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科普类节目借鉴西方故事化的制作手法,用故事承载百科知识,凭借电视固有的现场感和镜头感展现新颖别致的内容,同时伴随主持人风趣幽默的叙述风格,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公众科普知识。科普故事化不仅带给受众以精神熏陶,思想升华,更难能可贵的是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视听境界。
【关键词】科普类节目;故事化;意义;原则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4-0010-02
美国文化传播学家波茨曼说:“娱乐不仅仅在电视上成为所有话语的象征,在电视下这种象征仍然统治着一切。就像印刷术曾经控制政治、宗教、商业、教育、法律和其他重要事务的运行方式一样,现在电视决定着一切。”依他而言,当代社会已然进入了娱乐时代。诚然,我们无法否认电视节目给人们带来诸多视觉“盛宴”,近年来我国科普类节目借鉴西方故事化的制作手法,用故事承载百科知识,凭借电视固有的现场感和镜头感展现新颖
别致的内容,同时伴随主持人风趣幽默的叙述风格,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公众科普知识。据笔者统计,这类节目之所以得到受众很大程度的认可,与科普知识故事化具备的优点不无关系。况且科普故事化能吸引人、感染人、启迪人,不仅带给受众以精神熏陶,思想升华,更难能可贵的是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视听境界。
央视《走进科学》、北京卫视《解密档案》、广东公共频道的《解密大行动》等都是科普节目故事化较好例证。作为纪实性专题栏目,通过记者体验追踪,实地调查,以公正的姿态和科学的手段、全新的视觉来揭秘公众身边的奇闻异事。这些科普性节
目,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公众科学素养。就科学性而言,科学观点准确,案例真实,具有启发性。就其实用性而言,运用科普节目故事化形式,深入浅出的剖析节目内容,贴近百姓生活,符合他们的情感和审美情趣,这也正是它取得成功的关键。
罗兰·巴特认为世界充满了叙事,任何材料都适合叙述。然而科普节目故事化犹如一柄双刃剑。从传播角度看,故事化能让受众处于高度放松状态,更易于理解和记忆信息,对科学知识的传播和实际生活中运用大有裨益。另一面,何以让科普故事化保持独特性,创新讲故事形式,特别是如何让科学知识融入故事叙述而不露痕迹,将是提升节目核心竞争力的最大挑战。放眼当下,故事化的纪实专题逐渐成为一种潮流,但仅把故事性、情节化、悬念性视为科普类节目取胜的唯一法宝,单纯为故事而故
事,就不免产生弊端。从我国当前的科普故事类节目中,我们不难发现节目的同质化倾向和程式化套路现象众多。如题材大同小异,情节结构模式化等,如果节目长期采取统一叙述样式,势必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这就需要科普工作者们创新节目叙述样式,譬如一般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但也可以运用倒叙、插叙等方式。同为悬念设置,可以从题目上设悬,亦可细节设悬,推理故事还可利用事件本身的矛盾设悬,这样就很好的避免了叙述的简单化。然而创新要注意把握好“度”,独特性也不代表过分新奇,一味注重猎奇,便忽略了科普节目的知识性,只会是“捡芝麻丢西瓜”。如央视《探索·发现》曾播出《葡萄牙灵异车祸》剧集揭秘,看后令不少观众毛骨悚然,便遭到众多网友的“炮轰”。过多求奇求刺激,不仅不利于公众身心健康,更对科学知识传播有
害。此外,片面追求收视率,少数栏目更是单纯迎合大众口味而忽略社会主流价值观。在科普节目故事化中,负面和非主流鬼怪故事占有很大比重,固然一些犯罪事件和灵异故事在一定程度
能发挥媒体的社会舆论监督功能,给公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但大比例选择犯罪、鬼怪灵异故事,不加选择解密,对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导向有害并会导致节目的庸俗化。科普故事化要恪守职业操守,用高度的责任感精心制作那些具有典
型性、贴近生活、有意义且能充分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故事。更为重要的是,主持人在对故事的解读中,要引导公众深入故事背后,深度挖掘事件的本质内涵,真正引发人们的思考。当然,电视的市场化,收视率似乎成为衡量节目好坏、效益的唯一标杆,但对节目收视率的提高须运用恰当的方式。如科普节目制作过程中的外景拍摄,可以有意识的适当运用电脑特技来渲染情绪,塑造形象,充分引发观众的观看欲望,这方面有先例可鉴,像美国的Discovery、英国的The Elegant Universe等。
