当中,熊秀云女士表示:“其实我们一直都觉得很惭愧——我们幹了这麽多年才有这麽一点点成绩,但国家、社会卻给了我们这麽高的荣誉。所以我们不敢放鬆,总是告诉自己要尽量多做一些有益於国家、有益於家乡、有益於民族的事。”
在生活上,王兆生伉俪仍然恪守着中国传统的简朴美德。“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他们对人生的理解已超越了富贵与名利,他现在更认同的是知足常乐、澹泊宁静的人生观。
作为成功的企业家,他们没有任何不良嗜好,甚至连去茶楼饮茶这种对於香港人来说必不可少的消遣也极少参与,除非是人家约好在茶楼见面。在着装上,他们都只求朴实大方,以致曾经有朋友这样对王兆生先生说:“你身上竟然连一件名牌都没有吗?”王先生则坦然笑答:“是啊,我从来都是这样的。”他还说:“勤俭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我们海外华人在各种困难的条件下能发家致富,就是靠自己的勤劳、智慧和节俭。”
在王兆生、熊秀云伉俪相依相伴的每一个章节,都有着不同的主题在等着他们去解读、去诠释——他们用艰苦奋斗谱写出一首曲折辉煌的创业之歌,又用真情相守谱写出一首温馨和谐的幸福之歌,还用懿德嘉行谱写出一首感人至深的奉献之歌。或许,在他们眼中,人生的每一页都是如此丰厚而精彩、深邃而绮丽,都如一首首赏心怡情乐曲,而未来,他们将会共同弹奏出更加优美动听的韵律……
在香港,在东莞,只要是认识王兆生、熊秀云伉俪的人,每谈起这两位长者总是感慨不已。这些感慨当中有感动、有羡慕、有讚叹、更多的是敬佩……
此刻,两位长者就坐在记者的面前。今年已经七十四岁的王兆生先生虽已是满头银髮,但从外表、言谈、举止、行动之中,看上去都比他的实际年龄要小得多,浑身上下透着洒脱、幹练和绅士风度。
曾经荣膺“中国百名傑出女企业家”的熊秀云女士,仪态雍容温婉,气质高雅恬静,同样让人看不出她的真实年龄。而从他们满眼的笑意、随和的言谈之中,更是让人備感亲切。
两位长者,到今天已经携手同心走过了52年婚姻、26年共同创业之路。半个世纪以来,他们情深意笃,相濡以沫,一起经风雨、共患难、创事业、育儿女、献爱心,共同谱写了一曲曲精彩纷呈、优美动人的人生乐章。
第一乐章:艰苦奋斗谱写创业之歌
王兆生先生和熊秀云女士如今都已是享誉商界的实业家,他们在27年前创办的康达製造企业有限公司也早已发展成为一间集工、商、贸於一体的中型企业,在香港及东莞製帽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们的创业之路卻是異常的艰辛坎坷。回忆起那些峥嵘岁月,王氏伉俪的言谈之中总是充满着对往昔的无尽感怀和对人生的思悟。令笔者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年逾七旬的王兆生先生谈起这些思路之清晰、条理之分明令人叹服,他能够不假思索地说出每一个重要的日子,同时,他还保存着多年来很多看似寻常实际上卻很有纪念意义的单据、证书、文件……真情在两位长者的绵绵追忆和娓娓述说中自然流露,笔者的思绪也被拉回到那些如歌的岁月……
王兆生先生1932年出生於泰国。他年仅三岁就离开了亲生父母,後来移居香港在姑母家生活。但姑母家生活也艰难,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年仅九岁的王兆生当起报童。那时他住在德辅道西274号四楼,每天凌晨三点多钟就要起牀去报馆取报纸,从皇后大道东开始沿着大道中一直至大道西,经过茗芳、正心、多男等茶楼售卖手上的四种报纸。“我那时经常去卖报的几个茶楼多年前就已没有了,我卖的四种报纸——《星岛日报》、《大成报》、《华侨日报》、《天光报》,现在也只剩下了第一种。”六十多年前的种种情境对於饱经沧桑的王兆生先生来说仍清晰如昨。
