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菜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ljgsdkl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惊蛰的前一天恰好是周末,天亮好大一会儿了,我还像一只虫子在暖被窝里蛰伏着。橐、橐、橐……门传来几声混浊的声音之后熄灭了,我从猫眼往外看时,一个极像我娘的老人怀里抱着一棵硕大的云南老苦菜站在门外,矮弱的身材让我只能看到她作为一个苗家女的标志:头上那盘高高的发髻。
  这是我的母亲吗?母亲是在距县城60多公里的乡下老家,怎么可能这么早就来到城里吗?她分明比这还要高,头上盘结的发髻分明比这还要光滑和讲究呀!
  轻轻往里拉开门的那一刹,我的腮帮突然酸溜溜的,这种酸酸的味道很快发酵,升华为一股无形的烟,熏了我的眼睛,眼皮接着就压榨出带有咸味的汁液。怕被母亲看见,我侧身背脸过去,将那快要成串串的露珠揉散在眼皮间,用变形的声音喊出:“娘,你怎么来了……”
  “天不亮,我就来了。”
  进屋之后,母亲将那棵苦菜从怀里释下来,没有看我,却用轻柔的声音说:“种了满满一园子的菜,家里没人了,吃不完,这棵最好,我就抱来给你……”
  这是有生以来我见过母亲种的菜中最大的一棵,和娘站在一起,老了的娘,也只有这棵菜那般高。看得出,母亲十分爱这棵菜,她用热乎乎的臂膀将这棵菜紧贴着自己热乎乎的心,硬是走了十多里山路到镇上来坐车,然后来到县城我的家。这棵菜靠根部的地方有些微蔫了,这显然是娘长时间紧抱的原因。
  年轻时,母亲也常常给我送菜,但那时候,母亲不是用背篓背着,就是用提篓提着,可这一回,母亲就用这双手,交替着这么抱着一棵菜来。
  二十岁那年,母亲穿着她一生中最漂亮的花衣花裙,请了几桌人大吃大喝大醉之后,父亲就解开了她的花衣花裙……从此,娘就嫁给了父亲,也嫁给了老家的那几亩山地,家门前的那块菜地就成了母亲的第二个男人。身为人妇的母亲除了把父亲照管服侍得妥妥帖帖、俊俊朗朗,让人嫉妒之外,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就是用来服侍那几亩山地。母亲是极擅劳作的人,她在远处的坡地上撒荞、撒麦、培洋芋,在平地上点苞谷、撒旱稻、栽烤烟,什么庄稼收成好,她就种什么庄稼,因而再艰难的年月,我们也能够吃饱饭。母亲还把房前屋后零零星星不长庄稼、不出粮食的边角地给围起来,成为母亲的菜园。夏种辣椒和茄子,秋种萝卜和白菜,即使是菜地四周狭小寡淡的一围土,母亲也要见缝插针地种上爬杆豆或苦瓜,让这块菜地从平面到空间,一年四季,碧碧绿绿,丁丁吊吊,人要进入,必须勾头低脑,否则,就会被母亲那些瓜瓜豆豆碰头砸脸。
  那时候母亲还年轻,风吹雨打,爬坡下坎,一点不含糊。她种玉米于平地,撒荞麦于坡地,讨猪食于深箐,割牛草于地头,拴马放牛,养鸡喂猪,砍苞谷,割荞麦,挖洋芋……一天到晚在地里忙忙碌碌,恨不得拉着太阳干活计。
