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统计分析程序化镇痛镇静方案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研究选择我院ICU病房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收治68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为观察对象,依据治疗方案差异分为对照组(34例)和实验组(34例),对照组行常规模式对症治疗,实验组同时配合程序化镇痛镇静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动脉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指标结果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对比明显(P<0.05),同时,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PT、APTT、D-D等凝血功能指标结果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对比明显(P<0.05)。结论 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应用程序化镇痛镇静方案,能够保证其生命体征的稳定性,保证治疗效果,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程序化;镇痛镇静;重症颅脑损伤;生命体征
【中图分类号】R65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7-037-01
颅脑损伤属于ICU病房常见疾病类型,患者普遍致残率和死亡率偏高,并会对其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对于颅脑损伤手术治疗患者,其普遍合并心率加快、呼吸加快、烦躁和特异性疼痛等问题,进而影响生命体征的稳定性,延长术后恢复时间,甚至造成术后并发症和后遗症问题。咪达唑仑和舒芬太尼均为常用抗焦虑、止痛、镇静治疗药物,有助于提高患者颅脑恢复速度,减少二次伤害影响。本研究以我院ICU病房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收治68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为观察对象,对程序化镇痛镇静方案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我院ICU病房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收治68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为观察对象,男患者38例,女患者30例,年龄最小者30岁,最大者80岁,均值(56.5±23.5)岁,合并颅内血肿20例,合并多发伤28例,颅内手术治疗24例,依据治疗方案差异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組34例,男患者19例,女患者15例,年龄最小者31岁,最大者80岁,均值(56.8±23.2)岁,合并颅内血肿10例,合并多发伤14例,颅内手术治疗12例,实验组34例,男患者19例,女患者15例,年龄最小者30岁,最大者80岁,均值(56.3±23.2)岁,合并颅内血肿10例,合并多发伤14例,颅内手术治疗12例,两组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年龄在18岁以上;②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在8分以下;③经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接受机械通气。排除标准:①患有脊柱脊髓损伤、胸部损伤及多发性骨折;②收缩压<90 mm Hg;③患有严重心肺功能障碍;④患有低氧血症或血氧饱和度(SpO2)在90%以下;⑤发病后3d内死亡;⑥因机器故障、导线断裂监测中断。
1.2 方法
对照组术后仅实施常规对症治疗,实验组同时配合程序化镇痛镇静方案治疗,具体措施:首次缓慢静脉推注0.3μg/kg舒芬太尼+0.1mg/kg咪达唑仑,随后持续微量泵泵入0.1~0.25μg/(kg·h) 舒芬太尼+0.03~0.2mg/(kg·h) 咪达唑仑,结合患者表现对剂量进行随时调整。
1.3 观察指标
(1)对两种组观察对象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指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2)分别采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 24 h 后清晨空腹状态下静脉血2~5 ml,以 4 000 r/min 速度离心,5 min 后取上层血清,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雷杜,型号:RAC-1800)检测两组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 二聚体(D-D)水平。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团队全部工作人员均通过Excel表格对相关数据资料进行整理记录,经SPSS22.0软件对表格进行处理分析,以此为依据判断整体疗效。
2 结果
2.1两组不同时点生命体征情况比较
依据特定方案治疗前,两组观察对象的动脉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指标结果对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动脉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指标结果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对比明显(P<0.05)。如表1所示。
2.2 两组不同时点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依据特定方案治疗前,两组观察对象的PT、APTT、D-D等凝血功能指标对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PT、APTT、D-D等凝血功能指标结果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对比明显(P<0.05)。如表2所示。
3 讨论