针对科普节目故事化出现的种种局限,如何提高其品味和
情趣,需要我们在全新的思路中寻求突破,让其迸发出新的活
力。第一,以真为宗。科普节目故事化与神话、武侠等文学故事迥然不同,前者是活生生的现实叙述,后者注重理想的描摹。因而文学性故事,作者可以尽情展开想象的翅膀来吸引读者,而读者即使明知是虚构,仍然抱有浓烈的阅读兴趣,在故事阅读中获得一种替代性满足。而科普故事的解密,过程要有根有据,且不能掺杂过多的主观性。信息一旦失真,便会失去观众的信赖。所以它更靠近新闻报道,其来源、时间、地点、事件本身务必客观真实。第二,以人为本。科普无处不在,而人的活动理应居于核心地位。就节目制作而言,科教领域众多杰出科学家、专家、学者的奋斗历程故事便是很好的素材,用故事来解密他们的人生,展现他们的人格魅力,可以说是经典的科普专辑。于受众而言,用细小故事呈现动人的亮点,在平凡事件中见证不平凡的业绩,贴近他们的生活,可能会收到与众不同的效果。第三,以美为原则。从理论上讲,科普解密故事化符合人类最基本精神活动的自我认知过程,即通过科学解密众多神奇现象、奇人怪事等来引起公众的思考:我是谁?生从何来?死向何去?人应怎样活着?在远古社会,科学文化水平不高,人类的自我审视,往往通向宗教和迷信,以此来展现自己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内涵,从而寄托人类精神的美好愿望。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人们对科普知识的追求有了全新的工具。科普纪实节目通过对生活中人和事的解密,实现了人们对人生价值的认知,利于人们从普通的故事中发掘人生的终极价值和人性美。科普节目外在形式也应遵循“美”的原则,适当的包装,磁性的声音,优良的视听效果必不可少。
科技离我们并非遥不可及,事实上,它就存在我们身边,存在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科普节目故事化的初衷,是将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完美演绎出来,即从生活的具
象事物入手,寓教于乐。它能为人类开启别有洞天的科学知识宝库,引领公众在其间自由翱翔。值得注意的是,科普节目运用故事化形式,是争夺市场,提高节目收视率的一种有效手段,但绝非唯一选择。我们更应该看到,观众是多元的,观众的需求也是多元的,只要节目质量高,只要是观众们乐于接受的,都可成为优秀的科普节。
【参考文献】
[1](美)尼尔·波茨曼著,章艳,吴燕莛译,《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张星月,浅谈电视节目故事化[J],声频世界,2009,6。
【作者简介】华南理工大学新传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科普类节目;故事化;意义;原则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4-0010-02
美国文化传播学家波茨曼说:“娱乐不仅仅在电视上成为所有话语的象征,在电视下这种象征仍然统治着一切。就像印刷术曾经控制政治、宗教、商业、教育、法律和其他重要事务的运行方式一样,现在电视决定着一切。”依他而言,当代社会已然进入了娱乐时代。诚然,我们无法否认电视节目给人们带来诸多视觉“盛宴”,近年来我国科普类节目借鉴西方故事化的制作手法,用故事承载百科知识,凭借电视固有的现场感和镜头感展现新颖
别致的内容,同时伴随主持人风趣幽默的叙述风格,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公众科普知识。据笔者统计,这类节目之所以得到受众很大程度的认可,与科普知识故事化具备的优点不无关系。况且科普故事化能吸引人、感染人、启迪人,不仅带给受众以精神熏陶,思想升华,更难能可贵的是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视听境界。
央视《走进科学》、北京卫视《解密档案》、广东公共频道的《解密大行动》等都是科普节目故事化较好例证。作为纪实性专题栏目,通过记者体验追踪,实地调查,以公正的姿态和科学的手段、全新的视觉来揭秘公众身边的奇闻异事。这些科普性节
目,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公众科学素养。就科学性而言,科学观点准确,案例真实,具有启发性。就其实用性而言,运用科普节目故事化形式,深入浅出的剖析节目内容,贴近百姓生活,符合他们的情感和审美情趣,这也正是它取得成功的关键。
罗兰·巴特认为世界充满了叙事,任何材料都适合叙述。然而科普节目故事化犹如一柄双刃剑。从传播角度看,故事化能让受众处于高度放松状态,更易于理解和记忆信息,对科学知识的传播和实际生活中运用大有裨益。另一面,何以让科普故事化保持独特性,创新讲故事形式,特别是如何让科学知识融入故事叙述而不露痕迹,将是提升节目核心竞争力的最大挑战。放眼当下,故事化的纪实专题逐渐成为一种潮流,但仅把故事性、情节化、悬念性视为科普类节目取胜的唯一法宝,单纯为故事而故