  不久,父亲到县里工作,我也随父亲转学到城里去了,把這几亩山地连同母亲最喜欢的这块园子全都丢给母亲一个人。父亲曾经说过要在城里给母亲谋个差事,可母亲就是舍不得乡下那块菜地,再说了,母亲不愿意让人戳父亲的脊梁骨。母亲在城里没有工作,要到城里来的唯一借口就是给父亲和我送菜,因此,她一个人努力种菜,似乎只有种出好菜,母亲才有进城来的理由。可进城住不了几天,父亲和母亲就因为没有“共同语言”常常发生小摩擦,母亲就匆匆来,匆匆去,只有在那块菜地上,母亲才找到快乐,找到希望,找到想念父亲的理由。
  父亲离世,几个姐姐像长大的鸟儿各自飞投了别的林子,我也在城里安了家,为了快乐与幸福,周而复始地重复着自己的工作,却把母亲给遗忘在故乡老家了。也曾经试着把母亲接到城里来一起生活,可假如不种菜、不送菜,母亲似乎仍然没有找到来我家的借口,母亲依然放不下她的那块菜地,依然不停地在老家种菜。这个时候,城里的生活条件好多了,菜市场里的时鲜蔬菜应有尽有,可隔三岔五,母亲就要把地埂上新扭的老茴香,沙地上新挖的洋芋,苞谷地新摘的豆荚,用粮食喂肥的土鸡,甚至是用柴火煮的一锅老花豆,用芭蕉叶蒸的几块麦粑粑,都要托人或亲自送来给我。
  最近几年,母亲托人送菜的次数越来越多,她亲自送菜来的次数年少一年,甚至少到几乎要让我遗忘,即使是周末假日偶尔想起母亲,也只是她佝偻着背脊,艰难行走在村道上那孤零零的身影。
  我想把这棵菜储进冰箱里保鲜,以便日后自己慢慢享用,可天下哪有那么大的冰箱来保鲜母亲?我想通过微信告诉朋友圈,让朋友来和我分享了这棵菜,可天下哪有这么大的胸襟可以分享母爱?我实在没有办法,只能让这棵菜在三维墙角里保持着原来的姿势,站立着。
  临别的时候,我像母亲的那棵菜,站在墙角里目送着矮矮的母亲一步一步迎我走来,又一步一步背我远去,不见了人影。
其他文献
那年,刚好遇上恢复高考制度。我也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虽然生在乡下,也住在山上,活在乡下,但命里不是城镇居民,手中没有那个大红的“购粮本”和蓝皮子“户口本”,也就没资格参加那场见证历史进步的高考了。  回到老家,我沉闷好几天,父母也同样沉闷着。当生产队经济保管员的父亲,算是生产队的“班子成员”,有一天中午,他领着两个知青到家里吃饭。父亲像是在鼓励我,也像是说给那些城里人听似的,说:“……农业就
期刊
鹤舞白沙,我心飞翔。  五月的长沙,石榴花开,如火如荼,我有幸与军旅著名诗人、作家瞿琮先生不期而遇。  “百灵鸟从蓝天飞过,我爱你,中国……”辽阔旷远的想象,优美舒畅的旋律,恢弘而壮丽。这就是电影《海外赤子》的插曲,歌名叫《我爱你,中国》,词的作者,瞿琮。  瞿琮先生,湖南长沙人,1944年生于四川广安,1962年入伍,先后担任广州战士歌舞团团长、总政歌舞团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交响乐团团长、解放军
期刊
远天上垂下一根弯弯曲曲的绳子,把我咣当咣当地提拉到云端。说话的当儿,分不清天之蓝与海之蓝,只知道蓝被烤得锃光瓦亮般的耀眼。人便如腾云驾雾般飘将起来,头重脚轻,蹒跚而行。晕,眩晕,如坐船般地晃摇,无休无止地摇曳,仿佛被悬在半空中转悠。快乐与痛苦是一对难解难分的冤家,本欲快乐,痛苦却捷足先登。  从海平面的烟台坐火车飞平原钻山洞呼啦呼啦2530公里到成都,再跨上大巴翻过4000多米的贡嘎山,一个劲地向
期刊