重症颅脑损伤为临床常见的外伤,具有起病急、发展迅速等特点,包含颅骨损伤、脑损伤等,可单独存在,也可与其他损伤复合存在,如未及时治疗,可导致脑水肿、脑疝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相关研究表明,躁动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治疗过程中表现尤为显著,导致患者无法配合治疗,而临床中缺乏合理的镇静方案,将导致患者镇静不足或镇静过度,造成病情加重。
程序化镇痛镇静指的是在常规镇痛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有目的性、有计划的镇静治疗,且结合镇静深度评分情况,对镇痛、镇静剂量进行动态调整的一种治疗方式,主要内容涉及每日唤醒、镇痛镇静方案涉及和实施、效果评估与监测、药物撤离等。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应用程序化镇痛镇静方案,对于患者疾病的治疗作用显著,其中,每日唤醒能够在固定的时间唤醒患者,改善其能量消耗和脑耗氧量,进而减轻烦躁症状,这也是患者死亡率降低的一种有效措施。通过镇痛药物和镇静药物的有效应用,患者的疼痛症状和不良情绪均能够有效改善,进而缓解颅脑损伤症状,结合病情监测结果确定药物的使用剂量,从而保证最佳治疗效果[1-2]。
咪达唑仑为应用率较高的苯二氮卓类镇静药物,其安眠、镇静作用显著,且起效速度快、持续时间短,因而是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有效的治疗药物类型。舒芬太尼属于一种阿片受体激动剂合成药物,其镇痛效果显著,对于抑制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的效果较好,并能够通过阻断疼痛的发生和信息传递通道,达到镇痛的作用,对于不同类型的疼痛治疗均具有一定的效果。上述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治疗重症颅脑损伤,对于患者动脉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指标的改善作用显著,整体镇痛镇静效果良好,且患者无明显安全性问题[3-4]。
本次医学研究结果证实,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动脉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指标结果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对比明显(P<0.05),同时,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PT、APTT、D-D等凝血功能指标结果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对比明显(P<0.05),由此可见,程序化镇痛镇静方案用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综上所述,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应用程序化镇痛镇静方案,能够保证其生命体征的稳定性,保证治疗效果,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韩敏,杜勇健, 杨光诚.对重症颅脑患者镇静镇痛的认识[J].中华神经创伤外科, 2018, 4(1): 42-45.
[2]杨晓琴,马陈斌,张艳.对比丙泊酚与咪达唑仑应用于颅内脑膜瘤切除术患者对血流动力学、脑保护的影响[J].药学与临床研究,2018,26(5):339-342.
[3]肖骏,李德科.舒芬太尼联合咪达唑仑对颅脑损伤患者的镇静镇痛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8,30(3):66-69.
[4]肖卓辉.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镇静对急性颅脑损伤开颅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1):76-77.
关键词:程序化;镇痛镇静;重症颅脑损伤;生命体征
【中图分类号】R65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7-037-01
颅脑损伤属于ICU病房常见疾病类型,患者普遍致残率和死亡率偏高,并会对其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对于颅脑损伤手术治疗患者,其普遍合并心率加快、呼吸加快、烦躁和特异性疼痛等问题,进而影响生命体征的稳定性,延长术后恢复时间,甚至造成术后并发症和后遗症问题。咪达唑仑和舒芬太尼均为常用抗焦虑、止痛、镇静治疗药物,有助于提高患者颅脑恢复速度,减少二次伤害影响。本研究以我院ICU病房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收治68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为观察对象,对程序化镇痛镇静方案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我院ICU病房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收治68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为观察对象,男患者38例,女患者30例,年龄最小者30岁,最大者80岁,均值(56.5±23.5)岁,合并颅内血肿20例,合并多发伤28例,颅内手术治疗24例,依据治疗方案差异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組34例,男患者19例,女患者15例,年龄最小者31岁,最大者80岁,均值(56.8±23.2)岁,合并颅内血肿10例,合并多发伤14例,颅内手术治疗12例,实验组34例,男患者19例,女患者15例,年龄最小者30岁,最大者80岁,均值(56.3±23.2)岁,合并颅内血肿10例,合并多发伤14例,颅内手术治疗12例,两组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年龄在18岁以上;②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在8分以下;③经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接受机械通气。排除标准:①患有脊柱脊髓损伤、胸部损伤及多发性骨折;②收缩压<90 mm Hg;③患有严重心肺功能障碍;④患有低氧血症或血氧饱和度(SpO2)在90%以下;⑤发病后3d内死亡;⑥因机器故障、导线断裂监测中断。
1.2 方法