事,就不免产生弊端。从我国当前的科普故事类节目中,我们不难发现节目的同质化倾向和程式化套路现象众多。如题材大同小异,情节结构模式化等,如果节目长期采取统一叙述样式,势必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这就需要科普工作者们创新节目叙述样式,譬如一般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但也可以运用倒叙、插叙等方式。同为悬念设置,可以从题目上设悬,亦可细节设悬,推理故事还可利用事件本身的矛盾设悬,这样就很好的避免了叙述的简单化。然而创新要注意把握好“度”,独特性也不代表过分新奇,一味注重猎奇,便忽略了科普节目的知识性,只会是“捡芝麻丢西瓜”。如央视《探索·发现》曾播出《葡萄牙灵异车祸》剧集揭秘,看后令不少观众毛骨悚然,便遭到众多网友的“炮轰”。过多求奇求刺激,不仅不利于公众身心健康,更对科学知识传播有
害。此外,片面追求收视率,少数栏目更是单纯迎合大众口味而忽略社会主流价值观。在科普节目故事化中,负面和非主流鬼怪故事占有很大比重,固然一些犯罪事件和灵异故事在一定程度
能发挥媒体的社会舆论监督功能,给公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但大比例选择犯罪、鬼怪灵异故事,不加选择解密,对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导向有害并会导致节目的庸俗化。科普故事化要恪守职业操守,用高度的责任感精心制作那些具有典
型性、贴近生活、有意义且能充分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故事。更为重要的是,主持人在对故事的解读中,要引导公众深入故事背后,深度挖掘事件的本质内涵,真正引发人们的思考。当然,电视的市场化,收视率似乎成为衡量节目好坏、效益的唯一标杆,但对节目收视率的提高须运用恰当的方式。如科普节目制作过程中的外景拍摄,可以有意识的适当运用电脑特技来渲染情绪,塑造形象,充分引发观众的观看欲望,这方面有先例可鉴,像美国的Discovery、英国的The Elegant Universe等。
针对科普节目故事化出现的种种局限,如何提高其品味和
情趣,需要我们在全新的思路中寻求突破,让其迸发出新的活
力。第一,以真为宗。科普节目故事化与神话、武侠等文学故事迥然不同,前者是活生生的现实叙述,后者注重理想的描摹。因而文学性故事,作者可以尽情展开想象的翅膀来吸引读者,而读者即使明知是虚构,仍然抱有浓烈的阅读兴趣,在故事阅读中获得一种替代性满足。而科普故事的解密,过程要有根有据,且不能掺杂过多的主观性。信息一旦失真,便会失去观众的信赖。所以它更靠近新闻报道,其来源、时间、地点、事件本身务必客观真实。第二,以人为本。科普无处不在,而人的活动理应居于核心地位。就节目制作而言,科教领域众多杰出科学家、专家、学者的奋斗历程故事便是很好的素材,用故事来解密他们的人生,展现他们的人格魅力,可以说是经典的科普专辑。于受众而言,用细小故事呈现动人的亮点,在平凡事件中见证不平凡的业绩,贴近他们的生活,可能会收到与众不同的效果。第三,以美为原则。从理论上讲,科普解密故事化符合人类最基本精神活动的自我认知过程,即通过科学解密众多神奇现象、奇人怪事等来引起公众的思考:我是谁?生从何来?死向何去?人应怎样活着?在远古社会,科学文化水平不高,人类的自我审视,往往通向宗教和迷信,以此来展现自己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内涵,从而寄托人类精神的美好愿望。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人们对科普知识的追求有了全新的工具。科普纪实节目通过对生活中人和事的解密,实现了人们对人生价值的认知,利于人们从普通的故事中发掘人生的终极价值和人性美。科普节目外在形式也应遵循“美”的原则,适当的包装,磁性的声音,优良的视听效果必不可少。
科技离我们并非遥不可及,事实上,它就存在我们身边,存在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科普节目故事化的初衷,是将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完美演绎出来,即从生活的具
象事物入手,寓教于乐。它能为人类开启别有洞天的科学知识宝库,引领公众在其间自由翱翔。值得注意的是,科普节目运用故事化形式,是争夺市场,提高节目收视率的一种有效手段,但绝非唯一选择。我们更应该看到,观众是多元的,观众的需求也是多元的,只要节目质量高,只要是观众们乐于接受的,都可成为优秀的科普节。
【参考文献】
[1](美)尼尔·波茨曼著,章艳,吴燕莛译,《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张星月,浅谈电视节目故事化[J],声频世界,2009,6。
【作者简介】华南理工大学新传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