夏天到了,我就想起了儿时母亲那歌谣:“棕叶扇,扇儿光,扇儿扇风好凉爽。扇儿摇,蚊子跑,孩儿睡觉蚊不咬……”  孩童的夏天,就是棕叶扇的季节。记得父亲在课堂上讲,棕叶扇,是棕榈树(俗称棕树)上的棕叶制成的。棕树是世界上最耐寒的棕榈科植物之一,是亚热带植物,分布生长在秦岭以南地区,不仅叶可制扇,根还可入药。还讲扇子最早称“翣”,在中国约有三千多年历史,据晋崔豹的《古今注》记载,扇子起初不是用它取凉,而
期刊
我家住洞庭湖畔,是有名的产棉区,自然,就多弹花匠。  小时候,家乡来了弹花匠,妈妈请他们为我家弹新棉被。那是两个单瘦的年轻人,他们把洁白的新皮棉铺在宽宽的门板上,腰间系一个宽宽带子,一块厚厚的青竹片插在后腰上,在竹片的上端垂下皮绳,吊着一个大大的弓,那弓上紧紧地绷着弦,像二胡的弓。弹花匠手执一个大大的油光闪亮的木锤:马上那木锤敲打弓上的弦,将皮棉一片片地弹成蓬松蓬松的絮状物。“嗵嗵嗵,嗵嗵嗵”的弹
期刊
一弯新月挂在飞檐。我还未进入老街,已然微醉。黎滩河流淌着千年的陈酒,恣意灌溉着黎川大地,满城芬芳。  我或许是三国孙吴王朝的一个旅者,寻觅着小城曾经的足迹。我或许是明清时期的一位商人,看船只浮游过吊脚楼。我或许是五里长街的小摊主,披着晨曦吆喝水粉、豆腐、芋糍。凡是与黎川老街有关的,我一概不会拒绝。  灯火幽幽暗暗。月色朦朦胧胧。人影隐隐约约。走在青石上,步履坚实,我执拗地以为,自己正踩着老街的深厚
期刊
从花木场回来没几天,巴巴拉说:“我的含羞草死了,杜鹃好像也要死了,另外几盆我看也是不想活了,年前买的三角梅倒是一人高了,可怎么都不见开花。”  “那你是怎么打理的呢?说来听听。”  “也没怎么打理,反正冷水热水喝不完的咖啡什么的……”  “哦,我的神呐,有你这么养花的吗?”这么说她时,我心里也一虚。曾经的我,何尝不是没心没肺,爱的时候买买买栽栽栽,心里美够了也不屑一顾了,不是任其绝望而死,就是用自
期刊
花儿绽放,满山遍野。  天一亮,我就开始散步,那是有目的地去一个农户人家。这人家,是我先天天黑以前就想去的。我經过一座简易的小木桥,到了他家的门口。这屋子,是一幢木屋,但,很精致、漂亮。屋旁的绿色几乎把整幢房屋掩饰起来,其实,在大自然中,美是无法遮掩的,越是掩饰,越是神秘,越是寻找,越是美丽。这屋子的厨房门半开半掩,屋里的灯,亮着,但,不是太明,也不是太暗。走进这个家,一只狗向我冲来,叫着。这是一
期刊
2012年,我女儿高考失利,姐姐先于我知道女儿的高考分数后,辗转反侧了一夜。  那一夜,姐姐模拟了我的种种失望和悲伤,又先于我承受了这一切。我知道,姐姐是怎样苦痛着我的苦痛,又是怎样想尽办法分担着我的苦痛。当得知女儿决定复读时,姐姐从网上搜了许多篇关于复读的文章,打印出来后,送到我家。可是,姐姐终不放心,两天以后,又打电话说她要去异地开会,问我愿不愿和她一起出去散散心。姐姐的话,那么清淡,那么随意
期刊
母亲最喜欢的,是哪个孩子为全家争了气。  1977年恢复高考,她的大儿子是十里八乡第一个考上大学的,终于跳了“农门”,这不仅是全家天大的喜事,整个生产队也跟着一起热闹,天天像过年一样。  1983年中考,老三是潘口塘中学唯一考上竹山一中的,也是公社两所中学唯一上线的应届初中毕业生,算“争气”了。为备齐学杂费21.5元和一个月生活费12元,东借西凑,去粮管所换粮票,转团组织关系,母亲里里外外忙了好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