对照组术后仅实施常规对症治疗,实验组同时配合程序化镇痛镇静方案治疗,具体措施:首次缓慢静脉推注0.3μg/kg舒芬太尼+0.1mg/kg咪达唑仑,随后持续微量泵泵入0.1~0.25μg/(kg·h) 舒芬太尼+0.03~0.2mg/(kg·h) 咪达唑仑,结合患者表现对剂量进行随时调整。
1.3 观察指标
(1)对两种组观察对象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指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2)分别采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 24 h 后清晨空腹状态下静脉血2~5 ml,以 4 000 r/min 速度离心,5 min 后取上层血清,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雷杜,型号:RAC-1800)检测两组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 二聚体(D-D)水平。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团队全部工作人员均通过Excel表格对相关数据资料进行整理记录,经SPSS22.0软件对表格进行处理分析,以此为依据判断整体疗效。
2 结果
2.1两组不同时点生命体征情况比较
依据特定方案治疗前,两组观察对象的动脉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指标结果对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动脉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指标结果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对比明显(P<0.05)。如表1所示。
2.2 两组不同时点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依据特定方案治疗前,两组观察对象的PT、APTT、D-D等凝血功能指标对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PT、APTT、D-D等凝血功能指标结果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对比明显(P<0.05)。如表2所示。
3 讨论
重症颅脑损伤为临床常见的外伤,具有起病急、发展迅速等特点,包含颅骨损伤、脑损伤等,可单独存在,也可与其他损伤复合存在,如未及时治疗,可导致脑水肿、脑疝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相关研究表明,躁动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治疗过程中表现尤为显著,导致患者无法配合治疗,而临床中缺乏合理的镇静方案,将导致患者镇静不足或镇静过度,造成病情加重。
程序化镇痛镇静指的是在常规镇痛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有目的性、有计划的镇静治疗,且结合镇静深度评分情况,对镇痛、镇静剂量进行动态调整的一种治疗方式,主要内容涉及每日唤醒、镇痛镇静方案涉及和实施、效果评估与监测、药物撤离等。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应用程序化镇痛镇静方案,对于患者疾病的治疗作用显著,其中,每日唤醒能够在固定的时间唤醒患者,改善其能量消耗和脑耗氧量,进而减轻烦躁症状,这也是患者死亡率降低的一种有效措施。通过镇痛药物和镇静药物的有效应用,患者的疼痛症状和不良情绪均能够有效改善,进而缓解颅脑损伤症状,结合病情监测结果确定药物的使用剂量,从而保证最佳治疗效果[1-2]。
咪达唑仑为应用率较高的苯二氮卓类镇静药物,其安眠、镇静作用显著,且起效速度快、持续时间短,因而是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有效的治疗药物类型。舒芬太尼属于一种阿片受体激动剂合成药物,其镇痛效果显著,对于抑制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的效果较好,并能够通过阻断疼痛的发生和信息传递通道,达到镇痛的作用,对于不同类型的疼痛治疗均具有一定的效果。上述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治疗重症颅脑损伤,对于患者动脉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指标的改善作用显著,整体镇痛镇静效果良好,且患者无明显安全性问题[3-4]。
本次医学研究结果证实,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动脉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指标结果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对比明显(P<0.05),同时,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PT、APTT、D-D等凝血功能指标结果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对比明显(P<0.05),由此可见,程序化镇痛镇静方案用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综上所述,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应用程序化镇痛镇静方案,能够保证其生命体征的稳定性,保证治疗效果,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韩敏,杜勇健, 杨光诚.对重症颅脑患者镇静镇痛的认识[J].中华神经创伤外科, 2018, 4(1): 42-45.
[2]杨晓琴,马陈斌,张艳.对比丙泊酚与咪达唑仑应用于颅内脑膜瘤切除术患者对血流动力学、脑保护的影响[J].药学与临床研究,2018,26(5):339-342.
[3]肖骏,李德科.舒芬太尼联合咪达唑仑对颅脑损伤患者的镇静镇痛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8,30(3):66-69.
[4]肖卓辉.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镇静对急性颅脑损伤开颅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1):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