“1941年,正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姑母的家庭也是相当困难,姑母只得给我两条路走:一,準备送我去孤儿院;二,跟水客漂流回家乡投靠堂姐王婉葵处”。对於这两条路,王兆生选择的是返回家乡东莞石龙镇投靠堂姐。到了十二岁时,他进入石龙第二小学,念了两年小学——但就是因为念了这两年书,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他的命运。因为日军佔领了石龙,王兆生没书可读了,只得去做童工。他至今还记得,当年在一间名为“就记成”的山货店打杂,如今石龙年纪大一点的老人都知道这个店,都认识王兆生这个人。
1949年全国解放、新中国成立,自幼孤苦无依的王兆生终於感受到“迎来春色换人间”的巨大喜悦,对生活、对未来从此充满了希望、充满了信心,於是积极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从小就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王兆生後来被分配到商业系统工作,曾担任东莞市商业局驻石龙办事处负责人,工作尽职尽责,成绩突出,表现优秀,在他工作的23年里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直到1978年,已经46岁的王兆生先生才与失散四十多年的母亲相聚团圆,並带着妻子熊秀云和两个儿子、一个女儿转赴香港定居。赴港後的王兆生先生並没有迷失在香港这个“人间天堂”、“花花世界”里,而是始终把目标定格在要幹一番大事业上。儘管生活上非常艰苦,但他的决心卻从未有丝毫动摇。
刚到香港的王兆生先生,一家五口的住所仅6平方米,为了生计他幹起了搬运工、包装工,长年在烈日下工作。特殊的工作让勤奋好学的王兆生夫妇及儿女一家人冒出要寻求“製帽市场”的念头。20世纪70年代末,香港市场上的帽子製造业大多是国外的买家下订单给这些工厂製造的。而当时的大陆刚刚开放,国门正準备打开时,聪明的王兆生夫妇意识到如果在大陆办起製帽厂肯定大有市场,前途光明,於是,熊秀云隻身来到东莞石龙办起了朝阳帽厂。
1979年,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时,王兆生、熊秀云夫妇带着在香港多年的积蓄及当时政府给他的退职金共2万多港元,重返家乡东莞石龙,办起一间简陋的“朝阳太阳帽”加工厂。可想而知,仅凭2万元办厂,对於一个普通的香港商人来说简直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数字。而对当时的王兆生夫妇来说,这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了。两万元,还是他们夫妇和儿子到香港後,靠给人日夜做工,王兆生早出晚归承包一家工地的饭堂,熊秀云在製衣厂当缝纫工人,全家人都在努力的奋斗着,一分一厘积攒下来的,也可以说是他全家的“血汗钱”。拿着这笔有限的资金办起製帽加工厂的王氏夫妇,於是想方设法节约开支,减少成本,就是再苦也决心不能让这梦寐以求的工厂失去。於是王兆生先生放棄承包沙田第一城地盘食堂生意,儿子王湛中放棄装修的工作,父子俩在香港穿街过巷联繫订单,寻求销路,这成了王兆生先生的日常工作。
王氏夫妇办厂的第一单生意就是香港一家製帽厂订的五打太阳帽。何以只有五打?因为这个客户对他们的生产能力持有疑虑,这五打太阳帽的订单只是投石问路。“水激石则柔,人激志则刚。”这张订单虽微不足道,卻激发王兆生夫妇挑战自我的斗志和决心。於是顾不上吃午饭,马上拿着布料,乘座当天回石龙的火车,在车上两个面包、一盒维他奶当午饭。回厂後,妻子熊秀云领着工人连夜加班赶制。第二天一早顾不上休息,立即赶赴香港,把货交到製帽厂老闆手上……
就这样,凭着超乎常人想象的韧劲和苦幹,还有一诺千金的诚信,王兆生、熊秀云(帽业行内人称“熊姑娘”)夫妇接下了一个又一个订单,他们创办的那间製帽小厂逐步走上生存发展之路。也就是从创业之初最艰难的那段日子开始,王兆生、熊秀云夫妇认定了一个道理:无论面前有多大困难,只要有坚定的信心与毅力,成功的路也就不会太遥远!
