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教育到底行不行?如果说不行,为什么中国的中学生年年都能击败众多高手,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各种个人和集体奖项?如果说中国教育很棒,为什么当今中国还没有一个高校能培养出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才?这是不是发人深省的、中华民族的一大困惑?
●数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从未把学生看作教育的主体,一直主张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填鸭式教育模式,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而不是知识的主人;而美国的教育则提倡“自由与开放式的追问风气”,强调“教”过程中的“启疑”和“学”过程中的“问”,注意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
●为什么中国的小学生学得那么苦、那么累?为什么在初等教育阶段,在中国中小学生的面前,同龄的美国孩子显得有点“弱智”?而到了高等教育阶段,美国孩子的创造力又明显占了上风?中国学生的这种“起点超前,终点落后”的现象,是否表明我们的教育有缺陷?
●创造性能不能教?回答是:不能。“创”与“造”,两方面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不打破常规,无所谓“创”;不造出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创”也只能是天花乱坠的想入非非。创造性是培养和鼓励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创造性就像种子一样,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好的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和护理等),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去创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
●老师是人,不是神,不是“圣”。在中国,老师往往被看成是知识的载体,是“字典”,是“电脑”,是无所不知的“圣人”。因此,如果老师碰到一些实在不能回答的问题,也会用或者不得不用八面玲珑的外交辞令巧妙地搪塞过去。而在美国,我发现,许多教授在回答我的提问时,坦白得令人难以置信:“我不知道。”“我无法回答你。”在这里,老师是一个很有限的人,学生能够与之平等地交换意见,甚至争论问题。
●许多人认为,中国的初等教育很棒,那是世界上有目共睹的,现在问题是高等教育阶段的研究没做好,要加强的只是高等教育阶段的研究工作的创造性的问题。有人干脆提出“中国初等教育+美国的高等教育=最佳教育”的公式。我认为这种看法是最不正确的。因为人的创造力和创造性是“培养”出来的。既然如此,就要从小开始培养。应该是在初等教育阶段,就把中国初等教育的“打劳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美国式的创造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江霖西夏摘自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
《海外星云》(2000年26期)
●数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从未把学生看作教育的主体,一直主张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填鸭式教育模式,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而不是知识的主人;而美国的教育则提倡“自由与开放式的追问风气”,强调“教”过程中的“启疑”和“学”过程中的“问”,注意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
●为什么中国的小学生学得那么苦、那么累?为什么在初等教育阶段,在中国中小学生的面前,同龄的美国孩子显得有点“弱智”?而到了高等教育阶段,美国孩子的创造力又明显占了上风?中国学生的这种“起点超前,终点落后”的现象,是否表明我们的教育有缺陷?
●创造性能不能教?回答是:不能。“创”与“造”,两方面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不打破常规,无所谓“创”;不造出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创”也只能是天花乱坠的想入非非。创造性是培养和鼓励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创造性就像种子一样,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好的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和护理等),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去创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
●老师是人,不是神,不是“圣”。在中国,老师往往被看成是知识的载体,是“字典”,是“电脑”,是无所不知的“圣人”。因此,如果老师碰到一些实在不能回答的问题,也会用或者不得不用八面玲珑的外交辞令巧妙地搪塞过去。而在美国,我发现,许多教授在回答我的提问时,坦白得令人难以置信:“我不知道。”“我无法回答你。”在这里,老师是一个很有限的人,学生能够与之平等地交换意见,甚至争论问题。
●许多人认为,中国的初等教育很棒,那是世界上有目共睹的,现在问题是高等教育阶段的研究没做好,要加强的只是高等教育阶段的研究工作的创造性的问题。有人干脆提出“中国初等教育+美国的高等教育=最佳教育”的公式。我认为这种看法是最不正确的。因为人的创造力和创造性是“培养”出来的。既然如此,就要从小开始培养。应该是在初等教育阶段,就把中国初等教育的“打劳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美国式的创造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江霖西夏摘自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
《海外星云》(2000年26期)