1994年,康达公司获得德国RWTUV公司ISO9000认证,成为全球帽、袋製造劳动密集型行业工厂中最大的一家。1996年又推行了TQM,康达又成为香港政府工业成就奖10家企业之一……所有这些成就,使得公司在质量和服务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更获得美国迪士尼、锐步、彪马、沃尔玛、K-MART、LEVIS、NY、马莎等世界知名企业的讚许。
光阴荏苒,岁月流逝,转眼间二十多年过去了,那间设备简陋、厂房狭窄、连王氏夫妇和他们的儿媳在内总共才三、五十人的製帽厂,到今天已发展成拥有7000多名员工、规模庞大的几个製帽有限公司。该公司生产的产品不仅直接外销,而且还可来样来料订做,也可代客户设计、製造,形式多样,品种繁多,畅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
第二乐章:琴瑟和谐谱写幸福之歌
时下,我们常常听到一些人抱怨,他们也曾恋爱,但对感情、对自己的另一半不信任。爱情曾经无比神圣的时代似乎早已渐行渐远、一去不返……但从王兆生、熊秀云伉俪身上,我们卻可以看到,这两位相依相偎了一辈子的长者,在这个爱情的光芒渐渐消褪、爱情力量渐渐弱化的时代,以他们的真情相守、真心相伴谱写了一曲弥足珍贵的幸福之歌。
也许,对於王兆生、熊秀云夫妇来说,他们共同走过的路上並没有轰轰烈烈,但真情会在彼此的人生中留下永恒的灿烂;没有海誓山盟,但他们用半个世纪的相濡以沫坚持了一种永恒的信仰;没有荡气迴肠,但那份平淡安宁才是真正让人羡慕的琐碎与真醇……
少年情怀总是诗。聆听王兆生先生与熊秀云女士述说他们年轻时相逢、相识、相知、相恋、直至携手步入婚姻殿堂的全过程,真是羡煞旁人:
“我们是在东莞石龙镇认识的,还是邻居呢。低头不见抬头见,没想到後来真的能走到一起,直到今天……”
“那个时候都叫‘找对象’。我父亲对我说,不要找其他人了,就是住在隔壁姓王的那个小夥子吧,他聪明能幹,又勤劳刻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看到他很好学,一有空閒就把找些字啊文章啊来读、学。虽然他只上过两年小学,可是写的文章很不错。当年有不少小夥子追求我,但我只认他一个。”
年轻时婉约可人的熊秀云女士心灵手巧,婚後更是个持家能手。从创业之初到今天取得成就,丈夫王兆生一直与王熊秀云並肩协作,从一个计划的出台到实施,从一场场的商业谈判到随时出现的困难,二人都是如影随形。苦乐欢笑的人生百味,是他们今天拥有的共同回忆。而1999年,作为投资东莞8000多家港商的惟一代表荣获了东莞市首届“金银婚最佳夫妇”的称号,是他们美好的一段回忆。
几十年来,他们很少红过脸,很少吵过架。几十年来,他们形影不离,一起工作,一起创业,现在又一起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他们50年的婚姻长河中,二人的默契从一个微笑、几句对话当中旁人便能感受到。
年轻时,王兆生、熊秀云夫妇喜欢一起散步,尤其喜欢到海边听海浪拍打的声音,看海鸥在海面飞舞嬉戏的画面。这个习惯他们今天仍然保留着,只是地点换成了今天在东莞的花园般的职工宿舍楼大院,因为这个大院有山、有水、还有亭台楼阁和曲径通幽的长廊,更有员工们在康达文化广场的歌舞声与欢笑声,而这些是她和丈夫与员工们共同创造的。
因为真情相依,因为真心相伴,所以人们看到王兆生、熊秀云夫妇的脸上总是挂满了幸福的笑容,他们的眼中总是写满爱意。在爱人的眼里,王兆生是一个优秀的好丈夫;在儿女们的心里,父母亲一生的恩爱堪称楷模。父亲母亲的点点滴滴都在儿女的心中烙下深深的痕跡。现在,王兆生夫妇的三个儿女都事业有成,他们也都继承了父辈的优良传统。
人们说,平平淡淡才是真,这正是王兆生夫妇一生真爱的写照。“家庭和平幸福是做事的基础,正所谓,家庭和,夫妇和,特别是夫妇和,夫妇和而天下齐。”王兆生先生说的这番话的确值得人们深思。
第三乐章:回馈社会谱写奉献之歌
王兆生、熊秀云夫妇共同谱写的创业之歌、幸福之歌固然令人讚叹、令人钦佩,但他们携手开创的精彩人生之旅远不止这麽简单——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之後,他们又让生命和爱情的光华扩散到更深的层次、更高的境界,而热心参与各种社团活动、积极回馈社会、回报祖国和家乡就是王氏伉俪实现这一点的重要方式。他们情意相许,心灵相通,在共同创业、共度人生的同时,又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用他们博大的胸怀、仁厚的爱心谱写出一曲感人的奉献之歌。
如今,王兆生、熊秀云伉俪已经把企业交给儿女们打理,两夫妇全身心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中,而且在这些事务上,他们互有重点、彼此呼应,可谓其乐融融。正如王兆生先生的所说的——“我们什麽时候都是两个人,不管到哪里都是我们一块去。她的工作也是我的工作,我的工作也是她的工作。”他还风趣地说:“我太太参加一个会,我也参加一个会。不过她比我活动多,也比我风光,因为她多次到北京都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跟他们合过影。”然後是一阵爽朗的笑声。
从小就有一颗仁慈仁爱善心的王兆生,在香港一直以来都积极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王兆生於1999年至2002年出任过香港东莞同乡总会两届主席。2003年在他的带头倡导下,以他为创会会长又成立了世界东莞社团联合总会。作为一名港商,他认为,人在社会上不能只为挣钱,在一个社会大家庭,要有“仁爱”,人与人之间要有“善心”。
王氏伉俪连续多年慷慨解囊,同时又支持香港的“九龙乐善堂”慈善公益事业。曾捐助东莞市医疗基金会、治安基金会、石排医院等等,历年来的捐助超过100万元。因王兆生乐善好施,今年作为九龙乐善堂第一副主席,捐助九龙乐善堂“王兆生中医诊所”,他还被“九龙乐善堂” 聘为香港“学务委员会小学校董会主任委员”,监护着该校的教育发展。王氏伉俪也时常惦记着家乡的发展,惦记着父老乡亲。从1979年起,他们在家乡石排办厂投资至今累计已超过8000万元。他们关注家乡的福利事业,早在建厂初期每逢当地修桥铺路,他们都会尽力支持。还曾筹款260多万元在石排燕岭办起了自来水厂,结束了家乡祖祖辈辈饮用混浊食水的历史,他们还无息借款给盆岭村建工房发展工厂。1997年,为支持全国第六届健美操艺术体操锦标赛,王氏伉俪又拿出12万元作捐助,为推动东莞体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004年,王兆生、熊秀云伉俪以“世界东莞社团联合总会”的名义,设立了“王兆生奖学金”,用以奖励每年东莞高考考分最高的学生。2005年,除了奖励东莞应届生外,还奖励在校的研究生,应届生最高分者按文理科分别奖励,並附设班主任教师奖。
王氏伉俪不仅自己捐钱献力,还积极带动他人共同来贡献力量。近年来,王兆生先生利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经常组织海外华人同胞到他的家乡东莞来参观考察,最多的一次有五百多人。他们还为马来西亚一间华文小学带头捐献並号召乡贤一起捐款……“我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想让他们看看祖国的新面貌、见证家乡的发展,都能为祖国、为家乡出一把力。我呼籲他们有需要、有能力的回乡来投资,没有能力的回去之後也要在海外宣传一下。”
他们还表示:“有生之年,要带一些富裕的人到我国贫穷山区,走走,看看,让他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富裕之外,穷人又穷成什麽样。我希望带动更多人来支持我们国家的扶贫事业,如果大家都能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你一点我一点共同做奉献,我们这个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简单而又朴实的几句话,我被他们夫妇那致富思源、积善成德、关爱他人的赤子之情深深地打动。
王兆生先生现任世界东莞社团联合总会永远会长、九龙乐善堂第一副主席、香港童军总会东九龙地域名誉会长、香港童军总会秀茂坪区会长、香港童军总会东九龙观塘区第十五旅旅务委员会顾问、东莞市荣誉市民、东莞市工商业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常委、东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基金会副会长、香港王氏宗亲会副会长、香港工商总会永远名誉会长、东莞市海外联谊会永远荣誉会长、东莞同乡总会永远名誉会长、石排投资协会创会会长、香港广东社团总会永远名誉会长等职。
熊秀云女士则担任世界东莞社团联合总会永远会长、香港童军总会东九龙地域名誉会长、香港童军总会东九龙观塘区主席第十五旅旅务委员会主席、香港中华总商会妇女委员会委员、香港各界妇女联合协进会名誉副会长、女企业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理事、中国女企业家协会理事、广东省妇联执委、东莞市妇联执委、广东省妇女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世界东莞妇女联合会主席、韶山市荣誉市民、九龙乐善堂常务总理、东莞市海外联谊会永远名誉会长、香港东莞工商总会永远名誉会长、香港东莞同乡总会永远名誉会长、香港九龙城儿童合唱团团长、香港东莞王氏宗亲会永远荣誉会长、香港东莞石龙中学校友会会长等多个社会公职。
明年初,香港童军总会将成立“香港童军总会王兆生领袖训练学院”。正是为了表彰王氏伉俪的大力襄助,这间学院以王兆生的名字作命名。
餘韵
採访当中,熊秀云女士表示:“其实我们一直都觉得很惭愧——我们幹了这麽多年才有这麽一点点成绩,但国家、社会卻给了我们这麽高的荣誉。所以我们不敢放鬆,总是告诉自己要尽量多做一些有益於国家、有益於家乡、有益於民族的事。”
在生活上,王兆生伉俪仍然恪守着中国传统的简朴美德。“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他们对人生的理解已超越了富贵与名利,他现在更认同的是知足常乐、澹泊宁静的人生观。
作为成功的企业家,他们没有任何不良嗜好,甚至连去茶楼饮茶这种对於香港人来说必不可少的消遣也极少参与,除非是人家约好在茶楼见面。在着装上,他们都只求朴实大方,以致曾经有朋友这样对王兆生先生说:“你身上竟然连一件名牌都没有吗?”王先生则坦然笑答:“是啊,我从来都是这样的。”他还说:“勤俭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我们海外华人在各种困难的条件下能发家致富,就是靠自己的勤劳、智慧和节俭。”
在王兆生、熊秀云伉俪相依相伴的每一个章节,都有着不同的主题在等着他们去解读、去诠释——他们用艰苦奋斗谱写出一首曲折辉煌的创业之歌,又用真情相守谱写出一首温馨和谐的幸福之歌,还用懿德嘉行谱写出一首感人至深的奉献之歌。或许,在他们眼中,人生的每一页都是如此丰厚而精彩、深邃而绮丽,都如一首首赏心怡情乐曲,而未来,他们将会共同弹奏出更加优美动听的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